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田蒲“不变量”理论的历史意义和当下启示
1
作者 高方 吴天楚 《英语研究》 2023年第1期83-94,共12页
在艾田蒲的比较文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变量”(invariant)是重要的关键词,西方学界围绕该词的构想、论述和研究,生成了不同的批评话语。在当下比较文学研究注重“差异性”比较的新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艾田蒲关于“不变量”的思考、... 在艾田蒲的比较文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不变量”(invariant)是重要的关键词,西方学界围绕该词的构想、论述和研究,生成了不同的批评话语。在当下比较文学研究注重“差异性”比较的新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艾田蒲关于“不变量”的思考、梳理相关话语构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关于“异”与“同”、“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田蒲 比较文学 不变量 普遍性 差异性
下载PDF
雨果浪漫主义形象在其汉译初期的多媒介构建
2
作者 吴天楚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2年第1期192-202,共11页
维克多·雨果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之一。目前学界对雨果接受史的研究往往以其作品的译本为中心,注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雨果浪漫主义形象在中国的构建,忽视了文学接受中多种媒介形式的参与,尤其是二十世纪初期... 维克多·雨果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之一。目前学界对雨果接受史的研究往往以其作品的译本为中心,注重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雨果浪漫主义形象在中国的构建,忽视了文学接受中多种媒介形式的参与,尤其是二十世纪初期雨果作品的多媒介接受。鉴于此,本文拟截取1900—1930年代这一雨果汉译的初期阶段,借助《申报》等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材料,综合考察报刊、电影、广告等不同媒介对作家浪漫主义形象构建的影响,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复杂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果 中国 接受 浪漫主义形象 多媒介
下载PDF
巴金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方 吴天楚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45,共9页
十年前,也就是2005年的10月17曰,巴金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101岁。巴金逝世的消息在国际文坛产生了巨大反响。在法国,该消息当日便在法国国家电台和电视台等媒体上播出。次日,法国众多报纸刊登相关消息,三大日报更是开辟专栏,刊... 十年前,也就是2005年的10月17曰,巴金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101岁。巴金逝世的消息在国际文坛产生了巨大反响。在法国,该消息当日便在法国国家电台和电视台等媒体上播出。次日,法国众多报纸刊登相关消息,三大日报更是开辟专栏,刊登纪念巴金的长文:一是《解放报》发表长文,题目叫《巴金不会写冬天》;二是《世界报》发文,题为《巴金,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人》;另一篇是《费加罗报》发表的文章,题为《巴金,中国最具声名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法国 译介 中国文学 《解放报》 《世界报》 二十世纪 消息
原文传递
韩少功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天楚 高方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4-30,共7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场域中,韩少功可谓是一位"标尺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历经"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和跨文体写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三个阶段,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汉学家蓝诗玲曾评价说,韩少功"...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场域中,韩少功可谓是一位"标尺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历经"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和跨文体写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三个阶段,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汉学家蓝诗玲曾评价说,韩少功"是兼具非凡的艺术性与原创性的作家,他对人性的洞察既是本土的、也是全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发展 长篇小说创作 “伤痕文学” “寻根文学” 安妮 创作动机 爸爸爸 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现代性的追问和中国现代文学法译的多维思考——评《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接受》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天楚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08,共5页
1引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下,文学、翻译、出版等相关领域都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议题... 1引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而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国家层面的积极推动下,文学、翻译、出版等相关领域都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试图在学理上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更好地帮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事实上,倘若将目光投向漫长的历史长河我们就会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 现代性 文学走向 多维思考 文学交流 翻译史 翻译理论 个案研究 中国译学
原文传递
耻辱龛(节选)
6
作者 伊斯梅尔·卡达莱 吴天楚 《花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8-194,共7页
在帝国的中心那双眼睛不断遇上行人和游客的目光。游人从四面八方拥向广场,目光与所有流动的人群一样,漫不经心,漫无目标。可一旦瞧见它,所有的目光便凝滞了。突然被它撞上,一双双眼睛仿佛拼命钻进脑袋深处躲起来,然而一切都是徒... 在帝国的中心那双眼睛不断遇上行人和游客的目光。游人从四面八方拥向广场,目光与所有流动的人群一样,漫不经心,漫无目标。可一旦瞧见它,所有的目光便凝滞了。突然被它撞上,一双双眼睛仿佛拼命钻进脑袋深处躲起来,然而一切都是徒劳,它们无处藏身,只得忍受它献上的景状。看到的人大多脸色惨白,有些人觉得恶心,只有极少数人盯着看,目光纹丝不动。那双眼睛透着不屑,说不出是蓝、是灰还是白,其实很难说是什么颜色,因为那远非一种颜色,而是虚空的邈远倒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选 耻辱 眼睛 少数人 颜色 游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