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肾积水病因分析:一项单中心横断面研究
1
作者 陈思鹭 王海菊 +6 位作者 吴宇财 李志华 黄燕波 何宇辉 许洋洋 李学松 贯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3-918,共6页
目的:探究成人上尿路梗阻引起肾积水的病因分布,以提高其病因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连续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尿路修复专业门诊新诊治的767例成人肾积水患者的临床信息,排除输尿管结石、上尿路肿瘤患者,分... 目的:探究成人上尿路梗阻引起肾积水的病因分布,以提高其病因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连续前瞻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尿路修复专业门诊新诊治的767例成人肾积水患者的临床信息,排除输尿管结石、上尿路肿瘤患者,分析成人肾积水病因。患者的肾积水病因根据其症状、病史、体格检查、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逆行肾盂造影、顺行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肾图、输尿管镜检查等综合判断。结果:767例成人肾积水患者中男性359例(46.8%)、女性408例(53.2%),中位年龄37岁(范围14~84岁),左侧肾积水357例(46.6%)、右侧肾积水251例(32.7%)、双侧肾积水159例(20.7%)。病因分布如下:(1)非医源性因素464例(60.5%),包括泌尿系统畸形355例(76.5%)、感染29例(6.3%)、盆腔脂肪增多症和(或)腺性膀胱炎23例(5.0%)、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18例(3.9%)、腹膜后纤维化15例(3.2%)、肾盂旁囊肿8例(1.7%)、外伤7例(1.5%),其他非医源性因素12例(2.6%),部分患者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非医源性病因。355例泌尿系统畸形的患者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252例(71.0%)。(2)医源性输尿管损伤210例(27.4%),其中泌尿外科操作损伤112例(53.3%),恶性肿瘤放疗损伤51例(24.3%),妇产科手术损伤34例(16.2%),普外科手术损伤13例(6.2%)。(3)原因不明的肾积水93例(12.1%)。结论:成人上尿路梗阻引起肾积水的病因复杂多样,泌尿系统畸形和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是导致成人肾积水的常见原因,从事上尿路修复工作的泌尿外科医生应熟悉每一种病因,以便明确诊断并选择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积水 上尿路梗阻 病因学分析
下载PDF
转录因子NRF3结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宇财 钱金钦 +2 位作者 何宇辉 李学松 巩艳青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93-1498,共6页
“帽领”(Capncollar,CNC)家族包括果蝇CNC1,线虫Skn-1,脊椎动物核因子E2样蛋白1(nuclear factor E2-like protein 1,NFE2L1)/核因子E2相关因子1(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1,NRF1)、NFE2L2/NRF2和NFE2L3/NRF3,以及相似性较低的... “帽领”(Capncollar,CNC)家族包括果蝇CNC1,线虫Skn-1,脊椎动物核因子E2样蛋白1(nuclear factor E2-like protein 1,NFE2L1)/核因子E2相关因子1(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1,NRF1)、NFE2L2/NRF2和NFE2L3/NRF3,以及相似性较低的BACH1和BACH2蛋白[1]。在信号传递过程中,CNC因子与小Maf家族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以进一步识别并结合多种反应元件如NFE2、Maf识别元件(Maf recognition element,MARE)、抗氧化反应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应激反应元件(stress response element,STRE)和亲电子反应元件(electrophile response element,EpRE),进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F3蛋白 转录因子 表达调控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9
3
作者 于妍斐 何世明 +6 位作者 吴宇财 熊盛炜 沈棋 李妍妍 杨风 何群 李学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0-646,共7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9例60岁及以...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9例60岁及以下不同类型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的表达情况,分析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筛选出11例FH-RCC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6~53岁(平均36.7岁)。4名女性患者均有子宫肌瘤病史,仅1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有肾癌家族史,所有患者均无皮肤平滑肌肿瘤的病史及家族史。肾细胞癌的肿瘤直径2.1~12.0 cm(平均8.83 cm),9例患者有肾窦或肾周脂肪侵犯,6例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7例有淋巴结转移,4例侵犯肾上腺,1例侵犯脾脏被膜。11例患者中7例(7/49例,14.3%)原诊断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2/9例,22.2%)原诊断为集合管癌,2例(2/51例,3.9%)原诊断为未分类型肾细胞癌。肿瘤组织病理学大多表现为乳头状、管囊状、实性片状等不同结构的混合,最常见的组织结构为乳头状(9/11例,81.8%)及管状(8/11例,72.7%)结构,3例伴有肉瘤样分化。肿瘤细胞均可见灶状分布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Ⅲ~Ⅳ级)及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癌组织CA9、CD10、CK7染色大多阴性,2例TFE3阳性表达的病例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显示TFE3基因均未发生易位或扩增。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1~82个月,确诊后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其中5例于术后9~31个月(平均19个月)因肿瘤远处转移而死亡,6例存活患者中已有5例发生了远处转移。结论:FH-RCC在组织形态学上与多种肾细胞癌有重叠,乳头状及管囊状排列方式的混合存在是FH-RCC最常见的生长方式,癌细胞中灶状出现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是该类型肾细胞癌的重要组织学特征,F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患有平滑肌瘤的年轻女性肾细胞癌患者,需警惕FH-RCC的可能。部分FH-RCC的诊断缺少临床证据,应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进一步行基因检测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延胡索酸水合酶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林奇综合征相关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宇财 林林 +5 位作者 关豹 李子奡 丁光璞 于妍斐 李学松 周利群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55-558,共4页
林奇综合征(LS)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有家族遗传史的群体好发结直肠癌和其他恶性肿瘤,因此又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泌尿系肿瘤是这类群体中第三大常见肿瘤,仅次于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对此类... 林奇综合征(LS)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有家族遗传史的群体好发结直肠癌和其他恶性肿瘤,因此又被称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NPCC)。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泌尿系肿瘤是这类群体中第三大常见肿瘤,仅次于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对此类遗传性泌尿系肿瘤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早期准确地判断易感人群患癌的相对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筛查和预防措施。目前对LS相关泌尿系肿瘤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且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很多肿瘤病例被误认为是散发性肿瘤。本文主要对近年LS相关泌尿系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系肿瘤 癌综合征 遗传性非息肉性 结直肠癌 家族性遗传病 家族遗传史 子宫内膜癌 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尿液DNA甲基化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无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陈旭 吴宇财 +3 位作者 陈泽华 黄健 李学松 林天歆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25-730,共6页
目的探讨尿液DNA甲基化技术用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无创诊断的性能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7例UTUC患者(UTUC组)和121例上尿路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病例资料... 目的探讨尿液DNA甲基化技术用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无创诊断的性能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7例UTUC患者(UTUC组)和121例上尿路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的病例资料。UTUC组男64例(59.8%),女43例(40.2%);年龄(67±10)岁;输尿管癌50例(46.7%),肾盂癌42例(39.3%),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15例(14.0%);非肌层浸润性UTUC45例(42.0%),肌层浸润性UTUC51例(47.7%),分期不明确11例(10.3%);肿瘤分级低级别14例(13.1%),高级别93例(86.9%)。对照组男81例(66.9%),女40例(33.1%);年龄(52±14)岁;泌尿系结石104例(86.0%),输尿管狭窄或息肉13例(10.7%),单纯肾积水4例(3.3%)。UTUC组60例(56.1%)和对照组11例(9.1%)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UTUC组72例(67.3%)和对照组9例(7.4%)行尿液原位荧光杂交法(FISH)检查。对两组的尿沉渣样本行基于ONECUT2和VIM基因甲基化的定量PCR检测技术,≥1个基因阳性判定为阳性,2个均为阴性判定为阴性。以病理或临床诊断为标准,评估尿脱落细胞学、FISH、尿液DNA甲基化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尿液DNA甲基化检查的总体敏感性为84.1%,特异性为90.9%,准确性为87.7%,阳性预测值为89.1%,阴性预测值为86.6%;敏感性显著高于尿脱落细胞学(43.3%,P<0.05)和FISH(69.4%,P<0.05);准确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52.1%,P<0.05)和FISH(71.6%,P<0.05);特异性与尿脱落细胞学(100.0%)和FISH(8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尿液DNA甲基化检查对不同部位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输尿管癌74.0%(37/50例),肾盂癌90.5%(38/42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100.0%(15/15例);对不同良性疾病的诊断特异性分别为泌尿系结石92.3%(96/104例),输尿管狭窄和息肉84.6%(11/13例),单纯肾积水75.0%(3/4例)。尿液DNA甲基化检查对低级别UTUC的诊断敏感性为64.3%,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20.0%和FISH的36.4%(P<0.05);对高级别UTUC的诊断敏感性为87.1%,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48.0%和FISH的75.4%(P<0.05);对非肌层浸润性UTUC的诊断敏感性为77.8%,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29.2%和FISH的64.5%(P<0.05);对肌层浸润性UTUC的诊断敏感性为88.2%,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53.6%和FISH的72.7%(P<0.05)。尿液DNA甲基化检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应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0%和92.0%,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应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2%和85.7%。结论基于尿液ONECUT2和VIM基因甲基化技术用于UTUC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尿脱落细胞学和FIS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房尿液无创诊断 DNA甲基化 术前定性诊断
原文传递
术前白球比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影响:单中心836例患者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邝冠语 关豹 +5 位作者 吴宇财 李子奡 丁光璞 张骞 李学松 周利群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94-97,103,共5页
目的:研究术前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球比)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并评估术前白球比对UTU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836例经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并进行回顾性... 目的:研究术前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白球比)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并评估术前白球比对UTUC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836例经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6例患者中,男366例(43.8%),女470例(56.2%),中位年龄68岁(IQR:61~75岁),中位白球比为1.41(IQR:1.21~1.6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将白球比分为低白球比组(白球比≤1.50)和高白球比组(白球比>1.50)。其中,白球比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分级、多灶性和肿瘤结构相关(P<0.05)。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5个月(IQR:33~90个月),有299例(35.8%)死亡,其中262例(31.3%)死于肿瘤,其中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低白球比是患者OS(P=0.040)和CSS(P=0.002)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术前白球比和UTUC患者不良病理相关,且低白球比是患者O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白球比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