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律失常与起搏领域临床研究2023年度进展
1
作者 吴寸草 李学斌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回顾2023年心律失常领域重要临床试验,涉及心房颤动(房颤)、起搏等方面。CIRDADOSE研究及EARLY-AF研究均肯定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疗效,减慢房颤进展。MANIFEST-PF研究回顾房颤脉冲场消融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在ADVENT研究中再次证实其安... 回顾2023年心律失常领域重要临床试验,涉及心房颤动(房颤)、起搏等方面。CIRDADOSE研究及EARLY-AF研究均肯定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疗效,减慢房颤进展。MANIFEST-PF研究回顾房颤脉冲场消融的成功率及安全性,在ADVENT研究中再次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传统热消融。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AP)研究中,与双心室起搏(BVP)相比,LBBAP降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和新发房颤发生率。对于起搏比例高且射血分数降低的起搏器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BUDAPEST CRT升级研究肯定了其升级到心脏再同步除颤器(CRT-D)的明确获益。DANPACEⅡ研究显示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的心房起搏最小化并不能降低房颤的发生率。IDE研究显示Aveir DR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术后3个月安全性良好,可提供可靠的心房起搏和房室同步。iSUSI研究是对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注册研究,发现心力衰竭和非心力衰竭患者不恰当和恰当电击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试验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脉冲场消融 左束支区域起搏 CRT升级 无导线起搏器 植入式除颤器
下载PDF
无创中心动脉脉压与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吴寸草 陈琦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在高血压患者中应尽早进行诊断和干预。研究发现中心动脉压(CAP)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高于周围动脉压。但目前对于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无创CAP的研究鲜有报道... 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在高血压患者中应尽早进行诊断和干预。研究发现中心动脉压(CAP)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高于周围动脉压。但目前对于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无创CAP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ASCVD患者及不合并ASCVD患者间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与外周肱动脉压的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9年8-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239例,根据是否存在ASCVD分为ASCVD组(61例)和非ASCVD组(178例)。比较ASCVD组和非ASCVD组肱动脉及无创中心动脉SBP、DBP、PP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高血压合并ASCVD的影响因素。结果ASCVD组较非ASCVD组年龄高、心率慢、吸烟患者比例低,ASCVD组肱动脉DBP、无创中心动脉DBP均低于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PP高于非ASCVD组(P<0.05)。总人群、ASCVD组、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SBP、PP分别低于肱动脉SBP、PP,无创中心动脉DBP高于肱动脉DBP(P<0.05)。年龄与高血压合并ASCVD相关〔OR(95%CI)=1.073(1.040,1.108),P<0.05〕。将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亚组(年龄≥65岁,n=99)和非老年亚组(年龄<65岁,n=140),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老年亚组中ASCVD组肱动脉SBP低于非ASCVD组,非老年亚组中ASCVD组年龄大于非ASCVD组、心率慢于非ASCVD组、无创中心动脉PP高于非ASCVD组(P<0.05)。结论与肱动脉PP相比,无创中心动脉PP与高血压患者合并ASCVD相关;按照年龄分层后,在非老年患者中,无创中心动脉脉压升高与合并ASCVD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无创中心动脉压 中心动脉脉压
下载PDF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靖 张萍 +5 位作者 吴寸草 高英 李学斌 李鼎 王龙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5期345-349,共5页
目的研究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CPVT的15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60.0%)的平板运动心电图资料。结果 (1)服用药物前,15例... 目的研究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CPVT的15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60.0%)的平板运动心电图资料。结果 (1)服用药物前,15例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均诱发出室性心律失常,阈值心率为(122.3±26.1)次/min,其中9例(60.0%)记录到特征性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40.0%)记录到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同时,8例患者(53.3%)记录到运动后的房性心律失常,且房性期前收缩阈值心率明显低于室性期前收缩[(91.5±26.3)次/min比(115.2±18.5)次/min,P=0.003];(3)15例患者在良好的监测下,平板运动试验安全性可靠。结论平板运动试验可安全有效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对于CPV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酚胺类 心动过速 室性 运动试验 特征 诊断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与药物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新娜 张萍 +7 位作者 李学斌 李鼎 王龙 吴寸草 段江波 昃峰 郭飞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连续入选644例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特征,应用倾向评分方法进行匹配分组,获得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入选人群(257例),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导...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的治疗效果。方法 连续入选644例房颤患者,获取基线特征,应用倾向评分方法进行匹配分组,获得两组不同治疗策略的入选人群(257例),进行为期约18个月的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对房颤患者一级终点房颤复发事件以及二级终点因心力衰竭住院率、血栓栓塞事件、累积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结果 (1)无房颤复发终点:导管消融术组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HR:3.12,95%CI:1.93~5.03,P〈0.01)。(2)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导管消融术组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4,95%CI:0.67~1.94,P=0.34)。(3)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在导管消融术组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8,95%CI:0.44~2.20,P=0.38)。(4)累积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5,95%CI:0.33~3.32,P=0.73)。(5)生活质量评分:抗心律失常药物组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而导管消融术组仅对精神方面评分有显著改善(随访3个月和12个月均为P=0.04)。结论 导管消融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复发率更低,并可以改善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但未能降低因心力衰竭住院率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风险,两种治疗手段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抗心律失常药
下载PDF
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房间隔膨出瘤或过度运动的合并情况及心腔内超声指引下房间隔穿刺处理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鼎 昃峰 +6 位作者 苑翠珍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何金山 吴寸草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分析我院行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房间隔膨出瘤(ASA)或过度运动(HB)的合并情况及此类患者在三维心腔内超声(ICE)指引下进行无射线房间隔穿刺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行房颤射频消融术... 目的:分析我院行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房间隔膨出瘤(ASA)或过度运动(HB)的合并情况及此类患者在三维心腔内超声(ICE)指引下进行无射线房间隔穿刺处理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中ASA或HB的合并情况、形态特点以及此类患者在ICE指引下行无射线房间隔穿刺时吸气法的成功率与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共203例房颤患者在ICE指引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发现ASA 12例(5.9%),HB 28例(13.8%),男性多见(合并ASA、HB的患者中男性分别占75.0%、67.9%)。合并ASA的患者卵圆窝平均膨出长度为(11.6±1.1)mm,HB患者卵圆窝平均摆动距离为(6.4±1.4)mm。在合并ASA或HB的患者中,在ICE指引下采用吸气法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成功率为100%,未出现合并症。12例ASA患者中,1例在房间隔穿刺过程中使用X线透视。结论:在行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中,ASA或HB并不少见,此类患者在ICE指引下采用吸气法行无射线房间隔穿刺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房间隔膨出瘤 房间隔过度运动 房间隔穿刺 心腔内超声 无射线
下载PDF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1
6
作者 昃峰 李鼎 +7 位作者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 起搏器再植入 无导线起搏器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情景模拟教学在CCU应用分析——浅谈急性左心衰抢救培训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静 文津 吴寸草 《黑龙江医学》 2019年第10期1254-1257,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下的情景模拟教学在冠心病监护室(CCU)急性左心衰抢救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冠心病监护室低年资护士(新入职、规培护士)及一线规培医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每组护士各28例,医生各2...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下的情景模拟教学在冠心病监护室(CCU)急性左心衰抢救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冠心病监护室低年资护士(新入职、规培护士)及一线规培医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每组护士各28例,医生各28例)。干预组采用医护合作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结果干预组医生及护士急性左心衰理论考试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医护在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深入度及学习效率提高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医护对能力培养的评价在学会了如何做好评估、应变能力提高、提升了医护配合意识、锻炼提升了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干预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100%受训者认为此次培训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积极的影响(75%非常肯定、25%肯定),95.46%的人总体感受是正面的。结论医护合作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提高了冠心病监护室医护在急性左心衰救治上的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加深了医护对急性左心衰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有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医护合作模式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 情景模拟 教学 临床思维 急性左心衰
下载PDF
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在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8
作者 段江波 何金山 +7 位作者 王龙 李鼎 昃峰 吴寸草 周旭 杨丹丹 周晶亮 李学斌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1月1日至12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起搏器(包括CRT-P和CRT-D)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排除既往植入失败...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1月1日至12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起搏器(包括CRT-P和CRT-D)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排除既往植入失败和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患者应用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进行CRT植入,统计这些患者CRT植入时间、左室电极植入时间、冠状窦夹层和心包积液发生率,计算CRT植入成功率。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平均年龄(62.3±4.5)岁,缺血性心肌病6例,平均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2.5±0.8)级,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2.6±3.3)mm,平均射血分数38.0%±5.0%,平均左室电极植入时间(12.3±2.4)min,平均手术时间(54.6±6.2)min,CRT总体植入成功率100%。全部患者均无膈肌刺激,均未发生冠状窦夹层,术中无患者发生心脏压塞,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新发心包积液。结论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CRT左室电极植入,与既往植入方法相比,可减少术中X线曝光时间,降低冠状静脉夹层发生率,提高CRT植入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窦造影导管 心脏再同步治疗 除颤器 植入型 电极 植入 冠状窦夹层 心脏压塞 成功率
下载PDF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8
9
作者 朱志勇 段江波 +9 位作者 何金山 王龙 李鼎 昃峰 苑翠珍 吴寸草 周旭 杨丹丹 周晶亮 李学斌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3期233-236,共4页
目的评价冷冻球囊消融在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行冷冻球囊消融的高龄阵发性AF患者,统计其1年随访的AF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冷冻... 目的评价冷冻球囊消融在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行冷冻球囊消融的高龄阵发性AF患者,统计其1年随访的AF复发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评价冷冻球囊消融在高龄阵发性AF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60例患者,平均年龄(83.0±2.5)岁,男性36例(60%),CHA2DS2-VASc积分为3.0±1.0,42例(70%)合并高血压,18例(30%)合并糖尿病,18例(30%)合并冠心病,12例(20%)合并肾功能不全,平均手术时间(从开始静脉穿刺至撤除导管)为(70.0±10.5)min,左房内操作时间(从房间隔穿刺至撤除导管)为(40.0±6.0)min,平均冷冻消融次数为(5±1)次,冷冻消融时间为(14.0±2.0)min,X线曝光时间为(15.0±1.6)min。1个月随访时,4例患者出现持续时间>30 s的AF,后均自行转复;3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出现心房扑动,静推伊布利特后心律转复;6个月随访时,全部患者均为窦性心律;12个月随访时,6例患者出现AF复发,加用胺碘酮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在随访期内,60例患者均未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未发生心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高龄阵发性AF患者,冷冻球囊消融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肺静脉隔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球囊消融 老年人 80以上 阵发性心房颤动 效果
下载PDF
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单中心临床观察
10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7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何金山 吴寸草 周旭 杨丹丹 王龙 李学斌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4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 报告单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所有患者数据。包括患者临床特点、植入原因及手术数据、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并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高... 目的 报告单中心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单腔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所有患者数据。包括患者临床特点、植入原因及手术数据、并发症和随访结果。并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和非高龄组(<80岁),进一步比较分析。结果 连续114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74.9±13.0)岁,男性61.4%。植入原因主要是高感染风险、缺少上腔静脉通路和高龄患者。经静脉导线拔除术后再植入比例高达63.2%。植入成功率为100%,术中高阈值发生率8.8%,围术期并发症4.4%。随访时间12(3,24)个月,随访期间患者的起搏参数保持稳定,慢性高阈值发生率3.5%,未发生起搏器感染、故障和起搏相关再住院事件。两组患者中高龄患者50例(43.8%),两组患者手术数据和随访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无导线起搏器是传统经静脉起搏器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无导线起搏器 经静脉起搏器 并发症 感染
原文传递
2008中西方BNP专家共识 被引量:77
11
作者 Alan Maise Christian Mueller +7 位作者 W. Frank Peacock Gerasimos Filippatos Hu Dayi 胡大一(主译) 刘梅颜(主译) 吴寸草(翻译) 王博雅(翻译) 黄睿(翻译) 《中国医药导刊》 2009年第10期1628-1637,共10页
1.前言 2008年6月,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的急诊科、心血管科、实验室及内科临床专家相聚在中国上海。
关键词 BNP 2008 中西方 专家共识
下载PDF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估CLBBB患者心肌收缩变化及应用进展
12
作者 王亚凡 吴寸草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可引起左心室重构和功能障碍,诱发心衰,导致不良预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反应存在差异,这可能与LBBB的分型有关,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TLBBB)患者... 目的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一种常见的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可引起左心室重构和功能障碍,诱发心衰,导致不良预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其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反应存在差异,这可能与LBBB的分型有关,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TLBBB)患者更易获益。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TE)能够评估心肌机械运动模式的变化,精确评价左室同步性和心功能,在CRT治疗术前有助于筛选候选者,预测CRT反应,术后随访协助评估反应、优化参数设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心肌机械运动 心肌应变
原文传递
第十届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学术总结
13
作者 吴寸草 张文琼 +4 位作者 张曼 元朝波 李艳军 周国忠 李学斌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2期81-98,共18页
2023年3月31日,“第十届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中国心律学分... 2023年3月31日,“第十届心脏起搏及电极导线管理高峰论坛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并发症处理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中国心律学分会起搏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心电学杂志》承办,来自国内外心血管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出席了此次大会,共享学术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 感染 电极导线管理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原文传递
2023年心律失常重要指南解读
14
作者 吴寸草 李学斌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56-460,共5页
2023年心律失常和起搏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包括心房颤动(房颤)诊治指南的全面更新、生理性起搏指南发布,为相关疾病的诊治带来一些新的推荐意见。一.《2023 ACC/AHA/ACCP/HRS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 2023年心律失常和起搏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包括心房颤动(房颤)诊治指南的全面更新、生理性起搏指南发布,为相关疾病的诊治带来一些新的推荐意见。一.《2023 ACC/AHA/ACCP/HRS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联合美国心律学会(HRS)于Circulation杂志发布《2023 ACC/AHA/ACCP/HRS心房颤动诊断和管理指南》^([1]),这是近十年来美国房颤指南的全面更新,对房颤分类、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早期节律控制、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LAAO)等方面提出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指南
原文传递
HD-Grid高密度标测导管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江波 李学斌 +9 位作者 何金山 王龙 李鼎 苑翠珍 昃峰 吴寸草 杨丹丹 周旭 隗祎 周晶亮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应用高密度标测导管HD-Grid(HDG),准确识别肺静脉再连接,降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率.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连续入选30例因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手术,术后房颤复发患者,分别使用环肺电极和HDG进行左房电解剖标测... 目的应用高密度标测导管HD-Grid(HDG),准确识别肺静脉再连接,降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率.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连续入选30例因阵发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手术,术后房颤复发患者,分别使用环肺电极和HDG进行左房电解剖标测,比较两组间识别出肺静脉再连接的差异,并以此指导再次肺静脉隔离,观察远期房颤复发率.结果30例患者年龄(68.00±8.25)岁,男18例,女12例.应用HDG标测,24例发现了72处肺静脉再连接,应用环肺电极,仅在12例患者中发现了24处肺静脉再连接.与环肺电极相比,HDG可以识别出更多的肺静脉再连接位点数[3(2,4)vs 0.8(0.4,1.0),P<0.05].30例在HDG指导下再次肺静脉隔离后,在12个月随访时间内,5例再次出现房颤复发,其中能够识别到肺静脉再连接者,仅1例出现房颤复发.结论HDG能帮助识别出更多的肺静脉再连接,以其指导肺静脉隔离,降低房颤复发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复发 高密度标测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超高龄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初探
16
作者 何金山 段江波 +7 位作者 李思聪 王龙 李鼎 昃峰 吴寸草 周旭 苑翠珍 李学斌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年第4期399-403,共5页
目的探讨超高龄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纵向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超高龄(年龄≥85岁)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通过影像系统和程... 目的探讨超高龄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纵向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超高龄(年龄≥85岁)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通过影像系统和程序控制系统记录入选者X线曝光量和无导线起搏器相关电学参数,通过手术记录查询入选者手术时间及围术期并发症情况。于术后24 h、3 d以及1、3和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有无心包填塞、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起搏器再感染、死亡和股静脉血肿等并发症。结果最终入选患者11例,年龄90(86,92)岁,男性9例。其中,因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者4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起搏器者3例、因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植入起搏器者4例;合并高血压者9例、糖尿病者9例、冠心病者9例、慢性肾病者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者4例、陈旧性脑梗死者4例、中重度三尖瓣反流者4例。11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9%(45%,52%),血红蛋白浓度为118(114,122)g/L,其中4例患者服用抗凝药,6例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11例患者中新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者8例,拔除后再植入者2例,拔除同时植入者1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时间45(40,47)min,X线曝光时间14(13,15)min,释放1(1,2)次,阈值0.50(0.38,0.75)V/0.24 ms,阻抗730(700,770)Ω,感知的R波振幅8.2(6.7,12.8)mV。围术期无人发生心包填塞、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起搏器再感染,仅1例患者发生股静脉穿刺后血肿,经加压包扎后好转。随访8(6,10)个月,期间无人发生起搏器功能障碍,阈值、感知及阻抗均稳定且维持在正常范围,无人发生起搏器再感染,无人发生心包填塞、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和死亡。结论超高龄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可能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高龄老人 安全性 无导线起搏器
原文传递
His束起搏电极导线拔除的单中心经验
17
作者 昃峰 李鼎 +7 位作者 隗祎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李学斌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3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拔除His束起搏电极导线的安全性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edtronic SelectSecure 3830电极导线拔除患者,His束电极导线植入时间>3个月。统计分析His束电极导线拔除的原... 目的探讨经静脉拔除His束起搏电极导线的安全性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Medtronic SelectSecure 3830电极导线拔除患者,His束电极导线植入时间>3个月。统计分析His束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及指证、成功率、拔除工具的应用、拔除再植入His束区域的情况。结果17例His束电极导线拔除患者,其中男性9例(52.9%);年龄(59.5±18.4)岁。电极导线拔除指证:囊袋感染患者13例(76.5%);非感染患者4例(23.5%),其中电极故障2例(11.8%),电极穿孔1例(5.9%),上腔静脉闭塞1例(5.9%)。17例均成功拔除所有电极导线,成功率100%,1例(5.9%)His束电极拔除术中出现脑梗症状。17例中1例有2根His束电极植入,共拔除His束电极导线18根(43.9%),电极植入时间为(19.6±16.5)个月。其中13根(72.2%)His束电极导线通过徒手逆时针旋转拔除,其余5例(27.8%)His束电极导线通过下腔装置拔除。植入时间<12个月的His束电极导线7根(38.9%),拔除均为徒手拔除;植入12~36个月的His束电极导线8根(44.4%),2根(25%)His束电极导线需要借助工具拔除;植入时间>36个月的His束电极导线3根(16.7%),均需工具辅助拔除。再植入His束电极9例(64.2%),成功率为88.9%。结论His束电极导线拔除成功率高,植入时间大于3年拔除通常需要借助拔除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His束电极导线拔除 植入装置感染 His束区域起搏
原文传递
导线穿孔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旭 昃峰 +9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王龙 何金山 吴寸草 苑翠珍 杨丹丹 隗祎 周晶亮 李学斌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13-419,共7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导线穿孔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出院诊断为导线穿孔的患者病历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导线相关参数等。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 目的分析并总结导线穿孔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出院诊断为导线穿孔的患者病历资料,收集人口学资料、病史、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导线相关参数等。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年龄(67±15)岁,其中女68例(64.1%,68/106)。94例(88.5%,94/106)患者存在导线穿孔相关症状,其中胸痛最常见(65.1%,69/106)。共106根穿孔导线,98根(92.5%,98/106)为起搏导线,8根(7.5%,8/106)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导线。主动固定导线85根(80.2%,85/106),被动固定导线21根(19.8%,21/106)。84例(79.2%,84/106)患者伴随至少1项参数异常。86例(81.1%,86/106)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0例(18.9%,20/106)患者通过综合症状和体征、导线参数诊断。导线穿孔的检出率:CT(88.2%,53/60)、X线多体位透视(90.3%,84/93)阳性率高于超声心动图(35.2%,37/106)和胸部X线检查(32.1%,34/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导线穿孔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症状/体征及导线参数综合判断,其中X线多体位透视及胸部CT检出的阳性率较高,可作为优选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导线穿孔 影像学诊断 X线透视
原文传递
D-二聚体及左心房前后径联合CHA_(2)DS_(2)-VASc评分排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的价值 被引量:15
19
作者 吴寸草 李学斌 +7 位作者 段江波 何金山 朱天刚 于超 李鼎 昃峰 郭继鸿 王龙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8期3938-3943,共6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是否可联合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及CHA_(2)DS_(2)-VASc评分排除左心房血栓。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左心房...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是否可联合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及CHA_(2)DS_(2)-VASc评分排除左心房血栓。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左心房血栓的75例NVAF患者为血栓组;2019年1月1日至10月31日检查无左心房血栓的80例NVAF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HA_(2)DS_(2)-VASc评分、血液学指标和超声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左心房血栓相关的因素。用相关因素的评分计算诊断左心房血栓的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两组人群的年龄、性别、持续性房颤的比例及房颤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栓组的CHA_(2)DS_(2)-VASc评分[M(Q1,Q3)]高于对照组[2.5(1.0,3.0)比1.8(1.0,3.0),P=0.012];凝血指标中血栓组凝血酶原活动度[M(Q1,Q3)]更低[81.1%(72.0%,93.0%)比88.8%(83.0%,96.0%),P=0.00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M(Q1,Q3)]更长[(32.1±4.8)比(30.2±3.7)s,P=0.006]、D-二聚体水平[M(Q1,Q3)]更高[231.0(71.5,272.2)比121.7(49.0,140.0)ng/ml,P<0.001];超声指标中血栓组左心房前后径更大[(44.6±6.6)比(38.9±5.3)mm,P<0.001]、左室射血分数[M(Q1,Q3)]更低[56.7%(45.8%,66.3%)比63.3%(60.5%,70.2%),P=0.003]、存在二尖瓣反流的比例更高(58.1%比26.8%,P<0.001)。与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独立相关的因素仅有左心房前后径,OR(95%CI)值为4.480(1.616~12.423)。联合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和CHA_(2)DS_(2)-VASc评分3个指标的新评分系统诊断左心房血栓的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在NVAF患者中,与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为左心房前后径;结合D-二聚体、左心房前后径、CHA_(2)DS_(2)-VASc评分可在NVAF患者消融术前进一步排除左心房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房血栓 D-二聚体 左心房前后径 CHA_(2)DS_(2)-VASc评分
原文传递
隐匿性1型长QT综合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寸草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3期260-263,共4页
长QT1型综合征(LQT1)患者的外显率较低,存在20%~40%静息心电图QTc间期正常的隐匿性LQT1患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复极储备及特定的突变基因相关。隐匿性LQT1患者仍然具有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风险,需在临床中引起重视,对LQT1的家族... 长QT1型综合征(LQT1)患者的外显率较低,存在20%~40%静息心电图QTc间期正常的隐匿性LQT1患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复极储备及特定的突变基因相关。隐匿性LQT1患者仍然具有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风险,需在临床中引起重视,对LQT1的家族成员进行必要的基因筛查,同时可根据其在运动或肾上腺素激发后表现出的QT间期矛盾性延长的特点帮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长QT综合征 综述 隐匿性长QT1型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