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终结了个人隐私吗?——从《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谈起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帮乐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1年第2期79-93,共15页
在万物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隐私问题成为深刻依赖用户个人数据的科技公司讳莫如深的灰色地带,隐私终结危机也成为学界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的主题。英国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奥哈拉与沙德博尔特以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在《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 在万物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隐私问题成为深刻依赖用户个人数据的科技公司讳莫如深的灰色地带,隐私终结危机也成为学界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的主题。英国学者计算机科学家奥哈拉与沙德博尔特以极具前瞻性的视野在《咖啡机中的间谍:个人隐私的终结》一书中论述了“泛在技术”为人类所建筑的“圆形监狱”,并做出“隐私终结”的论断。基于对该书的阅读,本文从政治经济学和技术哲学批判角度认为:(1)“隐私”是标榜个人自由的虚伪能指,当前隐私问题主要在于商业资本对用户数据的侵入性收集、使用和流通;(2)当前威胁隐私的技术现实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人工智能对于隐私的数据化和商品化;(3)当前社会控制机制从“圆形监狱”转向“透明社会”,个体对隐私的让渡标志着资本主义所许诺的主体性自由崩溃瓦解;(4)隐私实质上成为隐秘的生产要素和剩余价值的来源;(5)隐私危机本质上是驱动技术发展的资本逻辑对人类生存活动剩余价值的压榨;(6)将人异化为数据和机器是违背人性的,直面隐私问题意味着面对人的终极需求;(7)隐私终结论是犬儒主义论断,未来隐私场域的斗争将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隐私 透明社会 泛在技术
下载PDF
浅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2
作者 吴帮乐 《社科纵横》 2017年第5期151-154,共4页
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课题,鲁迅一生不断思考、发展这一思想,通过大量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是希望"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以达到"立人"的目的。当前继承和发展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国民性批判和改造是鲁迅思想的一个基本课题,鲁迅一生不断思考、发展这一思想,通过大量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是希望"揭出苦痛,引起疗救的注意",以达到"立人"的目的。当前继承和发展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并从以"破"为主转到以"立"为主,以扬弃的态度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国民性改造 思想文化建设
下载PDF
好莱坞电影中政治意识形态之反思——以《荒野猎人》文本分析为例
3
作者 吴帮乐 《戏剧之家》 2017年第4期164-164,共1页
美国好莱坞电影一直都是传输美国意识形态的生动媒介载体。然而电影《荒野猎人》中却存在着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思。电影揭露了菲茨杰拉德作为资本主义异化之人的化身,为了金钱不惜放弃自己与他人的性命,违背契约精神等丑恶面孔,... 美国好莱坞电影一直都是传输美国意识形态的生动媒介载体。然而电影《荒野猎人》中却存在着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反思。电影揭露了菲茨杰拉德作为资本主义异化之人的化身,为了金钱不惜放弃自己与他人的性命,违背契约精神等丑恶面孔,借助格拉斯的复仇之路反思了19世纪资本主义异化了的人性。另外,影片中对于西进运动中屠杀印第安人的资本主义殖民者的丑陋行径毫不避讳,体现出本片对史实的尊重,并包含着对印第安文明的崇敬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野猎人 意识形态 印第安文明 资本主义反思
下载PDF
重构的障碍:社交媒体视角下城市新移民的自我认同研究——以北京市高校后勤工作人员为例
4
作者 张涵 郑经纬 +1 位作者 吴帮乐 李羽瑶 《东南传播》 2016年第5期98-100,共3页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因此也面临各个层面的社会问题,其中城市新移民群体的自我认同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自我认同感是城市新移民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因此也面临各个层面的社会问题,其中城市新移民群体的自我认同成为当前中国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自我认同感是城市新移民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自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以来,移动智能媒体在外来务工人口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研究以城市新移民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为主体视角,试图以此建构其自我认同的维度,来深入探究目前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的现状、造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北京高校后勤员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自我同一性,自我存在感和精神归属感方面的特征,并尝试从社交媒体的层面对其影响机制进行解释,从而对增强城市新移民自我认同感提出探索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新移民 自我认同 社交媒体
下载PDF
“有机食品”在中国的话语框架与意义建构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彪文 吴帮乐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124,共7页
“有机”的内涵自诞生至今历经演变且存在诸多质疑。本研究通过对典型媒体关于有机产业和食品的新闻报道分析,探索有机话语在中国的话语框架与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有机”话语存在四个主要框架,并呈现一定的竞夺规律;四大框架相互冲突... “有机”的内涵自诞生至今历经演变且存在诸多质疑。本研究通过对典型媒体关于有机产业和食品的新闻报道分析,探索有机话语在中国的话语框架与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有机”话语存在四个主要框架,并呈现一定的竞夺规律;四大框架相互冲突彼此隔离模糊了“有机”在中国的意涵且降低了其公众认同度;专家对转基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有机食品的态度;现代性的视角下有机话语框架的竞夺体现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食品 框架分析 替代性食物体系 科学传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