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书写与文学中城市形象生成再探析——以巴尔扎克小说《不自知的喜剧演员》为例
1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这些景观描绘涉及巴黎城市空间各个角落和场所,从现代商店、议会大厦、戏院、报社等商业、政治和文化景观再到妓女私密空间和吉普赛人算命屋等异质空间。国内外学界对该文本中的城市书写均有过研究,但是对都市景观书写与城市形象生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尚缺乏深入阐释。本文力图从法国经典叙述学及空间理论等批评视角,依据作家在文本中所绘制的分层明确的都市景观地图,对这些景观符号和城市形象建构之间关系及意义进行再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 景观 热奈特叙述理论 空间理论 城市
下载PDF
回归还是超越——解读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的主题 被引量:11
2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9-87,共9页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 黑人处境问题是当今许多美国黑人作家所关注的焦点。 1 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在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着重探讨了美国黑人作为种族的未来出路问题。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 ,评论界有诸多说法。本文则从文本入手 ,以历史的观点来解读小说的主题 ,指出莫里森在探索 2 0世纪 7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种族出路问题时试图重铸黑人的民族魂 ,她倡导走继承黑人民族文化遗产的道路。本文重点分析了作家主张走民族主义道路的真正意图以及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本文还对作家民族主义思想价值取向进行了学理性的剖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主题 小说 美国 文本批评 文学评论 民族主义 传统文化
下载PDF
热奈特诗学研究中转喻术语内涵的变异与扩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0-87,共8页
转喻原本是西方古典修辞学意义上一个被忽略的修辞格。热奈特最早从修辞学中借用这个修辞格,将之运用于叙事文本中换层叙述的分析。在西方经典叙述学与后经典叙述学不同发展阶段中,转喻从最初纯粹的修辞格术语演变成后来叙述学意义上&qu... 转喻原本是西方古典修辞学意义上一个被忽略的修辞格。热奈特最早从修辞学中借用这个修辞格,将之运用于叙事文本中换层叙述的分析。在西方经典叙述学与后经典叙述学不同发展阶段中,转喻从最初纯粹的修辞格术语演变成后来叙述学意义上"转叙",其概念、内涵以及语用功能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梳理转喻术语内涵的变异及扩展过程,着重探讨热奈特对转叙新术语的诞生所作出的理论贡献。本文侧重探讨在后经典叙述学时代如何重新认识转叙在虚构叙事中所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奈特 转喻 “作者转喻” 转叙 不可靠叙述
下载PDF
从法国学界对左拉的阅读与阐释看左拉的经典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2-78,共7页
左拉从一个通俗作家到被确认为经典作家,其间经历了一个反反复复的被接受与阐释的历史建构过程,是在20世纪60至90年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主导法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历史语境下,学界为及时回应历史意识的变化所采取的历史选择,即要从... 左拉从一个通俗作家到被确认为经典作家,其间经历了一个反反复复的被接受与阐释的历史建构过程,是在20世纪60至90年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主导法国文化发展方向的历史语境下,学界为及时回应历史意识的变化所采取的历史选择,即要从左拉的作品中找出可与时代对话的东西,正是学界认知动机的变化改变了人们对左拉及自然主义小说的态度。本文力图将左拉研究置于20世纪法国文化研究的视野下来观照,重点探讨学界对左拉经典化的建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化 阅读与阐释 新生代的批评家
下载PDF
左拉与现代中国的结缘与纠结——以1915—1949年左拉在中国被接受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96,共9页
爱弥尔·左拉自1915年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受到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文化阵营的推崇,最后被典范化。左拉被典范化之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及文学现代性的建构中显现出来。左拉在中国被接受与推崇的过程... 爱弥尔·左拉自1915年被介绍到中国之后,受到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文化阵营的推崇,最后被典范化。左拉被典范化之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逐渐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及文学现代性的建构中显现出来。左拉在中国被接受与推崇的过程及流变是与中国现代化启动、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立、白话文的提出、新文学变革、写实主义文学的倡导以及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都存在着种种因缘。本文以1915-1949年左拉在中国的被接受为例,探讨左拉与中国新文学发展及现代性建构之间的交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拉 自然主义 典范化 新文学 写实主义
下载PDF
晦涩,但不复杂——读里尔克的《豹》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康茹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里尔克 《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语文教学 奥地利 咏物诗 高中
下载PDF
从虞姬到四小姐——探析张爱玲笔下战争中的女性形象
7
作者 吴康茹 王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27-130,共4页
最新出版的张爱玲未完稿小说《少帅》,以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原型与主线,穿插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此部张爱玲遗稿,在素材选择与文笔营运上,都与其先前发表作品关联甚多。对于英雄配美人这一素材模式,张爱玲尤为钟情,... 最新出版的张爱玲未完稿小说《少帅》,以张学良与赵一荻的爱情故事为原型与主线,穿插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此部张爱玲遗稿,在素材选择与文笔营运上,都与其先前发表作品关联甚多。对于英雄配美人这一素材模式,张爱玲尤为钟情,从其早期锋芒初露作品《霸王别姬》到晚期惨淡经营之作《少帅》,可见一斑。从追随远古枭雄征战沙场的虞姬到见闻民国少帅戎马倥偬的四小姐,及其晚期代表作《色·戒》中的王佳芝、《小团圆》中的盛九莉等,在以女性作为文本主角并从女性视角出发目睹战争对于两性关系影响的这几部作品中,贯穿张爱玲人文关怀和两性认知的始终是战争中的女性,或者说战争对于女性命运的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战争 女性 他者化 两性关系
下载PDF
从左拉研究到“左拉学”:当代“左拉学”建构之学术源流考--以《自然主义手册》(1955-1987)为例
8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左拉研究发轫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致经历了近现代、战后现代转型和当代左拉研究三个重要阶段。当代左拉研究的勃兴又是与学术期刊《自然主义手册》创办有关。该期刊自1955年创办以来,不断推动当代左拉研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该期... 左拉研究发轫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大致经历了近现代、战后现代转型和当代左拉研究三个重要阶段。当代左拉研究的勃兴又是与学术期刊《自然主义手册》创办有关。该期刊自1955年创办以来,不断推动当代左拉研究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在该期刊推动下,以批评家个性化批评实践为代表的传统左拉研究模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跨国、跨界的专业化左拉研究实践活动得以开展与持续。在学术研究制度化影响下,“左拉学”作为专门学问得以建构完成。本文通过对该期刊最初创办30年期间在左拉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学术研究活动线索的梳理,从不同批评流派学术谱系、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研究模式转换等视角切入,并结合学术源流系统考证,尝试探究作为学科典范的“左拉学”建构之学术价值及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手册》 “左拉学” 文学制度 学术源流 专业化
下载PDF
论萨特自传和访谈录中的自我形塑
9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4,共9页
自传是自传作者解释自我、建构自我和表达自我认同的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文类之一。而访谈录则是根据采访形式记录下一些名人重要的对话或者自述,属于亚自传范畴。从自传《词语》到访谈录《七十岁自画像》,出于自我形塑的需要,萨特一直... 自传是自传作者解释自我、建构自我和表达自我认同的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文类之一。而访谈录则是根据采访形式记录下一些名人重要的对话或者自述,属于亚自传范畴。从自传《词语》到访谈录《七十岁自画像》,出于自我形塑的需要,萨特一直刻意在文本中呈现自己作为作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的理想自我形象,以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本文立足于对两个不同文本的细致解读,从现代自传理论研究视角,尝试探讨萨特自我形塑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传 访谈录 自我形塑 自叙 身份建构
下载PDF
荒诞与虚无——彻悟后的直觉表达——评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10
作者 吴康茹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8-31,共4页
关键词 《等待戈多》 塞缪尔·贝克特 戏剧 法国 中学 语文教学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对法国启蒙文学中三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11
作者 吴康茹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2-46,共5页
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史叙述中存在着一些需要重新认识和探讨的具体问题。文中围绕怎样重新评价法国启蒙文学成就、认识法国启蒙文学发生机制,以及如何认识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中的公共文体问题,探讨了重构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史的可能性。
关键词 法国启蒙文学 法国大革命 文学场 公共文体
下载PDF
圣玛利亚女校(美国)——张爱玲宗教认知的始末
12
作者 王莹 吴康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11期74-76,共3页
本文通过解读现已面世的张爱玲与友人书信往来及其作品集中谈及基督教的文字开始,追根溯源到在圣玛利亚教会中学读书的青年张爱玲。以此试图揭开张爱玲与基督教最初的关联、基督教在其文本中的呈现,以及种种面向之下的张氏独特的人生观... 本文通过解读现已面世的张爱玲与友人书信往来及其作品集中谈及基督教的文字开始,追根溯源到在圣玛利亚教会中学读书的青年张爱玲。以此试图揭开张爱玲与基督教最初的关联、基督教在其文本中的呈现,以及种种面向之下的张氏独特的人生观、文学观之呈现,尤其是这种贯穿始终的宗教元素对其文学风格形成及其心态塑造的影响。从而窥探作为五四另类的张爱玲之宗教症候所在,其文学成就起伏与宗教认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玛利亚女校 疏离 嘲讽 救赎
下载PDF
迷娘·眉娘·香姐——论《威廉〃迈斯特》之迷娘形象在现代中国剧坛的变异
13
作者 王莹 吴康茹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1-45,共5页
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的迷娘形象,以其身世的神秘独特及其经历的曲折多舛,吸引了时年留日的浪漫派文人田汉。归国之后的田汉将迷娘的故事改写并搬演上了现代中国的剧坛,迷娘一跃而成为了有着中国化特色的眉娘。后来又经历了陈鲤... 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中的迷娘形象,以其身世的神秘独特及其经历的曲折多舛,吸引了时年留日的浪漫派文人田汉。归国之后的田汉将迷娘的故事改写并搬演上了现代中国的剧坛,迷娘一跃而成为了有着中国化特色的眉娘。后来又经历了陈鲤庭、崔嵬等人的改写,由眉娘形象继而衍生出香姐形象。从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里的迷娘到田汉短剧《眉娘》中的眉娘再到陈、崔等人的抗战宣传剧中《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这一形象变迁历程在一定程度彰显了异域文化场及特殊时代环境对特定文学形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娘 浪漫主义 眉娘 香姐 抗战宣传
下载PDF
问人间情为何物——梅里美短篇小说《阿尔赛娜·吉约》评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康茹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3-54,共2页
对人间“情”的赞美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中国古代诗人元好问就曾在《摸鱼儿》一诗中歌颂了一只痴雁的真情。这只痴雁在其伙伴被捕雁者杀死后在死雁身旁悲鸣、久久不愿离去,后因悲伤至极,竟投地而死。在诗中,诗人感叹到:... 对人间“情”的赞美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中国古代诗人元好问就曾在《摸鱼儿》一诗中歌颂了一只痴雁的真情。这只痴雁在其伙伴被捕雁者杀死后在死雁身旁悲鸣、久久不愿离去,后因悲伤至极,竟投地而死。在诗中,诗人感叹到:“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双影为谁去?”诚然,诗人笔下这只痴雁已被诗人人格化了,然而诗人恰恰通过对这只殉情的痴雁真挚的情感的赞美歌颂了人间的真情。“问人间情是何物,直叫生死相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里美 短篇小说 女主人公 尘世之爱 高贵者 资产阶级 道德规范 人间世 人间真情 文明社会
下载PDF
从私人话语到公共文体——论伏尔泰哲理小说文体的诗学价值
15
作者 吴康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6,共10页
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 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尔泰 哲理小说 哲学寓言 言语行为 公共文体
原文传递
论诗歌的作用(上) 被引量:4
16
作者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 《诗探索》 1999年第4期172-180,共9页
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是法国二战后诗坛上出现的一位新秀。他与杜·布谢(Du Bouchet)、德盖(Deguy)、罗舍(Roche)、杜班(Dupin)同属60年代法国新诗界的代表,他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在法国文学界颇有影响力的批评家。... 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是法国二战后诗坛上出现的一位新秀。他与杜·布谢(Du Bouchet)、德盖(Deguy)、罗舍(Roche)、杜班(Dupin)同属60年代法国新诗界的代表,他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在法国文学界颇有影响力的批评家。自1953年开始诗歌创作以来,至今他共发表诗集14部、批评论著19部和译作9部。这位出生在外省小城都尔的诗人,少年时代爱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诗并深受其启蒙、青年时代把波德莱尔和兰波视为自己的楷模、榜样。1943—1947年,他在巴黎学习期间常与一些超现实主义诗人交往并参加其活动。这些交往与活动使他对超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他以往对于诗歌的一些看法。对待超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博纳富瓦也不是全盘接受,他对“自动写作”就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动写作不是超现实。诗歌创作总要面对现实,即使是超现实的对象同样也是客观的。”他强调诗歌要在表现现实的方法上作一变革。博纳富瓦真正在诗坛上确立某个人地位是在1953年,因诗集《运动和杜芙的永恒》的发表。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凤凰涅槃的神话原型表现了女神杜芙生命中的几个阶段,并对死亡主题作了形而上学的思考和探求。50年代末,他经历了一次思想危机,对诗歌语言的表现手段一度产生了质疑。也就从这一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诗 诗歌理论 作品 语言 欲望 诗歌创作 马拉美 超现实主义诗歌 兰波 自动写作
原文传递
论诗歌的作用(下)
17
作者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 《诗探索》 2000年第1期385-393,共9页
不过,我也注意到了,任何一种语言都曾受过质疑和颠覆,破坏。
关键词 诗歌 创作实践 语言 伊夫·博纳富瓦 法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