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黑潮温、盐度与中国东部气温和降水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吴志彦 闵锦忠 +1 位作者 陈红霞 刘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6-162,共7页
采用东海黑潮主流段长时间序列的实测温盐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上层温度、上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50 a内,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层盐度略呈下降趋势。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和我国东部... 采用东海黑潮主流段长时间序列的实测温盐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上层温度、上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50 a内,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层盐度略呈下降趋势。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和我国东部地面气温的关系在冬季十分密切,呈现出大面积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冬季南下冷空气的整体降温作用有关。夏季,长江中下游江水的增多致使大量长江冲淡水入海,可能是导致黑潮上层水盐度下降的一个原因,此时东海黑潮上层盐度与我国大陆东部降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气候 中国东部
下载PDF
不同方式的纳潮量计算比较——以胶州湾2006年秋季小潮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陈红霞 华锋 +1 位作者 刘娜 吴志彦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5,共5页
以胶州湾为例,分别通过纳潮量常用算法和走航ADCP直接测流资料计算了2006年秋季小潮期间3个不同潮时段的纳潮量。结果表明,根据纳潮量常用算法得到的纳潮量变化范围大于采用测流资料计算得到的纳潮量范围。在平均意义上,两种算法的平均... 以胶州湾为例,分别通过纳潮量常用算法和走航ADCP直接测流资料计算了2006年秋季小潮期间3个不同潮时段的纳潮量。结果表明,根据纳潮量常用算法得到的纳潮量变化范围大于采用测流资料计算得到的纳潮量范围。在平均意义上,两种算法的平均值分别为6.303×108m3和6.480×108m3,仅相差0.177×108m3。这既验证了通过海流计算纳潮量的精确性,也体现了通过纳潮量算法计算纳潮量在平均意义上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纳潮量 走航ADCP
下载PDF
卫星水汽图像和位势涡度场在一次变性台风暴雨过程中的解译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志彦 李宏江 +2 位作者 赵海军 丛春华 姚丽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FY-2E卫星水汽图像、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将高层动力场和水汽图像结合,对山东半岛一次台风和冷空气相关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解译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北上过程中,槽后冷空气入侵台风环流,涡旋云系与斜压叶状云... 利用FY-2E卫星水汽图像、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将高层动力场和水汽图像结合,对山东半岛一次台风和冷空气相关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解译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北上过程中,槽后冷空气入侵台风环流,涡旋云系与斜压叶状云相结合,低层出现锋生。在卫星水汽图像上,台风的非对称结构表现为涡旋北侧加强的湿上升运动和南侧入侵的干闯入,具有高位涡特征的水汽暗区是活跃的动力干带。高空急流带位于短波槽前叶状云向极一侧边界附近的湿上升区一侧,急流的增强与水汽图像上明暗边界的锐化有关,暴雨区位于动力干带前方的湿上升区和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强降水发生时,动力干带引起的高层位涡扰动造成正涡度柱的强烈下伸,与台风主体环流的正涡度柱在暴雨区上空形成相互贯通的涡旋系统。位涡异常区前侧的上升运动与台风环流本身的上升运动叠加,有利于加强对流层暖湿气流的抬升。卫星水汽图像体现了高层天气尺度动力强迫的特征,指示重要动力过程的发展。将卫星水汽图像和高层位涡场结合进行解译,有助于从水汽图像上判别高空动力特征的演变,为台风暴雨监测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图像 位涡 高空急流 台风 暴雨 解译
下载PDF
东海黑潮温盐与中国东部气温和降水的相互关系(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吴志彦 陈红霞 刘娜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0年第1期1-9,共9页
采用东海黑潮主流段长时间序列的实测温盐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上层温度、上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内,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层盐度略呈下降趋势。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和我国东部... 采用东海黑潮主流段长时间序列的实测温盐资料,研究了东海黑潮上层温度、上层盐度的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和地面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内,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呈上升趋势,而上层盐度略呈下降趋势。东海黑潮上层海温和我国东部地面气温的关系在冬季十分密切,呈现出大面积显著的正相关,这与冬季南下冷空气的整体降温作用有关。夏季,长江中下游江水的增多致使大量长江冲淡水入海,导致黑潮上层水盐度下降,此时东海黑潮上层盐度与我国大陆东部降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气候 中国东部
下载PDF
等熵位涡揭示的一次强寒潮过程中高层扰动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志彦 李宏江 +2 位作者 赵海军 姚丽娜 李旭杰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1期84-91,共8页
采用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的一次强寒潮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的爆发以动力对流层顶下降、高位涡下传为特征,位涡扰动的强度和时间曲线的转折点对寒潮的酝酿和爆发有指示意... 采用欧洲中心提供的ERA-Interim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的一次强寒潮事件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寒潮的爆发以动力对流层顶下降、高位涡下传为特征,位涡扰动的强度和时间曲线的转折点对寒潮的酝酿和爆发有指示意义。此次强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可追溯到欧亚北部的新地岛附近和亚洲东北部的对流层顶,两股具有高位涡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合并堆积,在转竖横槽的引导下向南爆发,形成强寒潮。伴随寒潮过程的酝酿和爆发,高位涡强冷空气向下、向南传播,并伴随急流向下伸展。高位涡柱对应强烈发展并下伸的正涡度柱,表明高位涡引起的垂直拉伸导致显著的旋转增强,对应涡后横槽的强烈加深。对流层顶呈现大振幅波动,来自高层的信号较低层出现得更早、更强,在动力对流层顶上的信号比500 h Pa表现得更为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寒潮 等熵位涡 急流 对流层顶
下载PDF
冷涡背景下一次强对流过程的卫星水汽图像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吴志彦 闵锦忠 赵海军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3期54-61,共8页
将卫星水汽图像与高层动力场进行叠合分析,可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将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对山东省一次冷涡背景下连续强对流过程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涡云系具有非对称结构特征;冷涡东南侧的... 将卫星水汽图像与高层动力场进行叠合分析,可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将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对山东省一次冷涡背景下连续强对流过程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涡云系具有非对称结构特征;冷涡东南侧的暖湿对流与涡后动力干带入侵时爆发的暗区新生对流,这两个阶段的热、动力不稳定增长机制有所不同。与高位涡、急流相伴的水汽暗带是对流层上部的动力活跃区。当涡后具有高位涡特征的动力干带入侵时,高层动力活跃区叠加于低层暖湿平流区上空,促使对流爆发。卫星水汽图像体现了冷涡发展不同阶段高空动力强迫的差异。水汽图像上动力干带色调变暗,干湿边界锐化的特征,与高层位涡和高空急流增强有关。通过卫星水汽图像上连续时次的干湿对比,可以跟踪识别这些高层特征,进而判断高层动力特征的演变,为深厚湿对流环境条件的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水汽图像 位涡 冷涡 强对流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一次台风暴雨过程的冷空气侵入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吴志彦 李宏江 +1 位作者 石燕清 李旭杰 《暴雨灾害》 2016年第1期61-68,共8页
利用FY-2E卫星水汽图像、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针对山东半岛一次与台风相关的大暴雨事件中干冷空气的侵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北上与极地大陆气团交汇,是导致此次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干... 利用FY-2E卫星水汽图像、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针对山东半岛一次与台风相关的大暴雨事件中干冷空气的侵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北上与极地大陆气团交汇,是导致此次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干冷空气从西侧侵入台风环流,台风变性,斜压锋生,位能向动能转换,导致上升运动加强,有利于产生强降水。冷空气具有高位涡和低湿度的特点,水汽图像上的暗区、高层等熵面上的干区和高位涡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水汽图像直观地反映了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系统演变过程。台风云系与斜压叶状云结合,先形成新的涡旋云系,后演变成逗点云型。暗区指示的干冷空气不断发展,先形成干舌,后以干缝的形式卷入涡旋中心。在实际预报中,除了流型识别外,通过水汽图像还可以追踪干湿区及其边界等变化特征。通过连续时次的对比分析,可监测高空动力强迫,判断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暴雨 冷空气侵入 水汽图像 山东半岛
下载PDF
基于有限区域风场分解的海南岛一次飑线过程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宏江 曹洁 +1 位作者 李勋 吴志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5,共12页
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结合有限区域风场分析方法,对2020年4月22日海南岛副高控制下一次快速发展的弓形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南岛较弱环境风切变的背景下,阵风锋、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和小尺度雷暴相互作... 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结合有限区域风场分析方法,对2020年4月22日海南岛副高控制下一次快速发展的弓形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海南岛较弱环境风切变的背景下,阵风锋、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和小尺度雷暴相互作用,迅速发展成为高度组织化的弓形飑线,近地面强冷池驱动风暴偏离平均引导气流向东南方向快速移动。风场分解得到的辐散风场比原始风场更直观地体现了天气系统的诊断信息,高空辐散风场更清楚地显示了原始风场上并不明显的对流发展和消散的前期高空辐散信号,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体现了弓形回波凸起处的地面强辐合、冷池快速推进等特征,未来1h降水位于辐合线附近偏暖湿入流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水平风场分解 高空辐散 冷池 中尺度辐合线
下载PDF
暴雨过程中逆风区特征及应用判据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海军 李柏 +2 位作者 潘玲 吴志彦 王庆华 《海洋气象学报》 2019年第2期126-133,共8页
为研究暴雨过程中逆风区特征及应用判据,统计分析2010—2017年山东临沂地区暴雨过程中的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风暴内的垂直环流是造成逆风区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逆风区表现为β中尺度和γ中尺度,其形态在不同天气类... 为研究暴雨过程中逆风区特征及应用判据,统计分析2010—2017年山东临沂地区暴雨过程中的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风暴内的垂直环流是造成逆风区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逆风区表现为β中尺度和γ中尺度,其形态在不同天气类型下有明显差异;逆风区持续阶段降水强度增大,持续时间与过程累积雨量呈正相关;当雷达最低仰角识别到逆风区,其厚度≥4.0km、强度≥15m·s^-1、径向速度绝对值最大值≥5m·s^-1且持续30min以上时,风暴常明显发展,相关特征可用于预报风暴和暴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中尺度 逆风区 切变 垂直伸展
下载PDF
山东夏季高温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淑玲 吴志彦 李静 《山东气象》 2014年第4期18-23,共6页
选取1951—2008年山东121个站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的高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山东≥35℃炎热日年际变化总趋势是两多一少,1951—1971年为第一多值阶段,1991—2005年为第二多值年1... 选取1951—2008年山东121个站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和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的高温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山东≥35℃炎热日年际变化总趋势是两多一少,1951—1971年为第一多值阶段,1991—2005年为第二多值年1972—1990年为少值阶段。山东≥40℃酷热日出现在5月下旬—7月中旬,主要集中在6月和7月上、中旬,其中6月中旬最多;山东各地≥35℃炎热日以鲁西北西部、鲁西南西部和鲁中北部出现较多,其中淄博最多;山东日最高气温≥40℃的酷热日主要出现在鲁西北西部、荷泽和鲁中北部,最多出现在聊城的夏津,山东酷热天气虽多出现在内陆,但1980年以后山东半岛沿海部分站点也出现了酷热天气。山东的高温天气分为干热型和湿热型两类。干热型高温的天气形势为:850h Pa图上有≥20℃的暖区控制山东,地面图上山东处在东高西低的气压场内;当850h Pa在河套存在中心温度≥24℃的暖中心,24℃等温线延伸到济南东部,20℃等温线穿过山东半岛,山东就会出现酷热天气。湿热型高温的天气形势为:山东从低空到高空都受副高控制,且850h Pa≥20℃的暖区控制山东内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夏季高温 气候特征 高温天气形势 高温变化
下载PDF
酒窖要和消费者一起成长
11
作者 吴志彦 《新食品》 2011年第7期I0004-I0004,共1页
近年来亚洲地区葡萄酒市场逐渐被产酒国重视,原因是中国急速跃升为葡萄酒进口大国,饮用量每年大幅度增长,让许多新、旧世界葡萄酒产区国纷纷在亚洲投入营销资源,持续点燃葡萄酒火红的热潮。
关键词 酒窖 消费者 葡萄酒市场 亚洲地区 葡萄酒产区 饮用量
下载PDF
威海-大连航线实测风与沿岸站、海岛站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宏江 吴志彦 +2 位作者 王佳明 吕守敏 李旭杰 《海洋预报》 2015年第4期23-30,共8页
对威海-大连航线"生生-1"号船舶站测风资料进行了普查、优选和预处理,首先考察了船舶站测风资料所代表的航线风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海上航线保障服务和现行参考站点,对比统计分析了2011年1—12月船舶站、刘公岛、... 对威海-大连航线"生生-1"号船舶站测风资料进行了普查、优选和预处理,首先考察了船舶站测风资料所代表的航线风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海上航线保障服务和现行参考站点,对比统计分析了2011年1—12月船舶站、刘公岛、成山头的风向、风速偏差,以期为海上航线的风预报提供一些参考。结果表明:(1)船舶站主导风向的变化呈现明显的季节规律,且与季节特征相符。风力以4—5级为主,夏季3级以下风频率最多,秋冬季6—7级大风明显增多;(2)除了样本量较小的1月份,其余11个月船舶站和成山头/刘公岛的风向平均偏差不大。在不同的季节,海岛站和沿岸站对航线风的代表性有所不同。在春季(尤其4月),刘公岛和船舶站风向较接近;而在冬季(尤其12月),成山头和船舶站风向更接近。在1—6月,船舶站风向较成山头有逆时针偏差,在8—12月则为顺时针偏差;而4—12月,船舶站较刘公岛有顺时针偏差;(3)船舶站和成山头/刘公岛风速相关显著,尤其在4—12月,最大风和极大风显著相关。船舶站风速往往大于成山头和刘公岛,且1月、2月偏差最大,4—9月相对较小,极大风速偏差大于最大风速偏差。总体而言,成山头与船舶站的风速差异较刘公岛小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峡 海上航线 实测风 偏差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