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天竹根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其成分分析
1
作者 吴志瑰 刘婧 +10 位作者 高雅柔 黄潇 阚瑞 彭财英 付小梅 裴建国 刘应蛟 李玲 张舟 李紫微 夏紫微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20-3326,共7页
目的建立南天竹根HPLC指纹图谱,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并测定其总生物碱、小檗碱的含量。方法指纹图谱与小檗碱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ODS-A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乙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 目的建立南天竹根HPLC指纹图谱,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并测定其总生物碱、小檗碱的含量。方法指纹图谱与小檗碱含量测定采用Agilent ODS-A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乙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65 nm。“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图谱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南天竹根总生物碱的含量。UPLC-Q-TOF-MS/MS法、Peakview软件分析鉴定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分析(DA)对色谱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批南天竹根指纹图谱中有9个共有峰,相似度大于0.920。通过与数据库比对,在南天竹根总提物中鉴定出41个化合物,已知化合物32个,其中23个为生物碱。南天竹根中总生物碱、小檗碱含量差异均较大,栽培南天竹根中两者含量普遍高于野生。PCA、DA分析发现,野生、栽培南天竹成分并无差异性。结论该方法准确、快捷,可用于评价南天竹根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竹根 HPLC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总生物碱 小檗碱 主成分分析(PCA) 判别分析(DA)
下载PDF
南天竹根对抗肿瘤药As_(2)O_(3)减毒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付小梅 吴志瑰 +6 位作者 黄潇 阚瑞 刘婧 彭财英 裴建国 刘应蛟 毛喜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5,I0011-I0014,共9页
目的研究南天竹根不同萃取部位对As_(2)O_(3)所致肝、肾毒性的保护作用,采用UPLC-Q-TOF-MS/MS技术探寻其减毒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在As_(2)O_(3)致大鼠急性肝、肾损伤模型上,南天竹根70%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物灌胃后,... 目的研究南天竹根不同萃取部位对As_(2)O_(3)所致肝、肾毒性的保护作用,采用UPLC-Q-TOF-MS/MS技术探寻其减毒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在As_(2)O_(3)致大鼠急性肝、肾损伤模型上,南天竹根70%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溶剂的萃取物灌胃后,记录各组大鼠体征变化,测定各组大鼠组织中肾脏系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from 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CAT)、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HE染色检测大鼠肝、肾组织病理变化,以此筛选南天竹根的拮抗毒性部位,并采用UPLC-Q-TOF-MS/MS对拮抗毒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别。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体征均呈现恢复趋势,肾脏系数、SOD、CAT、MDA、AST、ALT、Ccr、BUN等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缓解,肝、肾病理损伤程度有所改善,其中以氯仿部位拮抗毒性效果最为明显。经LC-MS对氯仿部位分析鉴定发现,该部位共鉴定得到25个化合物,包括18个生物碱类成分。同时氯仿部位与主要单体成分——小檗碱对As_(2)O_(3)所致肝、肾毒性保护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表明南天竹根不同萃取部位对As_(2)O_(3)所致肝、肾毒性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拮抗毒性成分可能为生物碱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竹根 As_(2)O_(3) 减毒部位 物质基础
下载PDF
唇形科4种植物叶干燥前后的微性状鉴别研究
3
作者 付小梅 何远维 +8 位作者 余波 钟瑞 吴蜀瑶 李洋 谢斌 柯瑜 谌瑞林 范崔生 吴志瑰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鉴别4种原植物叶干燥前后的微性状特征变化。方法:借助体视显微镜,采用微性状鉴定法,对4种原植物(薄荷、牛至、香茶菜、紫苏)叶干燥前后的微性状特征进行观察,拍摄图片,并用Motic Images Advanced 3.2软件分析相关特征。结果:体视... 目的:鉴别4种原植物叶干燥前后的微性状特征变化。方法:借助体视显微镜,采用微性状鉴定法,对4种原植物(薄荷、牛至、香茶菜、紫苏)叶干燥前后的微性状特征进行观察,拍摄图片,并用Motic Images Advanced 3.2软件分析相关特征。结果: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到唇形科4种植物干燥前后叶片颜色、主脉形态、腺鳞大小、非腺毛细胞数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可用于区别叶干燥前后特征。结论:微性状鉴别法补充传统性状鉴别,为中药鲜品和干品的鉴别提供思路,为鲜药质量标准的完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性状鉴别 唇形科植物叶 鲜品 干品 鲜药质量标准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菟丝子类药材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2
4
作者 余波 刘璨 +4 位作者 曾妍 刘应蛟 吴志瑰 付小梅 范崔生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8-135,共8页
为优化菟丝子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本试验对69批不同地区来源的菟丝子类药材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差异。运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对菟丝子总黄酮含量的影响;采用Box-Beh... 为优化菟丝子总黄酮提取工艺条件,本试验对69批不同地区来源的菟丝子类药材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差异。运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利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对菟丝子总黄酮含量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 Design试验(以下简称BBD试验)设计原理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来优化菟丝子总黄酮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菟丝子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5%,料液比1:41(g/mL),提取温度92℃;不同地区来源的小菟丝子总黄酮含量为0.92%~2.18%,大菟丝子总黄酮含量为2.57%~3.34%。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优化菟丝子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可靠,具有实用价值;大菟丝子与小菟丝子能否同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建议《中国药典》增加菟丝子药材以芦丁(C27H30016)计,含总黄酮不得低于0.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类药材 总黄酮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菟丝子和大菟丝子形态组织研究与分类学意义
5
作者 余波 瞿添添 +3 位作者 刘应蛟 吴志瑰 付小梅 范崔生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7-64,共8页
以7批菟丝子和8批大菟丝子商品药材为材料,通过体视显微镜观测菟丝子和大菟丝子整体及种脐形状大小、四面观,分别将菟丝子和大菟丝子药材种皮进行组织解离制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测种皮栅状细胞断面观特征,用扫描电镜观测种脐特征,对菟... 以7批菟丝子和8批大菟丝子商品药材为材料,通过体视显微镜观测菟丝子和大菟丝子整体及种脐形状大小、四面观,分别将菟丝子和大菟丝子药材种皮进行组织解离制片,利用光学显微镜观测种皮栅状细胞断面观特征,用扫描电镜观测种脐特征,对菟丝子和大菟丝子药材进行形态组织研究并进行分类比较。结果表明,菟丝子以饱满为主,多为类球形,长与宽1~2 mm;四面观中腹面观略呈圆形,背面观略呈椭圆形,左面观和右面观略呈类圆形;种脐多为扁圆形。大菟丝子类圆球形或三棱形,长与宽2~3 mm;腹面观和右面观类椭圆形,背面观类半扇形,左面观类扇形,种脐圆形。显微鉴别发现,菟丝子种皮栅状细胞断面观有2层,内列细胞径向长为外列的1~2倍,而大菟丝子只有1层,径向长30.62~41.27μm。扫描电镜观测菟丝子脐孔呈唇形翻起状,长137.58~217.00μm,宽6.00~21.00μm;大菟丝子脐孔呈衣领状,长464.52~792.51μm,宽5.75~28.19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 大菟丝子 性状鉴别 分类学 显微鉴别
下载PDF
苍耳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志瑰 褚小兰 范崔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45-748,共4页
为正本清源,对苍耳的用药渊源、名称、品种、药用部位及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
关键词 苍耳 本草考证 药用部位 加工炮制 植物名称
下载PDF
一枝黄花的形态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志瑰 付小梅 +4 位作者 谢斌 胡生福 葛菲 褚小兰 范崔生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824-2827,共4页
目的:为正本清源,对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进行形态组织鉴别研究。方法:观察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制片和粉末制片法对该植物的根、根茎、茎、叶横切面和药材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该植物形态在茎... 目的:为正本清源,对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进行形态组织鉴别研究。方法:观察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制片和粉末制片法对该植物的根、根茎、茎、叶横切面和药材粉末显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该植物形态在茎分枝、叶和瘦果等方面的特征与本草描述基本一致,药材性状为全草类生药特点;根横切面中含内皮层,结构不发达;根茎和茎横切面特征相似,但根茎有内皮层,环髓纤维束、维管束间纤维束相接,形成波状纤维环,而茎结构较发达,有木纤维细胞包绕,与相邻纤维束断续连接;叶横切面中表皮分布有非腺毛,栅栏组织较窄,主脉维管束上方和下方有厚角组织;粉末特征中主要含有导管、纤维、菊糖和非腺毛等结构。结论:上述形态与显微鉴别特征有鉴定意义,可以进行物种鉴别,为一枝黄花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枝黄花 形态组织学
下载PDF
苋属2种植物的形态与显微鉴别比较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志瑰 付小梅 +4 位作者 胡生福 裴建国 葛菲 褚小兰 范崔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86-2489,共4页
目的:为正本清源,对容易混淆的苋属2种植物(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 L.和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 L.)进行种间鉴别比较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特征及采用显微鉴别法(石蜡切片法技术制片、粉末制片和叶表面制片法)对... 目的:为正本清源,对容易混淆的苋属2种植物(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 L.和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 L.)进行种间鉴别比较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特征及采用显微鉴别法(石蜡切片法技术制片、粉末制片和叶表面制片法)对2种植物的根、茎、叶的横切面、粉末显微结构及叶表面观等方面的显微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种植物形态在茎分枝、叶先端和胞果等方面有不同,药材性状均为全草类生药特点但有细微区别;2种植物的根和茎横切面中均发现主要存在三生构造,都为多轮同心性异型维管束,但轮数数量有差异;叶横切面中主脉维管束束数不同,厚角组织发达程度不一;叶表面观中表皮细胞细胞壁弯曲程度不同,气孔有细微区别;2种植物的粉末结构中含有导管、草酸钙簇晶和砂晶等结构,直径大小有区别。结论:上述形态与显微鉴别特征有鉴定意义,可以进行种间鉴别,为苋属2种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属 皱果苋 凹头苋 形态与显微鉴别
下载PDF
瓜子金药材基原、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志瑰 胡生福 +3 位作者 温晓峰 闵彩霞 付小梅 葛菲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110-113,共4页
瓜子金药材是远志科属植物瓜子金的全草用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用于祛痰止咳,活血消肿,解毒止痛功效,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外治跌打损伤,疔疮疖肿,蛇虫咬伤等症。为了更好的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瓜子金的药材基原、... 瓜子金药材是远志科属植物瓜子金的全草用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用于祛痰止咳,活血消肿,解毒止痛功效,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肿痛;外治跌打损伤,疔疮疖肿,蛇虫咬伤等症。为了更好的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本文对瓜子金的药材基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子金 基原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综述
下载PDF
葛类中药的品种沿革、产区及功效考证 被引量:9
10
作者 吴志瑰 邓可众 +10 位作者 葛菲 吴波 朱玉野 胡生福 林贵兵 徐艳琴 刘勇 朱卫丰 谢璐欣 黄秋莲 范崔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4,124,共5页
对葛属资源记载情况进行整理和历代本草学的研究认为,南北朝以前时期用的葛根品种为野葛,南北朝至汉唐时期记载为甘葛藤,宋代及明清以后本草记载葛根品种开始多样化发展,出现家种和野生两品种并列的情况,为甘葛藤和野葛,药食两用一直沿... 对葛属资源记载情况进行整理和历代本草学的研究认为,南北朝以前时期用的葛根品种为野葛,南北朝至汉唐时期记载为甘葛藤,宋代及明清以后本草记载葛根品种开始多样化发展,出现家种和野生两品种并列的情况,为甘葛藤和野葛,药食两用一直沿用至今。《本草品汇精要》记载以江浙、南康、庐陵为道地,当今道地产区不明显。葛类中药古今用药功效基本一致。野葛和甘葛藤为主流品种,该属其它资源是否都能药用需进一步临床验证。《中国药典》分列葛根和粉葛两药,应以临床为导向更加完善质量标准。该研究为葛类中药的进一步鉴别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类中药 品种沿革 产区及功效考证
下载PDF
墨的药用考证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志瑰 付小梅 +4 位作者 吴蜀瑶 李洋 谢斌 谌瑞林 范崔生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3,8,共4页
墨为本草中记载的药物,直至现代临床上还广泛应用含墨复方制剂,而现行药典没有收载墨,对墨的药用考证尚缺。本文通过本草考证的方式,对墨的药用情况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指出墨入药应取松烟墨,在制墨过程中加入各种中药材,使墨的价值更... 墨为本草中记载的药物,直至现代临床上还广泛应用含墨复方制剂,而现行药典没有收载墨,对墨的药用考证尚缺。本文通过本草考证的方式,对墨的药用情况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指出墨入药应取松烟墨,在制墨过程中加入各种中药材,使墨的价值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草考证 松烟墨 以药入墨
下载PDF
苍耳的本草考证
12
作者 吴志瑰 褚小兰 范崔生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64-65,67,共3页
关键词 苍耳草 本草考证 中药学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栀子中总多酚、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6
13
作者 黄潇 刘婧 +4 位作者 彭水梅 刘德鸿 付小梅 裴建国 吴志瑰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3964-3968,共5页
目的:优化栀子中总多酚、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Plackett-burman(PB)设计筛选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药材粒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5个因素中对栀子总多酚、总黄酮提取的关键影响因素,再采用星点设计结合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中关... 目的:优化栀子中总多酚、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Plackett-burman(PB)设计筛选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药材粒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5个因素中对栀子总多酚、总黄酮提取的关键影响因素,再采用星点设计结合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中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栀子总多酚的最优提取条件为40%乙醇、药材粒径0.20 mm、提取温度60℃、液料比20倍、提取时间20 min;总黄酮的最优提取条件为40%乙醇、药材粒径0.20 mm、提取温度30℃、液料比20倍、提取时间20 min。验证试验中栀子总多酚、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1.70%(RSD=1.43%,n=3)、3.23%(RSD=3.72%,n=3),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80%、8.75%。结论:采用基于PB和星点设计的响应面法优化栀子总多酚、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简便、合理、可行,本方法可为其工业化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多酚 黄酮 PLACKETT-BURMAN设计 星点设计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优化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栀子提取物抗炎作用谱效关系 被引量:21
14
作者 黄潇 刘婧 +7 位作者 吴建华 付小梅 吴志瑰 裴建国 彭佳鹂 王芳 杨超 肖雅静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237,共5页
目的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栀子提取物抗炎作用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采收期栀子药材指纹图谱,以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作为抗炎模型,对其进行药效学实验。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与药效数据相关联... 目的基于灰色关联法分析栀子提取物抗炎作用谱效关系。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不同采收期栀子药材指纹图谱,以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作为抗炎模型,对其进行药效学实验。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指纹图谱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与药效数据相关联,建立谱效关系模型。结果各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其抗炎药效贡献的大小顺序为10号峰>2号峰>9号峰>4号峰>3号峰>26号峰>1号峰>31号峰>23号峰>28号峰>12号峰>29号峰>21号峰;对抗炎作用药效贡献大的前5个峰分别为10、2、9、4、3号峰,通过对成分进行全波长扫描,推测10、2、9、3号峰为环烯醚萜类成分,与对照品图谱比较后,确定9号峰对应的化学成分为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10号峰为栀子苷。结论栀子的抗炎药效作用是由多种成分、多个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为探索其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栀子苷 抗炎 谱效关系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栀子颜色与其3类有效成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裴建国 刘婧 +4 位作者 付小梅 吴建华 刘德鸿 吴志瑰 黄潇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80-2285,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栀子的外观颜色与其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码相机与计算机图像技术对栀子颜色进行数字化表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栀子中总环烯醚萜、总西红花苷、总有机酸3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用相关、回归对颜色与成分之间的... 目的:研究不同采收期栀子的外观颜色与其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码相机与计算机图像技术对栀子颜色进行数字化表征;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栀子中总环烯醚萜、总西红花苷、总有机酸3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用相关、回归对颜色与成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L~*、b~*与总环烯醚萜、总有机酸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西红花苷呈极显著负相关,与L~*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0.671、-0.781;与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1、0.796、-0.640。a~*仅与总西红花苷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2,与总环烯醚萜、总有机酸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颜色a~*不仅能辨别栀子的成熟度,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栀子质量。该研究为中药材颜色的量化及其作为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颜色量化 有效成分 质量评价
下载PDF
苍耳类药材资源调查及商品药材鉴定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付小梅 裴建国 +3 位作者 吴志瑰 刘德鸿 刘婧 谭道鹏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8,共5页
目的:对苍耳类药材的资源及商品药材进行调查及鉴定。方法: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及商品药材收集和鉴定。结果:我国苍耳属植物有5种1变种,商品药材主要为苍耳和蒙古苍耳。世界其他国家主要对14种苍耳属植物进行了研究。结论:该调查结果为... 目的:对苍耳类药材的资源及商品药材进行调查及鉴定。方法: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及商品药材收集和鉴定。结果:我国苍耳属植物有5种1变种,商品药材主要为苍耳和蒙古苍耳。世界其他国家主要对14种苍耳属植物进行了研究。结论:该调查结果为苍耳属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耳属 苍耳子 苍耳草 植物资源 鉴定
下载PDF
枳壳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付小梅 吴志瑰 +1 位作者 褚小兰 范崔生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87-1188,共2页
目的:对枳壳进行黄酮类成分研究。方法: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和光谱解析法进行鉴定。结果:分离得到Ⅰ、Ⅱ两个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苷、新橙皮苷。结论:首次采用柱色谱法从枳壳中分离到上述两种成分。
关键词 枳壳 柚皮苷 新橙皮苷
下载PDF
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8
作者 吴建华 吴志瑰 +5 位作者 裴建国 刘婧 孙艳朝 伍国芳 彭水梅 付小梅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5年第6期630-636,共7页
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复杂的具有多个酚羟基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降血脂等作用。本文对其分类、提取方法、检测方法及其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多酚类 检测方法 药理活性
下载PDF
蒙古苍耳子和苍耳子的抗炎镇痛作用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付小梅 孙艳朝 +4 位作者 刘婧 吴志瑰 裴建国 彭水梅 谭道鹏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5-557,共3页
目的观察蒙古苍耳子不同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并与苍耳子进行比较。方法雄性昆明小鼠7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苍耳子乙醇提取物组、蒙古苍耳子乙醇提取物组、蒙古苍耳子乙醚提取物组、蒙古苍耳子乙酸乙酯萃取物组、蒙古苍耳... 目的观察蒙古苍耳子不同提取物的抗炎镇痛作用,并与苍耳子进行比较。方法雄性昆明小鼠7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阿司匹林组、苍耳子乙醇提取物组、蒙古苍耳子乙醇提取物组、蒙古苍耳子乙醚提取物组、蒙古苍耳子乙酸乙酯萃取物组、蒙古苍耳子正丁醇萃取物组,共7组,各10只,按500 mg·kg-1灌胃给药,采用小鼠热板实验观察其镇痛作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在小鼠热板实验中,灌服苍耳子乙醇提取物和蒙古苍耳子各种提取物60,120及180 min后,小鼠的痛阈值均延长(P<0.05),苍耳子乙醇提取物组和蒙古苍耳子乙醇提取物组的小鼠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苍耳子乙醚提取物组和正丁醇萃取物组镇痛效果最好。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中,苍耳子乙醇提取物和蒙古苍耳子各部位提取物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P<0.05),苍耳子乙醇提取物组和蒙古苍耳子乙醇提取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蒙古苍耳子乙醚提取物组和正丁醇萃取组抗炎效果最好(P<0.05)。结论蒙古苍耳子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与苍耳子相似,且以乙醚提取物和正丁醇萃取部位抗炎镇痛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苍耳子 苍耳子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下载PDF
蒙古苍耳草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付小梅 刘德鸿 +3 位作者 孙艳朝 刘婧 裴建国 吴志瑰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08-1310,共3页
目的:研究蒙古苍耳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蒙古苍耳草中的化学成分,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蒙古苍耳全草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原... 目的:研究蒙古苍耳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蒙古苍耳草中的化学成分,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蒙古苍耳全草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棕榈酸(1)、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2)、原儿茶醛(3)、咖啡酸甲酯(4)、香草酸(5)、对羟基苯甲酸(6)、咖啡酸乙酯(7)、绿原酸(8)、咖啡酸(9)、3,4-二咖啡酰奎宁酸(10)。结论:其中,化合物1-5、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苍耳草 化学成分 分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