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种间杂交主要农艺性状和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国栋 王金陵 +3 位作者 孟庆喜 杨庆凯 吴忠璞 高凤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0,共10页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 本文对大豆种间杂交(Glycine max (L) Merril×G. soja Sieb. and Zucc., G. max×G.gracilis Skvok Tzow)后代的性状表现及基因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以栽培大豆为轮回亲本的回交效应。结果表明:F_1代育性不完全正常。上位性基因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遗传组成成分。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广泛,类型丰富。利用野生资源成败的关键在于亲本选配。回交是利用野生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半野生大豆的价值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杂交 遗传 变异 蛋白
下载PDF
大豆种间杂交后代数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力与遗传进度的估算及其应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国栋 王金陵 +3 位作者 孟庆喜 杨庆凯 吴忠璞 高凤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3-128,共6页
本文研究了大豆种间杂交(G. max×G. gracilis, G. max×G. soja)后代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基本上与栽培种内品种间杂交相类似,可利用类似于处理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方法处理种间杂... 本文研究了大豆种间杂交(G. max×G. gracilis, G. max×G. soja)后代的遗传力、遗传进度。结果表明:种间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基本上与栽培种内品种间杂交相类似,可利用类似于处理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方法处理种间杂交后代;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进度较大,选择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间杂交 农艺性状 遗传力
下载PDF
大豆花叶病(SMV)症状与大豆品种、病毒毒株及环境条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廖林 王金陵 +1 位作者 吴忠璞 高凤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本试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不同发育期接种的方法,对29个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4个毒株,以观察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后的症状类型、研究影响症状产生的有关因素。为大豆花叶病的症状识别、品种及杂交后代的抗性鉴定以及... 本试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不同发育期接种的方法,对29个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4个毒株,以观察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后的症状类型、研究影响症状产生的有关因素。为大豆花叶病的症状识别、品种及杂交后代的抗性鉴定以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的症状主要有10种:轻花叶、花叶、黄斑花叶、曲叶、卷叶、疤叶、畸型叶、皱缩、矮化和顶枯。 品种、毒株和环境条件均影响着大豆花叶病的症状类型和病情指数。方差分析表明:它们不仅单独起作用,还存在着环境与毒株、环境与品种和品种与毒株的交互作用,其作用顺序依次为毒株>环境>品种>毒株×品种>毒株×环境>环境×品种>毒株×环境×品种。 同一发育期接种的品种早播发病较轻,随着播期的推迟症状逐渐加重。正常播种的品种接种愈早发病愈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叶病症状 毒株 环境条件
下载PDF
大豆高产育种方向和途径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庆凯 王金陵 +2 位作者 吴忠璞 武天龙 高凤兰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5,共2页
大豆在农业生产,种植业结构布局和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以及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大豆的单产水平还是相当低的,1989年全国大豆亩平均产量只有85公斤,只相当全国粮食平均亩产42公斤的35%。黑龙江省大豆平均亩产在100~125公斤。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育种
下载PDF
大豆花叶病(SMV)若干抗性鉴定指标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廖林 王金陵 +2 位作者 吴忠璞 高风兰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1-136,共6页
本文通过40个大豆品种的抗大豆花叶病鉴定,阐述了种传率、褐斑率和成株抗性三个抗性鉴定指标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种传率、褐斑率、成株抗性分别受不同基因控制。植株感染病后,任一指标为抗性,三项指标间不存在相关性。病株种子出苗率... 本文通过40个大豆品种的抗大豆花叶病鉴定,阐述了种传率、褐斑率和成株抗性三个抗性鉴定指标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种传率、褐斑率、成株抗性分别受不同基因控制。植株感染病后,任一指标为抗性,三项指标间不存在相关性。病株种子出苗率(种子活力)下降主要受种传率影响,与褐斑率、病情指数关系不大。在田间自然传毒情况下,褐斑率、种传率均随成熟期的推迟而加重。这是原始病株(带毒种子产生的病苗)、蚜虫消长及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熟期品种生长发育期不同所致,不能反映品种本身的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花叶病 抗病性 鉴定
下载PDF
影响大豆褐斑率的若干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廖林 王金陵 +2 位作者 吴忠璞 高风兰 杨庆凯 《中国油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1-73,76,共4页
用28个大豆品种分期播种,在不同发育期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探讨影向褐斑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各品种的褐斑率与接种SMVⅠ—1、SMVⅡ—3毒株间相关显著;接种SMVⅠ—1毒株的褐斑率为66.21%,SMVⅠ—2为56.54%,SMVⅡ—3为74.45%,SMVⅡ—4为6... 用28个大豆品种分期播种,在不同发育期接种大豆花叶病毒,探讨影向褐斑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各品种的褐斑率与接种SMVⅠ—1、SMVⅡ—3毒株间相关显著;接种SMVⅠ—1毒株的褐斑率为66.21%,SMVⅠ—2为56.54%,SMVⅡ—3为74.45%,SMVⅡ—4为65.77%;顶枯型的褐斑率为38.1%,轻花叶型为44.1%,重花叶型为57.5%,皱花叶型为65.7%,皱缩型为81.6%。早播的褐斑率比晚播的低。真叶期接种的褐斑率较复叶期和开花期接种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褐斑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及杂种后代对生态条件反应的研究
7
作者 杨琪 王金陵 +2 位作者 杨庆凯 吴忠璞 高凤兰 《东北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313-321,共9页
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及杂种后代,在不同肥力条件下表现各异的适应性。瘠薄土壤条件下,植株高大繁茂、多分枝、进化程度低的为适应的生态型。肥力水平较高条件下,主茎发达、百粒重高、进化程度高的集约型品种表现适应。中等肥力水平下,株高... 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及杂种后代,在不同肥力条件下表现各异的适应性。瘠薄土壤条件下,植株高大繁茂、多分枝、进化程度低的为适应的生态型。肥力水平较高条件下,主茎发达、百粒重高、进化程度高的集约型品种表现适应。中等肥力水平下,株高适宜,有一定分枝能力和粒茎比较高者为适应生态类型。无论品种类型及生态条件如何,大豆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本试验得出的规律,提出了移动生态育种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态条件 粒茎比 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