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循证学依据及可能机制
1
作者 付宇捷 吴斗 +2 位作者 赵恩哲 张雅淳 宋旭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9-754,774,共7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骨质丢失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骨折后失用所致的骨细胞机械刺激下降、化学信号、炎症因子以及细胞因子等因素相关。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程度会随着年龄、骨折严重程度以及骨折次数的增长而增加,同时,局部骨折发生... 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骨质丢失现象,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骨折后失用所致的骨细胞机械刺激下降、化学信号、炎症因子以及细胞因子等因素相关。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的程度会随着年龄、骨折严重程度以及骨折次数的增长而增加,同时,局部骨折发生后全身的骨折风险增加揭示了骨量丢失的全身性特征。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可能会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进程,急性、进行性骨质丢失可能对患者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骨质疏松性骨痛、内置物或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以及再次骨折风险的增加等。目前,骨折引起的骨量丢失,其机制和理论基础仍处于探索阶段,RAP和SAP理论、骨修复矿物质需求理论以及骨修复储备理论等,对于骨折后的骨量丢失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后全身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脆性骨折
下载PDF
透明质酸抑制周围神经局部瘢痕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斗 刘强 +3 位作者 龚强 安奇君 陈君长 韩小强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7-80,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透明质酸对减少胶原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透明质酸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透明质酸对减少胶原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透明质酸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吻合术,透明质酸治疗组于吻合口周围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e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结果: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迸开、迸裂、感染现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均较轻(P<0.05)。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Masson染色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厚度的比较: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厚度均显著降低犤(16.967±4.806),(10.903±3.245)μm;(25.874±5.972),(12.042±5.599)μm;P均<0.05犦。③两组术后不同时间Ⅰ、Ⅲ型胶原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Ⅰ型胶原含量灰度值均显著下降犤(42.679±11.786),(28.269±5.825)A;(49.561±8.097),(35.908±6.975)A;P均<0.05犦;Ⅲ型胶原含量灰度值均显著升高犤(23.722±4.326),(28.400±5.342)A;(32.284±5.497),(38.723±5.358)A;P均<0.05犦。④术后12周两组神经再生状况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透明质酸治疗组吻合口处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含量少、排列规则;生理盐水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较多,排列紊乱。结论:透明质酸可以有效减少周围神经吻合口神经外膜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透明质酸/治疗应用 周围神经
下载PDF
外周神经损伤大鼠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组织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斗 刘强 +3 位作者 陈君长 梁建芳 肖虹 卢向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24,共2页
将2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只)不作任何处理,统一处死,切取腰膨大之脊髓。实验组(20只)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后双重结扎,术后3、7、14和21d各处死5只,取腰膨大之脊髓。HE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变化,TUNE... 将2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只)不作任何处理,统一处死,切取腰膨大之脊髓。实验组(20只)切断左侧坐骨神经后双重结扎,术后3、7、14和21d各处死5只,取腰膨大之脊髓。HE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态变化,TUNEL标记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凋亡神经元细胞的超微结构。实验组坐骨神经切断后3~21d在相应的腰膨大脊髓前角可见到神经元数量减少和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神经元。表明外周神经损伤能诱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斗 陈君长 +2 位作者 刘强 肖虹 卢向东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5期57-59,i0005,共4页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手术+等渗盐水组)和实验组(手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采用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近端套接单盲管的实验模...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手术+等渗盐水组)和实验组(手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采用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近端套接单盲管的实验模型。术后3d,1,2,4,8和12周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前角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内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电镜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变化:1,2,4,8,1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对照组86.5%,64.4%,60.9%,58.8%,58.5%,53.5%;实验组88.7%,71.5%,79.9%,79.3%,72.4%,69.9%,P<0.05)。②神经元酶学功能评价:实验组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对照组有提高约20%(P<0.05)③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凋亡细胞计数(每张切片凋亡细胞个数):对照组为10.24±3.82;实验组为4.53±2.16。④神经元超微结构:实验组电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形态改变,没有发现典型凋亡小体。结论: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防止成年大鼠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死亡,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运动神经元 神经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
下载PDF
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对胶原瘢痕及神经再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斗 刘强 +3 位作者 陈君长 安奇君 龚强 韩小强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8期104-106,i0005,共4页
目的:通过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异性抗体,阻断其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神经瘢痕的产生,提高神经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 目的:通过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异性抗体,阻断其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神经瘢痕的产生,提高神经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采用微量加样器于神经吻合口间隙内注射质量浓度为50mg/L的Anti-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溶液0.1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e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瘢痕成分的评估: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迸开、迸裂、感染现象。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术后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②两组术后12周神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轴索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形成较少,以神经外膜为主;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生长排列紊乱,连续性差,被胶原纤维包裹,胶原沉积较多,神经外膜肥厚。③术后12周两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41.112±11.065),(49.561±8.097),P<0.05],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基本相似[(34.223±7.130),(32.284±5.497),P>0.05]。神经再生功能的评估:①术后12周两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9.090±22.493),(-28.660±22.649),P<0.05]。②两组术后12周电生理学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9.603±3.972),(16.215±4.619)m/s,P<0.05]。③两组术后周围神经纤维的镀银染色及周围神经髓鞘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36±0.23),(0.93±0.48);(9.40±0.86),(7.99±0.36)μm;P均<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端或对端的吻合治疗中,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够抑制或减少局部神经胶原瘢痕的产生,从而有效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抗体 周围神经 再生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7
6
作者 吴斗 刘强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1-584,共4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医疗支出大等特点。由于患者的骨质量差,粉碎性骨折多见,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卧床时间较长,再骨折发生率高,因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亦面...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骨骼系统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医疗支出大等特点。由于患者的骨质量差,粉碎性骨折多见,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卧床时间较长,再骨折发生率高,因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手术治疗亦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对近年来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和技术进行回顾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手术治疗 髓外 髓内钉
下载PDF
骶骨肿瘤手术治疗(附34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斗 刘强 +4 位作者 陈君长 龚强 韩树峰 李钰 孙海飚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33-535,共3页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诊断并阐述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骨肿瘤34例临床资料,探讨早期诊断依据、手术时控制出血的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6例(76.5%)获随访,平均43个月。4例术后复发,2例死于...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诊断并阐述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骨肿瘤34例临床资料,探讨早期诊断依据、手术时控制出血的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6例(76.5%)获随访,平均43个月。4例术后复发,2例死于远处转移,14例出现短期便秘、排尿困难,2例术后足踝部麻木、无力,余16例痊愈后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早期诊断并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原发性骶骨肿瘤疗效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手术治疗 手术后期间 随访研究
下载PDF
急诊隐匿性骨折35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斗 冯亦农 吴晋普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0-421,共2页
关键词 骨折 急诊处理 体层摄影术 X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治疗
下载PDF
奇正消痛贴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斗 杨晓峰 付永良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年第6期2681-2682,共2页
目的:观察奇正消痛贴对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70例确诊为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氨基葡萄糖和氨基葡萄糖加奇正消痛贴膏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0例患者完成全部... 目的:观察奇正消痛贴对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70例确诊为早期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氨基葡萄糖和氨基葡萄糖加奇正消痛贴膏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关节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70例患者完成全部观察内容。显示实验组患者疼痛在短期内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评分和关节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极少数患者药贴部位发生皮肤过敏情况。结论:奇正消痛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满意,值得患者进一步试用。但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过敏情况,治疗过程中应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奇正消痛贴 疼痛 治疗
下载PDF
骨组织内血管束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
10
作者 吴斗 吴晋普 +1 位作者 高宏 韩西城 《中华医学研究与实践》 2004年第6期66-67,共2页
血管束移植可以使死骨新生的实验研究成功后,血管束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的骨坏死疾病。笔者对30例病人进行了手术:男24例,女6例,左髋10例,右髋20例,年龄5—25岁,平均年龄9.5岁。临床表现多有外伤史或服用类固醇药物... 血管束移植可以使死骨新生的实验研究成功后,血管束移植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的骨坏死疾病。笔者对30例病人进行了手术:男24例,女6例,左髋10例,右髋20例,年龄5—25岁,平均年龄9.5岁。临床表现多有外伤史或服用类固醇药物史、跛行、髋疼、膝感应痛、内收肌痉挛、外展外旋受限,按Canerall分类,Ⅰ期4例,Ⅱ期10例,Ⅲ期12例,Ⅳ期4例。随访1-6年,术后明显改善关节活动功能、疼痛消失者25个关节,减轻者3个关节,未改变者2个关节。X线所示26例股骨头结构改善,头下陷区好转呈扁平,颈变粗变短;无改善者2例,加重2例。手术方法:经髋关节前方入路,游离解剖旋股外侧动静脉柬,切开关节囊后在股骨颈的前面向头的方向凿一穴道式合页式开窗,从穴内向股骨头内搔扒刮出坏死的骨质,将髋骨做支持骨柱移檀,最后将血管柬移植,手术结束。术后4—6周后勿负重活动关节,6个月后下地负重。笔者认为本方法适应于股骨头坏死Canerall分类Ⅱ、Ⅲ期之病例,头外形尚完整,关节问隙无变窄,但对坏死广泛,全头性坏死及股骨头变形者Ⅳ期疗效欠佳。应选择其它的手术方法,对于Ⅰ期者宜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血管束移植 临床表现 X线检查 手术方法 滑膜切除 血管植入 开窗植骨
下载PDF
机械性创伤患者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喜平 李昱 +4 位作者 吴斗 吴晋普 程琪辉 曾小澜 刘效恭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9-571,共3页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TSGF)的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发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5 0例机械性创伤患者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三组 ,轻度 31例 ,ISS≤ 16 ;重度 13例 ,16 <ISS<2 5 ;极重...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TSGF)的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发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 5 0例机械性创伤患者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三组 ,轻度 31例 ,ISS≤ 16 ;重度 13例 ,16 <ISS<2 5 ;极重度 6例 ,ISS≥ 2 5 ,全部患者于伤后 2 4小时内采血 ,其中 2 5例还于 3、5、7、9、12天各采血 1次。结果 创伤后 2 4小时内各组 TSGF明显高于正常值 (P<0 .0 5 ) ,三组患者血清 TSGF呈波动性先升后降的变化 ,高峰值均出现于 7天 ,TSGF于 5 ,7,9,12天时极重度和重度 >轻度 (P<0 .0 5 )。结论  TSGF可能与炎症反应和创伤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性创伤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血清 诊断 恶性肿瘤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9
12
作者 郝海虎 刘强 +3 位作者 吴斗 屈建华 孟庆鑫 邢浩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3期352-354,共3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胸腰段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3例,PVP组48例,PKP组5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胸腰段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3例,PVP组48例,PKP组55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渗透率的不同。随访并比较2组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畸形Cobb角的变化。结果103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PVP组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明显低于PKP组(P<0.05);PVP组骨水泥泄露率明显高于PKP组(P<0.05)。2组术后2 d,6个月,12个月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PVP组明显低于PKP组(P<0.05),术后1年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纠正角度PVP组明显低于PKP组(P<0.01)。结论 PVP及PKP在治疗OVCFs中均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均可明显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PKP在恢复椎体高度及纠正后凸畸形方面具有优势,但PVP费用相对较低,且术中操作简单,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机械性创伤患者血清IL-6、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喜平 李昱 +4 位作者 吴斗 吴晋普 程琪辉 曾小澜 刘效恭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35-637,共3页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其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机械性创伤患者 5 0例 ,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 3组 ,轻度 31例 ,ISS≤ 16 ;重度 13...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其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机械性创伤患者 5 0例 ,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 3组 ,轻度 31例 ,ISS≤ 16 ;重度 13例 ,16 <ISS <2 5 ;极重度 6例 ,ISS≥ 2 5。全部患者于伤后 2 4h内采血 ,其中 2 5例患者还于伤后 3、5、7、9、12d各采血 1次 ,采用ELISA法测定IL - 6、TNF -α血清含量。结果 血清IL - 6、TNF -α于创伤后 2 4h内明显高于正常值 (P <0 0 5 ) ,动态观察组患者呈波动性先升后降的变化 ,轻度患者高峰值早于重度、极重度患者 ,血清IL - 6的含量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 (r=0 336 ,P <0 0 2 )。结论 IL - 6可作为判别创伤严重程度的灵敏指标 ,TNF -α和IL - 6的变化反映机体于创伤后呈过度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损伤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机械性创伤
下载PDF
利伐沙班 磺达肝癸钠 依诺肝素在关节置换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春 吴斗 +3 位作者 胡俊江 卢向东 罗华云 裴志强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3期352-354,共3页
骨科关节置换术后可造成血管损伤、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 embolism。VTE)。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预防药物为:低分子肝素(LMWH)、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术后预防 关节置换 依诺肝素 利伐沙班 THROMBO 血液高凝状态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基于公交IC卡数据的大规模OD矩阵推导算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竹 秦志光 +1 位作者 徐进 吴斗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07-2013,共7页
为实现基于公交IC卡数据的大规模OD(origination-destination)矩阵推导,提出了一种不关联公交调度信息和GPS数据的OD矩阵推导算法。提出了站点序号标注算法,通过时间聚类思想设计了自适应调整的时间间隔阈值以判断公交车的行驶状态,将... 为实现基于公交IC卡数据的大规模OD(origination-destination)矩阵推导,提出了一种不关联公交调度信息和GPS数据的OD矩阵推导算法。提出了站点序号标注算法,通过时间聚类思想设计了自适应调整的时间间隔阈值以判断公交车的行驶状态,将公交站点序列与刷卡记录进行匹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单个公交车的行驶方向标注算法,通过从已知行驶方向的公交车推导未知方向公交车的方向标注算法。为了最大化解决公交数据的上车站点信息补全问题,将全局公交车行驶方向标注问题映射为图论中的节点遍历问题,利用贪心生长算法和广度优先策略实现了局部最优。最后该算法处理某市的公交IC卡数据,得到了公交出行链假设下的城市居民大规模OD矩阵。结果显示算法可有效推导大规模OD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卡 OD矩阵推导 自适应算法 贪心生长算法
下载PDF
珊瑚羟基磷灰石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修复兔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向东 张建平 +2 位作者 刘强 韩树峰 吴斗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5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科研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CHA作为VEGF的可吸附性载体,制备成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10mm骨缺损处,以单纯CHA组,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科研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CHA作为VEGF的可吸附性载体,制备成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10mm骨缺损处,以单纯CHA组,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研究各组骨愈合,血管化情况及力学强度。结果在2、4、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CHA/VEGF组明显优于自体移植骨组优于单纯CHA组,而空白组骨缺损处被纤维组织及肌组织等填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12周CHA/VEGF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CHA与VEGF结合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强于自体骨移植及单纯CHA移植。二者协同,可用于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羟基磷灰石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修复 骨缺损 实验研究 骨移植
下载PDF
机械性创伤患者血清sIL-2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喜平 吴斗 +2 位作者 吴晋普 程琪辉 曾小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410-412,共3页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其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机械性创伤患者 5 0例 ,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轻度、重度、极重度 3组。对其中 2 5例患者进行了 12d的...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其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机械性创伤患者 5 0例 ,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轻度、重度、极重度 3组。对其中 2 5例患者进行了 12d的动态观察 ,全部患者于伤后 2 4h内采血 ,动态观察组再于 3、5、7、9、12d各采血 1次。血清sIL 2R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 创伤后 2 4h内各组sIL 2R明显高于正常值 (P <0 0 5 ) ,动态观察各组sIL 2R呈波动性先升后降的变化 ,轻度患者高峰值先于重度、极重度患者出现 ,sIL 2R的血清含量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 (r =0 3 0 6,P <0 0 5 )。结论 sIL 2R可作为判别创伤严重程度的灵敏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受体 免疫学试验 创伤 机械性创伤 血清 SIL-2R
下载PDF
机械性创伤患者血清sIL-2R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喜平 吴斗 +3 位作者 吴晋普 程琪辉 曾小澜 刘效恭 《华西医学》 CAS 2002年第1期24-25,共2页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R)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其机械及临床意义。方法 :择机械性创伤患者 5 0例 ,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轻度、重度、极重度三组。全部患者于伤后 2 4小时内采...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 2R)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其机械及临床意义。方法 :择机械性创伤患者 5 0例 ,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轻度、重度、极重度三组。全部患者于伤后 2 4小时内采血 ,其中 2 5例患者进行了 12天的动态观察 ,于 3、 5、 7、 9、 12天各采血 1次。血清sIL - 2R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 :创伤后 2 4小时内各组sIL - 2R明显高于正常值 (P <0 0 5 ) ,sIL - 2R的血清含量与创伤程度呈正相关 (r=0 30 6 ,P <0 0 5 )动态观察各组sIL - 2R呈波动性先升后降的变化 ,轻度患者高峰值先于重度、极重度患者出现。结论 :sIL - 2R可作为判别创伤严重程度的灵敏指标 ,它的升高说明创伤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呈抑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损伤 白细胞介素2受体 免疫学
下载PDF
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军政 郜振武 +2 位作者 郑艮强 郑上团 吴斗 《当代医学》 2016年第6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方法选择下肢骨折患者524例作为观察对象,术前采取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中D-二聚体,同时完善术前下肢静脉彩超。随访6个月,观...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相关性,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方法选择下肢骨折患者524例作为观察对象,术前采取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中D-二聚体,同时完善术前下肢静脉彩超。随访6个月,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成功,随访率100%,其中DD阳性者37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4例(19.89%);DD正常水平者152例,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者11例(7.24%),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DD水平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水平具有相关性,可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D-二聚体 下肢骨折
下载PDF
外固定架力学特点与四肢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被引量:5
20
作者 龚强 吴斗 《基层医学论坛》 2005年第4期320-320,331,共2页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方法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146例(男125例,女21例),股骨17例,胫骨118例,肱骨11例。分析总结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平均去除外固定架时间7个... 目的探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方法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146例(男125例,女21例),股骨17例,胫骨118例,肱骨11例。分析总结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平均去除外固定架时间7个月,术后并发症39例。结论掌握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的力学特点,对减少并发症发生和促进骨折愈合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特点 骨折并发症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 外固定架治疗 术后并发症 平均愈合时间 促进骨折愈合 骨折患者 四肢骨折 方法应用 发生情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