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托必利对肝衰竭大鼠胃肠道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朱金照 黎环 +4 位作者 吕勇 王艳丽 熊伟 刘晓燕 吴旭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15,共4页
目的观察伊托必利对肝衰竭大鼠胃肠道动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衰竭模型组(以下简称模型组)、肝衰竭模型+伊托必利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测定大鼠胃... 目的观察伊托必利对肝衰竭大鼠胃肠道动力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衰竭模型组(以下简称模型组)、肝衰竭模型+伊托必利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胃肠内标记物,测定大鼠胃肠道传输的改变,通过放射免疫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胃窦、小肠组织中胃动素(MTL)的含量和分布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肠道动力明显减弱(P<0.01),胃窦、十二指肠组织中MTL的含量及分布无明显减少(P>0.05);但伊托必利治疗后,大鼠胃肠道传输明显改善(P<0.05),胃、十二指肠组织中MTL的含量和分布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托必利能明显改善肝衰竭大鼠的胃肠道功能,其机制可能与MTL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胃肠动力 胃动素 伊托必利
下载PDF
肝脏标化表观弥散系数值在评估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林昭旺 林展 +3 位作者 汪坚 陈丽芳 刘晓燕 吴旭玮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参照物肝脏标准化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估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1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经肝穿刺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肝脏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并测量高b值(b=800s/mm2)...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参照物肝脏标准化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估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以10例健康志愿者和50例经肝穿刺病理证实的慢性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肝脏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并测量高b值(b=800s/mm2)肝脏原始ADC值(记为ADC1)、脾脏ADC值、肾脏ADC值、同层竖脊肌ADC值。而后立即对50例患者行肝穿刺活检病理S分期,肝脏ADC值测量区与肝穿刺位点严格一一对应。计算出所有研究对象的肝脏/脾脏标化ADC值(记为ADC2)、肝脏/肾脏标化ADC值(记为ADC3)和肝脏/竖脊肌标化ADC值(记为ADC4)。不同分期间原始或标化肝脏ADC值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原始或标化肝脏ADC值与病理S分期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结果 10例志愿者均为S0期,50名慢性肝病患者按病理S分期分为S1、S2、S3、S4期4组。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b=800s/mm2时,在ADC1、ADC3及ADC4中,不同分期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ADC值依次递减;在ADC2中,不同分期间ADC值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提示,ADC2与病理S分期无相关性,ADC1、ADC3及ADC4与病理S分期存在负相关,其中ADC3与S分期间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始肝脏ADC值或肝脏/肾脏/竖脊肌标化ADC值均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有效方法,且肝脏/肾脏标化ADC值评价效果优于肝脏/竖脊肌及原始肝脏AD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徐炜捷 吴旭玮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84-8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恩替卡韦(ETV)与拉米夫定(LAM)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24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104例HBV-DNA阳性且无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史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不同... 目的回顾性分析恩替卡韦(ETV)与拉米夫定(LAM)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24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104例HBV-DNA阳性且无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史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SACLF),根据抗病毒药物的不同分为ETV组(予ETV 0.5mg qd)、LAM组(予LAM 0.1g qd)各52例,两组均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抗病毒。对两组均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并比较24周时组间死亡率、临床好转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和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ETV组、LAM组的基线特征相似;治疗12周及24周时ETV组总胆红素、清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MELD评分均优于LAM组(P<0.05)。临床好转率ETV组高于LAM组(63.5%vs 46.2%,P=0.067),且主要来自MELD评分≤30患者(78.0%vs 54.7%,P<0.05);完全病毒学应答率高于LAM组(94.3%vs 72%,P<0.05);ETV组、LAM组间均无患者因药物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结论 ETV治疗HBV-SACLF较LAM更强地抑制HBV复制,降低短期病死率,且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功能衰竭 拉米夫定 恩替卡韦
下载PDF
血清程序性死亡蛋白1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林爱芳 甘巧蓉 吴旭玮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水平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8例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作为肝损伤组,同期选择58例单纯脓毒... 目的探讨血清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水平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8例脓毒症并发肝损伤患者作为肝损伤组,同期选择58例单纯脓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肝损伤程度将肝损伤组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n=18)、中度损伤组(n=26)、重度损伤组(n=14);比较患者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患者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评估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肝损伤组患者的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患者的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依次递增(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对脓毒症并发肝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为0.718和0.777,且两者联合检测的AUC值最大,为0.865。结论血清PD1、HMGB1表达水平与脓毒症并发肝损伤密切相关,且两者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并发肝损伤的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蛋白1 高迁移率族蛋白1 脓毒症 肝损伤
下载PDF
肝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的治疗效应及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通路的影响
5
作者 霍苗苗 黄丽云 +2 位作者 甘巧蓉 潘晨 吴旭玮 《海峡药学》 2022年第7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肝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的治疗效应及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正常组、模型组、药物治疗组(肝宝胶囊低剂量组、肝宝胶囊高剂量组)。正常组以普通饲料喂养,... 目的探讨肝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的治疗效应及对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正常组、模型组、药物治疗组(肝宝胶囊低剂量组、肝宝胶囊高剂量组)。正常组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组经高脂饲料喂养建立NAFLD模型,药物治疗组分别予0.54 g/(kg·d)、2.16 g/(kg·d)肝宝胶囊灌胃治疗4周,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HE染色评估病理学改变,检测各组血清TC、TG、ALT、AST及肝组织TC、TG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IL-6、IL^(-1)0、FFA、TNF-α含量;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AMPK、SREBP-1c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均降低大鼠血清TC、TG、ALT、AST水平,降低肝组织FFA、TNF-α、IL-6表达,降低肝脏NAS积分;药物治疗组均升高肝组织IL^(-1)0、AMPK mRNA水平,降低SREBP-1c mRNA水平,高剂量组作用均更显著(P<0.05)。结论肝宝胶囊可能通过激活AMPK通路并抑制SREBP-1c表达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及减轻肝细胞炎症治疗NAF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 肝宝胶囊 脂质代谢 炎症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下载PDF
经颈静脉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20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吴旭玮 甘巧蓉 +4 位作者 丁雅婷 黄丽云 王雪芳 黄新辉 黄祖雄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787-789,794,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肝内穿刺活检针套装经颈静脉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TJLB)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行TJLB 20例患者肝组织标本的特征、检验及检查、最终诊断结果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 目的:探讨采用肝内穿刺活检针套装经颈静脉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TJLB)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对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行TJLB 20例患者肝组织标本的特征、检验及检查、最终诊断结果及并发症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20例患者TJLB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28.6±10.3)min,平均穿刺针数为3.1次,所获取标本平均长度为(12.8±5.2)mm,平均汇管区数目为(7.3±3.6)个;其中8例进行HVPG测定(40%),HVPG值为(15.00±6.63)mmHg。所有患者均完全或部分达到肝活检相关预期目标;1例患者发生轻微并发症,术后出现右上腹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5%。结论:TJLB是一项技术成功率高且安全有效的肝活检技术且提高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颈静脉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 病理学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纤维化及ACE-Ang Ⅱ-AT1R轴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霍苗苗 程变巧 +1 位作者 林伟国 吴旭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纤维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CE-AngⅡ-AT1R)轴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低剂量干预组(低剂量组)和扶正...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纤维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CE-AngⅡ-AT1R)轴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正化瘀方低剂量干预组(低剂量组)和扶正化瘀方高剂量干预组(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经高脂饲料喂养24周后,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75、1.5g/kg扶正化瘀方灌胃,1次/d,6次/周,共6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生化指标;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及肝组织中AngⅡ水平;采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ACE、AT1R的表达;RT-q PCR测定α-SMA、ACE、AT1R m RNA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ALT、AS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高剂量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TC和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血浆及肝组织中AngⅡ均明显升高;3组间血浆An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低剂量组肝组织AngⅡ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反应及肝纤维化程度均减轻,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更为明显。免疫组化分析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α-SMA、ACE、AT1R等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其中高剂量组表达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 PCR结果显示,α-SMA、ACE、AT1R的m RNA水平显示出与蛋白表达相同的变化规律。结论扶正化瘀方能有效延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该机制可能与抑制ACE-AngⅡ-AT1R轴活性,从而有效抑制肝星状细胞的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纤维化 扶正化瘀方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转染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膜新生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旭玮 卢卓强 +3 位作者 龚晶婧 王华军 许昌声 晋学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1-777,共7页
目的 探讨慢病毒重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LV-ACE)2基因过表达对于大鼠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内膜新生的影响和相关机制。 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IRI后1、2、4周亚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颈总动脉方法制造... 目的 探讨慢病毒重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LV-ACE)2基因过表达对于大鼠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内膜新生的影响和相关机制。 方法 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IRI后1、2、4周亚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颈总动脉方法制造动脉硬化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I/M)值;另选SD大鼠50只,分为5组:对照组、IRI组、IRI+慢病毒重组绿色荧光蛋白(LV-GFP)组(GFP组)、IRI+LV-ACE2组(ACE2组)和IRI+紫杉醇组(紫杉醇组),每组10只,夹闭法后利用LV-ACE2干预,并用LV-GFP、紫杉醇等作为对照。HE染色观察各组I/M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新生内膜中ACE2、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α-SM-actin)、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P-ERK1/2)表达变化。 结果 (1)IRI后,HE染色观察损伤组的1、2、4周亚组I/M值(分别为0.364±0.032、0.789±0.120和1.517±0.151)均高于正常组(0.011±0.004,P均〈0.01)。(2)LV-ACE2等干预后,HE染色观察ACE2组I/M值低于IRI组(0.71±0.17比1.53±0.16,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ACE2组ACE2表达积分吸光度(IA)值与I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4±283比1080±252,P=0.63),ACE2组CD31表达血管密度低于IRI组[(12.40±4.21)个/mm2比(96.20±17.79)个/mm2,P〈0.01],ACE2组α-SM-actin、AT1R、P-ERK1/2表达IA值均低于IRI组(分别为5 843±839比12 648±1 760,1 219±175比4 861±545,1 040±215 比2 938±286, P均〈0.01) 结论 大鼠颈总动脉IRI后4周能够形成稳定的内膜新生,ACE2能明显抑制IRI后内膜新生、新生内膜中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ACE2抑制AT1R、P-ERK1/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基二肽酶A 血管内膜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损伤程度决定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缺血再灌注动脉硬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9
作者 晋学庆 吴旭玮 +3 位作者 卢卓强 龚晶婧 王华军 许昌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40-1044,共5页
目的利用大鼠颈动脉设计一种缺血再灌注的动脉硬化模型,以观察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颈总动脉的方法造成缺血再灌... 目的利用大鼠颈动脉设计一种缺血再灌注的动脉硬化模型,以观察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假手术组和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组,每组10只。采用夹闭颈总动脉的方法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4周后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I/M)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新生内膜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结果(1)IRI组大鼠血管内膜增生明显,I/M值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1.328±0.301比0.011±0.004和0.017±0.008,P均〈0.01)。(2)IRI组大鼠血管新生内膜由小到大,从覆盖局部到整个管腔。小的新生内膜相对稳定,而大的新生内膜,病变覆盖整个管腔,呈环状的病变发生自发性断裂,表现不稳定,断裂的新生内膜导致血栓形成。(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表面覆盖有完整内皮细胞的斑块表现稳定,没有内皮细胞层覆盖的大的斑块表现不稳定。结论大鼠颈动脉缺血再灌注可以形成稳定的动脉硬化模型。血管表面内皮细胞的不完整是动脉硬化斑块破裂的决定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内皮 血管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肝衰竭大鼠胃动力的改变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金照 王艳丽 +3 位作者 黎环 刘晓燕 熊伟 吴旭玮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5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观察肝衰竭大鼠胃动力的变化并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衰竭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标记物观察大鼠胃排空的变化,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ADPH-d组织化学染色(NOS)及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技术... [目的]观察肝衰竭大鼠胃动力的变化并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衰竭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葡聚糖蓝-2000为标记物观察大鼠胃排空的变化,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NADPH-d组织化学染色(NOS)及肌间神经丛全层铺片技术,观察肝衰竭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和氮能神经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胃窦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的变化,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明显减弱,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纤维变细、分布较稀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氮能神经阳性神经元数量及神经纤维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窦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肝衰竭大鼠胃动力明显减退,其机制与胃窦肌间神经丛胆碱能神经分布减少、Cajal间质细胞减少及氮能神经分布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胆碱能神经 氮能神经 CAJAL间质细胞 胃动力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基因转染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纤维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旭玮 翁智远 +1 位作者 王艳丽 朱金照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71-774,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的重要病理过程,也是脂肪性肝硬化形成的早期和必经阶段,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Paizis等发现肝纤维化与肝脏局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密切相关,RAS系统调节失衡会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展的重要病理过程,也是脂肪性肝硬化形成的早期和必经阶段,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Paizis等发现肝纤维化与肝脏局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密切相关,RAS系统调节失衡会加速肝纤维化进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2作为RAS系统重要调控因子,其参与RAs介导的肝损伤的逆调节反应;Ferrario报道提高ACE2活性可减少肝纤维化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肝硬化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扶正化瘀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枯否细胞极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旭玮 霍苗苗 +4 位作者 甘巧蓉 王斌 林爱芳 潘晨 黄祖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66-972,共7页
目的研究扶正化瘀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枯否细胞极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高剂量中药组和罗格列酮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经高脂喂养20周后,模型组以等体... 目的研究扶正化瘀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枯否细胞极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机制。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高剂量中药组和罗格列酮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经高脂喂养20周后,模型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干预,低、高剂量中药组分别予浓度750、1 500 mg/(kg·d)扶正化瘀片混悬液灌胃,罗格列酮组给予浓度30 mg/(kg·d)混悬液灌胃,6次/周,共4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计算NAFLD活动度积分(NAS);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Real-time PCR测定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甘露糖受体(CD206)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肝组织核转录因子-kappaB(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显示典型NASH组织学特征,出现明显脂肪变性,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和坏死灶;血清TC、TG、ALT、AST、TNF-α、IL-6表达均升高而IL-10表达下降(P<0.05);肝组织i NOS、CD206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肝组织NF-κB、PPAR-γ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NAS及血清ALT、AST、TNF-α、IL-6表达、肝组织i NOS mRNA及蛋白、NF-κB蛋白表达各药物组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高剂量中药组较罗格列酮组均降低(P<0.05)。血清IL-10表达、肝组织CD206 mRNA及蛋白、PPAR-γ蛋白表达各药物组较模型组均升高,高剂量中药组较罗格列酮组均升高(P<0.05)。结论扶正化瘀片对NASH大鼠治疗效应确切,可能与扶正化瘀片增强PPAR-γ信号通路表达并抑制NF-κB信号通路表达,从而促进M2型枯否细胞极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枯否细胞 极化 扶正化瘀片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原文传递
重症酒精性肝炎相关感染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旭玮 黄祖雄 《中华肝脏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36-739,共4页
重症酒精性肝炎易合并感染,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答及预后相关。糖皮质激素可增加严重感染和真菌感染的发生。其中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侵袭性真菌感染亦不少见。早期诊断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是重症酒精性肝炎合并感染的重要手段,在确... 重症酒精性肝炎易合并感染,与糖皮质激素的应答及预后相关。糖皮质激素可增加严重感染和真菌感染的发生。其中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侵袭性真菌感染亦不少见。早期诊断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是重症酒精性肝炎合并感染的重要手段,在确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高风险后应及时制定覆盖多重耐药菌的抗感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炎 感染 细菌 真菌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