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化睡眠质量监控终端的开发及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奔 吴映秋 +1 位作者 孙文杰 毛耀 《电脑知识与技术(过刊)》 2017年第4X期229-231,共3页
为了监控和改善人们的睡眠问题,基于脑电波表征脑部活跃度的原理,设计了一套睡眠质量监控系统。系统通过单通道脑电波传感器采样,应用程序接口接收用户脑电波;分析了脑电波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并在PC终端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表征用户的睡眠... 为了监控和改善人们的睡眠问题,基于脑电波表征脑部活跃度的原理,设计了一套睡眠质量监控系统。系统通过单通道脑电波传感器采样,应用程序接口接收用户脑电波;分析了脑电波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并在PC终端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表征用户的睡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准确表征用户的睡眠质量,实现了利用脑电波作为介质的人机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波 睡眠监控 人机接口 TGMA模块
下载PDF
后创客空间:共享、DIT、可沟通的青年创新文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映秋 马中红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6,共10页
对深圳各类创客空间及青年创客研究发现,“后创客空间”通过共享、DIT(Do It Together)、可沟通等文化精神,呈现出具有“后创客空间”特色的青年创新文化。在“后创客空间”语境中,创客空间具有原真型(authentic)、集聚型及摩登型三种类... 对深圳各类创客空间及青年创客研究发现,“后创客空间”通过共享、DIT(Do It Together)、可沟通等文化精神,呈现出具有“后创客空间”特色的青年创新文化。在“后创客空间”语境中,创客空间具有原真型(authentic)、集聚型及摩登型三种类型,而共享文化存在于三类创客空间所共有的公共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物质空间;DIT文化在融合创客文化DIY精神的同时,更主张建立协作关系,突出地表现在原真型创客空间中的“工具”使用方面;可沟通文化,强调创客空间如何在信息流动中实现青年创客、精神及文化的连接与融合,通过新事物的不断涌入与输出,刺激、传播、织构创新网络,使创客空间成为可有效交流、互动与对话,以及自由生产创新精神、包容文化等内涵丰沛的“后创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创客空间 共享 协作 可沟通 青年创新文化
下载PDF
关于什么叫图书分类法的讨论
3
作者 吴映秋 《图书馆学研究》 CSSCI 1989年第2期37-39,98,共4页
目前常用的几种图书分类的教材,对于图书分类法所作的定义概念不清,内容陈旧,重复累赘,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和思路不清。一、内容陈旧,叙述累赘什么是图书分类法呢?对此,1981年北大图书馆学系编著的《图书分类》教材解释为“图书分类... 目前常用的几种图书分类的教材,对于图书分类法所作的定义概念不清,内容陈旧,重复累赘,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和思路不清。一、内容陈旧,叙述累赘什么是图书分类法呢?对此,1981年北大图书馆学系编著的《图书分类》教材解释为“图书分类是由许多类目根据一定的原则组织起来的,通过标记符号来代表各级类目和固定其先后次序的分类体系。它是图书馆用以类分图书,组织藏书的工具。”其实,这样的定义是比较清楚,能够理解的。但教材接着又说明:“图书分类法的分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分类法 图书分类学 图书分类表 分类体系 教材 标记符号 图书馆学系 类目表 定义 解释
下载PDF
青年创新创业文化的认知、评价和实践——基于深圳青年群体的调研 被引量:5
4
作者 马中红 吴映秋 《青年探索》 2019年第4期51-64,共14页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文化(深圳)”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16~35周岁深圳青年群体对城市创新、创客和创客空间、创客教育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创新文化的认知、评价与践行情况。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对深圳作为创新之城有着高度的...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文化(深圳)”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考察16~35周岁深圳青年群体对城市创新、创客和创客空间、创客教育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创新文化的认知、评价与践行情况。研究发现,青年群体对深圳作为创新之城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对创客认知方面则弱化了共享、原创等核心价值,甚至将创客与创业等同起来;对创客空间的认知则更模糊不清;青年对创客/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表现得非常迫切,大中专学校现有创客教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社会化的创新培训有效弥补了空缺。调研还发现,深圳青年的创业意愿程度与个体性格特质相关,与年龄大小呈正相关,与学历高低呈现某种程度的负相关,性别差异则不明显,同时与由创客、创客空间、创客教育及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所构成的城市创新文化呈复杂的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青年 创新文化 创新创业 创客教育
下载PDF
关于图书分类学的正名问题
5
作者 吴映秋 《黑龙江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32-33,共2页
从八十年代出版的图书分类学的专著与教材来看,图书分类学这门学科的称谓还很不一致。1981年出版的白国应的专著称力《图书分类学》。1983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编著的教材则称为《图书分类》。该教材对图书分类学的认识还未能超... 从八十年代出版的图书分类学的专著与教材来看,图书分类学这门学科的称谓还很不一致。1981年出版的白国应的专著称力《图书分类学》。1983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编著的教材则称为《图书分类》。该教材对图书分类学的认识还未能超出传统观念,虽然教材并未强调图书分类仅是一种“技术”或“方法”,在称谓上也未加“学”字,后来作为电视大学教材。在该教材的教学讲稿指出:“由于对图书分类对象的理解不同,对图书分类所研究的范围大小也就有差异,本课程所讲的图书分类,主要是指图书馆藏书的分类(当然包括其他资料),所以,也可以称作《图书文献分类》”。1985年出版的周继良等编著的湖北省图书馆学自学丛书教材又称为《图书分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分类学 称谓
全文增补中
流量鸿沟:平台中介的“新农人”与数字公平
6
作者 马中红 吴映秋 《媒介批评》 2023年第2期19-39,共21页
随着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崛起和日渐深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据、算法、流量正在以看不见的方式主宰现实社会,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的新变种--流量鸿沟。在“新农人”短视频创作和直播比较活跃的平台快手,流量鸿沟是平台对流量分配机制不平... 随着互联网超级平台的崛起和日渐深嵌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据、算法、流量正在以看不见的方式主宰现实社会,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的新变种--流量鸿沟。在“新农人”短视频创作和直播比较活跃的平台快手,流量鸿沟是平台对流量分配机制不平等造成的,包括数字内容生产者的可见性、不同创作主体对流量分配规则的可知性、不同利益主体在流量转益中的可得性三方面的数字不平等。流量鸿沟反映了数字公平要求“去中心化”与平台资本必然“中心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流量分配规则不透明和集权导致的流量鸿沟使平台中介过程成为逐渐失控的数字化干扰力,在加深“新农人”和乡村流量迷思的同时,有碍于数字公平,也是我国建设普惠数字社区、数字中国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鸿沟 数字鸿沟 数字公平 平台 快手 “新农人”
下载PDF
AI融入人类身体的青年观
7
作者 吴映秋 《青年学报》 2019年第4期62-65,共4页
人机融合这一话题,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讨论中既富现实意义,又具有未来感,不仅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层面被不断实践,又广泛呈现于科幻影视作品之中。人机融合,是青年人正在经历与将要面对的关乎科技、人文、伦理等各个面向的问题,因此... 人机融合这一话题,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讨论中既富现实意义,又具有未来感,不仅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层面被不断实践,又广泛呈现于科幻影视作品之中。人机融合,是青年人正在经历与将要面对的关乎科技、人文、伦理等各个面向的问题,因此青年人对于人机融合的看法值得关注。调研发现,青年人面对AI技术融入身体的心态较为审慎保守,拥有解放肉身与超越自我的想法,但未表现出强烈的技术崇拜,且对人类通过自我意识阻挡AI的掌控较为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机融合 青年
原文传递
传承在母女之间的裁判情节
8
作者 吴映秋 《乒乓世界》 2015年第11期102-103,共2页
为工作承受分居之苦 出生在四川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的吴映秋从小喜爱乒乓球,小学上过几年体校,当知青时在万县做乒乓球教练,之后考入了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分配回万县地区当乒乓球教练,工作几年后又调到重庆体委机关工作。1984... 为工作承受分居之苦 出生在四川万县(现重庆市万州区)的吴映秋从小喜爱乒乓球,小学上过几年体校,当知青时在万县做乒乓球教练,之后考入了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分配回万县地区当乒乓球教练,工作几年后又调到重庆体委机关工作。1984年,吴映秋调到重庆市体育场任副场长,1986年任场长,并担任重庆市乒乓球协会主席。1999年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吴映秋在四川省体育馆任馆长直至退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乒乓球协会 情节 裁判 传承 成都体育学院 万县地区 重庆市 毕业分配
原文传递
市域治理视角下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与效果评估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顾亦周 吴映秋 +1 位作者 赵勇 陈尚秋 《时代人物》 2023年第32期268-271,共4页
本研究聚焦于市域治理视角下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及其效果评估。网络谣言作为一种迅速传播的社会现象,不仅扭曲信息,也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本文首先界定了网络谣言的概念及其传播特征,强调了其迅速扩散和难以控制的本质... 本研究聚焦于市域治理视角下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及其效果评估。网络谣言作为一种迅速传播的社会现象,不仅扭曲信息,也可能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本文首先界定了网络谣言的概念及其传播特征,强调了其迅速扩散和难以控制的本质。接着,论文探讨了从市域治理角度出发的多项治理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审核、提升公众教育和建立多方合作机制等。此外,本文还对这些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通过分析不同策略的成效,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治理措施的建议。本研究旨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实际可行的网络谣言治理方案,同时对于理解信息时代下城市管理的新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治理 网络谣言 治理策略 效果评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