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森林的美学内涵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吴枝培
王长金
-
机构
南京大学中文系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1-786,共6页
-
基金
浙江省林业厅重点资助项目(200703)
-
文摘
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象等视角,就森林自然美所蕴涵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森林既是人们欣赏自然美的主要对象,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要素,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证。
-
关键词
森林
森林美
内涵
意象
自然景观
森林文化
人居环境
比德
-
Keywords
forest
beauty of forest
connotation
imagery
natural landscape
forest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 of man' s residence
comparing the nature of one ratural object to a person' s moral
-
分类号
S7-05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论王国维的“境界”说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吴枝培
-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82年第4期25-30,46,共7页
-
文摘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环示“境界”的约有廿五则(包括称“意境”的二则,单言“境”的七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指出境界的重要性,二是列举境界的种类,三是论述境界的内涵。所谓内涵,主要是指境界的构成要素和艺术表现方法。这是王国维境界说的核心。因此,我们评论王国维的境界说,必须着重分析境界的内涵问题。
-
关键词
“境界”说
王国维
《人间词话》
艺术表现方法
构成要素
境界说
“境”
内涵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苏轼的文艺创新精神
- 3
-
-
作者
吴枝培
-
机构
中文系
-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88年第1期148-155,共8页
-
文摘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对宋代文论界激烈争论的“以文为诗”与“以诗为词”的问题作了评估,苏轼的诗词创作是这一理论的主要体现者,充分显示他要求突破诗、词、文之间的界限的创新精神。第二部分,指出苏轼在诗画合论、诗书合论方面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
关键词
创新精神
苏轼
文艺
以诗为词
“以文为诗”
诗词创作
文论
诗画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言虽鄙浅 自有深趣——读苏轼的理趣诗
- 4
-
-
作者
吴枝培
-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84年第1期23-27,共5页
-
文摘
“苏诗长于趣。”这是刘熙载比较李、杜、韩、苏四家诗的长处而得出的结论,说明“趣”是苏轼诗歌创怍的一个重要特点。“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这是苏轼对陶渊明诗的评价,说明“趣”又是苏轼评论诗歌的一项主要标准。可见“趣”在苏轼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
关键词
苏轼
理趣诗
“趣”
文学活动
刘熙载
四家诗
诗歌
苏诗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说《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节
- 5
-
-
作者
吴枝培
-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86年第2期147-150,95,共5页
-
文摘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在有无而[亻黾]俛,当浅深而不让。虽离方而遯员,期穷形而尽相。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而闲雅,说炜烨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
关键词
《文赋》
诗缘情
绮靡
体物
顿挫
辞达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不识”即“识”——读苏轼诗《题西林壁》
- 6
-
-
作者
吴枝培
-
出处
《文史知识》
1983年第5期51-53,共3页
-
文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古诗中描写庐山的佳篇杰作,但它不以描写瑰丽的景色取胜,也不以抒发强烈的激情感人,而是着墨素淡,不事雕饰,在浅显朴实的语言中深含哲理,启人思想,耐人寻味,从而博得万口争诵,千古流传。苏武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换言之,
-
关键词
苏轼诗
千古流传
横看成岭侧成峰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佳篇
此山
杭州西湖
三峡桥
开先漱玉亭
东坡志林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抄检大观园看《红楼梦》里的阶级斗争
- 7
-
-
作者
吴枝培
-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74年第2期60-63,共4页
-
文摘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衰亡过程的描写,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试看,大观园外,四大家族相互勾结,上通朝廷,下结州县,倚财仗势,草营人命,无恶不作,残酷地压榨和屠杀劳动人民,在火观园内,也是人吃人的世界,在豪华第宅里。排满了人肉筵席,在竹林花丛的背后,不时传来奴隶们的呻吟。
-
关键词
《红楼梦》
大观园
阶级斗争
《百科全书》
封建社会
四大家族
政治斗争
阶级矛盾
-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赋比兴诠证
- 8
-
-
作者
吴枝培
-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78年第2期88-90,共3页
-
文摘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又说“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对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作了总结和概括,为一切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创作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
关键词
赋比兴
古典诗歌
形象思维
表现特点
文艺创作
社会现实
毛主席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学习鲁迅 彻底批判孔家店
- 9
-
-
作者
查月明
吴枝培
-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74年第3期54-61,共8页
-
文摘
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鲁迅毕生的战斗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总代表孔家店,给予最猛烈的攻击。
-
关键词
鲁迅
中华民族新文化
学习
批判
文化革命
毛主席
文学家
革命家
-
分类号
K825.6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