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糜蛋白酶A基因-1903AA基因型延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发病 被引量:2
1
作者 邹玉宝 周宪梁 +10 位作者 王继征 宋雷 王志民 甄一松 荆志成 吴格茹 王虎 郑维越 滕思勇 张伟丽 惠汝太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基因(AGTR1)1166A/C、醛同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C/T、心脏糜蛋白酶A基因(CMA)-1903A/G、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308G/A和C蛋白β3亚单位基因(...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基因(AGTR1)1166A/C、醛同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C/T、心脏糜蛋白酶A基因(CMA)-1903A/G、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308G/A和C蛋白β3亚单位基因(GNB3)825C/T等多态对HCM临床表型的影响。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93例无血缘关系的HCM病人,8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研究对照。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包含ACE I/D、AGTR1 1166A/C、CYP11B2-344C/T、CMA-1903A/G、GNB3 825C/T、TNF-α- 308G/A等多态的目的片断,根据PCR产物的长度或PCR产物限制性酶切后的长度来判定上述多态。结果4.3%的HCM患者携带CMA-1903AA基因型,其发病(65.5±7.9岁,n=4)晚于携带AG (37.3±12.5岁,n=36,P<0.01)和GG(40.1±15.3岁,n=53,P<0.01)基因型的HCM患者。ACE I/D、AGTR1 1166A/C、CYP11B2-344C/T、GNB3 825C/T、TNF-α-308G/A等多态不影响HCM表型。结论携带CMA-1903AA基因型的HCM患者发病明显晚于AG和GG基因型的患者,可能AA基因型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多态 心脏糜蛋白酶A基因
下载PDF
肌球蛋白重链基因Arg663Cys和Arg663His突变基因型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表型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宋雷 徐荣 +6 位作者 吴格茹 邹玉宝 王继征 郑维越 张芊 黄晓红 惠汝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 ,揭示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在 6 0例门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 6 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突变扫描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基因片断 ,...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 ,揭示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在 6 0例门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 6 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突变扫描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基因片断 ,测序检测突变。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调查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其他家系成员。结果 在一患者及其家系中发现位于 β MHC基因第18号外显子的 6 6 3密码子位置发生C→T转换 ,使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 ,该突变以前未见报道 ;在另两个患者及其家系中同样在 6 6 3密码子位置发生G→A转换 ,使精氨酸变为组氨酸。 3个家系基因型类似但临床表型不同。前者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外显率 10 0 % ;而后者临床表现则相对轻微 ,呈不完全外显。另外 5 7例患者和 6 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异常。结论 β MHC同一位置基因突变表现为不同的临床表型 ,提示即使是在同一种族 (中国人群 )中肥厚型心肌病亦存在异质性遗传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重链基因 突变 基因型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基因突变 Arg663Cys Arg663His
原文传递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IVS15-1G>A突变导致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3
3
作者 邹玉宝 王继征 +6 位作者 吴格茹 宋雷 王曙霞 于晖 张芊 王虎 惠汝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99-702,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HCM家系中进行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HCM家系中进行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在该家系8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6例携带MYBPC3(gi:Y10129)G8887A突变,正常对照同一位置未见异常。该突变位点是MYBPC3基因15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的受体位点(IVS15-1G>A),其中3例携带者发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胸痛和不对称性室间隔轻度肥厚(13-14mm),发病较晚(48-75岁)。MYH7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MYBPC3基因IVS15-1G>A突变是该HCM家系的致病突变,其携带者临床表型较好。对于症状轻微、发病较晚的HCM患者,首选MYBPC3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是较为合理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