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风成地貌类型与晚全新世古风况恢复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桐雯 李江海 杨梦莲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1027,共7页
利用遥感图像的风成地貌形态和高分辨率古季风指标,恢复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的古风况,揭示青藏高原抬升时期东亚季风变迁的历史。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盛行西北风,同时有少量西风和北风,主要由亚洲冬季风控制,夏季风和西... 利用遥感图像的风成地貌形态和高分辨率古季风指标,恢复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的古风况,揭示青藏高原抬升时期东亚季风变迁的历史。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晚全新世以来盛行西北风,同时有少量西风和北风,主要由亚洲冬季风控制,夏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甚微。盆地东部沙丘和雅丹地貌记录了末次盛冰期西风环流的风向,中西部地区的风成地貌指示晚全新世以来盆地发育西北向的亚洲冬季风。青藏高原的抬升阻挡西风环流进入柴达木盆地,并加强亚洲冬季风,造成盆地内古风向的改变,大气环流模式的转变发生在4000 a BP左右,此时是柴达木盆地气候从暖湿转向冷干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晚全新世 风成地貌 古风况 东亚季风
下载PDF
申遗背景下的中国自然遗产潜力评估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桐雯 李江海 闻丞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60,共5页
参照世界自然遗产地学、美学、生物生态过程和濒危物种栖息地4项申遗评选标准,依据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等价值构成,建立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世界遗产13类地学主题评价框架、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建立地学价值评估方法... 参照世界自然遗产地学、美学、生物生态过程和濒危物种栖息地4项申遗评选标准,依据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等价值构成,建立美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世界遗产13类地学主题评价框架、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建立地学价值评估方法;依据生态系统过程、物种多样性、栖息地等价值构成,建立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估方法。利用全球对比的方法提取和评估突出普遍价值,将中国自然遗产潜力区分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等生态环境基本单元,筛选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重点提出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和西部北部地区申遗的可能性,提出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评估策略与优先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世界自然遗产 突出普遍价值 评估方法框架 申遗策略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质地貌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江海 吴桐雯 雷雨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66-473,共8页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 塔里木盆地是亚洲大陆腹地独特的巨型地质地貌单元,是研究新生代地球系统的天然实验室。新生代以来,它经历了古近纪海湾、新近纪湖泊三角洲平原、河流湖泊沙漠、沙漠河流的地质演化过程,古地理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远程碰撞造山作用,造成盆地的封闭、气候干旱。古近纪以来,海湾盆地西低东高,构造挤压造成周缘山脉隆升和盆地逐渐封闭,这是盆地演化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新近纪南高北低,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周围山脉持续隆升,早先形成的河湖等地质地貌单元不断被周边山脉所封闭,形成塔里木盆地,发育大湖泊。第四纪以来,盆地西高东低,经历了最快速的地球系统演化,形成中国较大的内流水系以及最大沙漠。内、外动力的耦合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周缘新构造活跃,在巨型盆地内发育了河流、湖泊、沙漠、戈壁、雅丹、干盐湖等多种第四纪的地貌类型。不同地质因素时空上相互作用,塑造着巨型盆地地球系统演化,塔里木盆地展示了极干旱地区地球系统第四纪快速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极度干旱 山脉隆升 河流改道 沙漠迁移
下载PDF
D″层的地震地质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江海 范庆凯 吴桐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5-964,共10页
地震层析成像和高温高压实验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对地幔底部的D″层的地质认识,包括D″层精细结构及其物质组成。本文在回顾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D″层的化学、矿物组成、内部结构,与板片俯冲的动力学关系,板片墓地向地幔柱生成... 地震层析成像和高温高压实验的研究进展,不断加深对地幔底部的D″层的地质认识,包括D″层精细结构及其物质组成。本文在回顾该领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D″层的化学、矿物组成、内部结构,与板片俯冲的动力学关系,板片墓地向地幔柱生成带的转变,以及D″层对地幔对流模式的制约。全球D″层的分布具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布里基曼石向后钙钛矿的相变成是D″层边界的重要标志。LLSVPs(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边缘是全球重要热点——大岩浆岩省(LIP)的起源地,其边缘和内部大尺度不均匀性的研究,对于认识地幔演化及成分具有重要意义。LLSVPs与地幔深部俯冲板片具有密切的构造关系和成因联系,对认识地球地幔模型具有关键意义。修正后的双层地幔对流模式能较合理解释目前的下地幔研究进展,上、下双层地幔对流之间,涉及了超级地幔柱和板片俯冲的有效沟通和物质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幔底部 D″层结构与组成 布里基曼石和后钙钛矿 地幔对流模式
下载PDF
呼伦湖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桐雯 李江海 宋珏琛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0年第4期13-26,共14页
呼伦湖是东北亚典型的新生代构造湖盆,通过大量卫星观测数据、GIS平台成图,从区域地质角度总结了呼伦湖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内容涉及呼伦湖构造特征、演化历史、湖岸侵蚀、地貌水系等。文章将呼伦湖与我国东北地区海拉尔断陷盆地的发展... 呼伦湖是东北亚典型的新生代构造湖盆,通过大量卫星观测数据、GIS平台成图,从区域地质角度总结了呼伦湖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内容涉及呼伦湖构造特征、演化历史、湖岸侵蚀、地貌水系等。文章将呼伦湖与我国东北地区海拉尔断陷盆地的发展演化相结合,揭示了环太平洋构造带岩石圈伸展作用对呼伦湖构造演化的重要意义。研究结果可以建立呼伦湖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历史,对“呼伦贝尔景观和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发源地”申报世界遗产的研究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湖 断陷盆地 地质地貌 构造演化 世界遗产
下载PDF
太行山地质遗迹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辉 李江海 吴桐雯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6-554,共9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依据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等特征,将太行山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共5个大类,其中以地貌景观中的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石地貌以及水体景观中的瀑... 通过野外调查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依据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等特征,将太行山地质遗迹资源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共5个大类,其中以地貌景观中的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石地貌以及水体景观中的瀑布地貌最为突出。结合太行山新生代后的演化发展,系统地研究该地区夷平面、峡谷地貌、瀑布地貌、岩溶地貌等主要地质遗迹的成因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对提升研究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太行山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地质遗迹 新生代 成因分析
下载PDF
海底地形对不同时间尺度岩浆供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贠晓瑞 李江海 +1 位作者 吴桐雯 宋珏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7-444,共8页
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恢复洋中脊地形的形成过程,模型中岩浆供给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幅度规律性地变化。结果表明:只有当岩浆供给变化周期的时间尺度大于在洋中脊同一侧形成两条断层的时间间隔时,才能影响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并被记... 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恢复洋中脊地形的形成过程,模型中岩浆供给按一定的时间周期和幅度规律性地变化。结果表明:只有当岩浆供给变化周期的时间尺度大于在洋中脊同一侧形成两条断层的时间间隔时,才能影响海底地形的形成过程并被记录。结合数值模拟实验结果和不同类型洋中脊的地形特征,认为快速扩张洋中脊是唯一可能在地形上记录到米兰科维奇气候周期(偏心率(100 ka)、倾斜度(41 ka)和岁差(23ka)) 3个时间尺度岩浆变化周期的洋中脊类型,中速扩张洋中脊和部分岩浆供给充足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地形可能与100 ka尺度的岩浆供给变化周期有关,大部分慢速扩张洋中脊海底地形不受100 ka及以下的岩浆供给变化周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断层 岩浆供给 气候变化周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