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中Mo-B络合物的电荷分布
1
作者 吴汲安 周洁 张大仁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952-954,共3页
我们对硅中Mo-B络合物的电子态作了SW-Xα自洽计算.通过体系电荷分布分析,结合前文Pd-B络合物的结果,对已被广为接受的描写间隙位过渡金属杂质和替代位IIIA族受主杂质络合物的离子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
关键词 深能级 络合物 电子结构 电荷
下载PDF
硅中Pd-B络合物性质的理论研究
2
作者 吴汲安 周洁 张大仁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434-440,共7页
本文报道硅中间隙位Pd和替位B络合物的Xα-SW自洽计算电子结构的结果.通过与硅中替位B的电子结构以及硅中间隙Pd的电子结构比较,我们发现间隙位Pd原子和替位B原子不形成杂质对能级,通常用来描写间隙位3d过渡金属和IIIA族浅受主杂质对的... 本文报道硅中间隙位Pd和替位B络合物的Xα-SW自洽计算电子结构的结果.通过与硅中替位B的电子结构以及硅中间隙Pd的电子结构比较,我们发现间隙位Pd原子和替位B原子不形成杂质对能级,通常用来描写间隙位3d过渡金属和IIIA族浅受主杂质对的理论模型──离子模型,不适于处理硅中Pd-B络合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能级 络合物 电子结构
下载PDF
硅中与钼有关能级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洁 卢励吾 +1 位作者 韩志勇 吴汲安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8-13,共6页
利用深能级瞬态谱(DLTS)技术,并通过电子辐照、等时热退火等物理过程,鉴别了Si中与钼有关能级的本质.钼在Si中产生两个主要能级E(0.53)和H(0.36),前者为受主态,后者为施主态,这两个能级都与替位Mo原子有关.
关键词 能级 能级瞬态谱 电子辐照
下载PDF
巴基球C60内嵌原子(Li,Na,K,Rb,Cs;F,Cl,Br,I)的稳定存在位置及其复合物的几何与电子结构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志瑾 严继民 +1 位作者 吴汲安 张大仁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913-2920,共8页
本文用量子化学EHMO/ASED方法对巴基球C60内嵌原子(A=Li,Na,K,Rb,Cs;F,Cl,Br,I)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除Li、Na外,其它元素当置于C60笼中心附近时,复合物能量最低,最稳定;对于内嵌Li、Na原子的巴基球(Li@C60)及(Na@C60),当Li、Na位于围... 本文用量子化学EHMO/ASED方法对巴基球C60内嵌原子(A=Li,Na,K,Rb,Cs;F,Cl,Br,I)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除Li、Na外,其它元素当置于C60笼中心附近时,复合物能量最低,最稳定;对于内嵌Li、Na原子的巴基球(Li@C60)及(Na@C60),当Li、Na位于围绕中心的一个球壳层(r~1.5A)内时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嵌原子 碳团簇 碳60 电子结构
下载PDF
氢对硅中4d过渡杂质的钝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周洁 王永康 +2 位作者 孙景兰 卢励吾 吴汲安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80-83,共4页
本文研究了氢原子与Si中4d过渡杂质(Pd、Rh、Ru、Mo)引入深中心的相互作用,得到了Si中这些深中心被钝化的难易程度.从钝化角度支持了Si:Pd与Si:Rh中有关能级属于同一中心、不同荷电态的判断,同时提出了S... 本文研究了氢原子与Si中4d过渡杂质(Pd、Rh、Ru、Mo)引入深中心的相互作用,得到了Si中这些深中心被钝化的难易程度.从钝化角度支持了Si:Pd与Si:Rh中有关能级属于同一中心、不同荷电态的判断,同时提出了Si:Mo中E(0.53)和H(0.16)两个能级属于同一中心、不同荷电态的证据,通过氢对已知同一中心、不同荷电态两个能级的相互作用,对氢的钝化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质 钝化
下载PDF
水分子在Si(100)面上吸附位的确定
6
作者 张瑞勤 楚天舒 +2 位作者 戴国才 吴汲安 邢益荣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820-825,共6页
本文用Si66H50原子集团模拟Si(100)表面,采用CNDO分子轨道理论方法计算了H2O在其上吸附的势能面.确定出H2O在Si(100)表面的最佳吸附位为洞位.在桥位Ⅰ、桥位Ⅱ和顶位上吸附时势能依次升高.
关键词 硅(100) 水分子 吸附 半导体 表面
下载PDF
Si(113)表面的原子结构
7
作者 邢益荣 张敬平 +2 位作者 吴汲安 刘赤子 王昌衡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5-67,共3页
利用LEED研究了Si(113)表面的原子结构.清洁表面是采用离子轰击和退火方法制备的.实验发现:当温度高于600℃时表面为1×1结构,随着温度缓慢下降,表面原子结构发生1×1(?)3×1(?)3×2的可逆相变.
关键词 原子结构 LEED 离子轰击 退火
下载PDF
Si(113)表面电子结构的研究
8
作者 张瑞勤 王家俭 +3 位作者 戴国才 吴汲安 张敬平 邢益荣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645-652,共8页
采用Si_(16)H_(21)和Si_(31)H_(39)原子集团分别模拟Si(113)和Si(111)表面;通过半经验自洽CNDO法计算了两个体系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Si(113)具有与Si(111)不同的表面态特征.Si(113)表面台阶和台面原子上电荷重新分布,与悬键相关的表面... 采用Si_(16)H_(21)和Si_(31)H_(39)原子集团分别模拟Si(113)和Si(111)表面;通过半经验自洽CNDO法计算了两个体系的电子结构.结果表明,Si(113)具有与Si(111)不同的表面态特征.Si(113)表面台阶和台面原子上电荷重新分布,与悬键相关的表面电子态都强烈地定域在表面Si原子上,尤其局域在悬键方向上,并且具有比(111)面上更高的悬健态密度.理论计算结果能解释以前的光电子谱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悬键态 电子结构
下载PDF
H原子吸附对Si(113)表面的影响
9
作者 张瑞勤 吴汲安 邢益荣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815-819,共5页
本文采用半经验分子轨道理论方法AMI研究用Si16H21模拟的Si(113)高指数表面及其吸附H原子的体系,得到生成热和表面原子上受力随吸附的变化.从生成热分析得知,Si(113)表面上形成Si─H2吸附比Si─H容... 本文采用半经验分子轨道理论方法AMI研究用Si16H21模拟的Si(113)高指数表面及其吸附H原子的体系,得到生成热和表面原子上受力随吸附的变化.从生成热分析得知,Si(113)表面上形成Si─H2吸附比Si─H容易,且为放热吸附;受力分析指出了表面原子再构发生的趋向,而吸附则引起趋向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原子 吸附 硅(113) 半导体 表面
下载PDF
Si(112)高密勒指数面的理论研究
10
作者 张瑞勤 吴汲安 邢益荣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527-533,共7页
本文用Si_(39)H_(32)、Si_(35)H_(30)、Si_(91)H_(64)和Si_(58)H_(46)原子集团模型模拟Si(112)高密勒指数面,探讨了模拟Si(112)表面模型的选取,计算了诸原子集团中的电荷分布。发现,Si(112)表面元胞所处的环境对表面元胞中电荷分布性质... 本文用Si_(39)H_(32)、Si_(35)H_(30)、Si_(91)H_(64)和Si_(58)H_(46)原子集团模型模拟Si(112)高密勒指数面,探讨了模拟Si(112)表面模型的选取,计算了诸原子集团中的电荷分布。发现,Si(112)表面元胞所处的环境对表面元胞中电荷分布性质有根本影响,大规模原子集团模型Si_(91)H_(64)较好地模拟了Si(112)表面的性质。不同的模型下都得到一个共同的电子结构特性,即表面原子在悬键方向存在电荷的趋向集居,且这种性质对台面原子尤为明显。这个结果说明,表面电荷的趋向集居是由表面原子的结构特点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勒指数 表面 电荷分布
下载PDF
(113)B-GaAs/Al_(0.3)Ga_(0.7)As单量子阱结构的光致发光谱研究
11
作者 陈定钦 邢益荣 +6 位作者 李国华 朱勤生 曹作萍 张广泽 肖君 吴汲安 钟战天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832-835,共4页
光致发光(PL)实验表明;与(001)衬底比较,(113)B-GaAs/Al0.3Ga0.7As单量子阱结构(SQW’s)具有增强的光跃迁几率,它被归因于(113)B-GaAs阱中较大的重空穴有效质量mhh结果给出:这个数值比以前所报道的都高.
关键词 超晶格 量子阱 光致发光谱 结构
下载PDF
硅中Rh—B络合物性质的理论研究
12
作者 曹洪凯 倪国权 吴汲安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用原子簇RhBSi25模拟含四面体间隙Rh和替代位B构成的络合物的硅晶体,采用量子化学中Xα-SW分子轨道理论计算体系的电子结构.电荷分布分析表明,此体系不能用通常的离子模型来描述.
关键词 铑-硼络合物 Xα-SW 分子轨道
下载PDF
氧合血红蛋白Fe-O_2键合态 ab initio 研究
13
作者 谭载友 吴汲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8-41,共4页
本文报道用自旋非限制Hartree-Fock方法(spin unrestricted Hartree-Fock method简写UHF)对氧合血红蛋白的Fe-O_2键合态进行ab initio研究。结果表明Fe^(Ⅱ)、Oc和Or的Mulliken布居值分别为24.18、8.19和7.64。这说明氧合血红蛋白的Fe-... 本文报道用自旋非限制Hartree-Fock方法(spin unrestricted Hartree-Fock method简写UHF)对氧合血红蛋白的Fe-O_2键合态进行ab initio研究。结果表明Fe^(Ⅱ)、Oc和Or的Mulliken布居值分别为24.18、8.19和7.64。这说明氧合血红蛋白的Fe-O_2键合态不发生电子转移。研究模型所得到的频率与实验频率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不支持Weiss提出的Fe^(3+)O_2^-模型,为解释血红蛋白传输氧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合血红蛋白 ab initio法
下载PDF
氧合血红蛋白Fe—O_2键合态ab initio研究
14
作者 谭载友 吴汲安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1期19-23,共5页
本文报道用自旋非限制Hartree—Fock方法(Spin Unrestricted Hartree—Fock method简写UHF)对氧合血红蛋白的Fe—O_2键合态进行ab initio研究。结果表明Fe^(Ⅱ)、Oc和Or的Mulliken布居值分别为24.18、8.19和7.64。这说明氧合血红蛋白的F... 本文报道用自旋非限制Hartree—Fock方法(Spin Unrestricted Hartree—Fock method简写UHF)对氧合血红蛋白的Fe—O_2键合态进行ab initio研究。结果表明Fe^(Ⅱ)、Oc和Or的Mulliken布居值分别为24.18、8.19和7.64。这说明氧合血红蛋白的Fe—O_2键合态不发生电子转移。研究模型所得到的频率与实验频率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不支持Weiss提出的Fe^(+++)O_2^-模型,为解释血红蛋白运输氧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合血红蛋白 ab initio法
下载PDF
科苑中的一棵常青树——记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教授
15
作者 王炳燊 吴汲安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86年第2期171-175,共5页
1985年盛夏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昆教授收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主任萨拉姆教授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文如下:“黄昆教授,我荣幸地通知您,在7月7日举行的全体大会上,您已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 1985年盛夏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半导体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昆教授收到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主任萨拉姆教授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文如下:“黄昆教授,我荣幸地通知您,在7月7日举行的全体大会上,您已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谨致良好的祝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昆 第三世界科学院 名誉所长 中国科学院学部 全体大会 苑中 固体理论 萨拉姆 物理学界 研究成果
下载PDF
含杂六角密积结构原子簇Al_(12)M的电子结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汲安 戴明 +1 位作者 倪国权 周汝枋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1904-1908,共5页
本文用多重散射波(X_α-SW)法对含3d族过渡金属杂质的六角密积(hcp)结构原子簇Al_2M(M为Cr,Mn,Fe,Co和Ni)的电子结构作自洽计算。结果表明,杂质的存在对体系的费密能级附近的电子态有重要的影响。体系的一些重要性质,如电离势并非随杂... 本文用多重散射波(X_α-SW)法对含3d族过渡金属杂质的六角密积(hcp)结构原子簇Al_2M(M为Cr,Mn,Fe,Co和Ni)的电子结构作自洽计算。结果表明,杂质的存在对体系的费密能级附近的电子态有重要的影响。体系的一些重要性质,如电离势并非随杂质原子序的变化作单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簇 电子结构 AL原子 hcp结构
原文传递
深冷中性铝团簇的产生和光电离 被引量:1
17
作者 倪国权 周汝枋 +2 位作者 翟华金 王育竹 吴汲安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957-961,共5页
报道了用激光蒸发/分子束方法产生深度冷却的中性金属团簇。产生的铝团簇Al.(n=2,……,6,7)用193nm的准分子激光电离,由飞行时间质谱(TOFMS)探测。对激光蒸发/分子束技术产生的团簇束的特点作了简单评述并... 报道了用激光蒸发/分子束方法产生深度冷却的中性金属团簇。产生的铝团簇Al.(n=2,……,6,7)用193nm的准分子激光电离,由飞行时间质谱(TOFMS)探测。对激光蒸发/分子束技术产生的团簇束的特点作了简单评述并与其它团簇源作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蒸发 中性铝团簇 深度冷却 原子团簇 光电离
原文传递
Si(113)表面原子结构的低能电子衍射研究
18
作者 邢益荣 吴汲安 +2 位作者 张敬平 刘赤子 王昌衡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1期1806-1812,共7页
利用低能电子衍射(LEED)研究了离子轰击加退火处理的和淀积外延的两种Si(113)表面的原子结构。发现对于经750—800℃退火后的两种Si(113)表面,当其温度高于600℃时存在1×1非再构表面相。随着样品温度缓慢地冷却至室温,Si(113)-1... 利用低能电子衍射(LEED)研究了离子轰击加退火处理的和淀积外延的两种Si(113)表面的原子结构。发现对于经750—800℃退火后的两种Si(113)表面,当其温度高于600℃时存在1×1非再构表面相。随着样品温度缓慢地冷却至室温,Si(113)-1×1表面经过3×1(约600—400℃)最后转变为3×2再构。当退火温度为600℃时,则只出现3×1再构,室温下的3×2和3×1表面都是很稳定的。讨论了表面杂质对Si(113)表面原子结构的影响。在衬底温度为580℃的Si(113)表面上进行淀积生长,当外延层厚度约为20个原子单层时,未经退火处理的表面仍显示为清晰的3×1结构。从而证明,利用Si(113)作为衬底进行外延,可获得很完整的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衍射 原子结构 低能
原文传递
EQUILIBRIUM POSITION, BINDING ENERGY AND CORE-LEVEL SHIFTS OF CARBON MONOXIDE ADSORBED ON COPPER SURFACE——SIMPLIFIED CLUSTER MODEL STUDIES
19
作者 吴汲安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84年第12期1613-1616,共4页
Ⅰ. MODEL A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oms (or molecules) and a solid surface is essent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chemical reactions on the surfaces. An exact quant... Ⅰ. MODEL A 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oms (or molecules) and a solid surface is essenti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dsorption processes and chemical reactions on the surfaces. An exact quantum mechanical treatment of the real adsorbate-solid-substrate system is not possible. Therefore, a number of simplifications and approximations have to be introduced to make the system trac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EXACT adsorbed FROZEN RELAXATION negligible relaxed HAMILTONIAN nearest ORBIT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