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机械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 被引量:22
1
作者 田小龙 王雯 +4 位作者 傅卫平 高志强 娄雷亭 吴洁蓓 李鹏阳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49-159,共11页
为准确预测两粗糙表面的接触刚度,围绕考虑微凸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法向结合面接触问题展开研究。基于圣维南原理和勒夫方程,建立微凸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局部变形量与局部接触载荷、两表面间压强、材料属性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将其代... 为准确预测两粗糙表面的接触刚度,围绕考虑微凸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法向结合面接触问题展开研究。基于圣维南原理和勒夫方程,建立微凸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局部变形量与局部接触载荷、两表面间压强、材料属性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将其代入KE弹塑性接触模型中,建立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KE接触刚度模型,并提出数值迭代方法进行求解;之后,分析在不同塑性指数下微凸体相互作用对接触载荷、面积、刚度间关系产生的影响规律,并给出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KE及ZMC模型接触刚度对比。研究表明:微凸体相互作用对于两表面间平均距离与接触载荷的关系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使得真实接触面积与接触刚度与原未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KE模型有明显差异,且随着塑性指数的增大,差异随之变小。最后,通过试验对考虑与未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KE及ZMC模型接触刚度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建立的考虑微凸体相互作用的KE接触刚度模型更加贴近试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结合面 微凸体 相互作用 接触刚度 KE模型
下载PDF
机械结合面法向动态接触刚度理论模型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雯 吴洁蓓 +4 位作者 傅卫平 高志强 杨红平 田小龙 李鹏阳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23-130,共8页
机械结合面经常可能在动态条件下工作,使得结合面的接触状态偏离静态工作状态,导致接触刚度发生改变。为了揭示动态接触刚度的变化规律,考虑两个粗糙结合表面上单个微凸体由弹性变形向弹塑性变形以至最终向完全塑性变形转化的接触过程,... 机械结合面经常可能在动态条件下工作,使得结合面的接触状态偏离静态工作状态,导致接触刚度发生改变。为了揭示动态接触刚度的变化规律,考虑两个粗糙结合表面上单个微凸体由弹性变形向弹塑性变形以至最终向完全塑性变形转化的接触过程,建立一个振动周期内各变形阶段微凸体的平均接触刚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高斯分布假设,建立整个粗糙结合表面的动态接触刚度解析模型。该模型揭示了接触面压、振动频率和相对位移振幅对动态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并与试验结果和静态接触刚度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法向动态接触刚度和静态接触刚度与接触面压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但有一定偏离。这种偏离程度随动态位移幅值和振动频率的增加而分别呈线性和非线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向结合面 微凸体 动态接触刚度
下载PDF
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和阻尼的理论模型 被引量:31
3
作者 傅卫平 娄雷亭 +2 位作者 高志强 王雯 吴洁蓓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3-82,共10页
基于统计接触理论和等效粗糙接触表面假设,考虑微凸体在加卸载及动态载荷下的变形特征,建立了结合面法向静、动态接触模型,获得了单位面积法向静、动态接触刚度与接触阻尼(基础特性参数)。基于Kadin和Etsion的粗糙表面弹塑性卸载接触模... 基于统计接触理论和等效粗糙接触表面假设,考虑微凸体在加卸载及动态载荷下的变形特征,建立了结合面法向静、动态接触模型,获得了单位面积法向静、动态接触刚度与接触阻尼(基础特性参数)。基于Kadin和Etsion的粗糙表面弹塑性卸载接触模型,通过引入微凸体卸载过程中残余变形与最大变形量及最大接触载荷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静态加卸载接触模型。针对结合面间简谐动态相对位移,利用泰勒公式对静态接触载荷和接触刚度进行展开,得出了动态接触载荷、接触刚度的增量以及动态接触载荷下的能量损耗,建立了法向动态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计算模型。分析了结合面面压、动态位移幅值及振动频率对动态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法向动态接触刚度相对静态接触刚度有微小偏移增量,动态接触刚度增量和接触阻尼随法向面压及动态位移幅值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动态接触刚度增量随振动频率增加呈非线性增大,而接触阻尼则随振动频率增加呈非线性减小。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建立的结合面法向静、动态接触刚度及接触阻尼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微凸体 加卸载 接触刚度 接触阻尼
下载PDF
弹塑性微凸体侧向接触相互作用能耗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志强 傅卫平 +3 位作者 王雯 康维超 吴洁蓓 刘雁鹏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8-869,共12页
传统的结合面研究多基于光滑刚性平面与等效粗糙表面接触假设,忽略了结合面上微凸体侧向接触及相邻微凸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导致理论模型与实际结合面存在较大出入.针对承受法向静、动态力的机械结合面,从微观上研究了微凸体侧向接触及... 传统的结合面研究多基于光滑刚性平面与等效粗糙表面接触假设,忽略了结合面上微凸体侧向接触及相邻微凸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导致理论模型与实际结合面存在较大出入.针对承受法向静、动态力的机械结合面,从微观上研究了微凸体侧向接触及相互作用的接触能耗.将法向静、动态力分解为法向分力和切向分力,获取弹性/弹塑性/塑性阶段考虑微凸体侧接触及相互作用的加、卸载法向分力-变形和切向分力-位移的关系.通过力的合成定理,从而获取加、卸载法向合力与总变形之间的关系,由于法向分力产生的塑性变形及切向分力产生的摩擦,导致加载、卸载法向合力-总变形曲线存在迟滞回线.通过对一个加、卸载周期内的法向合力-总变形曲线积分,获得一个周期的微凸体接触能耗,包括应变能耗及摩擦能耗.仿真分析表明:微凸体在3个阶段的能耗均随变形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微凸体侧向接触角度越大,能耗越大,且在弹性阶段最为明显.在弹性阶段,仅存在侧向的摩擦能耗,故结合面在低载荷作用下必须采用双粗糙表面假设.在塑性阶段,由于微凸体接触能耗为应变能耗,且接触角对其能耗影响甚微,故结合面在大载荷作用下可采用单平面假设对其进行研究.相对于KE和Etsion模型,本文提出的模型与Bartier的实验结果更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微凸体 侧向接触 相互作用 能耗
下载PDF
机械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计算模型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雯 吴洁蓓 +3 位作者 高志强 傅卫平 康维超 刘雁鹏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33-642,共10页
针对两粗糙表面在法向力和切向力共同作用下相互接触时结合面切向阻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KE模型对单个微凸体在弹性、弹塑性、塑性变形阶段的切向接触行为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微凸体在3个变形阶段的黏滑特性;然后,基于GW统计模型... 针对两粗糙表面在法向力和切向力共同作用下相互接触时结合面切向阻尼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KE模型对单个微凸体在弹性、弹塑性、塑性变形阶段的切向接触行为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微凸体在3个变形阶段的黏滑特性;然后,基于GW统计模型建立了一种在微凸体法向弹性、弹塑性和塑性变形机制基础上,考虑微凸体黏滑摩擦行为的机械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统计模型;最后,分别讨论了机械结合面的法向预载荷、切向激振频率和切向动态位移幅值对机械结合面切向阻尼的影响.研究表明: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系数随着结合面法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切向激振频率和切向动态位移幅值的增大而减小;在高频率、大幅值下,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系数几乎与动态位移幅值和激振频率无关.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构建了动态切向力作用下的结合面切向阻尼试验,其试验结果与理论仿真变化规律与量级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所提出的切向阻尼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向振动 微凸体 黏滑行为 接触阻尼 统计模型
下载PDF
一种钛合金用磨床上下料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洁蓓 朱秦岭 +3 位作者 张勇 彭宏伟 周杰 何宾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9年第2期145-147,共3页
针对钛合金棒材无心磨削加工过程中的特点,综合机构学、控制理论、电气自动化等相关技术,设计了一套自动上下料装置,以降低该生产线上的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践表明,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单人单机操作,并且整体稳... 针对钛合金棒材无心磨削加工过程中的特点,综合机构学、控制理论、电气自动化等相关技术,设计了一套自动上下料装置,以降低该生产线上的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践表明,该装置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单人单机操作,并且整体稳定性好,上下料过程平稳,棒材质量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合金 无心磨床 自动上下料
下载PDF
步进梁式电阻加热炉步进系统优化改造
7
作者 周杰 王飞伟 +5 位作者 朱秦岭 吴洁蓓 彭常户 靳喜泉 杨西宁 杨波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0年第11期99-100,共2页
在钛及钛合金棒材连续生产中,通常采用步进梁式电阻加热炉对棒材进行加热。介绍步进梁式电阻炉升降系统工作原理,分析系统加热过程的故障原因,提出步进梁式电阻炉升降系统改进方案。通过实际验证,改造后的升降系统提高了步进炉的运行可... 在钛及钛合金棒材连续生产中,通常采用步进梁式电阻加热炉对棒材进行加热。介绍步进梁式电阻炉升降系统工作原理,分析系统加热过程的故障原因,提出步进梁式电阻炉升降系统改进方案。通过实际验证,改造后的升降系统提高了步进炉的运行可靠性和快速维修性,降低了设备故障频次和故障处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进式电阻炉 四连杆机构 优化改造
下载PDF
法向加-卸载过程中弹塑性微凸体侧向接触能耗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高志强 傅卫平 +2 位作者 王雯 娄雷亭 吴洁蓓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针对法向加-卸载作用下双粗糙表面上微凸体接触阻尼能耗问题,提出弹性、弹塑性、塑性微凸体侧向接触能耗计算方法。基于微凸体接触球形假设,根据微凸体侧向接触受力分析,将其分解为垂直于微凸体接触点公切面的法向分力和沿该面的切向分... 针对法向加-卸载作用下双粗糙表面上微凸体接触阻尼能耗问题,提出弹性、弹塑性、塑性微凸体侧向接触能耗计算方法。基于微凸体接触球形假设,根据微凸体侧向接触受力分析,将其分解为垂直于微凸体接触点公切面的法向分力和沿该面的切向分力。采用HERTZ,ETSION理论,分别建立了加-卸载过程中微凸体发生弹性、弹塑性、塑性变形时,法向分力与变形之间关系;依据CATTANEO-MINDLIN黏着-滑移理论,BKE模型,ERITEN模型理论,建立了加-卸载过程中三个变形阶段的切向分力与位移之间关系。利用法向分力-变形和切向分力-位移之间的关系,求得微凸体在法向、切向分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应变能耗以及摩擦能耗,进而求得微凸体侧向微观接触在三个阶段下的能耗。研究表明,微凸体侧向接触时耗能包括应变耗能和摩擦耗能,且法向变形量越大,应变耗能、摩擦耗能越大;接触角度越大,应变耗能越大,摩擦耗能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向 切向 黏着-滑移 弹塑性 加-卸载 应变能耗 摩擦能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