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替唑胺与利奈唑胺对70岁以上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疗效比较
1
作者 那鹏 刘婷婷 +5 位作者 袁亚平 吴炯熇 王超 方向群 朱曼 李洪霞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39-244,251,共7页
背景康替唑胺作为抗革兰阳性菌的新型药物,其疗效不劣于利奈唑胺,且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较利奈唑胺更低,但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领域应用尚少。目的比较康替唑胺治疗利奈唑胺对高龄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se... 背景康替唑胺作为抗革兰阳性菌的新型药物,其疗效不劣于利奈唑胺,且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较利奈唑胺更低,但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领域应用尚少。目的比较康替唑胺治疗利奈唑胺对高龄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severe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SHAP)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2021年1月1日—2023年2月15日发生SHAP、年龄≥70岁且在院内接受康替唑胺(800 mg,口服,1次/12 h)或利奈唑胺(600 mg,静滴或口服,1次/12 h)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358例患者。康替唑胺组111例,年龄(92.91±6.93)岁,男性占88.3%(98/111);利奈唑胺组247例,年龄(92.19±6.92)岁,男性占91.9%(227/24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替唑胺组与利奈唑胺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5.0%(61/111)和61.1%(151/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一般及临床基线指标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康替唑胺组与利奈唑胺组各36例患者,两组间临床有效率(61.1%vs 69.4%,P=0.458)、微生物清除率(22.2%vs 27.8%,P=0.29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康替唑胺组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奈唑胺组(50.0%vs 80.6%,P=0.006);康替唑胺组和利奈唑胺组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1.7%和61.1%,红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50.0%和61.1%,乳酸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44.1%和54.3%,乳酸酸中毒发生率分别为29.4%和34.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替唑胺治疗高龄SHAP的疗效与利奈唑胺相当,但其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奈唑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替唑胺 利奈唑胺 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 血小板下降 药物不良反应
下载PDF
高剂量氟康唑治疗肥胖患者肺隐球菌病的药学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袁亚平 刘婷婷 +4 位作者 吴炯熇 方向群 姜学革 汤智慧 李洪霞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1期253-258,共6页
通过高剂量氟康唑治疗1例免疫功能正常肥胖患者的药学实践,探索肺隐球菌病的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用影像组学技术评估病灶变化,疗效不佳时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调整氟康唑剂量,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1年后患者病灶大... 通过高剂量氟康唑治疗1例免疫功能正常肥胖患者的药学实践,探索肺隐球菌病的个体化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用影像组学技术评估病灶变化,疗效不佳时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调整氟康唑剂量,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1年后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提示临床,肺隐球菌病肥胖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剂量的氟康唑,治疗过程中应监测其血药浓度,并推算0~24 h浓度时间曲线下药物面积(AU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比值(AUC_(0~24 h)/MIC),以保证疗效。病灶明显吸收后再逐渐减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隐球菌病 氟康唑 血药浓度 PK/PD 影像组学技术
下载PDF
多黏菌素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医院获得性高龄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吴炯熇 刘婷婷 +3 位作者 袁亚平 王超 方向群 李洪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77-1281,共5页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医院获得性高龄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确诊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医院获得性肺炎、年龄≥85岁且接受多黏菌素B或替加环素联合...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医院获得性高龄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确诊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医院获得性肺炎、年龄≥85岁且接受多黏菌素B或替加环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的4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感染方案分为多黏菌素B组(多黏菌素B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和替加环素组(替加环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疗效以及相关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其中多黏菌素B组20例,替加环素组24例。多黏菌素B组和替加环素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5.0%和58.3%,微生物清除率分别为30.0%和20.8%,30 d病死率分别为25.0%和20.8%,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黏菌素B组胆红素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替加环素组(10.0%vs.41.7%,P<0.05),降钙素原7 d内变化值明显大于替加环素组[0.35(0.12,0.52) vs.0.07(0.01,0.13),P<0.05],皮肤色素沉着发生率明显高于替加环素组(35.0%vs.0%,P<0.05);其余各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黏菌素B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医院获得性高龄肺炎患者的抗感染疗效与替加环素总体相当,光照对多黏菌素B诱导的皮肤色素沉着可能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黏菌素B 替加环素 碳青霉烯类耐药菌 医院获得性肺炎
下载PDF
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吴炯熇 孙柯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7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环状RNA是新近确认的一类大量存在于动物与人体中的非编码RNA。研究发现,环状RNA可以出现在一些重要的生物过程中,并通过与miRNA等的密切联系,对这些生物过程产生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一些特殊来源的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有联系... 环状RNA是新近确认的一类大量存在于动物与人体中的非编码RNA。研究发现,环状RNA可以出现在一些重要的生物过程中,并通过与miRNA等的密切联系,对这些生物过程产生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一些特殊来源的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有联系,还有一些环状RNA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本文就环状RNA的形成、作用、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其在肝细胞癌检测诊断中的可能价值做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RNA 肝细胞癌 基因表达调控
下载PDF
论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对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理论考试及实践技能等成绩的影响
5
作者 曲歌平 石敏 +1 位作者 吴炯熇 方向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13-16,共4页
分析题中教学法与教学模式对呼吸内科实习生相关考核指标成绩的影响作用。方法:随即将100名2020年3月~5月于我院呼吸内科进行临床实习学习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其随机抽签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学生均为50名,分别采用传统... 分析题中教学法与教学模式对呼吸内科实习生相关考核指标成绩的影响作用。方法:随即将100名2020年3月~5月于我院呼吸内科进行临床实习学习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其随机抽签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学生均为50名,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联合多媒体教学对两组学生开展实习教学。采用考核问卷的方式对两组学生结束教学后的相关理论成绩与实践技能等方面内容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接受案例教学法结合多媒体教学的观察组学生,其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技能成绩,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联合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呼吸内科 临床实习
下载PDF
循环血微粒对超高龄老年患者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袁亚平 刘婷婷 +3 位作者 吴炯熇 王超 方向群 李洪霞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6-690,共5页
目的观察超高龄老年感染患者循环血微粒(MPs)的变化趋势,探讨MPs对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住院的年龄≥85岁的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年龄≥85岁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 目的观察超高龄老年感染患者循环血微粒(MPs)的变化趋势,探讨MPs对感染的早期预警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收住院的年龄≥85岁的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年龄≥85岁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于患者发热2 h、第2天和第7天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Ps水平,以膜联蛋白Ⅴ标记CD11b阳性MPs(AnnexinⅤ^+/CD11b^+MPs)代表白细胞微粒(LMPs),以AnnexinⅤ标记CD66b阳性MPs(AnnexinⅤ^+/CD66b^+MPs)代表中性粒细胞微粒(NMPs)。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老龄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8例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发热2 h时LMPs、NMPs即达峰值,且明显高于对照组〔LMPs(个/μL):55.0(28.8,197.2)比19.0(13.5,28.3),NMPs(个/μL):226.5(123.3,516.5)比26.5(22.0,48.8),均P<0.01〕;随着对病情的控制,LMPs、NMPs逐渐下降,第2天时NMPs显著低于发热2 h时〔个/μL:106.0(40.0,309.0)比226.5(123.3,516.5),P<0.05〕,第7天时LMPs、NMPs均显著低于第2天时〔LMPs(个/μL):17.0(12.5,43.8)比42.0(13.0,117.0),NMPs(个/μL):30.0(15.8,62.0)比106.0(40.0,309.0),均P<0.05〕,且第7天LMPs、NMPs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各项炎症指标中,观察组发热2 h时NEUT明显高于对照组(0.70±0.09比0.59±0.04,P<0.01),而WBC、CRP及PC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升至高峰,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WBC(×10^9/L):9.33±2.44比6.37±1.28,NEUT:0.78±0.08比0.57±0.04,CRP(mg/L):5.67±2.99比0.33±0.18,PCT(μg/L):0.80±0.67比0.07±0.03,均P<0.01〕;而第7天时观察组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发热当天的LMPs和NMPs预警超高龄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95%可信区间(95%CI)均高于WBC、NEUT、CRP、PCT〔0.888(0.763~1.000)、0.973(0.931~1.000)比0.679(0.346~0.811)、0.829(0.700~0.958)、0.607(0.404~0.811)、0.554(0.358~0.749)〕。结论LMPs和NMPs在发热早期即明显升高,可以预测超高龄老年患者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感染 白细胞微粒 中性粒细胞微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