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切片染色程度的探讨
1
作者 吴照敏 李冰 +2 位作者 李保文 杨旭东 吕增华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18-19,94,共2页
就常规H·E制片程序中的褪色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切片和外检切片的对比分析,发现保存5年以上的切片均有不同程度的褪色.为此,作者对传统的H·E染色方法进行了改良,结果显示:改良后的H·E染色能够长期保持颜色鲜... 就常规H·E制片程序中的褪色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大量的教学切片和外检切片的对比分析,发现保存5年以上的切片均有不同程度的褪色.为此,作者对传统的H·E染色方法进行了改良,结果显示:改良后的H·E染色能够长期保持颜色鲜艳,对比清晰,可达到满意的固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片 褪色 固色 实验室诊断
下载PDF
消化酶、固定剂对石蜡包埋肝组织DPC和FN—PAP法染色的影响
2
作者 吴照敏 赵景民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3期77-80,95-96,共6页
本文作者对不同固定剂和消化酶对石蜡包埋肝组织desmin阳性细胞(DPC)和纤维联接蛋白(FN)PAP法染色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所试固定剂中,除Carnoy液外,其它皆需酶消化。对FN染色以缓冲福尔马林或4%多聚甲醛固定、0.2%胃蛋白酶消化2 h... 本文作者对不同固定剂和消化酶对石蜡包埋肝组织desmin阳性细胞(DPC)和纤维联接蛋白(FN)PAP法染色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所试固定剂中,除Carnoy液外,其它皆需酶消化。对FN染色以缓冲福尔马林或4%多聚甲醛固定、0.2%胃蛋白酶消化2 h为宜。DPC染色以缓冲福尔马林或4%多聚甲醛固定、胃蛋白酶与胰蛋白酶双重消化各45 min最为理想。结果提示石蜡包埋组织PAP法染色显示细胞内外抗原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固定剂和消化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酶 固定剂 desmin阳性细胞 纤维联接蛋白 PAP法
下载PDF
107例胃癌形态测量与预后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树华 郑国均 +3 位作者 吴照敏 吴淑华 冯林 雷国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83-285,共3页
采用闭路电视系统对107例胃癌标本进行了形态测量研究。测量结果经计算机做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核面积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最大。据此,我们认为形态测量是判断胃癌预后较为重要的指标。
关键词 胃肿瘤 形态测量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乳腺良、恶性病变Ki67单克隆抗体标记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树华 吴照敏 +1 位作者 李保文 郑国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93-295,T001,共4页
本文用Ki67单克隆抗体对1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了研究。结果显示乳癌Ki67标记阳性率较高(M 12.5),良性病变较低(M 8.1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癌Ki67标记阳性率与核分裂计数和核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 本文用Ki67单克隆抗体对1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0例乳腺良性病变做了研究。结果显示乳癌Ki67标记阳性率较高(M 12.5),良性病变较低(M 8.15),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乳癌Ki67标记阳性率与核分裂计数和核面积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9,P<0.01和0.740,P<0.01)。未发现与淋巴结转移、肿物大小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KI67 免疫组织化学 抗体 乳腺疾病
下载PDF
输精管金属环节育术可复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周荣祥 师其智 +7 位作者 郑国钧 张保功 刘翠玉 夏振开 姚志伟 吴照敏 王友宝 韩振藩 《生殖与避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9-61,2-85,共3页
可复性节育是当前节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输精管金属环节育术具有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其特点为不切断输精管,当去除环夹后,使输精管复通成为可能。但临床观察例数较少,需经动物实验加以证实。因此,本实验以雄性家兔为对象,... 可复性节育是当前节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输精管金属环节育术具有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其特点为不切断输精管,当去除环夹后,使输精管复通成为可能。但临床观察例数较少,需经动物实验加以证实。因此,本实验以雄性家兔为对象,在研究单纯环夹复通性的同时,设计了外压内塞法,并经过免疫学、组织学及细胞化学的观察,旨在研究环夹节育术的可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精管 金属环 节育术 可复性实验
下载PDF
免疫组化在胃癌病理—生物学分型中的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树华 郑国均 +2 位作者 吴照敏 赵景民 吴淑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61-262,共2页
本文基于生物学行为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这一事实,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胃癌作了新的病理—生物学分型的尝试.依肿瘤的生长方式将胃癌分为膨胀型和浸润型,每型再据CEA免疫组化标记分作阳性和阴性两个亚型.结果表明,本文的分型较文献中... 本文基于生物学行为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这一事实,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胃癌作了新的病理—生物学分型的尝试.依肿瘤的生长方式将胃癌分为膨胀型和浸润型,每型再据CEA免疫组化标记分作阳性和阴性两个亚型.结果表明,本文的分型较文献中的分型更能体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故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转移
下载PDF
核分裂计数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树华 郑国均 +1 位作者 吴淑华 吴照敏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13-15,94,共3页
作者用107例胃癌标本研究了核分裂计数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核分裂计数在胃癌患者存活1年和≥3年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淋巴结癌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之间以及在大核癌细胞组和小核癌细胞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作者用107例胃癌标本研究了核分裂计数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核分裂计数在胃癌患者存活1年和≥3年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淋巴结癌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之间以及在大核癌细胞组和小核癌细胞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据此,我们认为核分裂计数对胃癌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核分离计数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癌胚抗原标记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树华 吴照敏 +1 位作者 赵景民 郑国均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207-210,285,共4页
作者采用酶标—亲合素法对81例胃癌标本进行了CEA免疫组化标记观察。根据CEA在癌组织中的着色程度和范围将其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组。结果表明,CEA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2.7%,在癌细胞中的分布丧失了极性。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生长方式... 作者采用酶标—亲合素法对81例胃癌标本进行了CEA免疫组化标记观察。根据CEA在癌组织中的着色程度和范围将其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组。结果表明,CEA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2.7%,在癌细胞中的分布丧失了极性。癌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生长方式和存活时间在CEA标记阳性和阴性两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核面积在阳性和阴性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据此,我们认为CEA免疫组化标记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胚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109例胃癌的病理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树华 郑国均 +2 位作者 吴淑华 吴照敏 罗文海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36-39,共4页
本文对109例胃癌进行了病理形态学分析,发现肿物大小与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之间,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性(P<0.01),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并认为同一肿瘤内不同部... 本文对109例胃癌进行了病理形态学分析,发现肿物大小与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之间,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性(P<0.01),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并认为同一肿瘤内不同部位癌组织分化不同的原因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作用和纤维组织增生影响腺管形成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病理分析
下载PDF
粘膜改变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10
作者 张树华 刘晓虹 +2 位作者 刘爱国 吴照敏 郑国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08-308,共1页
粘膜改变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1张树华1刘晓虹2刘爱国1吴照敏1郑国均作者单位:1滨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566032滨州地区地直机关医院256600我们通过对胃癌和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粘膜肌和肌层的观察,试图对... 粘膜改变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1张树华1刘晓虹2刘爱国1吴照敏1郑国均作者单位:1滨州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566032滨州地区地直机关医院256600我们通过对胃癌和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粘膜肌和肌层的观察,试图对不同部位胃癌预后有别的原因作一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生物学行为 粘膜 粘膜机
下载PDF
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11
作者 张树华 郑国均 吴照敏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03-205,共3页
观察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用目镜测微尺对不同部位的胃粘膜肌厚度进行测量 ,部分病例做网状纤维和 VG染色。结果显示根据粘膜肌的形态学变化 ,把增厚之粘膜肌分作三个类型 :即炎性增厚、肌性增厚和纤维性增厚 ... 观察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用目镜测微尺对不同部位的胃粘膜肌厚度进行测量 ,部分病例做网状纤维和 VG染色。结果显示根据粘膜肌的形态学变化 ,把增厚之粘膜肌分作三个类型 :即炎性增厚、肌性增厚和纤维性增厚 ,粘膜肌的改变与相应区的胃粘膜病变有关。结果表明粘膜肌的改变有三种类型 ,胃窦区的病变较体区重 ,粘膜肌的形态改变可能影响胃粘膜腺体的分泌 ,并有利于粘膜内癌向粘膜下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良性病变 部位 粘膜肌 形态改变 胃病变 组织化学
下载PDF
人肝贮脂细胞表达结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观察
12
作者 赵景民 郑国均 +1 位作者 吴照敏 霍冠华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3-95,共3页
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正常人肝贮脂细胞表达结蛋白中间丝。发现结蛋白阳性细胞位于血窦旁旁狄氏间隙内,呈星形或纺锤形,于肝小叶内大致均匀分布,有些细胞内含有空泡,每高倍(400X)视野细胞数为15~25个。汇管区结缔组织内及肝静脉周围... 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了正常人肝贮脂细胞表达结蛋白中间丝。发现结蛋白阳性细胞位于血窦旁旁狄氏间隙内,呈星形或纺锤形,于肝小叶内大致均匀分布,有些细胞内含有空泡,每高倍(400X)视野细胞数为15~25个。汇管区结缔组织内及肝静脉周围散在少数与小叶内形态相似的结蛋白阳性细胞。结果表明正常人肝贮脂细胞表达结蛋白,可作为研究该细胞的良好标志,并支持了贮脂细胞的肌源性学说。[关键词]贮脂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蛋白 免疫细胞化学 贮脂细胞
下载PDF
形态测量在胃癌病理—生物学分型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树华 郑国均 +2 位作者 吴照敏 雷国华 吴淑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76-278,共3页
生物学行为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核面积是影响因素中最重要一个。本文按生长方式对胃癌作了新的病理生物学分型的尝试,把胃癌分作膨胀型和浸润型,每型又依核面积大小分为大核型和小核型。结果表明,本文的分型较其他分型更能体现... 生物学行为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核面积是影响因素中最重要一个。本文按生长方式对胃癌作了新的病理生物学分型的尝试,把胃癌分作膨胀型和浸润型,每型又依核面积大小分为大核型和小核型。结果表明,本文的分型较其他分型更能体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型 胃肿瘤 形态测量
全文增补中
脂肪片植入关节成形术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崔秀珍 吴照敏 +6 位作者 牛家度 房清敏 王道谦 孔祥洪 任守松 刘明廷 于超英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20-23,102,共5页
将10只犬分成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切除(对照组)和切除股骨远端关节软骨看植入脂肪片包绕软骨切除处(植入组)两组,两组犬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作X线、组织学检查和肉眼观察。结果表明,植入的脂肪片术后3至12个月逐渐液化吸收,部分纤维化;... 将10只犬分成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切除(对照组)和切除股骨远端关节软骨看植入脂肪片包绕软骨切除处(植入组)两组,两组犬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作X线、组织学检查和肉眼观察。结果表明,植入的脂肪片术后3至12个月逐渐液化吸收,部分纤维化;植入组,切除的关节软骨处术后3个月开始修复,至12个月修复基本完成;对照组,切除的关节软骨修复速度较植入组慢。脂肪片有减少磨擦、缓冲应力的作用,其液化吸收及部分纤维化的速度与关节声软骨修复的速度相似。所以,脂肪片植入是一种较理想的关节成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 关节软骨 修复 关节成形术
下载PDF
蛋白尿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15
作者 张树华 韩淑梅 +2 位作者 吴淑华 郑国均 吴照敏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1-3,94,共3页
作者对197例胃癌尿样标本作了分析,并与136例胃良性溃疡病例的尿样标本作了比较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的蛋白尿阳性率及含量明显较良性胃溃疡为高(P<0.01);蛋白尿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淋巴结转移、CEA免疫组化标记阳性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 作者对197例胃癌尿样标本作了分析,并与136例胃良性溃疡病例的尿样标本作了比较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的蛋白尿阳性率及含量明显较良性胃溃疡为高(P<0.01);蛋白尿与胃癌患者的预后、淋巴结转移、CEA免疫组化标记阳性程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我们推测胃癌患者蛋白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尿 胃肿瘤 胃溃疡 预后 生物学
下载PDF
输精管金属环节育术的可复性实验研究
16
作者 周荣祥 师其智 +7 位作者 郑国均 张保功 刘翠玉 夏振开 姚志伟 吴照敏 王友宝 韩振藩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22-26,95,共5页
实验用健康成年家兔20只,分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行输精管金属环节育术时,用单孔置入法分别将自制的硅胶尼龙线和马尾置入输精管腔内,术后采精化验观察6、12个月,节育效果100%。术后6个月、12个月分期取出环夹及支撑物,并分别... 实验用健康成年家兔20只,分三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行输精管金属环节育术时,用单孔置入法分别将自制的硅胶尼龙线和马尾置入输精管腔内,术后采精化验观察6、12个月,节育效果100%。术后6个月、12个月分期取出环夹及支撑物,并分别连续采精化验观察6个月和12个月,复通率为单纯环夹组91.67%、环夹加硅胶尼龙线组100%和环夹加马尾组66.67%。连续检测血清抗精子抗体18个月,有66.11%家兔查到抗精子抗体。经光镜、电镜组织学观察发现环夹处输精管管壁结构完整,管腔存在,睾丸、附睾变化轻微,显示可复有良好的组织学基础。本研究表明手术质量、支撑物材料及环夹压力等为影响复通的因素。抗精子抗体、睾丸、输精管超微结构及细胞化学变化为影响复通后复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精管 金属环节育术 可复性
下载PDF
慢性肝病、肝癌及癌旁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17
作者 郭玮 赵景民 +3 位作者 吴照敏 裴象昌 陈强谱 崔秀珍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1-4,9,共5页
作者应用PAP组织化学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对39例慢性肝病(CLD)、8例肝癌(HCC)和癌旁组织HBsAg、HBcAg表达和分布与CLD病变活动性的关系,以及乙肝病毒(HBV)与HCC发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观察了CLD中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的改变。发现慢活... 作者应用PAP组织化学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对39例慢性肝病(CLD)、8例肝癌(HCC)和癌旁组织HBsAg、HBcAg表达和分布与CLD病变活动性的关系,以及乙肝病毒(HBV)与HCC发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观察了CLD中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的改变。发现慢活肝和活动性肝硬变以浆膜HBcAg和胞膜HBsAg表达为主,与活动性病变关系密切,观察到网状纤维较早出现于碎屑状坏死区。同时发现癌旁肝组织HBsAg和HBcAg检出数较高,且常见于双核肝细胞内,而肝癌为阴性。结果提示:浆膜HBcAg和胞膜HBsAg可能为CLD肝细胞免疫损伤的主要靶抗原,是引起CLD病变反复活动、呈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也提示:HB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极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化学 肝癌 肝病
下载PDF
胃癌增殖活性的研究—Ki—67单克隆抗体标记与核分裂计数对比观察
18
作者 张树华 郑国均 +1 位作者 吴照敏 李保文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1-3,6,共4页
作者用Ki—67单克隆抗体对30例胃癌标本做了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与核分裂计数作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Ki—67标记阳性率在6.3%~81.3%之间(平均33.04±21.94),Ki—67标记阳性率与核分裂计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86,P<0.01),未发... 作者用Ki—67单克隆抗体对30例胃癌标本做了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与核分裂计数作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Ki—67标记阳性率在6.3%~81.3%之间(平均33.04±21.94),Ki—67标记阳性率与核分裂计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86,P<0.01),未发现Ki—67标记阳性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胃壁侵犯深度、不同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之间存在差异( 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组织化学 Ki-67单克隆抗体 核分裂计数
下载PDF
间质反应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9
作者 张树华 郑国均 +1 位作者 吴照敏 吴淑华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10-12,94,共3页
作者就107例胃癌间质反应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作了研究。根据纤维性间质反应形式,把胃癌分作膨胀型、中间型和浸润型;依间质淋巴浆细胞反应程度的差异分为轻、中、重度。结果发现,不同形式的纤维性间质反应对患者预后有极显著影响(P<... 作者就107例胃癌间质反应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作了研究。根据纤维性间质反应形式,把胃癌分作膨胀型、中间型和浸润型;依间质淋巴浆细胞反应程度的差异分为轻、中、重度。结果发现,不同形式的纤维性间质反应对患者预后有极显著影响(P<0.01),间质淋巴-浆细胞反应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P<0.05),无论纤维性间质还是淋巴-浆细胞反应对淋巴结转移均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我们认为间质反应对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预后 间质反应 转移
下载PDF
家兔SMAO休克再灌注时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初步观察
20
作者 李湘云 赵子文 +7 位作者 刘凤 石增立 王宝娃 于小玲 陈金荣 杨玉涛 郑国均 吴照敏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1期27-29,共3页
经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组织缺血后再灌注反而引起组织结构损伤和功能衰竭。70年代末以来人们发现,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严重性远大于单纯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近年研究证明,小肠缺血后再灌注也可造成心肌损伤。
关键词 心电图 血液流变学 休克 灌注 家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