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中叶江南下层士人的社会文化交往圈——以《吴门表隐》作者顾震涛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琛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4,共5页
通过考证清代苏州顾震涛所作《吴门表隐》一书内602名题诗作序者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江南下层士人顾震涛的社会文化交往情况,以此为个案,分析清代中叶江南下层士人社会文化交往圈的特点。对顾震涛等江南下层士人而言,文化交往是主要的... 通过考证清代苏州顾震涛所作《吴门表隐》一书内602名题诗作序者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江南下层士人顾震涛的社会文化交往情况,以此为个案,分析清代中叶江南下层士人社会文化交往圈的特点。对顾震涛等江南下层士人而言,文化交往是主要的人际交往方式,而这种文化交往是融合血缘、地缘、业缘和趣缘等关系形成的综合型的社会交往方式,稳定性和文化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交往圈 苏州 《吴门表隐》 江南 顾震涛 下层士人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的社会生活研究——以姚廷遴、沈复、顾震涛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琛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0-114,共5页
本文研究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准士"的三个个案——姚廷遴、沈复、顾震涛,通过他们撰写的《历年记》、《浮生六记》和《吴门表隐》获取其社会生活的信息,归纳出社会生活的三种类型,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窥视清代前中期江南&qu... 本文研究清代前中期江南无功名"准士"的三个个案——姚廷遴、沈复、顾震涛,通过他们撰写的《历年记》、《浮生六记》和《吴门表隐》获取其社会生活的信息,归纳出社会生活的三种类型,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窥视清代前中期江南"准士"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士” 社会生活 姚廷遴 沈复 顾震涛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的苏州评弹与童年经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巍 吴琛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5,114,共6页
书场中的儿童包括艺人和听众,他们的童年生活均为成年以后的追忆。老艺人的追忆明显带有苦涩意味,既有生活层面的,又有配合政治运动的精神与心理诉求。小听众的回忆中多为娱乐、消闲,起先好吃好玩是主题,而后评弹的内容成为吸引他们的所... 书场中的儿童包括艺人和听众,他们的童年生活均为成年以后的追忆。老艺人的追忆明显带有苦涩意味,既有生活层面的,又有配合政治运动的精神与心理诉求。小听众的回忆中多为娱乐、消闲,起先好吃好玩是主题,而后评弹的内容成为吸引他们的所在,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同时段成人眼中的"孩子"形象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两者之间的交往模式错综复杂,与阶层、性别、角色等要素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评弹 童年经验 老艺人 小听众
下载PDF
清中叶以来苏州评弹书场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巍 吴琛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6,共6页
书场是苏州评弹的演出场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生活、文化信息。清中叶以来的评弹书场经历了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伴随着苏州社会的剧烈变迁,书场的类... 书场是苏州评弹的演出场所,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生活、文化信息。清中叶以来的评弹书场经历了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伴随着苏州社会的剧烈变迁,书场的类型、数量、层次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为听客增加了更多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评弹 书场 清中叶 社会变迁
下载PDF
空间的体验:晚清以来苏州评弹听客的日常生活与感官文化
5
作者 周巍 吴琛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受到"空间转向"研究范式的启发,不难发现听客在评弹书场空间里的日常生活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听书,而是收获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空间感官体验。不过,同一书场空间里的听客的感官体验未必完全相同,受到社会... 受到"空间转向"研究范式的启发,不难发现听客在评弹书场空间里的日常生活并非局限于简单的听书,而是收获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全方位的空间感官体验。不过,同一书场空间里的听客的感官体验未必完全相同,受到社会地位、社会阶层、性别等因素以及艺术欣赏能力高低的影响。这些感官体验又被听客在日常听书活动中进一步符号化,参与建构了苏州评弹书场空间中特有的感官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评弹 听客 日常生活 感官文化
下载PDF
内容、文脉、概念:关于苏州园林博物馆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琛瑜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91-95,共5页
本文使用了伯纳德·屈米关于"概念、内容、文脉"的分析方法,对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历史、建筑和功能定位进行新的思考。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理论体系(内容)先于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场地条件(文脉)而存在,从苏州园林博物馆老... 本文使用了伯纳德·屈米关于"概念、内容、文脉"的分析方法,对苏州园林博物馆的历史、建筑和功能定位进行新的思考。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理论体系(内容)先于物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场地条件(文脉)而存在,从苏州园林博物馆老馆到新馆的建筑文脉逐步形成后,苏州园林博物馆建筑意象(概念)才得以完全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园林博物馆 园林文化 伯纳德·屈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