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面向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的并发控制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石松 陈崇成 +1 位作者 王钦敏 吴瑞娇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7180-7184,共5页
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由于存在多个用户与共享资源发生并发访问,从而将导致"访问冲突"。基于此,以协同虚拟地理环境中的基础要素-地形为并发控制对象,提出并实现了一种以矩形作为区域锁形状,并支持在协作过程中进行锁粒度动态裁... 协同虚拟地理环境由于存在多个用户与共享资源发生并发访问,从而将导致"访问冲突"。基于此,以协同虚拟地理环境中的基础要素-地形为并发控制对象,提出并实现了一种以矩形作为区域锁形状,并支持在协作过程中进行锁粒度动态裁剪的并发控制机制,该锁在机理上属于悲观锁。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较好地避免冲突产生,使多用户与共享资源的交互保持有序与和谐,同时提高了协同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规则三角网 并发控制 锁机制 协同虚拟地理环境
下载PDF
基于CALIOP的安徽沿淮地区霾天气溶胶类型及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彩霞 邓学良 +4 位作者 石春娥 吴瑞娇 霍彦峰 杨关盈 翟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7-1326,共10页
利用CALIPSO卫星气溶胶廓线数据、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2012—2013年安徽沿淮地区霾日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分布.基于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获得沿淮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传输方向,并进一步利用卫星类型掩码产品(VFM)及EC再分析资... 利用CALIPSO卫星气溶胶廓线数据、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2012—2013年安徽沿淮地区霾日气溶胶的垂直廓线分布.基于后向轨迹及聚类分析,获得沿淮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及传输方向,并进一步利用卫星类型掩码产品(VFM)及EC再分析资料,对不同来源的气溶胶类型、气溶胶垂直分布及导致污染的典型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淮地区消光系数随高度减小,霾日近地面消光系数为0.53km^(-1),约为晴空日的2.5倍.污染性天气主要为本地污染积累(占比为46%),其次为长三角区域污染带及京津冀等地污染传输作用影响.在静稳天气背景下,850 h Pa暖平流形成逆温层易导致沿淮地区本地污染,大陆污染型气溶胶为主要成分,近地面受低压上升气流影响,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略有抬升,聚集高度为0.4~0.8 km.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0位势高度等值线西伸北进,长三角区域整层大气均被高压控制,易产生污染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聚集在近地面且浓度随高度减小.而在冷空气南下早期,850 h Pa冷平流易将京津冀地区污染传输到沿淮地区,气溶胶类型为大陆污染型气溶胶和污染沙尘型气溶胶,在1~2 km处高污染浓度最高,高于近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IPSO 气溶胶类型 垂直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