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利亚特》和《诗经》中的至上神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吴瑞裘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89-94,共6页
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城邦的统治者正式用文字写完了荷马史诗,在同一个世纪,我国周王朝的乐官太师把约500多年间的诗歌创作篇成了集子,后来孔子称之为“诗三百”。这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历史进入突飞猛进... 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城邦的统治者正式用文字写完了荷马史诗,在同一个世纪,我国周王朝的乐官太师把约500多年间的诗歌创作篇成了集子,后来孔子称之为“诗三百”。这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公元前6世纪是人类历史进入突飞猛进的时期。象希腊、中国、印度、希伯来等几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逐渐脱离了原始文化模式,走上新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神话得到了改造,并在新的深度上被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文化模式 诗歌创作 诗三百 历史进程 统治者 审美意识 周王朝 周人 形象特征
下载PDF
生活·戏剧·观众——东西方戏剧美学思想比较之一 被引量:1
2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85年第1期13-21,共9页
为比较东西方的戏剧美学思想,这里先从亚里士多德和李渔说起。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李渔是十七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家,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渔曾直接接触过那个远隔重洋的古希腊人的思想。然而,他的戏... 为比较东西方的戏剧美学思想,这里先从亚里士多德和李渔说起。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李渔是十七世纪中国戏剧理论家,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李渔曾直接接触过那个远隔重洋的古希腊人的思想。然而,他的戏剧美学思想和这个古希腊思想泰斗却有不少是暗暗相合的。我们把他们的那些观点作个对比,也许能更好地了解戏剧艺术的某些规律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远隔重洋 人情物理 规律性问题 古希腊思想家 十七世纪 大团圆结局 科浑 水穷山尽 语言方式
下载PDF
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异同和互动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46-50,67,共6页
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种教育形态,不仅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具体实施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混淆、互相替代、互相从属。但,这两种教育形态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可以互补渗透... 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这两种教育形态,不仅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具体实施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混淆、互相替代、互相从属。但,这两种教育形态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可以互补渗透,互相促进。在美育的过程中也往往渗透着审美意识活动。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两种教育形态的区别与联系,在实践中把握不同的特点和它们的互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道德教育 区别 联系 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下载PDF
斯特林堡的东方意识──由自然主义转向表现主义的“催化剂”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6-9,共4页
斯特林堡的东方意识──由自然主义转向表现主义的“催化剂”吴瑞裘斯特林堡是瑞典现代文学的开山祖。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他以浪漫主义者的姿态步人文坛。不久,他放弃了浪漫主义。到七十年代中期,一跃成为瑞典文坛公认的现实主义... 斯特林堡的东方意识──由自然主义转向表现主义的“催化剂”吴瑞裘斯特林堡是瑞典现代文学的开山祖。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他以浪漫主义者的姿态步人文坛。不久,他放弃了浪漫主义。到七十年代中期,一跃成为瑞典文坛公认的现实主义领袖。十年后,他转而热衷于龚古尔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林堡 自然主义转向 表现主义 催化剂 东方意识 东方文化 奏鸣曲 大学生 佛教教义 戏剧意象
下载PDF
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师专学报》 2001年第2期51-54,共4页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 刘勰第一个把意象引进诗学的领域,他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的理论原则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都重视对意象内在生成的探讨,认为意象的形成必须经过理性的苦炼与情感的激发,达到情理交融;其次,意象的外在实现是主客体的统一。刘勰的隐秀说揭示了意象的审美特征。秀是“状溢目前”,正与英美意象派主张意象的具体性相合;为了达到“秀”,必须“直寻”、“简朴”,也与意象派的简洁、“直接呈现”相吻合。隐是“情在词外”、“复意为工”也和意象派的“可变意义”、“意象叠加”相吻合。由于刘勰的意象论与英美意象派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哲学基础,它们必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的气一元论,认为宇宙、诗人、作品可以贯通一气。刘勰主张“虚静”,净化精神,内虚其怀,外纳万物,诗歌意象就能情景融和,物我合一。英美意象派受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影响,寻求激越昂奋的创造动力,强调直觉和瞬间感受,注重客观意象的呈现,内涵往往隐秘、飘忽,具有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意象 隐秀 虚静 英美意象派 直觉主义
下载PDF
庄子与济慈的美学思想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师专学报》 2002年第2期31-33,共3页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 庄子和济慈都反对人的异化,呼唤自然人性的复归,认为这样才能达到真美的统一、庄子主张“法天贵真”,以真为美;济慈肯定艺术的美,以美为真。庄子主张“坐忘”、“心斋”,济慈提倡“消极的能力”,他们都强调“忘我”,要创造一个超脱世俗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开拓审美心胸。庄子主张“心游”,济慈肯定想象,都是为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正是一种高度的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美统一 "坐忘" "消极的能力" "心游" 想象
下载PDF
走向世界的进程(续)——拉丁美洲文学发展概述
7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73-81,共9页
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拉美文学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早期有地方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三条线索平行发展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出现了拉美文学的繁荣局面。 这个时期欧洲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混乱。它们加紧侵略拉美... 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拉美文学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早期有地方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三条线索平行发展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出现了拉美文学的繁荣局面。 这个时期欧洲经济萧条,社会秩序混乱。它们加紧侵略拉美,掠夺拉美资源,控制拉美政治经济命脉。拉美知识分子对欧洲的“理想王国”的幻想破灭了。他们要求抛开欧洲模式,走自己的路。他们关心本大陆的社会问题,注视本大陆的自然风光,注意本大陆的地方文化、土著文化和民间艺术。于是他们力图摆脱对欧洲文学的模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欧洲文学 文学传统 魔幻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品 象征主义 十九世纪 经济命脉 地方文化
下载PDF
走向世界的进程——拉丁美洲文学发展概述
8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103-107,共5页
1982年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引起了我国文艺界的极大兴趣。人们在探讨作为第三世界的拉丁美洲,它的文学为什么能登上世界文学的高峰,进而又联想到我们的文学怎样才能走向世界。本文力图通过对拉丁美洲文学发展的概述,... 1982年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引起了我国文艺界的极大兴趣。人们在探讨作为第三世界的拉丁美洲,它的文学为什么能登上世界文学的高峰,进而又联想到我们的文学怎样才能走向世界。本文力图通过对拉丁美洲文学发展的概述,来探索拉丁美洲文学走向世界的有益的经验。特别是解决本土化和借鉴外来经验的关系问题,拉丁美洲作家一百多年来的经验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美洲文学 世界文学 走向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金 马尔克斯 利萨尔迪 王家述评 流浪汉小说 阴森可怖 玛雅文化
下载PDF
王若虚美学思想研究
9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23-30,共8页
王若虚(1177—1246)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是由金入元的文坛领袖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他:“金元之间,学有根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他著有《滹南遗老集》,其中《文辨》四卷《诗话》三卷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在... 王若虚(1177—1246)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是由金入元的文坛领袖之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他:“金元之间,学有根柢者,实无人出若虚右。”他著有《滹南遗老集》,其中《文辨》四卷《诗话》三卷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在金代和南宋对峙时期,他和晚生几年的严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若虚 文坛领袖 美学思想 慵夫 根柢 黄山谷 金代 滹南遗老集 思想发展过程 希颜
下载PDF
中国古代旅游诗的审美特征——《中国古代旅游诗选〈前言〉》
10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86年第3期66-72,共7页
我国几部重要的词典都没有“旅游”词条。有人说,它是现代汉语中旅行与游览的并称。“旅”从甲骨文看,为旗下两人为伍在行进(见附图一①),从商代铜器铭文和周代铜器铭文看,很明显那时可凭车代步了(见附图——②③),但无论徒步或乘车都... 我国几部重要的词典都没有“旅游”词条。有人说,它是现代汉语中旅行与游览的并称。“旅”从甲骨文看,为旗下两人为伍在行进(见附图一①),从商代铜器铭文和周代铜器铭文看,很明显那时可凭车代步了(见附图——②③),但无论徒步或乘车都与行走、外出有关。《易·旅疏》云:“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为旅。”“游”从甲骨文看,其形象为旗下有人张臂跳跃(见附图二①),从商代铜器铭文和周代铜器铭文看,很明显,人的形象都有自由挥臂的活跃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特征 铜器铭文 山水诗 溱洧 审美境界 柏舟 紫阁峰 岳鄂王墓 讽谕诗 竹里馆
下载PDF
柏拉图审美心理观述评
11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23-34,共12页
在西方美学史上,柏拉图是公认的唯心主义美学开山祖。二千多年来,他的美学思想在欧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许多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都吸取过他的美学思想养份。因此,我们不能不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对待柏拉图的美学遗产。
关键词 审美心理 唯心主义美学 美学思想 《理想国》 伊安篇 心灵美 西方美学史 斐多篇 德若 雅典人
下载PDF
文学鉴赏散论
12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83年第1期64-69,共6页
化陋为美 十七世纪西班牙大画家委拉斯开兹有一张油画,叫《赛巴斯提恩》。赛巴斯提恩原是菲力浦四世的侏儒,手短脚短,体格极不匀称,从外形看是丑陋的。但画面上这个畸形人,向前注视的目光却十分感人。谁看到这张画,都会被那眼神所吸引。
关键词 委拉斯开兹 十七世纪 文学鉴赏 散论 造理入神 林黛玉 一幅画 古柏行 邓椿 史湘云
下载PDF
《十日谈》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悲剧人格比较
13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72-76,共5页
本文对《十日谈》和《聊斋志异》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十日谈》中的悲剧女性强调个人独立与尊严 ,肯定个体价值 ,主动积极地追求自由人格理想 ;而《聊斋志异》中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意识往往被纳入伦理的心理结构之中 ,肯... 本文对《十日谈》和《聊斋志异》的女性悲剧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十日谈》中的悲剧女性强调个人独立与尊严 ,肯定个体价值 ,主动积极地追求自由人格理想 ;而《聊斋志异》中的悲剧女性的悲剧意识往往被纳入伦理的心理结构之中 ,肯定群体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日谈》 《聊斋志异》 女性 悲剧意识 人格 差异
下载PDF
苏东波受折磨
14
作者 吴瑞裘 《阅读与写作》 1997年第8期40-41,共2页
《带经堂诗话》有这样一则记载:“肖山毛简讨大可生平不喜东坡诗,在京师日,汪季甬举坡绝句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语毛曰:‘如此诗,亦可道不佳?’毛愤然曰:‘鹅也先知,怎只说鸭?’众为... 《带经堂诗话》有这样一则记载:“肖山毛简讨大可生平不喜东坡诗,在京师日,汪季甬举坡绝句云:‘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语毛曰:‘如此诗,亦可道不佳?’毛愤然曰:‘鹅也先知,怎只说鸭?’众为之捧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波 苏东坡 先知 绝句 芦芽 京师 居士 黄州 评论 独特见解
下载PDF
论中国诗学的生命本体精神
15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12-14,18,共4页
论中国诗学的生命本体精神吴瑞裘“气”是我国古代哲学极重要的范畴,后来又被引入文艺领域。从先秦到晚清,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谈它,不断赋予新意,使其内涵丰富而又驳杂、它对我们民族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 论中国诗学的生命本体精神吴瑞裘“气”是我国古代哲学极重要的范畴,后来又被引入文艺领域。从先秦到晚清,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谈它,不断赋予新意,使其内涵丰富而又驳杂、它对我们民族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试图从“气”这个范畴出发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本体 中国诗学 社会主体性 创作主体 艺术生命力 个体主体性 创造力 “气” 生命激情 “养气”
下载PDF
“天人合一”观与中国诗学民族特性的形成
16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师专学报》 2003年第4期30-32,共3页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诗学 民族特性
下载PDF
风格及其他
17
作者 吴瑞裘 《龙岩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32-35,共4页
风格的形成决定于作家的生活、思想、性格、气质;作家的创新必须有才华、勇气、自信;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的标志,作家的经历、思想、性格、才华不同,创造的意境也有新颖与平庸之别。
关键词 风格 创新 意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