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新课改背景中的合作学习 |
吴甸起
王宪辉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05 |
6
|
|
2
|
从理论上更加开阔地认识“责任教育”的蕴含 |
吴甸起
|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10
|
|
3
|
语文教学反思的七种模式 |
吴甸起
|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
2006 |
2
|
|
4
|
全方位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
吴甸起
|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
2003 |
2
|
|
5
|
“三统一”:课改的辨证法 |
吴甸起
|
《教育情报参考》
|
2006 |
1
|
|
6
|
正确处理构建创新教育的十二种关系 |
吴甸起
|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
2004 |
1
|
|
7
|
创新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评窦桂梅的语文教学思想品格 |
吴甸起
|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全国小语会会刊)》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8
|
课改:教师重新学习与在岗培训 |
吴甸起
|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9
|
论教学反思的蕴含、特性、过程及模式 |
吴甸起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0
|
新课改:新理念、新实践、新经验 |
吴甸起
|
《小学校长》
|
2006 |
0 |
|
11
|
论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 |
吴甸起
|
《素质教育大参考》
|
2007 |
0 |
|
12
|
教育创新的几个理论问题 |
吴甸起
|
《教育情报参考》
|
2010 |
0 |
|
13
|
课改:实现教学思想上的转化 |
吴甸起
|
《小学校长》
|
2006 |
0 |
|
14
|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五个转化” |
吴甸起
|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
2005 |
0 |
|
15
|
教学反思的经验优化与模式概括 |
吴甸起
|
《小学校长》
|
2006 |
0 |
|
16
|
教学特色与教学方式 |
马妍春
吴甸起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07 |
4
|
|
17
|
李元昌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
吴甸起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
2000 |
1
|
|
18
|
两种观点·两种趋向·两种效应──对“表现自我”的辩证阐释 |
吴甸起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
1995 |
0 |
|
19
|
风韵格调:散文欣赏多元化的审美选择 |
吴甸起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1993 |
0 |
|
20
|
执着求索与热烈憧憬的艺术轨迹——评胡苏电影创作的特色 |
吴甸起
|
《电影文学》
|
198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