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禀承师教、提高《建筑历史》教学质量——追忆龙庆忠教授治学、教学的学习心得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百衡 《南方建筑》 2008年第5期61-63,共3页
禀承恩师教诲,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现就如何提高中、外建筑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研讨,以作纪念。
关键词 建筑历史 教学质量 类型学 断代史
下载PDF
建筑象征的方式 被引量:2
2
作者 吴百衡 《南方建筑》 1996年第4期1-4,共4页
建筑象征的方式吴百衡象征,通常理解为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实属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文学分册》然而,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和审美实践的不断深化... 建筑象征的方式吴百衡象征,通常理解为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实属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文学分册》然而,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和审美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其概念内涵早已超出文艺学。修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象征 建筑艺术 审美 表达方式
下载PDF
把握好建筑创作中的“度”——读 1996 年《新建筑》有感
3
作者 吴百衡 《新建筑》 1997年第2期67-68,共2页
通过对1996年《新建筑》的细读,总结出提高当代建筑作品的艺术质量,必须把握好创作中关键的“度”,以使问题迎刃而解。
关键词 创作难度 构思角度 评判尺度 建筑创作 艺术质量
下载PDF
试论正反艺术手法
4
作者 吴百衡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6-78,98,共4页
文章就建筑设计中的“正反”艺术手法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正反”艺术手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它当为一种有效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 艺术手法 对立统一 建筑创作 设计
下载PDF
改革发展中的江西建筑文化
5
作者 吴百衡 陶燕 《江西建设》 2000年第8期10-11,共2页
作者通过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尤其是省城南昌在建筑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阐明了有代表性的江西建筑文化的嬗变和特色,言简意赅,颇具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建筑文化 嬗变 特色 江西
下载PDF
建筑正门的展示
6
作者 吴百衡 《南方建筑》 1999年第4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建筑物 正门 特点 设计
下载PDF
中国建筑文化的当代形态
7
作者 吴百衡 《中外建筑》 1997年第1期33-35,共3页
本文就“双重功能需求的两个转移”、“建筑创作中的三种基本动向”和“当前必须澄清的四点认识”等三个创作方面的“热点”问题,通过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综合归纳,阐明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嬗变与转化,对于认清市场经济大潮中建筑创作的... 本文就“双重功能需求的两个转移”、“建筑创作中的三种基本动向”和“当前必须澄清的四点认识”等三个创作方面的“热点”问题,通过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综合归纳,阐明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嬗变与转化,对于认清市场经济大潮中建筑创作的本来面目及其发展动态,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筑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建筑文化 建筑创作 市场经济
下载PDF
建筑设计中的“空白”艺术
8
作者 吴百衡 《时代建筑》 1995年第4期18-22,共5页
本文就建筑设计中的“空白”艺术问题首次提出探讨,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作为易被人们遗忘的建筑角落中的“空白”的补白。最后的结论是:建筑艺术在一片“空白”之中。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建筑艺术 空白 虚空
下载PDF
建筑设计中的现实问题
9
作者 吴百衡 《中外建筑》 1998年第4期20-20,共1页
建筑实属敏感的社会产物,既要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又要及时反映社会现实的面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急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形态,必然会出现一系列前所未有、前所未想的现实问题,需要建筑师们去冷静地思考、妥善地解决。 1 ... 建筑实属敏感的社会产物,既要满足人们现实生活的需求,又要及时反映社会现实的面貌。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急速变化、发展的社会形态,必然会出现一系列前所未有、前所未想的现实问题,需要建筑师们去冷静地思考、妥善地解决。 1 社会知名度 鉴于市场经济的开发和商业竞争的加剧,愈来愈多的风景园林建筑都面临着积极寻求经济效益的一面,以争取更多的游客和更大的收益。然而,这类建筑的创作,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还要力求创新,不仅到建筑师的创作思想、观念和手法,更取决于社会的认同——业主的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 现实问题 超前意识
下载PDF
建筑对话的魅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新峰 吴百衡 《建筑与环境》 2009年第2期8-10,共3页
对话,是双方语言的交流互动、表情达意和沟通关系的一种表白、传媒方式,故在文学小说人物之间、戏剧影视角色之间,又称为“对白”。它是叙事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极其重要的手段。若将建筑艺术比作“拟人化”的文艺作品,同样也有... 对话,是双方语言的交流互动、表情达意和沟通关系的一种表白、传媒方式,故在文学小说人物之间、戏剧影视角色之间,又称为“对白”。它是叙事情节发展、刻划人物性格极其重要的手段。若将建筑艺术比作“拟人化”的文艺作品,同样也有对话,只是前者用文字、音响,后者用材质、形体作语言,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或相通的。因此,在建筑评论中不时有“对话”一词出现。如谈北京天坛的整体布局:“象征天圆地方,但因这里是皇帝祭天之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对话 建筑评论 天圆地方 整体布局 拟人化 语言 天坛
下载PDF
建筑属性的嬗变
11
作者 李文莉 林新峰 吴百衡 《建筑与环境》 2011年第4期9-11,共3页
所谓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如生命是生物的属性、植株是植物的属性等等。至于建筑属性,最初作为原始人群的谋生手段,只有“避风雨、防兽害、供起居”的物质属性,随后作为人类天性的审美爱好,才有“美观、悦目、新颖、感... 所谓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如生命是生物的属性、植株是植物的属性等等。至于建筑属性,最初作为原始人群的谋生手段,只有“避风雨、防兽害、供起居”的物质属性,随后作为人类天性的审美爱好,才有“美观、悦目、新颖、感人”的精神属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筑双重性或双重功能,这是建筑基本、传统的属性。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属性 建筑 嬗变 风雨 美观
下载PDF
建筑遗产的保存
12
作者 林新峰 吴百衡 《建筑与环境》 2007年第2期28-30,共3页
我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建筑文化遗产一则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物来保存,承载着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传统,这是它的“静态”方面,较相对稳定;另则作为具有实体空间的物质文化形态,就有一定的使用功效和经济价值,这是它的“... 我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建筑文化遗产一则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物来保存,承载着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传统,这是它的“静态”方面,较相对稳定;另则作为具有实体空间的物质文化形态,就有一定的使用功效和经济价值,这是它的“动态”方面,则相当活跃。有鉴于此,如果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清、处理不当,就会逐渐消失,丧失这份珍贵的、不可复得的遗产,其后果不堪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 保存 建筑文化 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 相对稳定 文化形态 经济价值
下载PDF
建筑模糊的概念
13
作者 李一晖 吴百衡 《建筑与环境》 2010年第2期4-6,共3页
世间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亦此亦彼”或“非此非彼”的模糊现象,导致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I.zaden)创立了模糊数字,首次提出“模糊论”新概念,并对“精确方法的局限性和模糊方法也具有科学性”进行了论证... 世间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亦此亦彼”或“非此非彼”的模糊现象,导致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I.zaden)创立了模糊数字,首次提出“模糊论”新概念,并对“精确方法的局限性和模糊方法也具有科学性”进行了论证和分析,从而被许多学科和领域广泛应用。鉴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事事精确至分毫不差,事物之间的真实性也并不等同于精确性,于是呈现出“模糊”。这在自然科学和技术层面表现为“模糊集”,在社会科学和艺术范畴就构成了“模糊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数字 建筑 模糊方法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控制论 模糊论 科学性
下载PDF
建筑创设的区分
14
作者 李一晖 吴百衡 《建筑与环境》 2009年第6期7-9,共3页
所谓“创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创办(机构)和创造(条件)”,本文则指建筑“创作”与“设计”。由于建筑构思过程的复杂性和设计的繁简程度的差异性,通常多分两步走,即“建筑创作”与“建筑设计”两个不同的阶段。但... 所谓“创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创办(机构)和创造(条件)”,本文则指建筑“创作”与“设计”。由于建筑构思过程的复杂性和设计的繁简程度的差异性,通常多分两步走,即“建筑创作”与“建筑设计”两个不同的阶段。但在建筑学界,长期以来出于认识和观念上的差另Ⅱ.多数是将两者互通互用,少数分作高低两个层次。例如周波主编的《建筑设计与技术》,从设计方法出发,认为建筑设计就是一种创作构思活动,亦即“广义的设计,通常是指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满足某种特定功能系统的一种构思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构思 建筑设计 建筑创作 现代汉语 设计方法 创作构思 功能系统 差异性
下载PDF
当代“中国建筑史”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万煜敏 吴百衡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62-65,共4页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以及从当代建筑学专业的自身特点为出发点 ,近年我们就中建史的教学方式做了成功的改革与探索 .该文在全面总结改革后的教学体会的同时并针对中建史教学中仍存在的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 教学方式 断代史 教学问题
下载PDF
建筑命名的法则
16
作者 吴发明 李一晖 吴百衡 《建筑与环境》 2011年第2期77-79,共3页
众所周知,世间任何人和物都要取个名字、给个称呼,以便互相识别、互相照应。至于建筑命名,首先是标记辨认符号,具有认知、表意功能。例如我们去到上海南京路购物,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人们都是先看招牌字号,在其引导下才... 众所周知,世间任何人和物都要取个名字、给个称呼,以便互相识别、互相照应。至于建筑命名,首先是标记辨认符号,具有认知、表意功能。例如我们去到上海南京路购物,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人们都是先看招牌字号,在其引导下才进商店购买物品。其次是文化传播载体,具有联想、创意功能。例如我们要去北京天安门广场参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法则 天安门广场 文化传播 相识别 南京路 功能 店铺
下载PDF
建筑通感的效能
17
作者 黄鹏斌 吴百衡 《建筑与环境》 2007年第6期1-3,共3页
当代,随着西方社会和发达国家的心理学说的兴起,如惠太海默等人的“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理,肯·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应用到艺术创作之中。这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某些内核,诸如在感知的客观世界... 当代,随着西方社会和发达国家的心理学说的兴起,如惠太海默等人的“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原理,肯·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应用到艺术创作之中。这使我们惊奇地发现其中某些内核,诸如在感知的客观世界中,不相干的事物特征可以联系起来的“异质同构”,在特殊环境中,能够有意将某一自然属性巧妙地传给异味异样的另一事物的“物性转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发达国家 艺术创作 客观世界 异质同构 自然属性 心理学
下载PDF
建筑虚构的空间
18
作者 吴嗣兴 吴百衡 《建筑与环境》 2008年第4期13-15,共3页
自从上世纪文丘里与洛奇设计的费城富兰克林故居纪念馆,在原址依旧房轮廓线,用细钢管组成一个空构架的虚幻“空屋”;到本世纪初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在早已预留的基地上,将多幢观演建筑笼罩在一起的晶莹透亮的虚... 自从上世纪文丘里与洛奇设计的费城富兰克林故居纪念馆,在原址依旧房轮廓线,用细钢管组成一个空构架的虚幻“空屋”;到本世纪初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北京国家大剧院,在早已预留的基地上,将多幢观演建筑笼罩在一起的晶莹透亮的虚拟“蛋壳”,都可看作设计大师们的丰富想象力和奇特感召力所创造出来的“虚构”空间,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演建筑 空间 虚构 北京国家大剧院 设计大师 富兰克林 纪念馆 文丘里
下载PDF
建筑设计中的“正门”艺术
19
作者 吴百衡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1997年第3期49-54,共6页
本文就建筑物的主入口——正门的定义、特性进行了界定,并从典型实例分析中归纳出设计要领,用以启发、诱导创作。
关键词 正门 入口 设计要领 创作手法 建筑设计
下载PDF
建筑主题的强化
20
作者 吴百衡 《南方建筑》 1998年第2期7-9,共3页
关键词 建筑主题 强化 创作意图 艺术形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