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分散原油的生物降解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省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20-127,共8页
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为油溢事件中化学分散原油的生物降解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化学分散原油的生物降解是溢油净化的重要途径。分散剂的分散作用促进了原油的生物降解过程。石油烃的浓度变化、细菌生物量增长、多糖的生物合成和絮凝物的... 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为油溢事件中化学分散原油的生物降解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化学分散原油的生物降解是溢油净化的重要途径。分散剂的分散作用促进了原油的生物降解过程。石油烃的浓度变化、细菌生物量增长、多糖的生物合成和絮凝物的形成都是分散原油生物降解的结果。降解速率是评价生物降解能力的重要参数,本文介绍和推导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分散 石油 生物降解
下载PDF
九龙江口和厦门港的666农药残留量
2
作者 吴省三 孙淑媛 卢美鸾 《台湾海峡》 CAS 1983年第2期29-34,共6页
一、引言作为人们生产活动和生命活动的结果而进入海洋的诸多有机化合物中,氯代烃农药是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种。特别是DDT和666农药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众所关心的世界性问题。从远期毒性来看,可能对酶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机能和免疫... 一、引言作为人们生产活动和生命活动的结果而进入海洋的诸多有机化合物中,氯代烃农药是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一种。特别是DDT和666农药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众所关心的世界性问题。从远期毒性来看,可能对酶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机能和免疫反应等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可能引起致突变、致畸性和致癌作用等。同时,这类污染物导致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已完全被汪实。从而构成对人类的直接和间接威胁。河流和港湾是污染物向海洋转移的重要途径。九龙江是福建的第二条大河,横贯福建南部,三角洲一带农田星罗棋布,长年施以666农药作为主要杀虫剂,农业污水和工业废水汇入九龙江,流经重要港口厦门直倾台湾海峡。九龙江下游是重要的养殖基地,开发中的厦门特区风景优美,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湾 浮游生物 农药残留量 九龙江口 厦门港 金门港 有机氯农药残留 河口区
下载PDF
表观增氧量在近岸海域赤潮快速评价与预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3
作者 许昆灿 暨卫东 +3 位作者 周秋麟 吴省三 陈宝红 蓝虹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17-422,共6页
本文根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和氧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出了"表观增氧量(AOI)"概念,并研究了赤潮发生期间,海水中表观增氧量与赤潮藻细胞密度的相关模式及其在赤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表观增氧量可较准确、客观... 本文根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和氧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出了"表观增氧量(AOI)"概念,并研究了赤潮发生期间,海水中表观增氧量与赤潮藻细胞密度的相关模式及其在赤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表观增氧量可较准确、客观反映赤潮生物量,可作为具有光合作用能力藻的赤潮评价指标.判断赤潮发生的表观增氧量标准为2.0mg/dm3,预警值为0.5mg/dm3.本研究推荐按AOI值将赤潮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为2mg/dm3≤AOI≤5mg/dm3,中度为5mg/dm3<AOI≤10mg/dm3,重度为AOI>10mg/dm3.用表观增氧量评价赤潮,具有简便、快速、可信等优点,在赤潮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生物 近岸海域 增氧 藻细胞 赤潮藻 浮游植物 海水 轻度 中度 重度
下载PDF
围隔生态系中可溶性锰对两种形成赤潮藻类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林昱 陈孝麟 +4 位作者 唐森铭 林荣澄 庄栋法 吴省三 蔡子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91-97,共7页
1991年春秋两季,在厦门的临海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两次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对海水中可溶性锰与赤潮发生规律大小的关系作探索性的研究。实验时人为地引发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春)和颤藻(Oscillatoria,秋)的赤潮。实验用的厦... 1991年春秋两季,在厦门的临海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两次海洋生态系围隔实验,对海水中可溶性锰与赤潮发生规律大小的关系作探索性的研究。实验时人为地引发了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春)和颤藻(Oscillatoria,秋)的赤潮。实验用的厦门西海域海水,其可溶性锰含量在3~4μg/dm^3的水平时,就足够藻类形成赤潮的增殖需求。若含量升高,在低于80μg/dm^3情况下,过量的可溶性锰不影响浮游植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但处于mg/dm^3含量水平的可溶性锰,会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浮游植物的数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藻类 增殖 围隔生态系
下载PDF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赤潮发生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林昱 陈孝麟 +4 位作者 庄栋法 吴省三 蔡子平 唐森铭 林荣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13-218,共6页
1990年5至7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了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富营养的围隔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组成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变动。形成水华和赤潮。并发生了种群的演替。... 1990年5至7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了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富营养的围隔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组成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变动。形成水华和赤潮。并发生了种群的演替。水华以硅藻开始,形成高潮之后便衰退。随后微鞭毛藻和甲藻开始较大量繁殖。金藻和甲藻在实验中形成赤潮,最高值达到6.7×10^(10)cells/m^3。甲藻和硅藻的生长似乎互相抑制。实验初期,在硅藻繁盛时,甲藻的种、属和数量都很少。而在演替的后期,硅藻衰落时,甲藻占优势。数量最高达2.6×10~8cells/m^3。实验演示了发生在硅藻水华之后的甲藻赤潮发展过程,与1986年厦门西海域发生的裸甲藻赤潮的发展过程相似。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甲藻赤潮的形成规律及其预测预报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演替 海洋生态系 浮游植物
下载PDF
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表观增氧量的关系及其在赤潮预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贺青 许昆灿 +10 位作者 吴省三 林建云 陈宝红 林彩 林辉 张元标 陈金民 陈维芬 林力斌 卢美鸾 暨卫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116,共6页
近年来应用微型围隔生态实验探讨了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表观增氧量(AOI)的关系及其在赤潮预警与评价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以AOI计)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H′与AOI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优势... 近年来应用微型围隔生态实验探讨了浮游植物多样性与表观增氧量(AOI)的关系及其在赤潮预警与评价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以AOI计)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多样性指数H′与AOI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优势度D2呈密切的指数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以赤潮预警与评价的AOI参考指标为依据,利用H′和D2与AOI的相关模式,提出了赤潮预警与评价的H′和D2的指标值,赤潮预警的H′和D2指标分别为0.72和0.36,赤潮判别的H′和D2指标分别为0.66和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多样性 表观增氧量 赤潮预警 赤潮评价 微型围隔生态实验
下载PDF
多毛类环节动物对柴油污染效应的模拟生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唐森铭 陈孝麟 +4 位作者 庄栋法 吴省三 林昱 蔡子平 郑凤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85-90,共6页
1991年6~8月,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濒海的大池中进行了模拟底栖生态系油污染实验,使用0号柴油以5、25、125、625mg/dm^3浓度污染底质。本文报道了各处理组中多毛类动物的群落变化。结果说明油污在自然消除的两周内,尽管上述... 1991年6~8月,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濒海的大池中进行了模拟底栖生态系油污染实验,使用0号柴油以5、25、125、625mg/dm^3浓度污染底质。本文报道了各处理组中多毛类动物的群落变化。结果说明油污在自然消除的两周内,尽管上述浓度未根本改变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但群落的总重量明显减少,动物个体小型化。不同油污梯度下的动物平均个体重量与底质含油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类 底栖生态系 柴油 污染效应
下载PDF
柴油在底泥中的行为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庄栋法 蔡子平 +2 位作者 陈孝麟 吴省三 唐森铭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7-111,共5页
论述0号柴油在底泥中浓度和组分的变化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中细菌、双壳类动物和底泥表层叶绿素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柴油后,进入底泥中柴油组分主要是高于C15的直链烷烃;细菌数量随污染油浓度增大而升高;实验开始底泥表... 论述0号柴油在底泥中浓度和组分的变化及其对底栖生物群落中细菌、双壳类动物和底泥表层叶绿素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柴油后,进入底泥中柴油组分主要是高于C15的直链烷烃;细菌数量随污染油浓度增大而升高;实验开始底泥表层叶绿素a有所减少,而后明显增加;菲律宾蛤仔的重量:壳宽与污染油平均浓度成负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 底栖生物群落 底泥 污染效应
下载PDF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叶绿素a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9
作者 蔡子平 陈孝麟 +5 位作者 庄栋法 吴省三 林昱 唐森铭 郑慧苑 林荣澄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29-234,共6页
本文论述了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个数变化有较好的正相关。无机氮含量在14μmol/L以上时,对叶绿素a的影响不大,叶绿素a与活性磷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光照是影响叶绿素... 本文论述了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细胞个数变化有较好的正相关。无机氮含量在14μmol/L以上时,对叶绿素a的影响不大,叶绿素a与活性磷含量有明显的正相关。光照是影响叶绿素a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叶绿素a与食植性浮游动物个数变化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围隔生态系 浮游植物
下载PDF
化学分散原油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迁移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庄栋法 吴省三 +1 位作者 林昱 蔡子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3-49,T001,共8页
本文研究了以Corexit-9527分散剂分散、初始浓度为15mg/dm3的胜利原油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扩散混合,到第4天在围隔水体中呈均匀分布状态,实验前期细菌快速降解石油烃、悬浮颗粒物吸附石油烃逐渐沉降到沉积... 本文研究了以Corexit-9527分散剂分散、初始浓度为15mg/dm3的胜利原油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的迁移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原油的扩散混合,到第4天在围隔水体中呈均匀分布状态,实验前期细菌快速降解石油烃、悬浮颗粒物吸附石油烃逐渐沉降到沉积物中以及包括特定的围隔袋壁大量吸附石油烃是化学分散原油在围隔体中重要迁移过程.围隔体受到剧烈扰动和沉降物的再悬浮现象明显影响石油烃的迁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围隔生态系 化学分散剂 原油 迁移过程
下载PDF
海水中甲基对硫磷和马拉硫磷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昱 蔡子平 吴省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3-68,共6页
基于《水质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结合海水中农药的含量低可降解等特点,对检测海水中甲基对硫磷和马拉硫磷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本方法改用电子捕获检测器和玻璃填充柱用的担体、固定液;及色谱条件.实验室的验证结果表明:修改... 基于《水质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结合海水中农药的含量低可降解等特点,对检测海水中甲基对硫磷和马拉硫磷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本方法改用电子捕获检测器和玻璃填充柱用的担体、固定液;及色谱条件.实验室的验证结果表明:修改后的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可以满足对海水中甲基对硫磷和马拉硫磷较低含量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海水 有机磷农药 马拉硫磷 海水污染
下载PDF
应急状态下海洋溢油源鉴别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海燕 王琳 +1 位作者 张元标 吴省三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6-230,共5页
通过一实例对应急状态下如何对海洋溢油源进行快速地判断筛选进行了研究.先运用气相色谱法从数量众多的可疑溢油源中初步筛选出几个,再利用气-质联用做进一步的鉴别.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应急状态下溢油源的快速鉴别.
关键词 溢油源 鉴别 气相色谱 气-质联用
下载PDF
《海洋有害藻华(赤潮)监测技术导则》的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秋麟 许昆灿 吴省三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本文对HY/T063 2003《海洋有害藻华(赤潮)监测技术导则》的若干技术问题作了扼要阐述.着重说明应用"有害藻华"概念的必要性与依据、《导则》的特点、"有害藻华"监测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其监测技术与质量控制.
关键词 海洋监测 技术导则 赤潮 有害藻华
下载PDF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环境因子对长牡蛎的生态效应
14
作者 蔡子平 庄栋法 +3 位作者 林荣澄 林昱 吴省三 陈孝麟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89-392,共4页
本研究应用海洋围隔实验技术探索围隔生态系中环境因子对长牡蛎(Crastrea gigas)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密度与牡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养殖水体的 N、P平均浓度分别达到 26. 4和 2. 5 μmol/d... 本研究应用海洋围隔实验技术探索围隔生态系中环境因子对长牡蛎(Crastrea gigas)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密度与牡蛎体重增长呈负相关;养殖水体的 N、P平均浓度分别达到 26. 4和 2. 5 μmol/dm~3的水平时牡蛎生长较佳;悬浮物浓度过高会导致牡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 围隔实验 牡蛎 生态效应 环境因子
下载PD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ake by phytoplankton in the Xiamen Bay
15
作者 林彩 林辉 +10 位作者 贺青 许焜灿 吴省三 张元标 陈金民 陈宝红 林力斌 卢美鸾 陈维芬 汤荣坤 暨卫东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99-105,共7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ime series experiment examining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ake of natur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by a microcosms approach.Seawater samples containing natur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w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time series experiment examining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ake of natur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by a microcosms approach.Seawater samples containing natural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were collected from waters around Baozhu Islet in inner Xiamen Bay and around Qingyu Islet in the outer bay.The goal was to elucid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enhancement,the biological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the seawater,and the phytoplankt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ake ratio based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from seawater by phytoplankton,to provide a basis for detecting prewarning conditions for red tide and the assessment of red tide events.Two key results were obtained:1.During the experiment,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eawater concentrations in samples from these two sites were negatively and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 logarithm of the phytoplankton cell concentration and to the value of the apparent oxygen increment.The ratio of the intake coefficients was 3.5:1 for phosphorus and 1.1:1 for nitrogen for the phytoplankton between these samples from around Baozhu Islet and Qingyu Islet,respectively.This indicates that the intake capabilities of phytoplankton for nitrogen in the two waters are essentially identical.However,for phosphorus,the capability was much higher in the Baozhu Islet waters than the Qingyu Islet waters.In other words,the phytoplankton in Qingyu Islet waters produced more biomass while consuming the same amount of phosphorus as the other waters;2.The phytoplankt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ake ratio from the Baozhu Islet and Qingyu Islet waters was 20:1 and 36:1,respectively.The latter waters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io than the former and both were higher than the Redfield Ratio.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ake ratios by phytoplankton can vary significantly from region to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men Bay PHYTOPLANKTON inorganic nitrogen PHOSPHORUS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takeby phytoplankton
下载PDF
重庆特殊钢厂劳动工资计算机管理系统
16
作者 黄梅根 吴省三 《重特技术》 1989年第2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钢铁厂 劳动工资 计算机管理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