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先秦文献注释中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姓和氏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吴福熙
-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52-57,共6页
-
文摘
姓和氏本来是我国古代史中的问题,也是我国文化史中的问题。已故的丁山先生早在1951年在《新建设》三卷六期上就发表过《姓与氏》一文,重点讨论了我国古代姓和氏产生的原因,并用我国古代的历史材料来印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此后未再见类似及有关的专文发表,似乎这个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已经解决了。但在对先秦文献的注释、翻译中,却经常出现姓、氏不分的情况,即使是当代著名学者的著作中也偶有出现。这严格讲来应是错误,但姓、氏不分毕竟已经两千多年,一般都习惯于不分古今地一律称姓,因而在注释、翻译时就把这个问题忽略了,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不过,如果任其发展,把古代原有区别的历史事实,含而糊之地泯灭其区别,恐伯也不是学术界应有的现象吧。
-
关键词
先秦文献
我国古代
注释
春秋左传
姓氏
顾炎武
问题
大夫
学术界
忽略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大面积奥氏体不锈钢电刷抛
- 2
-
-
作者
吴福熙
-
出处
《电刷镀技术》
1989年第3期49-51,共3页
-
-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电刷抛
金属件
抛光
-
分类号
TG175.1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表面处理]
-
-
题名反切浅说
- 3
-
-
作者
吴福熙
-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4期95-103,共9页
-
文摘
壹、反切是怎么回事反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例如“东,德红切”就是用“德”和“红”这两个字给“东”字注音。这种方法有点象是拼音,但又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拼音。用来注音的两个字,前一个叫它做反切上字,后一个叫它做反切下字,而被注音的那个字叫它做“被切字”或“所切字”。反切注音的方法是把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音节,便是“被切字”的念音。“反切”本来是指这种注音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称“××”,唐代以后一般均称为“××切”,后人因而把用这种方法所表示的音值也叫做“反切”了。如有人问:“东的反切是什么?”回答说:“是德红切。”其实“德红切”是反切这种方法在“东”字上的具体运用,说确切一些,它是“东”字的反切读音。
-
关键词
反切上字
反切下字
被切字
全浊声母
普通话
韵母
对应规律
现代
注音方法
古代汉语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古典格律诗的格律构成
- 4
-
-
作者
吴福熙
-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75-86,共12页
-
文摘
在喜迎更大跃进的一九七八年来到的时刻,《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华主席为《人民文学》的光辉题词下达了。这是我国文化生活中意义深远的大事,对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毛主席给陈毅同志的信着重谈了格律问题、形象思维问题和新诗的形式问题。多少年来,毛主席对于新诗的形式一直非常关心,早在写这封信之前,就指出: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并且反复指明:要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在这封信里又提出了“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
-
关键词
格律诗
音段
单音节
近体诗
组合规律
七言
五言
毛主席
古典诗歌
格式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宋江反动诗词评注
- 5
-
-
作者
吴福熙
-
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4期63-71,共9页
-
文摘
毛主席最近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竭力美化以宋江为头子的投降派,宣扬一条投降主义路线,鼓吹一整套的投降主义哲学,用饱和着感情色彩的笔墨,写出了宋江叛卖农民起义、终于是奴才的全过程,的确是一份难得的反面教材。《水浒》的作者为了给宋江涂脂抹粉,一心要把宋江塑造成一个既通经史、翰墨。
-
关键词
宋江
农民起义军
投降
诗词
反面教材
反革命
水浒
路线
全过程
地主阶级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