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北部库玛断裂东、西大滩段全新世地震形变带及其位移特征和水平滑动速率 被引量:37
1
作者 任金卫 汪一鹏 +1 位作者 吴章明 叶建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85-288,共4页
1 前言库玛断裂(库赛湖-玛曲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缝合线中的主要断层系。它是青藏高原内部所形成的以走滑运动为主的大断裂带之一,也是高原南部与北部相对陷落差异活动十分强烈的断块地貌界线。
关键词 断裂 地震 形变带 位移 滑动速率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晚第四纪的活动性 被引量:15
2
作者 吴章明 汪一鹏 +1 位作者 任金卫 叶建青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8-31,T001,共5页
1 前言经中外地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青藏高原形成的过程现已经比较清楚。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青藏高原是由多个小板块碰撞增生而成的。主要的缝合线有祁连山、昆仑山、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和班公错-怒江、雅鲁藏布江等6条。并且,各缝... 1 前言经中外地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青藏高原形成的过程现已经比较清楚。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青藏高原是由多个小板块碰撞增生而成的。主要的缝合线有祁连山、昆仑山、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和班公错-怒江、雅鲁藏布江等6条。并且,各缝合线的形成先后顺序有从北向南由老变新的特点。然而,由于客观上的困难及工作任务所限,对这几条缝合线晚第四纪活动研究程度差别很大。除祁连山和昆仑山两条缝合线的晚第四纪活动有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报道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地震活动性 金沙江 断裂
下载PDF
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章明 曹忠权 +1 位作者 申屠炳明 邓起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0-50,共11页
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位于尼木、当雄、谷露一带,长240km,总体走向NE,倾向SE,由力学性质、运动方式不同的三大段构成。晚第四纪以来,该断层强烈活动,目前能比较确定的活动次数至少有6—7次;断层切断一系列地质、地貌体,留下了丰富的... 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位于尼木、当雄、谷露一带,长240km,总体走向NE,倾向SE,由力学性质、运动方式不同的三大段构成。晚第四纪以来,该断层强烈活动,目前能比较确定的活动次数至少有6—7次;断层切断一系列地质、地貌体,留下了丰富的位移现象;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4.2mm/a、垂直滑动速率3.5mm/a。沿断层观察到多次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的地表破裂;现今地震震中主要位于该断层附近,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也与该断层的走向一致。表明该断层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强烈活动的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东麓断层 地震地质 古地震 发震断层
下载PDF
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地表破裂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章明 申屠炯明 +1 位作者 曹忠权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8-108,T002,共12页
1411年9月29日西藏当雄南发生八级强烈地震,产生了一条长达13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由两条走向、运动方式不同的次级破裂构成,最大垂直位移8—9m,最大水平位移11—13m,是一条不连续的张剪性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带的几何和... 1411年9月29日西藏当雄南发生八级强烈地震,产生了一条长达13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由两条走向、运动方式不同的次级破裂构成,最大垂直位移8—9m,最大水平位移11—13m,是一条不连续的张剪性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带的几何和位移特征,并讨论了1411年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表 破裂 构造
下载PDF
西藏申扎南发现地震地表破裂 被引量:9
5
作者 吴章明 曹忠权 +1 位作者 申屠炳明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17-318,共2页
1990年作者在申扎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调查时,在申扎县城南约15公里的甲岗(山峰名)雪山东麓发现了一条北起果地南西,向南延伸至巴荣沟北侧、走向NNE、长约10公里、宽十几米至数十米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其中,枪嘎下—日阿—扎嘎鄂玛一段(长约... 1990年作者在申扎地区进行地震地质调查时,在申扎县城南约15公里的甲岗(山峰名)雪山东麓发现了一条北起果地南西,向南延伸至巴荣沟北侧、走向NNE、长约10公里、宽十几米至数十米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其中,枪嘎下—日阿—扎嘎鄂玛一段(长约5公里)破裂最为发育(破裂规模大,种类齐全)。破裂带沿甲岗雪山东麓的基岩(花岗岩)与松散堆积物(冰碛、冰水积和洪积物)的界线明显,偏向松散堆积物一侧。构造上,破裂沿甲岗东麓右旋走滑正断层发育(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表 破裂 西藏
下载PDF
西藏格林错断层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吴章明 申屠炳明 +1 位作者 曹忠权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1-46,T001,共7页
格林错断层带是一条晚白垩纪以前形成,第四纪以来具明显活动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断层带由4条次级走滑断层呈右行右阶羽列排列而成,在两条次级走滑断层的连接部位分别形成孜桂错、格林错、瓦昂错拉分区。格林错断层带是西藏中部地区的... 格林错断层带是一条晚白垩纪以前形成,第四纪以来具明显活动性质的右旋走滑断层。断层带由4条次级走滑断层呈右行右阶羽列排列而成,在两条次级走滑断层的连接部位分别形成孜桂错、格林错、瓦昂错拉分区。格林错断层带是西藏中部地区的主要发震断层之一,全新世以来,至少有4期地震地表破裂沿该断层带发生。第四纪晚期,断层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质,并且断层活动有从北西向南东、向南迁移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带 西藏 地震 断层 活动
下载PDF
西藏中部的发震构造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章明 曹忠权 +1 位作者 申屠炳明 邓起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9-27,共9页
西藏中部的发震构造是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的活动断层及受其控制的地堑半地堑型盆地和拉分盆地,东西向缝合线和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不明显,对地震活动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活动断层的规模和晚第四纪以来... 西藏中部的发震构造是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的活动断层及受其控制的地堑半地堑型盆地和拉分盆地,东西向缝合线和断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不明显,对地震活动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活动断层的规模和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性质对地震的震级和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8级地震的发生与拉分盆地内部张剪切断层与盆地一侧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中部 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发震构造 被引量:6
8
作者 吴章明 曹忠权 +1 位作者 申屠炳明 邓起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6-52,共7页
本文详细讨论了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指出: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是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拿色果—嘎尔波果拉分盆地内部张剪切断层与盆地南西侧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 本文详细讨论了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指出: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是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拿色果—嘎尔波果拉分盆地内部张剪切断层与盆地南西侧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震区的地球物理场有明显的异常特征。这表明1411年当雄南8级地震的发生不仅受浅层构造控制,而且也有深部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剪切断层 西藏 当雄 发震构造
下载PDF
西藏崩错8级地震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其破裂机制 被引量:15
9
作者 吴章明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5-25,共11页
1951年11月18日,西藏那曲崩错附近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表产生了长达约91公里的破裂带。本文总结了该破裂的几何、位移分布特征,讨论了破裂的形成机制和崩错地震的发震构造条件。
关键词 地震 地表破裂 变形特征 西藏崩错
下载PDF
1952年西藏当雄7.5级地震烈度的再评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章明 曹忠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4-72,共9页
本文在综合1952年西藏当雄7.5级地震烈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烈度调查点的烈度值进行了重新评定.结果表明:等震线的形状为走向北东的不对称椭圆形,极震区从当雄县果青乡卓嘎若村向北东延至那曲县桑雄区,烈度达X度;等震线的几何中心在... 本文在综合1952年西藏当雄7.5级地震烈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烈度调查点的烈度值进行了重新评定.结果表明:等震线的形状为走向北东的不对称椭圆形,极震区从当雄县果青乡卓嘎若村向北东延至那曲县桑雄区,烈度达X度;等震线的几何中心在那曲县谷露区玛日布格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烈度 等震线 西藏
下载PDF
21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翠云 郑泳 +2 位作者 吴章明 熊尚全 郑峰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年第6期40-43,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情况、中医证型及血脂血糖水平,寻找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与冠脉血流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21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特点、血脂、血糖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观...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情况、中医证型及血脂血糖水平,寻找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与冠脉血流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21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临床特点、血脂、血糖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观察比较各中医证型之间的校正冠脉血流帧数。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痰瘀互阻证、痰浊内阻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亏虚证,校正的冠脉血流帧数比较显示:痰瘀互阻型、气滞血瘀型组、气虚血瘀型组、痰浊内阻型组的血流帧数值与其他证型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痰瘀互结证最多,如合并有气滞、气虚证则血流缓慢更为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男性、吸烟、超重、糖脂代谢异常可能也是冠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 中医证型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关于1411年9月29日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地表破裂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章明 曹忠权 +1 位作者 申屠炳明 邓起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96-96,146,共2页
韩同林在《地震地质》第6卷第4期上曾以题为“西藏1411年9月29日8级地震震中位置的讨论”为题报告了他在实地考察及航、卫片的解译结果。文中描述了当雄北、宁中北,羊八井西及九子拉四个地点的“地震形变带”。其中,对宁中北“地震形变... 韩同林在《地震地质》第6卷第4期上曾以题为“西藏1411年9月29日8级地震震中位置的讨论”为题报告了他在实地考察及航、卫片的解译结果。文中描述了当雄北、宁中北,羊八井西及九子拉四个地点的“地震形变带”。其中,对宁中北“地震形变带”的描述如下:“宁中北地震形变带位于北纬30°24′,东经90°47′左右。地震形变带绝大部分发育于第四纪堆积坡地上,仅北东地段部分切割基岩。走向北35°东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表破裂 西藏地震
下载PDF
地震地表破裂位移测量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章明 邓起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9-54,共1页
本文引进了广义的水平位移概念,并据此提出地震地表破裂带一(微)段上的位移量取方法,即用次级破裂端部推挤区或拉分区内的构造水平位移近似代替两侧次级破裂上的水平位移;破裂带上一(微)段的水平位移等于通过该点垂直于破裂带走向方向... 本文引进了广义的水平位移概念,并据此提出地震地表破裂带一(微)段上的位移量取方法,即用次级破裂端部推挤区或拉分区内的构造水平位移近似代替两侧次级破裂上的水平位移;破裂带上一(微)段的水平位移等于通过该点垂直于破裂带走向方向上的数条破裂的位移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位移 测量 断裂带 断层
下载PDF
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栓弹力图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章明 熊尚全 +1 位作者 李翠云 吴翔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第5期7-11,共5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栓弹力图的特点,观察其与冠脉TIMI血流帧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因胸闷、胸痛初次就诊患者2426例临床资料。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冠...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栓弹力图的特点,观察其与冠脉TIMI血流帧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因胸闷、胸痛初次就诊患者2426例临床资料。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50例为观察组,经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且无冠脉慢血流患者5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血栓弹力图、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数据,观察组冠脉TIMI血流帧数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吸烟人数(18例)明显多于(6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栓弹力图R、K明显较对照组低,α角、MA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脉平均TIMI血流帧数与血栓弹力图的R、K、α角、MA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吸烟患者更容易引起冠状动脉慢血流。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血液系统呈高凝血因子活性,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功能明显增高,处于高血栓风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 血栓弹力图 冠脉TIMI血流帧数
下载PDF
1411年西藏当雄南8级地震的宏观震中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章明 申屠炳明 +1 位作者 曹忠权 邓起东 《国际地震动态》 1990年第6期8-11,共4页
实际考察资料表明,1411年西藏当雄附近的8级地震造成了长达136公里的地表破裂。该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最大水平位移量达11—13米;最大垂直位移量达8—9米。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应在当雄西南的拿色果至左林曲一带(30.2°N,90.7... 实际考察资料表明,1411年西藏当雄附近的8级地震造成了长达136公里的地表破裂。该破裂带具有明显的分段性;最大水平位移量达11—13米;最大垂直位移量达8—9米。这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应在当雄西南的拿色果至左林曲一带(30.2°N,90.7°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西藏 当雄 震中 1411年
下载PDF
西藏高原震中分布与活动断层(英文)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章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10-218,共9页
西藏地区大部分地震震中分布有良好的方向性,除南部地区沿近东西向的喜马拉雅构造带分布外,其它大部分震中主要沿北东、北西和近南北三个方向密集分布,在平面上,与晚第四世纪以来西藏高原的主要活动断层带方向一致。
关键词 西藏高原 震中 活动断层 地震
下载PDF
地震断层的位移分布与发震断层破裂状态之关系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章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35-241,337,共7页
本文对国内外10条地震断层实测位移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将不同形态的实测位移分布曲线与有限元计算曲线对比.结果表明:破裂状态不同的地震断层,其位移曲线不同;位移的分布与发震断层闭锁区强度及闭锁区的破裂程度有关.
关键词 地震 断层 位移 破裂 有限元 分布
下载PDF
地震地表破裂与发震断层的性状 被引量:6
18
作者 吴章明 袁岩光 《灾害学》 CSCD 1990年第4期14-19,共6页
本文在总结地震地面破坏实地考察和统计的基础上,发现地震地面破坏的类型与发震断层的性状关系密切。以走滑为主的发震断层,可产生大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高角度发震断层有时可产生一定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低角... 本文在总结地震地面破坏实地考察和统计的基础上,发现地震地面破坏的类型与发震断层的性状关系密切。以走滑为主的发震断层,可产生大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高角度发震断层有时可产生一定规模的地震地表破裂;以倾滑为主的低角度发震断层或连通不好的发震断层,地震地表破裂不发育,而次生的地面破坏普遍发育。倾滑型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在多方面具有类似的特征,但逆断层性质的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分布在断层下盘,而正断层性质的发震断层产生的地面破坏分布在断层的上盘。并进行了有限元模拟,表明,地震地面破坏分布受断层能量释放区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坏 发震断层 有限元
下载PDF
内部张剪切断层与强震发生的构造部位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章明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18,共8页
几个发生在较大规模拉分区附近的强震或特大地震震中区的构造分析表明:拉分区内部张剪切断层与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是强震或特大地震的发生场所。据库仑破裂准则及实验结果,对内部张剪切断层的力学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 几个发生在较大规模拉分区附近的强震或特大地震震中区的构造分析表明:拉分区内部张剪切断层与新活动幅度大的次级走滑断层的交汇部位是强震或特大地震的发生场所。据库仑破裂准则及实验结果,对内部张剪切断层的力学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内部张剪切断层是次级走滑断层所夹持的块体在简单剪切作用下,块体内部发育的里氏破裂。并从统计、地质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内部张剪切断层的形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断层 成因机制 地震活动 强震
下载PDF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章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9期3689-3690,共2页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人体摄食的蛋氨酸的代谢产物,是能量代谢及甲基化反应的重要中间体。当血浆Hcy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时,可对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Gibson等于1964年对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人体摄食的蛋氨酸的代谢产物,是能量代谢及甲基化反应的重要中间体。当血浆Hcy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时,可对血液、循环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Gibson等于1964年对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病理学研究中发现并首先报道了Hcy与血栓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甲基化反应 心血管疾病 内皮细胞 纤溶系统 动静脉血栓 心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卒中 硫酸乙酰肝素 血栓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