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级边缘间距的实时车牌检测 被引量:20
1
作者 吴舟舟 李树广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5-321,共7页
提出一种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实时车牌定位的新方法。先根据车牌图像的边缘特征,利用多级边缘点距离生成连通区域,搜索全图得到连通域的最小外接矩形。然后利用车牌本身的拓扑特征和颜色特征进行判别,提取候选区域。与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法... 提出一种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实时车牌定位的新方法。先根据车牌图像的边缘特征,利用多级边缘点距离生成连通区域,搜索全图得到连通域的最小外接矩形。然后利用车牌本身的拓扑特征和颜色特征进行判别,提取候选区域。与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法限制条件少、速度快、准确率高。对526幅各种环境下实际采样图像进行实验,定位成功率为98.3%,平均定位时间少于40m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车牌识别 车牌定位 边缘检测 边缘间距 色彩空间 实时性
下载PDF
视频图像中的实时车牌识别 被引量:3
2
作者 吴舟舟 李树广 《微型电脑应用》 2006年第2期12-14,61,共4页
车牌识别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对视频图像进行实时操作的车牌识别方法。利用边缘特征,使用快速的边缘点连接算法生成连通区域,进行车牌的检测定位,结合字符小波特征实现准确的识别。算法平均消耗时间在40ms以内,... 车牌识别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对视频图像进行实时操作的车牌识别方法。利用边缘特征,使用快速的边缘点连接算法生成连通区域,进行车牌的检测定位,结合字符小波特征实现准确的识别。算法平均消耗时间在40ms以内,定位准确率达99.5%,完全识别率在91%以上。实际采集数据实验结果证明,本方法速度快、准确率高、实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车牌识别 车牌检测 边缘检测 形变校正 字符识别
下载PDF
序列图像的自适应背景提取及车型分类 被引量:8
3
作者 胡炜炜 李树广 吴舟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39-242,共4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像视觉模式识别理论针对车型识别的自适应背景提取得的新方法。基于彩色图像的特征,利用三通道的差分图象获得对象掩模。并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背景更新方法;最后利用软传感器来触发车型提取工作... 提出了一种基于计算机图像视觉模式识别理论针对车型识别的自适应背景提取得的新方法。基于彩色图像的特征,利用三通道的差分图象获得对象掩模。并根据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背景更新方法;最后利用软传感器来触发车型提取工作。与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法速度快,准确率高,能很好地满足实时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系统 自适应背景更新 车型识别 区域填充 实时性
下载PDF
基于边缘统计和颜色特征的车牌综合自动定位方法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树广 吴舟舟 罗小伟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44-49,共6页
车牌识别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车牌定位是车牌识别中的关键步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车牌字符边缘统计和颜色特征的综合定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背景复杂的彩色图像中车牌定位的问题.该方法分为竖直边缘检测、边缘统计分析、车牌... 车牌识别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车牌定位是车牌识别中的关键步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车牌字符边缘统计和颜色特征的综合定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背景复杂的彩色图像中车牌定位的问题.该方法分为竖直边缘检测、边缘统计分析、车牌候选区定位、候选区筛选、车牌倾斜矫正.通过对垂直边缘的统计分析将邻近的边缘点进行连接,结合车牌的位置、颜色等特征对连接形成的块状区域进行筛选,而后对得到的车牌区域加以校正,最终输出易于分割的车牌字符图像.该系统包括从图像采集,到车牌分类、车牌文字区别等完整过程,适应性强.通过一系列实际采样图像的试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准确率高、鲁棒性好,能够满足实际车辆车牌自动识别系统应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牌定位 边缘检测 颜色特征 倾斜矫正
下载PDF
基于边缘轮廓特征的实时车型分类 被引量:5
5
作者 胡炜炜 李树广 吴舟舟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85-187,190,共4页
提出了一种车辆侧面轮廓特征的实时车型分类方法。该文动态地提取背景,通过软传感器的触发,根据当前帧与背景帧的差分图获取车辆侧面轮廓特征曲线,设计了一个基于侧面轮廓特征的车型分类器。该方法速度快、准确度高,能很好地应用在实时... 提出了一种车辆侧面轮廓特征的实时车型分类方法。该文动态地提取背景,通过软传感器的触发,根据当前帧与背景帧的差分图获取车辆侧面轮廓特征曲线,设计了一个基于侧面轮廓特征的车型分类器。该方法速度快、准确度高,能很好地应用在实时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软传感器 车型分类 实时性
下载PDF
汉语历时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和反压制——以“见V”构式的形成、发展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文正 吴舟舟 祝静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8-381,共14页
由'见'参与构成的构式的历时演变中有压制和反压制两种现象。由于侧重不同的认知侧面,殷商出现的'见O'构式由{[见看O]?[看某客体]}演变为西周的{[见看见O]?[看见某客体]}。此后构式压制使'见'的宾语更为丰富,... 由'见'参与构成的构式的历时演变中有压制和反压制两种现象。由于侧重不同的认知侧面,殷商出现的'见O'构式由{[见看O]?[看某客体]}演变为西周的{[见看见O]?[看见某客体]}。此后构式压制使'见'的宾语更为丰富,抽象名词、短语、小句、动词等进入O位;但动作动词也有反压制作用,不但力图保留自身属性,还对'见'和构式起反作用:使'见'的地位下降,变成被动义助动词;使构式核心由'见'转移到其后的动词,'见OV-N'变为被动'见V',并衍生主动'见V'。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见'的语义有下列变化:看→看见→遭遇→遭受→被动义助动词→虚义动词。被动'见V'形成之前,构式语义和形式虽有细微变化,但未形成新形-新义对;从'见OV-N'到被动'见V'和主动'见V',形成了两种新的形-义对,达成两种构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制 反压制 构式化 构式变化
下载PDF
通信直流供电系统蓄电池充放电电路改造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吴舟舟 卢淇琦 张志鹏 《广西电力》 2018年第3期39-40,80,共3页
传统通信直流供电系统蓄电池充放电试验作业风险高,一旦发生外部电源中断将直接导致设备停运,为此,对蓄电池充放电电路进行改造。通过不间断充放电转接箱实现主蓄电池与备用蓄电池无缝倒换,保障系统始终有可靠电源供电。以转换开关操作... 传统通信直流供电系统蓄电池充放电试验作业风险高,一旦发生外部电源中断将直接导致设备停运,为此,对蓄电池充放电电路进行改造。通过不间断充放电转接箱实现主蓄电池与备用蓄电池无缝倒换,保障系统始终有可靠电源供电。以转换开关操作替代拆装线作业,试验全过程不对原直流系统任何连接线进行拆装,降低作业风险。蓄电池充放电电路改造完成后,大大提高了充放电试验过程的供电可靠性,保障了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通信直流系统 蓄电池 供电可靠性 充放电试验
下载PDF
“凌/陵迟”的联绵词化及相关理论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文正 吴舟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100,共9页
“凌/陵迟”成词于先秦,表示“衰落、平缓延伸”等,核心义素是“缓慢、渐渐”,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其常用义不断变化,至辽宋时期成为刑律术语,表示“零割犯人致死”,其他义项逐渐消失。其意义变化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联绵词化的过程,至元... “凌/陵迟”成词于先秦,表示“衰落、平缓延伸”等,核心义素是“缓慢、渐渐”,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其常用义不断变化,至辽宋时期成为刑律术语,表示“零割犯人致死”,其他义项逐渐消失。其意义变化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联绵词化的过程,至元明时代成为联绵词。同时,构成成分“陵、迟”的常用义、字形、构词能产性也几经变化,都对“凌/陵迟”联绵词化有重要影响。联绵词研究应重视发展过程,克服唯古论和唯今论两种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陵迟 联绵词 联绵词化
下载PDF
图像分割方法应用于施工现场物体的识别 被引量:1
9
作者 林庆达 陈敏 +1 位作者 禤亮 吴舟舟 《云南电力技术》 2017年第3期63-67,共5页
复杂场景中的图像分割是当前图像分割中的一个难点,给分割算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基于统计学理论,相比传统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因此准确率大大提升,本文研究了一种深度信念网模型,加入drop ou... 复杂场景中的图像分割是当前图像分割中的一个难点,给分割算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基于统计学理论,相比传统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因此准确率大大提升,本文研究了一种深度信念网模型,加入drop out策略,并且进行改进,最后把模型应用于施工现场勾机的图像分割与识别。实验证明,改进的深度信念网模型算法可以有效的识别复杂场景中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深度信念网 DROP OUT 深度学习
下载PDF
名量詞的構式化和構式變化
10
作者 劉文正 封景文 吴舟舟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8年第1期66-85,共20页
漢語名量詞産生於商朝,計算對象具體,尚不成體系;西周基本形成計量和計數(集合數、陪伴)兩大體系;經過春秋戰國的持續發展,西漢時期陪伴量詞發展爲個體量詞,名量詞系統終於成熟。名量詞由計量或計數模式'名+數+名'中的第二個名... 漢語名量詞産生於商朝,計算對象具體,尚不成體系;西周基本形成計量和計數(集合數、陪伴)兩大體系;經過春秋戰國的持續發展,西漢時期陪伴量詞發展爲個體量詞,名量詞系統終於成熟。名量詞由計量或計數模式'名+數+名'中的第二個名詞演變而成;個體量詞形成以後,'數+量+名'也成爲能産模式。計量和計集合數的量詞産生發展的動因:社會的要求、語言使用者對事物的使用和認知、語言使用者對陪伴成分的選擇、被計量物特徵的限制。陪伴量詞和個體量詞産生和發展的動因:語言使用者對某些集合量詞和陪伴成分的重新思考;雙音韻律的約束、計量等構式的推動、自身對構式義的吸收等。歷時構式語法既能解釋各種名量詞的産生發展,又能解釋名量詞系統的發展和演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詞 量詞圖式 構式化 構式變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