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斯可皂苷元对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吴苏玲 毕立清 +3 位作者 孔辉 朱蓉 李南 解卫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3-827,共5页
目的研究鲁斯可皂苷元(ruscogenin,RUS)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hypertension,PAH)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MCT组、RUS+MCT(RUS)组(每组12只)。MC... 目的研究鲁斯可皂苷元(ruscogenin,RUS)对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hypertension,PAH)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MCT组、RUS+MCT(RUS)组(每组12只)。MCT组及RUS组大鼠给予MCT 60 mg.kg-1腹腔注射1次,第1~21天,RUS组每天给予RUS 0.4 mg.kg-1灌胃,Control组和MCT组给予相同量溶剂灌胃。第22天测量各组大鼠体重、平均肺动脉压(mPAP),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血管壁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第各组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ED1+单核细胞免疫组化测定肺小动脉周围单核细胞的浸润。结果 RUS可抑制MCT诱导的大鼠mPAP升高、肺动脉壁(pulmonary aterial wallthickness,PAWT)增厚、肺动脉周围单核细胞浸润,降低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IL-1β的水平。结论 RUS可能通过抑制肺血管炎症反应、降低肺动脉压及肺小动脉厚度防治肺动脉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斯可皂苷元 野百合碱 炎症 肺动脉高压 大鼠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埃他卡林对低氧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吴苏玲 解卫平 +2 位作者 孔辉 毕立清 朱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研究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埃他卡林(iptakalim,IPT)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低氧(Hypoxia)组、低氧+IPT(IPT)组,每组32只。Hypoxia组及IPT组每天置于常压... 目的:研究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开放剂埃他卡林(iptakalim,IPT)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低氧(Hypoxia)组、低氧+IPT(IPT)组,每组32只。Hypoxia组及IPT组每天置于常压低氧舱中8 h,每周6 d,持续4周。分别在低氧第1、2、3、4周末,各组随机取出8只大鼠测量右心室收缩压(RVSP),HE染色观察肺小动脉病理变化,抽取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IL-10,ED1+单核细胞免疫组化测定肺小动脉周围炎症细胞的浸润。结果:IPT可抑制大鼠慢性缺氧性RVSP升高、肺小动脉壁重构及其周围炎症细胞浸润;降低大鼠外周血及肺组织IL-1β含量,增加IL-10合成、释放。结论:IPT可能通过抑制肺血管炎症反应、降低RVSP、缓解肺血管重构,防治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敏感性钾通道 埃他卡林 炎症反应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下载PDF
手术室护理中临床路径式带教方法的应用评价
3
作者 吴苏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第11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式带教方法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名在手术室进行实习的护理人员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组则采用临床路径式带教模式,对两组带教效果进行对照...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式带教方法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名在手术室进行实习的护理人员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方法进行教学,研究组则采用临床路径式带教模式,对两组带教效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带教工作结束后,研究组实习护理人员的理论与实践课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考核成绩优秀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临床路径式带教方法进行教学,能够加强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手术室的护理水平与质量,值得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手术室护理 带教方法
下载PDF
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究——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苏玲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53-55,60,共4页
结合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需求,基于超星尔雅智慧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讨了其在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与应用,分别从网络课堂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教学实践成效三个层面展开探究,并提出了可优化... 结合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需求,基于超星尔雅智慧教学平台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讨了其在高等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与应用,分别从网络课堂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实施过程、教学实践成效三个层面展开探究,并提出了可优化措施,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C 智慧教学平台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智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现状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吴苏玲 《科教导刊》 2018年第31期186-188,共3页
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智力障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所占比例比较低,师资队伍薄弱,特殊教育学校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足。除此之外,学前智力障碍儿童... 通过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学前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智力障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所占比例比较低,师资队伍薄弱,特殊教育学校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不足。除此之外,学前智力障碍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容乐观,社会大众对于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认可度不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智力障碍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教育对策,包括: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学校教育功能、提高家校合作力度、动员社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 学前教育 现状调查 对策
下载PDF
课程诊改视阈下SPOC混合式教学的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吴苏玲 《科教导刊》 2022年第22期44-46,共3页
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其中,SPOC混合式教学是后MOOC时代网络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受到各地高校青睐。课程的诊断... 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其中,SPOC混合式教学是后MOOC时代网络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受到各地高校青睐。课程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是确保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文章基于课程诊改视阈,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SPOC混合式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路径以及课程诊改路径,并通过课程诊断指标数据探讨了目前SPOC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诊改 SPOC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炎症反应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苏玲 孔辉 解卫平 《国际呼吸杂志》 2011年第24期1900-1904,共5页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局限,预后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炎症机制包括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复杂的血管效应。...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局限,预后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炎症机制包括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其复杂的血管效应。本文综述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各种证据,总结炎症反应在各类型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有望通过对该机制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细胞因子 肺动脉高压
原文传递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在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吴苏玲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年第8期882-883,共2页
目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对消毒供应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与规范化的管理。方法: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其工作水平及供应耗材和相关器械的质量保证。结果与结论:经... 目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对消毒供应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与规范化的管理。方法: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其工作水平及供应耗材和相关器械的质量保证。结果与结论: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消毒供应室的管理由原来的结果控制变为环节管理,各个消毒过程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标准,严格无菌物品也符合国家标准,并使整个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消毒供应室管理 质量管理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纤维腺瘤和分叶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9
作者 吴苏玲 张浩 +3 位作者 邓晶 李奥 叶新华 许迪 《江苏医药》 CAS 2017年第8期589-591,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纤维腺瘤和分叶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单发纤维腺瘤患者233例(A组)和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20例(B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A组肿瘤最大径、肿瘤边缘呈分叶状比例低于B...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纤维腺瘤和分叶状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单发纤维腺瘤患者233例(A组)和乳腺分叶状肿瘤患者20例(B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A组肿瘤最大径、肿瘤边缘呈分叶状比例低于B组,而肿瘤内部回声均匀比例及BI-RADS分级为3、4A级的比例高于B组(P<0.01)。A组肿瘤内部血流多呈0级或1级的比例高于B组(P<0.01)。两组肿瘤内钙化发生情况、纵横比和阻力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图像显示直径较大、分叶状特征、内部回声不均匀、囊性变以及血流分级为2、3级的肿块是乳腺分叶状肿瘤与乳腺纤维腺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彩色多普勒超声
原文传递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不同亚型的超声及病理对比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邓晶 宗晴晴 +4 位作者 徐祎 周文斌 吴苏玲 李沁 王慧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超声特征及不同亚型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病理诊断为乳腺EPC的患者资料,按病理分为3个亚型,对其在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超声特征及不同亚型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7例病理诊断为乳腺EPC的患者资料,按病理分为3个亚型,对其在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组患者中,男2例,女55例,年龄41~88(63±11)岁。EPC病灶直径7.0~7.5(2.9±1.9)cm。其中16例单纯型EPC,9例EPC伴导管原位癌(DCIS),32例EPC伴浸润。分子分型以腔面型为主(55/57,96.6%),Luminal A型38例,Luminal B型17例。EPC声像图多表现为大小>2 cm(68.4%)、形态规则(64.9%)、边缘光整(54.4%)、无毛刺成角(82.5%)、不伴钙化(93%)结节。不同亚型存在差别,单纯型较伴浸润型病灶更靠近乳头、形态规则、边缘光整( P<0.05);伴浸润的EPC较伴DCIS的 EPC血流更丰富、更远离乳头( P<0.05);单纯型与伴DCIS差别不大( P>0.05)。 结论:单纯型EPC超声多见形态规则、边缘光整、内部结构囊实性等良性征象。若病灶距乳头距离>3 cm、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提示伴浸润可能性大。影像多模态的联合有助于EPC的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包裹性乳头状癌 超声 亚型
原文传递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11
作者 吴苏玲 《课外阅读(中下)》 2012年第24期119-119,共1页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数学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需角色的转变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需自...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使数学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需角色的转变和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需自主、兴趣和实践,以此提升数学教育的功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育 新课程标准 功效性
下载PDF
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浩 吴苏玲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04-706,共3页
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手术的613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特征、颈部其他... 目的探讨颈侧区淋巴结转移(cN1b)甲状腺乳头状癌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4月至202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手术的613例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特征、颈部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6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559例(91.2%)无Ⅴ区淋巴结转移,54例(8.8%)存在Ⅴ区淋巴结转移,其中男性(χ^(2)=11.822,P<0.01)、肿瘤多灶(χ^(2)=6.327,P<0.05)、肿瘤外侵(χ^(2)=8.676,P<0.01)、肿瘤最大径>20 mm(χ^(2)=22.760,P<0.01)、肿瘤位于非上极(χ^(2)=4.310,P<0.05)、同侧中央区淋巴结(CLN)转移≥6枚(χ^(2)=13.569,P<0.01)、对侧CLN转移(χ^(2)=31.912,P<0.01)、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5枚(χ^(2)=8.816,P<0.01)、同侧Ⅱ区淋巴结转移≥2枚(χ^(2)=5.891,P<0.05)、对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χ^(2)=42.659,P<0.01)者更容易发生Ⅴ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χ^(2)=1.444,P>0.05)、BRAF基因突变(χ^(2)=0.166,P>0.0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原发肿瘤特征及其他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与Ⅴ区淋巴结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甲状腺 淋巴结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