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种稻田除草剂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6
1
作者 吴若函 郭晓瑜 +3 位作者 辛星 丁悦 严海娟 余向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23-226,共4页
为明确稻田除草剂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通过静态法测定6种除草剂10%噁唑酰草胺乳油、20%噁唑·灭草松微乳剂、20%噁唑·氰氟乳油、18%五氟·氰氟草可分散油悬浮剂、20%氰氟·双草醚可分散油悬浮剂和15%嘧肟·氰氟草... 为明确稻田除草剂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通过静态法测定6种除草剂10%噁唑酰草胺乳油、20%噁唑·灭草松微乳剂、20%噁唑·氰氟乳油、18%五氟·氰氟草可分散油悬浮剂、20%氰氟·双草醚可分散油悬浮剂和15%嘧肟·氰氟草水乳剂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10%噁唑酰草胺乳油对斑马鱼、大型溞的急性毒性为高毒,20%噁唑·灭草松微乳剂、20%噁唑·氰氟乳油对斑马鱼、大型溞的急性毒性为中毒,18%五氟·氰氟草可分散油悬浮剂、20%氰氟·双草醚可分散油悬浮剂和15%嘧肟·氰氟草水乳剂对斑马鱼、大型溞的急性毒性为低毒。由此可见,对于中高毒农药,应严格控制其使用量,从而减少其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斑马鱼 大型溞 急性毒性 安全浓度
下载PDF
猪肝微粒体体外代谢2,2’,4,4’-四溴联苯醚 被引量:4
2
作者 吴若函 沈梦楠 +1 位作者 张圣虎 高士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0-55,共6页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PBDEs的体外代谢行为对理解其在体内的富集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猪肝微粒体作为研究对象,以体外代谢形式研究其对2,2’,4,4’-四溴联苯醚(BDE-47)的代谢能力,优... 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类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PBDEs的体外代谢行为对理解其在体内的富集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猪肝微粒体作为研究对象,以体外代谢形式研究其对2,2’,4,4’-四溴联苯醚(BDE-47)的代谢能力,优化了代谢条件,并研究了0.01、0.05、0.1、0.5、1、5、10 mg/L的BDE-47对细胞色素P450酶系中7-乙氧基香豆素-O-脱乙基酶(ECOD)、7-乙氧基异吩唑酮-O-脱乙基酶(EROD)和苯胺4-羟基化酶(AN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孵育0.1 mg/L的BDE-47时,猪肝微粒体对BDE-47的代谢率可达到28.6%。实验所设各浓度BDE-47均能够保护微粒体的ECOD活性,但较高浓度的BDE-47(0.5、1、5 mg/L)对微粒体的EROD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各浓度BDE-47对ANH活性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粒体 体外代谢 2 2’ 4 4’-四溴联苯醚 细胞色素P450酶系
下载PDF
噻虫胺及其混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6
3
作者 丁悦 刘敏 +4 位作者 严海娟 吴若函 郭晓瑜 辛星 刘贤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30-1036,共7页
【目的】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及其2种混剂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毒性。【方法】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3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 【目的】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胺及其2种混剂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的毒性。【方法】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3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毒性。【结果】急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30%噻虫胺悬浮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和20%醚菊酯·噻虫胺悬浮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的急性摄入毒性均为剧毒,LC50值(48 h)分别为0.0200(0.0143~0.0272),0.0847(0.0658~0.1157)和0.1594(0.1200~0.2056)mg a.i./L;3种制剂对意大利蜜蜂成年工蜂急性接触毒性均为高毒,LD50值(48 h)分别为0.0155(0.0114~0.0197),0.0426(0.0335~0.0539)和0.1122(0.0796~0.1385)μg a.i./蜂。药膜法测定3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LC50值(24 h)分别为0.0232(0.0180~0.0295),0.1050(0.0940~0.1170)和0.0059(0.0054~0.0065)mg a.i./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存在极高风险性,安全系数分别为5.95×10-4,2.69×10-3和9.50×10-5。【结论】噻虫胺及其混剂对意大利蜜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均存在较高的毒性风险,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谨慎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蜜蜂 玉米螟赤眼蜂 噻虫胺 摄入法 接触法 药膜法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多杀霉素及其混配制剂对蜜蜂和赤眼蜂的安全性评价
4
作者 严海娟 丁悦 +3 位作者 吴若函 辛星 郭晓瑜 刘贤金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9-554,共6页
为明确生物杀虫剂多杀霉素及其3种混剂对蜜蜂和赤眼蜂Trichogrammatid spp.的毒性,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4种制剂对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成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峰的毒性。结果表明:摄入法测定... 为明确生物杀虫剂多杀霉素及其3种混剂对蜜蜂和赤眼蜂Trichogrammatid spp.的毒性,采用摄入法、接触法和药膜法分别测定4种制剂对意大利工蜂Apis mellifera L.成蜂和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成峰的毒性。结果表明:摄入法测定,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4%阿维菌素·多杀霉素水乳剂、3%甲阿维·多杀霉素悬浮剂、6%甲阿维·多杀霉素水分散粒剂,对蜜蜂半致死浓度LC50(48 h)分别为5.93、1.45×10-1、3.04×10-1、4.66×10-1a.i.mg/L。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对蜜蜂摄入毒性为高毒,其余为剧毒;接触法测定,4种制剂半致死剂量LD50(48 h)分别为0.0887、0.289、0.0046、0.0053 a.i.μg/蜂,对蜜蜂的接触毒性均为高毒;药膜法测定,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的半致死浓度LC50(24 h)分别为0.12、0.097、0.22、0.33 a.i.mg/L,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4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成蜂均为极高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霉素 摄入法 接触法 药膜法 急性毒性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青菜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残留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德金 葛峰 +1 位作者 吴若函 高士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5-598,共4页
研究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青菜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分析方法。冷冻干燥并均质后的青菜样品经V(氨水)∶V(甲醇)=5∶95的混合溶液超声辅助浸提、离心、旋转蒸发、固相萃取等浓缩净化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 研究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青菜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分析方法。冷冻干燥并均质后的青菜样品经V(氨水)∶V(甲醇)=5∶95的混合溶液超声辅助浸提、离心、旋转蒸发、固相萃取等浓缩净化处理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离色谱柱为Agilent NH2柱,流动相为V(乙腈)∶V(水)=90∶10的混合溶液,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14 nm。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的标准曲线在0.05~10.0 m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9 5,在0.2~4.0 mg·kg-1添加范围内,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1.26%~87.69%和78.24%~82.3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75%~6.18%和3.99%~6.67%,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11.30和20.38μg·kg-1。该方法操作简单且灵敏度高,适用于青菜样品中环丙氨嗪和三聚氰胺残留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氨嗪 三聚氰胺 青菜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几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0
6
作者 吴若函 丁悦 +4 位作者 严海娟 辛星 郭晓瑜 余向阳 宋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95-297,共3页
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多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测定了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6种非靶标生物(日本鹌鹑、意大利工蜂、家蚕、斑马鱼、大型溞、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日本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高毒,噻虫嗪... 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多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测定了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6种非靶标生物(日本鹌鹑、意大利工蜂、家蚕、斑马鱼、大型溞、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日本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高毒,噻虫嗪为中毒,烯啶虫胺、呋虫胺为低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均为高毒;吡虫啉、噻虫嗪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烯啶虫胺、呋虫胺为高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毒性均为低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呋虫胺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均为中毒,噻虫嗪为低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 非靶标生物 毒性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对2种跳虫的繁殖毒性与氧化胁迫 被引量:2
7
作者 吴若函 严海娟 +3 位作者 丁悦 董雪 葛常艳 余向阳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7-586,共10页
为研究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 CAP)对跳虫的繁殖毒性和氧化胁迫效应,以2种跳虫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 Willem和奇裸长跳Sinella insolens为受试生物,分别测定了CAP对其28 d和21 d的繁殖毒性和暴露于CAP亚致死剂量(白符... 为研究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 CAP)对跳虫的繁殖毒性和氧化胁迫效应,以2种跳虫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 Willem和奇裸长跳Sinella insolens为受试生物,分别测定了CAP对其28 d和21 d的繁殖毒性和暴露于CAP亚致死剂量(白符跳0.0533 mg/kg,奇裸长跳100 mg/kg)10 d内,2种跳虫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对白符跳和奇裸长跳的繁殖率半抑制浓度(EC50-repro)分别为0.533 mg/kg dw (95%置信区间为0.370~0.769 mg/kg dw)和〉 1 000 mg/kg dw,毒性差异明显。暴露于亚致死剂量的CAP 0、2、4、6和10 d后,CAP能不同程度地影响2种跳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暴露初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上升113%和108%,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分别上升141%和74.6%(P 〈0.05),随暴露时间延长,2种酶活性逐渐下降,最终趋向对照组水平;总谷胱甘肽(TG)活性水平始终维持在对照组以上,并在第6天达到最高;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在暴露初期分别下降38.4%和21.6%(P 〈0.05),随暴露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回到对照组水平;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小;而金属硫蛋白(MT)含量则未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出现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白符跳对CAP更为敏感,可作为土壤环境中CAP的指示生物。CAT、GR和GST是指示CAP短期胁迫的较适宜的生物标志物,而TG和LPO可以作为指示CAP中长期胁迫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跳虫 繁殖毒性 氧化胁迫 亚致死剂量 抗氧化防御系统
下载PDF
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蜜蜂和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吴若函 丁悦 +3 位作者 严海娟 郭晓瑜 辛星 余向阳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90-592,606,共4页
[目的]为明确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试验测定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25%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60%吡蚜·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2种非靶标昆虫(意大... [目的]为明确吡蚜酮及其复配制剂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试验测定7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30%吡蚜酮·噻虫胺悬浮剂、25%吡蚜酮·毒死蜱悬乳剂、60%吡蚜·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2种非靶标昆虫(意大利工蜂和家蚕)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触杀法测定农药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通过浸叶法测定农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结果]吡蚜酮·噻虫胺和吡蚜酮·毒死蜱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为高毒,吡蚜酮和烯啶·吡蚜酮为中毒,吡蚜·噻嗪酮为低毒;吡蚜酮·噻虫胺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吡蚜酮·毒死蜱和烯啶·吡蚜酮为高毒,吡蚜·噻嗪酮为中毒,吡蚜酮为低毒。[结论]吡蚜酮复配制剂并不都是低毒型农药,4种吡蚜酮复配制剂中,吡蚜·噻嗪酮对非靶标昆虫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复配制剂的使用对延缓吡蚜酮的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蚜酮 复配制剂 非靶标生物 急性毒性
原文传递
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对2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和安全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丁悦 吴若函 +2 位作者 郭晓瑜 辛星 刘贤金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96-898,共3页
[目的]以赤眼蜂和斑马鱼为试材,测定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方法]分别通过指形管药膜法和半静态法测定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 [目的]以赤眼蜂和斑马鱼为试材,测定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方法]分别通过指形管药膜法和半静态法测定甲基硫菌灵及其代谢产物多菌灵的急性毒性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成蜂的LC50(24 h)分别为>5 000、14.86 mg/L,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斑马鱼的LC50(96 h)分别为52.74、>100 mg/L。[结论]根据风险性等级划分标准,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对玉米螟赤眼蜂分别为低风险性和高风险性,而两者对斑马鱼均为低毒,前者毒性略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硫菌灵 多菌灵 非靶标生物 毒性 安全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