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血流限制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疗效 被引量:7
1
作者 吴茂厚 詹荔琼 +2 位作者 韩琼 张楠心 李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2期140-143,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血流限制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血流限制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采用血流限制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效果、关节活动度、关节活动舒适度及功能、股四头肌等速肌力、大腿周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康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周,两组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峰力矩、总功值、平均功率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血流限制训练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患者术后后早期康复,减轻膝关节疼痛及肿胀,改善膝关节日常活动以及运动功能,效果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血流限制训练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早期康复
下载PDF
不同年龄人群行走时膝关节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詹荔琼 韩琼 +1 位作者 吴茂厚 倪国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25-1428,共4页
目的:通过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在不同速度下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进行评估,以明确两组人群在膝关节动态稳定性方面的表现与差异。方法:运用Opti-Knee膝关节在体运动分析系统分别采集正常年轻人(n=15)及老年人(n=19)在不同步速行走时膝关节6个... 目的:通过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在不同速度下膝关节运动学参数进行评估,以明确两组人群在膝关节动态稳定性方面的表现与差异。方法:运用Opti-Knee膝关节在体运动分析系统分别采集正常年轻人(n=15)及老年人(n=19)在不同步速行走时膝关节6个自由度数据(屈/伸角度、内/外旋转角度、内/外翻转角度、前/后位移、内/外位移、上/下位移),探讨两组不同速度下膝关节稳定性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与低速行走(3km/h)相比,年轻人在中速(6km/h)和高速(7km/h)行走时的膝关节屈伸角活动范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老年人膝关节在高速(5km/h)行走时的内外位移明显大于低速(3km/h)行走时(P<0.05);(3)同样在低速(3km/h)行走时,老年人膝关节的上下位移显著大于年轻人(P<0.05)。结论:在低速行走时,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膝关节的稳定性欠佳;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年轻人膝关节动态稳定性无明显变化,而老年人在高速(5km/h)行走时膝关节稳定性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 膝关节 在体稳定性
下载PDF
关节镜下后内侧双入路囊壁切除联合内引流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强 韩琼 +1 位作者 吴茂厚 张楠心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应用后内侧双入路技术行囊壁切除联合囊肿内引流治疗成人腘窝囊肿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关节镜下后内侧双入路技术治疗成人腘窝囊肿20例。术中扩大囊肿-关节腔交通口进行内引流,同时应用后内侧双切口技术切除囊...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应用后内侧双入路技术行囊壁切除联合囊肿内引流治疗成人腘窝囊肿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全关节镜下后内侧双入路技术治疗成人腘窝囊肿20例。术中扩大囊肿-关节腔交通口进行内引流,同时应用后内侧双切口技术切除囊壁,处理关节腔内病变。术后根据手术前后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法及磁共振结果评定临床手术效果。结果随访时间(9.13±2.45)月(6~20月),20例均未出现囊肿复发。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法:术前1级5例(25%),2级12例(60%),3级3例(15%);术后随访时提高到0级16例(80%),1级3例(5%),2级1例(15%)(P<0.05)。术后核磁共振复查囊肿消失16例(80%),减小4例(20%);囊肿最长径从术前4.7 cm(4~9 cm)降低到术后0.9 cm(0~2.6 cm)(P<0.05),结果满意。结论全关节镜下后内侧双入路技术行囊壁切除联合囊肿内引流治疗成人腘窝囊肿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膝关节 腘窝囊肿 后内侧双入路技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Lasso缝合钩联合FasT-Fix治疗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强 韩琼 +1 位作者 吴茂厚 张楠心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Lasso缝合钩联合FasT-Fix修复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于关节镜下应用缝合钩技术联合FasT-Fix修复并行二次关节镜手术探查的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患者16例,其中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11例,予行关节...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Lasso缝合钩联合FasT-Fix修复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于关节镜下应用缝合钩技术联合FasT-Fix修复并行二次关节镜手术探查的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患者16例,其中合并前交叉韧带(ACL)损伤11例,予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术后综合临床症状、MRI检查及二次关节镜检查结果评估半月板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8月。结果16例中,1例(6.25%)出现深蹲时膝关节疼痛,余15例无疼痛、积液、交锁、关节间隙压痛等表现。16例均于二次关节镜探查前行MRI检查,结果显示,完全愈合11例(68.75%),部分愈合4例(25%),不愈合1例(6.25%)。二次关节镜探查结果显示,完全愈合13例(81.25%),部分愈合2例(12.5%),不愈合1例(6.25%)。总成功率(完全愈合+部分愈合)为93.75%,失效率为6.25%。结论关节镜下Lasso缝合钩联合FasT-Fix治疗内侧半月板桶柄样撕裂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胫骨 创伤和损伤 缝合技术 关节镜检查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韩琼 李强 +1 位作者 张楠心 吴茂厚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第27期121-123,共3页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患者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的6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患者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对术后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的6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术后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持续12周。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程度。结果: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8及12周,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8及12周,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患者中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及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更好地缓解关节疼痛症状,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训练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腘绳肌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韩琼 李强 +1 位作者 张楠心 吴茂厚 《中外医疗》 2021年第32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腘绳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7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取自体腘绳肌进行前交叉韧...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腘绳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7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取自体腘绳肌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术后予以患者早期腘绳肌康复训练;研究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后,测定两组双侧腘绳肌等长肌力与电机械延迟,以IKDC量表评价两组膝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干预后患侧腘绳肌等长肌力(31.95±4.82)N·m/kg、IKDC评分(61.77±4.3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0、6.802,P<0.05)。研究组干预后患侧半腱肌电机械延迟(27.45±2.23)ms、股二头肌电机械延迟(29.74±3.06)m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2、8.916,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予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更好地预防腘绳肌肌力下降与电机械时间延长,改善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神经肌肉电刺激 早期康复训练 腘绳肌功能
下载PDF
原位缝合联合单束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
7
作者 李强 韩琼 +2 位作者 吴茂厚 李旷达 张楠心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60-166,共7页
目的:应用原位缝合及原位缝合联合单束重建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并研究短期随访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ACL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确诊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损伤的男性患者;... 目的:应用原位缝合及原位缝合联合单束重建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并研究短期随访的临床结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ACL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确诊为前交叉韧带股骨端损伤的男性患者;排除标准:多发韧带损伤或受伤时间大于3月的患者。根据Sherman分型分为两个亚组并选择不同手术方式,Sherman-Ⅰ型亚组选择原位缝合(原位缝合组),Sherman-Ⅱ/Ⅲ型选择原位缝合联合单束重建(联合重建组)。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在同单位行ACL重建手术(单束重建)的患者数据作为对照组,同样根据Sherman分型分为Sherman-Ⅰ型亚组和Sherman-Ⅱ/Ⅲ型亚组。原位缝合及原位缝合联合单束重建患者进行1年临床随访。观测指标包括:膝关节评分(IKDC);信噪比(SNQ);Opti Knee三维膝关节运动测试;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及轴移试验,GNRB膝关节稳定度测量仪检测关节稳定度。结果进行亚组间比较。连续性变量使用t检验,计数变量使用卡方检验。结果:原位缝合及原位缝合联合单束重建17例患者获得随访,韧带重建对照组回顾性资料共获得28例完整数据。其中Sherman-Ⅰ型共19例,8例行原位缝合,11例为ACL重建(对照);Sherman-Ⅱ/Ⅲ型共26例,9例为联合重建组,17例为ACL重建(对照)。在IKDC评分,GNRB膝关节稳定度测试,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及轴移试验等方面,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MRI提示原位缝合组的SNQ值(9.8±3.2)高于联合重建组(6.4±1.9)(t=2.6,P<0.05)。Opti Knee三维运动测试显示原位缝合组无论步行还是慢跑状态下,外旋角度均较健侧减小[步行状态健侧(22.3±1.2)°,患侧(15.0°±2.0)°,(t=3.2,P<0.05);慢跑状态健侧(23.0±1.3)°,患侧(14.1±1.8)°,(t=4.0,P<0.05)]。股骨近端位移均较健侧减少[步行状态健侧(1.2±0.2)mm,患侧(0.5±0.1)mm,(t=2.9,P<0.05);慢跑状态健侧(1.1±0.3)mm,患侧(0.5±0.2)mm,(t=3.1,P<0.05)]。而联合重建组无论是步行还是慢跑状态下健侧与术侧在各个方向的位移无明显差异。结论:Sherman-Ⅰ型急性ACL损伤进行单纯原位缝合可以获得相当于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针对Sherman-Ⅱ、Ⅲ型损伤,原位缝合联合单束重建术后1年的运动学评估可以完全恢复到健侧相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合锚 前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
原文传递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吴茂厚 李强 《黑龙江中医药》 2022年第2期352-354,共3页
目的:探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采用封闭治疗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肩关节(UCLA)评分,治... 目的:探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采用封闭治疗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肩关节(UCLA)评分,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数、肩峰撞击试验阳性例数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显著降低,UCLA评分显著提升,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疼痛弧、NEER、HAWKINS均在肩峰撞击阳性试验中呈现阴性,较治疗前效果显著(P<0.05);治疗后患者全血黏度低切、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等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SIS采用封闭治疗与PNF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肩关节能力,提升肩部的运动功能,于此同时,还可降低其疼痛程度,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封闭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