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经验
1
作者 张道宝 陈舒 +4 位作者 吴虹刚 游国亮 万晓强 雷波 郑念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总结初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3月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71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二天行头颈部CTA复查,发现1例颈外动脉闭塞,但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70例颈动脉均通畅... 目的总结初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3月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治疗的71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第二天行头颈部CTA复查,发现1例颈外动脉闭塞,但无症状,未予处理;其余70例颈动脉均通畅,狭窄解除。1例术后出现术区出血,1例术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1例术后颈内动脉夹层并导致闭塞、遗留对侧肢体偏瘫,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等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67例恢复良好。结论初期开展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容易发生颈动脉夹层闭塞、术区出血、神经损伤、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中准确找到狭窄远端、严密缝合、仔细止血、不刻意追求小切口、术前多学科评估全身情况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 并发症
下载PDF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虹刚 张召 +7 位作者 张道宝 文伟 陈舒 詹傲 郑念东 王山 卫正洪 万晓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30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行持续颅内监测的重要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所收治的46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为试验组,自入院后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另选46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2 h每次进行颅内压测定。...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行持续颅内监测的重要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所收治的46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为试验组,自入院后均行持续颅内压监测。另选46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2 h每次进行颅内压测定。对比两组患者不同颅内压水平状态下的各种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颅内压越高,相应的不良预后情况越多。试验组患者不良预后31例(67.39%),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预后36例,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7,P=0.037)。试验组并发症13例,优于对照组的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73,P=0.015)。结论: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做好持续颅内压监测,可以有效地预测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有助于为患者的预后及临床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监测 双额叶脑挫裂伤 脑水肿
下载PDF
颈段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1
3
作者 吴虹刚 张玫 +2 位作者 游潮 宋雅婷 黄思庆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年第5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39例经病理证实的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1例(79.5%),次全切除8例(20.5%)。术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复... 目的探讨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手术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39例经病理证实的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31例(79.5%),次全切除8例(20.5%)。术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随访时间3月至8年,根据Me—Cormick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改善28例,无变化7例,加重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能够有效的治疗颈段脊髓髓内室管膜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室管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2
4
作者 罗成军 王山 +5 位作者 张召 岳林 文伟 吴虹刚 詹傲 张道宝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0期2999-3002,共4页
目的分析小骨窗开颅、钻孔引流术和骨瓣开颅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80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采用... 目的分析小骨窗开颅、钻孔引流术和骨瓣开颅三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80例患有高血压脑出血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小骨窗开颅术的有90例,采用锥颅钻孔引流术的有110例,而采用骨瓣开颅术的有80例。统计并分析三组患者的存活率和远期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共有58例死亡,其生存率为79.3%。小骨窗开颅术组、锥颅钻孔引流术组、骨瓣开颅术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3.3%、78.2%、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开颅术组、锥颅钻孔引流术组、骨瓣开颅术组愈合率分别为57.2%、58.7%、30.1%。小骨窗开颅术组和锥颅钻孔引流术组患者的愈合率明显大于骨瓣开颅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锥颅钻孔引流术组和骨瓣开颅术组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小骨窗开颅术组;治疗后12周,锥颅钻孔引流术组和骨瓣开颅术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小骨窗开颅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开颅术组患者手术时长明显长于锥颅钻孔引流术组和骨瓣开颅术组,小骨窗开颅术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后切口脑脊液渗漏发生概率和住院时长均明显少于锥颅钻孔引流术组和骨瓣开颅术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锥颅钻孔引流术和骨瓣开颅术清除患者脑内血肿时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可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骨窗开颅术 锥孔引流术 骨瓣开颅术 高血压脑出血 生存率
下载PDF
纳美芬联合依达拉奉对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NSE、MMP-2、ET-1影响观察 被引量:18
5
作者 万晓强 雷波 +5 位作者 郑念东 张道宝 吴虹刚 陈舒 陈利 吴嘉川 《中国药师》 CAS 2020年第1期107-109,共3页
目的:观察纳美芬联合依达拉奉对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100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血管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纳美芬联合依达拉奉对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100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血管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美芬。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水肿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以及血清NSE、MMP-2、ET-1水平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分级(GOS)和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水肿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GCS评分、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以及血清NSE、MMP-2、ET-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GOS评分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美芬联合依达拉奉用于颅内动脉瘤行血管栓塞术后患者,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清NSE、MMP-2、ET-1水平,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美芬 依达拉奉 颅内动脉瘤 血管栓塞术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卫正洪 岳林 +5 位作者 雷波 吴虹刚 郑念东 王山 万晓强 詹傲 《西部医学》 2017年第11期1564-1566,1570,共4页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术后出现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颅骨修补术后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年龄、性别、最初诊断、修补时间、缺损范围、硬膜外积气、硬膜钙化、缺损处严重凹陷列为危险因素,运用2检验分... 目的探讨颅骨修补术后出现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颅骨修补术后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年龄、性别、最初诊断、修补时间、缺损范围、硬膜外积气、硬膜钙化、缺损处严重凹陷列为危险因素,运用2检验分析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液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液的发生率为16.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术后硬膜外积气、硬膜钙化为硬膜外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骨修补术后硬膜外积气、硬膜钙化为硬膜外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予特别重视,对术后硬膜外积液的评估及防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修补 硬膜外积液 硬膜钙化 硬膜外积气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综述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召 吴虹刚 张孝礼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017-1019,F0003,共4页
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被微血管压迫后,神经表现出异常兴奋状态,以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症状。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有助于消除局部血管压迫,恢复面部神经的功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 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被微血管压迫后,神经表现出异常兴奋状态,以阵发性抽搐为主要症状。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有助于消除局部血管压迫,恢复面部神经的功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是责任血管的辨别,分开压迫神经根部的责任血管,解除其对面神经的压迫。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识别责任血管、记录面神经支配肌肉判断减压是否到位等功能配合微血管减压术用于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显著。本文就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异常肌反应和Z-L反应(Z-L response,ZLR)联合作用等神经电生理监测手段应用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时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Vp、Vm、DVp、DVm、PI及CVR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万晓强 雷波 +6 位作者 陈利 吴嘉川 张道宝 陈舒 吴虹刚 游国亮 郑念东 《转化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和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治疗的10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 目的 探讨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和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6月于乐山市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治疗的10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实施动脉溶栓与介入联合治疗,评估其治疗前后NIHSS评分、治疗疗效、脑血流动力和CVR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DVp和DVm均较治疗前下降,Vp、Vm明显增高,研究组改变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疗效分布及临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PI明显下降、CVR明显增高,研究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 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稳定缺血脑组织,有利于改善脑组织缺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脑血流动力 脑血管储备能力
下载PDF
额顶部与顶部钻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成军 吴虹刚 +2 位作者 詹傲 王山 王庭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9期679-681,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额顶部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治疗钻孔部位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患者入院日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采取冠状... 目的比较分析额顶部与顶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疗效,为临床治疗钻孔部位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按患者入院日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采取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靠前1/4血肿长径处约额顶部为钻孔点,对照组40例采取冠状位血肿最厚层面约靠近顶结节处为钻孔点。比较2组患者术后残余血肿量、颅内积气量、复发率、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结果观察组术后残余血肿量、颅内积气量、复发率、CSS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顶部钻孔较顶部钻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更有利于清除血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钻孔部位 神经功能 残余血肿量 复发率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0
作者 郑念东 游国亮 +2 位作者 万晓强 雷波 吴虹刚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4期0032-0035,共4页
探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此次共选择68例该患者展开研究,2015年01月为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中的最初时间段,2020年12月则是研究范围里面最终时间段。给所有的患者都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探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此次共选择68例该患者展开研究,2015年01月为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中的最初时间段,2020年12月则是研究范围里面最终时间段。给所有的患者都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术前术后日常生活能力、术后120天颈动脉再次狭窄程度、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以及脑缺血症状的缓解程度、复发情况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结束之后,较之手术前,手术后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改善情况大幅升高(P<0.05);较之手术前,手术后的颅内血流动力学指标中脑血流量(rCBF)大幅升高,达峰时间(rTTP)、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rMTT)指标则要大幅度降低(P<0.05);手术结束之后,并发症发生率里面患者一共发生了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还有颈动脉夹层,例数分别是1、1、3例,对应的占比分别是1.47%、2.94%、4.41%;手术结束之后,在远期的并发症里面一共包括心源性死亡、出血性脑卒中死亡,分别有2和1例,对应的占比是1.47%、1.47%;在手术结束之后并没有出血复发的情况,而且经过2年的随访发现,有患者出现了血管再次狭窄的情况,一共是2例,占比是2.94%,50%到60%是狭窄的程度;头痛还有耳鸣都在手术结束之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缓解,不过头晕等一些症状改善的情况还是要差一些。结论:在对这个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应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方式进行治疗有着比较好的效果,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狭窄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道宝 朱晓丹 +5 位作者 万晓强 卫正洪 吴虹刚 张召 雷波 郑念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实用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18例听神经瘤均全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5例,Ⅱ级10例,Ⅲ级3例,听力较术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实用性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均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18例听神经瘤均全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5例,Ⅱ级10例,Ⅲ级3例,听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8例脑膜瘤全切,无神经功能障碍;5例表皮样囊肿中,4例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结论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神经内镜与手术显微镜结合,有助于扩展手术视野,提高手术的精细程度,减少显微镜下的手术死角,从而使视野更加清晰,手术更加微创,疗效明显,手术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神经内镜 显微手术 桥小脑角区
下载PDF
利用3D-CTA开展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253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道宝 吴虹刚 +6 位作者 陈舒 张召 张孝礼 雷波 岳林 罗成军 郑念东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72-173,共2页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大多无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许多动脉瘤破裂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等原因,影响了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如何快速诊断动脉瘤并予以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 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前大多无临床症状,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许多动脉瘤破裂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脑积水等原因,影响了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如何快速诊断动脉瘤并予以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动脉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神经内镜在显微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道宝 万晓强 +5 位作者 卫正洪 吴虹刚 张召 雷波 文伟 郑念东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4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范围、适应证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科2013年至今使用神经内镜单独或辅助完成神经外科手术63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2例,非交通性脑积水14例,垂体瘤19例,脑室内肿瘤5例,表皮样囊肿3例。结果:14例...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范围、适应证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科2013年至今使用神经内镜单独或辅助完成神经外科手术63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22例,非交通性脑积水14例,垂体瘤19例,脑室内肿瘤5例,表皮样囊肿3例。结果:14例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术后脑积水明显缓解。22例后交通动脉瘤术后复查CTA见动脉瘤被夹闭。19例垂体瘤中,15例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5例脑室内肿瘤、3例表皮样囊肿获得全切。无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用于显微神经外科,使手术更加微创,视野更加清晰,疗效明显,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显微外科手术 颅内疾病
下载PDF
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
14
作者 张道宝 陈舒 +4 位作者 吴虹刚 游国亮 雷波 万晓强 郑念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7期527-528,570,共3页
目的探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动破裂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性期显微夹闭治疗的8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 目的探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在颅内前循环动破裂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急性期显微夹闭治疗的85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及终板造瘘术。结果85例中,81例改良Paine点穿刺顺利,4例穿刺失败;11例因动脉瘤夹闭后仍见脑组织塌陷不佳,行终板造瘘术,并保留脑室外引流3~5 d,其中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复查CTA或DSA,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瘤颈有少许残留,其余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随访半年,8例失访,其余77例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72例,4分3例,3分2例;1例出现脑积水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夹闭术中,改良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终板造瘘术有利于充分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充分暴露动脉瘤,改善夹闭术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前循环 显微夹闭术 Paine点穿刺脑室外引流术 终板造瘘术 疗效
下载PDF
尼莫地平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抵抗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吴虹刚 陈舒 张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0160-0162,共3页
分析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尼莫地平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抵抗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进行对比,... 分析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尼莫地平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抵抗素、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一组命名为单一组,另一组命名为联合组,单一组中32例患者接受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联合组中32例患者则在尼莫地平基础上联合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并对不同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有效率,联合组高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评分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评分高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相关指标水平,联合组指标水平均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抵抗素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后,联合组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尼莫地平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神经节苷脂 联合 脑出血
下载PDF
血栓抽吸技术与支架取栓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7
16
作者 雷波 陈利 +5 位作者 吴嘉川 万晓强 游国亮 吴虹刚 陈舒 郑念东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1期238-242,共5页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技术与支架取栓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对比。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128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A组(n=46)和B组(n=40)和C组(n=42)。其中...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技术与支架取栓在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对比。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128例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随机分为A组(n=46)和B组(n=40)和C组(n=42)。其中A组均接受血栓抽吸手术治疗,B组均接受支架取栓术治疗,C组于支架取栓术中联合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比较不同组手术情况、血管再通前后血流评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近期临床预后结局。结果:A组手术总时长、血管再通时间短于B组、C组,平均取栓次数低于B组、C组,不同组血栓逃逸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血流评级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90d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C组,A组、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同组术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术后7d神经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预后恢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技术与支架取栓均可使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显著获益,支架取栓术中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同方案在血管再通效果、阻止血栓逃逸、改善预后生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方面表现相近,但血栓抽吸技术手术时间和血管再通耗时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抽吸技术 支架取栓 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海锋 李丹 +2 位作者 吴虹刚 刘家 黄思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3-706,共4页
目的 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分型及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02例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料对肿瘤进行临床分型:(1)腹侧型:肿瘤位于延颈髓腹侧(3例,2.9%);(2)外侧型:肿... 目的 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分型及显微外科手术方式和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02例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资料对肿瘤进行临床分型:(1)腹侧型:肿瘤位于延颈髓腹侧(3例,2.9%);(2)外侧型:肿瘤位于延颈髓侧方(85例,83.3%);(3)髓内型:肿瘤位于延颈髓髓内(14例,13.7%).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一期切除肿瘤,其中腹侧型和髓内型采用枕颈后正中双侧入路;而外侧型则采用枕颈后正中单侧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96例(94.1%),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3个月~8年(平均3.6年),临床症状改善97例(95.1%),加重5例;复发4例,无发生脊柱畸形的病例.结论 根据枕骨大孔区肿瘤分型来选择手术方式,不仅能提高肿瘤全切率,而且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持枕颈交界区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骨大孔 肿瘤 临床分型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不同血管内介入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召 吴虹刚 张孝礼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1年第3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15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接受血管内...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内介入手术时机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15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47例,发病48 h内接受治疗)、早期组(53例,发病48~72 h内接受治疗)及延期组(55例,发病72 h后接受治疗)。对比三组栓塞效果及并发症情况,观察术前、术后1周和1月时血清MBP、NSE及ET-1水平变化。结果超早期组和早期组栓塞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延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及术后1月,三组患者血清MBP、NSE及ET-1水平呈明显降低趋势,其中超早期组显著低于同期早期组,早期组又低于延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延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具有良好效果,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能显著提高栓塞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 手术时机 髓鞘碱性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内皮素-1
原文传递
RNA hs_circ_0021001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召 张孝礼 吴虹刚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31-336,共6页
目的探讨RNA hs_circ_0021001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hs_circ_0021001相对表... 目的探讨RNA hs_circ_0021001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hs_circ_0021001相对表达量。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s_circ_0021001诊断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颅内动脉瘤组患者hs_cire_0021001相对表达量为(3.52±0.7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1±1.53),P<0.05]。治疗后颅内动脉瘤患者hs_circ_0021001相对表达量为(5.18±1.32),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Hunt-Hess分级及hs_circ_0021001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h_circ_0021001评估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780(0.707~0.843)、71.74%、89.09%。结论hs_circ_0021001与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辅助诊断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hs_circ_0021001 预后不良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
作者 陈舒 张珊 吴虹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0022-0024,共3页
以脑出血患者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的形式,探究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的干预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取我院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从2020年1月-10月中选取6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组,并各自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 以脑出血患者为例,通过对比分析的形式,探究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的干预效果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取我院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从2020年1月-10月中选取6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组,并各自命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传统开颅手术以及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进行治疗,分析两组的不同疗效。结果 本文疗效将通过四项指标进行判定,分别为: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将以p<0.05为判定标准,而这四项观察指标的判定结果均符合标准,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即对比均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手术联合置管吸引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的效果明显,治疗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置管吸引术 联合 脑出血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