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留残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更早恢复患膝关节稳定性及运动功能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贵佑 章亚东 +2 位作者 汪喜顺 侯军虎 顾东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27-1731,共5页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已成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在重建时究竟是保留残端疗效好还是清除残端疗效好,目前尚有争议。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韧带残端存留的前交...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已成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在重建时究竟是保留残端疗效好还是清除残端疗效好,目前尚有争议。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韧带残端存留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5例,随机分成2组:保留残端组38例行关节镜下保留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清除残端组37例行清除残端前交叉韧带重建。两组患者全部应用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移植后3,6,12,24个月随访,分别进行客观稳定性评估(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2000和Lysholm及Tegner评分)。结果与结论:两组75例患者随访时间均为24个月。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两组全部为阴性,在膝关节稳定性方面两组表现无明显差异;保留残端组患者移植后3,6个月IKDC-2000评分显著高于清除残端组(P<0.05),保留残端组患者移植后3,6个月时Lysholm及Tegner评分明显高于清除残端组(P<0.05),而移植后12,24个月IKDC-2000评分、Lysholm及Tegner评分结果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说明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能更早的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及运动能力,近期疗效优于清除残端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前交叉韧带重建 保留残端 同种异体肌腱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吴贵佑 于前进 +2 位作者 朱红伟 洪磊 李文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895-900,共6页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 目的:比较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固定39例,切开转子部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31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P<0.05);置换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较内固定组早(P<0.05)。置换组有1例肺部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假体周围骨折;内固定组有4例肺部感染,3例内固定失败,3例脑梗,2例泌尿系感染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置换组Harris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terTAN和股骨头置换均可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但股骨头置换后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改善生命终末期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内科共存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侯军虎 吴贵佑 +1 位作者 汪喜顺 章亚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271-3275,共5页
背景:有研究认为后交叉韧带损伤在临床疗效上双束重建法并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优势,且较单束重建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双束与单束重建孰优孰劣?目前学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目的: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自体肌腱单双束重建后交... 背景:有研究认为后交叉韧带损伤在临床疗效上双束重建法并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优势,且较单束重建有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双束与单束重建孰优孰劣?目前学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目的: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自体肌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束重建组41例,双束重建组40例。对比两组患者韧带重建前、重建后24个月关节稳定性、Lysholm及Tegner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重建后发热天数及需要穿刺的数量。结果与结论:双束重建组患者移动度显著高于单束重建组(F=4.362,P=0.000);两组患者重建后24个月Lysholm及Tegner评分较重建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但重建前及重建后24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束重建组患者手术用时及住院天数及重建后需要行关节腔穿刺的患者数均显著高于单束重建组(P<0.05)。结果说明关节镜下单双束重建均是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是双束重建用时长、创伤大,不建议作为首选的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单束重建 双束重建 后交叉韧带 自体肌腱
下载PDF
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8
4
作者 吴贵佑 洪磊 +3 位作者 李伟 朱红伟 陈国强 李文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489-493,共5页
目的探究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5~84岁,平均63.8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尺骨鹰嘴截... 目的探究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6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45~84岁,平均63.8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A组)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组(B组)。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术后各时间点的Mayo评分、肘关节活动度及治疗的优良率。结果两组相比,B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Mayo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0.044);术后12个月Mayo评分及优良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7)。结论对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保留了肱三头肌的连续性,手术时间短、减少了术中出血及透视次数,术后肱三头肌肌力无明显减弱,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三枚与四枚空心螺钉平行固定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贵佑 于前进 +2 位作者 朱红伟 洪磊 李文锋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431-436,共6页
目的比较3枚与4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5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牵引床下闭合复位,微创4枚空心钉平行固定,作为治疗组(A组),... 目的比较3枚与4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5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牵引床下闭合复位,微创4枚空心钉平行固定,作为治疗组(A组),选用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呈倒三角平行固定,作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结果所纳入病例均获平均18(12~2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2例股骨头坏死,1例骨折不愈合,1例退钉,B组8例股骨头坏死,3例骨折不愈合,3例退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观察Harris评分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枚和4枚空心钉固定均可微创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但4枚较3枚力学性能更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外侧微创固定系统钢板结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内侧皮质粉碎的股骨远端骨折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吴贵佑 洪磊 +1 位作者 李伟 李文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8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 探讨外侧微创固定系统(LISS)钢板结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内侧皮质粉碎的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25例采用外侧LISS钢板结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内侧皮质粉碎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 目的 探讨外侧微创固定系统(LISS)钢板结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内侧皮质粉碎的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25例采用外侧LISS钢板结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内侧皮质粉碎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AO分型:A3型10例,C2型9例,C3型6例.术后3、6和12个月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于术后12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随访18-36个月,平均23.4个月.患者手术时间(80 ± 22)min,术中出血量(395 ± 5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 d,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16-30个月,平均18.7个月.25例患者切口无感染、无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术后3、6和12个月HSS膝关节功能评分(84.3 ± 7.8)、(89.3 ± 7.2)和(97.9 ± 4.3)分.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4%(6/25),优良率为84%(21/25).患者主观感觉满意.结论 采用外侧LISS钢板结合内侧支撑钢板治疗内侧皮质粉碎的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内固定器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钠对无痛病房中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13
7
作者 于前进 洪磊 +4 位作者 窦美静 吴贵佑 陈国强 陈磊 李文锋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1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钠在无痛病房中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20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使用氟比洛芬酯组(100例)和帕瑞昔布钠组(100例)两...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和帕瑞昔布钠在无痛病房中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20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对使用氟比洛芬酯组(100例)和帕瑞昔布钠组(100例)两种镇痛药物的患者药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 d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4.26±0.96)分比(6.09±1.38)分、(4.04±1.19)分比(6.04±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37例比17例),其中氟比洛芬酯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22例比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睡眠无影响较多(20例比8例)。两组患者对住院期间疼痛护理以满意为主。结论无痛病房中两种镇痛药物用于肱骨干骨折术后患者均能取得明显的镇痛效果;氟比洛芬酯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及睡眠困扰情况均高于帕瑞昔布钠组。良好的疼痛控制会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骨折 氟比洛芬酯 帕瑞昔布钠 无痛病房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下肢近关节骨折26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周云飞 郭贺荣 +2 位作者 徐高峰 吴贵佑 王文博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11年第4期230-232,共3页
下肢近关节骨折是较为复杂的损伤,近年来趋向于对其采取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1]。传统的克氏针、普通钢板等固定术后容易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并且内固定强度难以保证,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影响术... 下肢近关节骨折是较为复杂的损伤,近年来趋向于对其采取尽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早期积极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法[1]。传统的克氏针、普通钢板等固定术后容易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并且内固定强度难以保证,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影响术后功能恢复。我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下肢近关节骨折26例,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 下肢近关节骨折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16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云飞 郭贺荣 +2 位作者 徐高峰 冯博 吴贵佑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49-150,共2页
胫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不稳定,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法切口大,需要广泛剥离骨膜暴露骨折端以保证骨折的解剖复位,术后易造成切口愈合不良、骨延迟愈合、骨不愈合等并发症。20世纪90年代晚期。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锁定钢板
原文传递
成功救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10
作者 李智君 吴贵佑 +5 位作者 周渝 项长云 张文秀 宋连华 何小平 田宁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2010年第2期101-102,125,共3页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