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缝合式血管吻合器的离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俞晓立 吴越女 +3 位作者 郑秋宝 钟丽红 吴雄婷 蔡真真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275-277,共3页
目的:采用离体动物实验来证实我们研制的一种免缝合大血管吻合器的操作简易性和近期可靠性。方法: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由内支架和外袖套组成的免缝合式大血管吻合器。我们对比了缝合吻合法和吻合器吻合法的操作时间,以判断... 目的:采用离体动物实验来证实我们研制的一种免缝合大血管吻合器的操作简易性和近期可靠性。方法: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我们设计了一种由内支架和外袖套组成的免缝合式大血管吻合器。我们对比了缝合吻合法和吻合器吻合法的操作时间,以判断两种吻合法的操作简易性;采用静态血管吻合口压力测试装置来检测吻合效果,以判断两种吻合法的近期可靠性。结果:采用缝合吻合法的吻合时间为(784±83.8)秒,吻合器吻合法的吻合时间为(244±37.5)秒,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缝合吻合法的吻合口漏(针眼漏)为100%,吻合器吻合法发生吻合口漏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免缝合大血管吻合器具有操作简易、近期吻合效果可靠的优点,可为大血管手术提供操作简易、近期效果可靠的吻合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缝合式血管吻合器 离体动物实验
下载PDF
白介素-34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2
作者 蔡晓仪 吴越女 +3 位作者 董季秋 池胤懋 齐秋萍 张秀丽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2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索白介素-34(IL-34)对高糖(HG)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转分化(EMT)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HG组(30 mmol/L HG作用48 h)、siRNA IL-34转染组与HG+siRNA IL-34转染组。酶联免... 目的 探索白介素-34(IL-34)对高糖(HG)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转分化(EMT)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常规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HG组(30 mmol/L HG作用48 h)、siRNA IL-34转染组与HG+siRNA IL-34转染组。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细胞IL-34蛋白表达;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表型改变;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上皮钙黏素(E-ca)、NF-κB、磷酸化的NF-κB(p-NF-κB)蛋白表达。结果 HG处理后,NRK-52E细胞的IL-34、α-SM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E-ca蛋白表达降低;而siRNA IL-34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的高表达,提高E-ca蛋白的表达;同时,HG组p-NF-κB蛋白表达上调,而siRNA IL-34可下调p-NF-κB蛋白表达。结论 HG环境下IL-34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EMT,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NF-κB信号通路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病 IL-34 肾小管上皮细胞 转分化 NF-ΚB信号转导通路
原文传递
SLC39A8介导的铁稳态对糖尿病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
作者 董季秋 吴越女 +3 位作者 蔡晓仪 池胤懋 齐秋萍 张秀丽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23年第6期561-564,568,共5页
目的探索SLC39A8介导的肾脏铁稳态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6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db/db组、Fe-db/db组,每组8只。另取8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饲料铁含量不同,对照组,db/db组的铁含量约为33 ppm、Fe... 目的探索SLC39A8介导的肾脏铁稳态在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6只db/db小鼠随机分为db/db组、Fe-db/db组,每组8只。另取8只db/m小鼠作为对照组。饲料铁含量不同,对照组,db/db组的铁含量约为33 ppm、Fe-db/db组的铁含量约为200 ppm。采用相关试剂盒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空腹血糖,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肾功能(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共聚焦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SLC39A8、GPX4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LC39A8、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GSH、SLC7A11、ACSL4及TGF-β/Smad通路关键蛋白Smad3、Smad4、p-Smad3及p-Smad4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及db/db组小鼠相比,Fe-db/db组小鼠的肾功能明显降低,蛋白尿明显增加,肾组织铁水平升高。免疫荧光共聚焦及免疫电镜检测显示SLC39A8在db/db小鼠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高表达,亚细胞定位于线粒体。与对照组及db/db组相比,Fe-db/db小鼠的SLC39A8蛋白表达增高、铁死亡相关因子GPX4、GSH、SLC7A11的蛋白表达降低,而ACSL4表达升高,Smad3和Smad4的磷酸化表达明显升高。结论SLC39A8介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铁超载参与DKD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铁死亡,触发TGF-β/Smad通路活化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病 铁稳态 铁死亡 SLC39A8 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
原文传递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中关键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越女 胡炯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1,共5页
1962年Barnes等报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966年由Billingham[2]对其发病进行总结:①移植物中含有免疫活性细胞;②宿主因免疫抑制状态无法将移植物排斥;③受体表达供体的组织抗原。随着后续研究对这一经典三要素理论不断拓展,... 1962年Barnes等报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966年由Billingham[2]对其发病进行总结:①移植物中含有免疫活性细胞;②宿主因免疫抑制状态无法将移植物排斥;③受体表达供体的组织抗原。随着后续研究对这一经典三要素理论不断拓展,人们对GVHD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急性GVHD(aGVHD)发病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抑制状态 移植物排斥 组织抗原
原文传递
丙戊酸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调控作用研究
5
作者 吴越女 胡炯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3期199-204,共6页
目的 :评估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体外诱导DC生成,评估0.5、1 mmol/L VPA对DC分化、抗原递呈能力及细胞因子释放的调控作用,及DC通过该免疫调节表型... 目的 :评估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丙戊酸(VPA)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体外诱导DC生成,评估0.5、1 mmol/L VPA对DC分化、抗原递呈能力及细胞因子释放的调控作用,及DC通过该免疫调节表型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对同种反应性CD8+、CD4+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0.5、1 mmol/L VPA明显干扰DC分化(P<0.05),0.5、1、2、4 mmol/L VPA处理的成熟DC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处理的对照组DC其早期及晚期凋亡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VPA处理后DC抗原递呈能力无明显改变,其促炎因子白介素(IL)-12 p70在基因(1 mmol/L组基因相对表达量峰值620.03±58.82、55.22±5.02,对照组2349.30±346.34、147.26±8.29,P<0.001)及蛋白水平(1 mmol/L组蛋白分泌量26.90±5.22,对照组979.98±57.22,P<0.001)显著下调。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中VPA处理的DC免疫调节效应体现在对同种反应性CD4+T细胞增殖抑制(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低表达群体为13.15%±6.26%,对照组23.54%±9.81%,P<0.05)及诱导凋亡作用(膜联蛋白Ⅴ16.75%±3.06%,7-氨基放线菌素7.38%±1.88%,对照组为4.33%±2.14%、1.16%±0.88%,P<0.01及P<0.05),而对初始CD4+T淋巴细胞向各亚群的分化无显著影响。与经VPA处理DC共培养的CD8+T细胞其细胞毒作用轻度受抑。结论:0.5、1 mmol/L VPA可诱导小鼠DC产生低表达促炎因子IL-12,可诱导同种反应性CD4+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和凋亡增多的免疫耐受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