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理想”祭坛下的牺牲——严歌苓《雌性的草地》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吴闽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年第5期3-4,11,共3页
在大众的眼中,理想是美好的、高尚的,可是中国文革语境下的"理想"在与民族集体的强大震慑力合而为一之后却变成了压抑人性欲望的"假理想"。为了正视并反思这一切,严歌苓再现了当年川西草原上"铁姑娘牧马班&qu... 在大众的眼中,理想是美好的、高尚的,可是中国文革语境下的"理想"在与民族集体的强大震慑力合而为一之后却变成了压抑人性欲望的"假理想"。为了正视并反思这一切,严歌苓再现了当年川西草原上"铁姑娘牧马班"的生活,挖掘出这理想作为"他者"对姑娘们的压迫,展现了一幅亦悲亦壮的残酷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雌性的草地》 革命理想 他者 异化
下载PDF
赏识与惩罚相结合才是教育的真谛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闽闽 《文教资料》 2011年第31期134-136,共3页
出于对中国传统“棍棒式教育”的反思.以及对西方教育方法的片面学习,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却造成了“惩罚教育”的“隐退”。实际上,赏识与惩罚是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艺术地结合... 出于对中国传统“棍棒式教育”的反思.以及对西方教育方法的片面学习,近年来中国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却造成了“惩罚教育”的“隐退”。实际上,赏识与惩罚是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艺术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育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赏识 惩罚 教育 矛盾的统一体 教育艺术
下载PDF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获得教学效果最大化——由蔡林森“先学后教”教学思路说起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闽闽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年第10期7-8,共2页
教学教学,先教后学,这是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中早己约定俗成的概念。不论是旧日私塾中随先生摇头晃脑诵读“之乎者也”,还是新式课堂中老师的“一言堂”,皆是“教师为主体”观念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本来也... 教学教学,先教后学,这是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中早己约定俗成的概念。不论是旧日私塾中随先生摇头晃脑诵读“之乎者也”,还是新式课堂中老师的“一言堂”,皆是“教师为主体”观念的体现。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教学,本来也有其可取之处,但随着应试教育目标的单一性,逐渐变成一种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机械教学模式,弊端丛生。而今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可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思路 学生学习主动性 “先学后教” 教学效果 蔡林森 最大化 教学模式 先教后学
下载PDF
论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命运与本真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闽闽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26-28,共3页
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女作家高度的敏感和自身的现实体验,体味女性的生存状态,并用她深邃的小说文本揭开了笼罩在生活上的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女性千百年来沦为"他者"的悲剧命运,同时又挖掘出女性的魅力所在,展示出女性的本真。
关键词 严歌苓 女性命运 “他者” “第二性” 雌性的魅力
下载PDF
道德“他者”桎梏下的自我苦役——严歌苓《人寰》解读
5
作者 吴闽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9年第9期5-7,共3页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人格,但当这种人格追求与民族集体的强大震慑力合而为一时便可能成为控制自我的"他者",严重影响人的自然发展。为了展现这一点,严歌苓的小说《人寰》巧妙地设计了"我"和一名"缺席"...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人格,但当这种人格追求与民族集体的强大震慑力合而为一时便可能成为控制自我的"他者",严重影响人的自然发展。为了展现这一点,严歌苓的小说《人寰》巧妙地设计了"我"和一名"缺席"的心理医生的对话,通过"我"病态的独白和自由的联想叙述了"我爸爸"和贺叔叔之间因"报恩"而引起的复杂故事,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将"文革"对人性的伤害挖掘得淋漓尽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人寰》 文革 道德自律 人性
下载PDF
须一瓜:迷惘中的执着寻求
6
作者 吴闽闽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6-9,共4页
近年来创作丰厚并一举获得"最具潜力新人奖"的女作家须一瓜,以其颇具反响的小说新作在新世纪文坛上大放异彩,她的小说细腻、深邃,常常以法律案件为引子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进而进行心灵的叩问和探讨。本文分别从社会、人性... 近年来创作丰厚并一举获得"最具潜力新人奖"的女作家须一瓜,以其颇具反响的小说新作在新世纪文坛上大放异彩,她的小说细腻、深邃,常常以法律案件为引子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进而进行心灵的叩问和探讨。本文分别从社会、人性和生存思考三个方面阐释其作品的内涵,剖析她在展示生活残酷性的同时又执着于找寻生存意义的二重心态,力求展现其小说的潜力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一瓜 迷惘 人性 寻求 生存意义
下载PDF
在“自我”与“他者”间挣扎——严歌苓小说母题论
7
作者 吴闽闽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1年第4期30-34,共5页
经历过"文革"和"移民"这两个特殊的人生舞台,旅美华文作家严歌苓对"人性"有着独特的理解。纵观她自本土到海外的眷眷心迹可以发现,虽然她写作的题材不断在人格、性别、文化三者间变动,但人性的探讨一直... 经历过"文革"和"移民"这两个特殊的人生舞台,旅美华文作家严歌苓对"人性"有着独特的理解。纵观她自本土到海外的眷眷心迹可以发现,虽然她写作的题材不断在人格、性别、文化三者间变动,但人性的探讨一直是其关注点,而"他者"对"自我"的影响以及"自我"的挣扎状态,则是贯穿其小说始终的母题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母题研究 自我与他者 人格 性别 文化
下载PDF
论严歌苓语言的形象感
8
作者 吴闽闽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0-51,共2页
严歌苓的小说语言独具魅力,在其移民前的作品中,它表现为凝重和大气,移民后变得细腻、精致和华美,近两年的作品则显得俏皮、灵动。但是,不论是哪个阶段的文字,都很少看见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词,语言极具色彩感、动作性和意象性,从而在语言... 严歌苓的小说语言独具魅力,在其移民前的作品中,它表现为凝重和大气,移民后变得细腻、精致和华美,近两年的作品则显得俏皮、灵动。但是,不论是哪个阶段的文字,都很少看见抽象的概念化的语词,语言极具色彩感、动作性和意象性,从而在语言的最深处传达出她对人性的独特体悟和深刻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语言的形象性 色彩感 动作性 意象性
下载PDF
论严歌苓小说叙事描写的“对称性”
9
作者 吴闽闽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31-32,共2页
严歌苓的小说常常将此时的情绪与彼时的经验做对称性的描写,将两个时空的两种经验,一个故事中的两条线索并存于同一个文本世界中,扩充了小说的容量,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而这既借鉴了西方现代叙事中的"意识流"技巧;又采用了中... 严歌苓的小说常常将此时的情绪与彼时的经验做对称性的描写,将两个时空的两种经验,一个故事中的两条线索并存于同一个文本世界中,扩充了小说的容量,深化了小说的主旨。而这既借鉴了西方现代叙事中的"意识流"技巧;又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技法中的"双线结构",由此实现了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技巧两方面的"对称",体现了严歌苓深厚的叙事功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对称性描写 记忆的碎片 “意识流”
下载PDF
严歌苓:跨文化的审视
10
作者 吴闽闽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1-12,共2页
从东方到西方,从北美到非洲,传奇般的生活经历让严歌苓经历了多次民族跨越,这给了她一个超乎自身文化、超乎单一族群的眼光,使她得以站在更高的坐标审视人类的本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化"的视域使其近年来的小说呈现出... 从东方到西方,从北美到非洲,传奇般的生活经历让严歌苓经历了多次民族跨越,这给了她一个超乎自身文化、超乎单一族群的眼光,使她得以站在更高的坐标审视人类的本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化"的视域使其近年来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新的特质:用"宽容与理解"来超越种族、文化的差异,为人类的回归和谐找到了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跨文化的人 人性 回归和谐
下载PDF
整体性的寓言——严歌苓《金陵十三钗》解读
11
作者 吴闽闽 《文教资料》 2009年第25期22-23,共2页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以《圣经》中的“创世纪”神话作为原型.将“南京大屠杀”设置成一个展现人性的特定境遇。以秦淮妓女们的舍己救人成就了一个整体性的寓言故事,消解了高雅与低俗的分歧,让人性的光辉遮盖一切道德准则。释... 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以《圣经》中的“创世纪”神话作为原型.将“南京大屠杀”设置成一个展现人性的特定境遇。以秦淮妓女们的舍己救人成就了一个整体性的寓言故事,消解了高雅与低俗的分歧,让人性的光辉遮盖一切道德准则。释放出夺目的光华。由此.作者寻找到人类和谐的回归之路:尊重差异、容忍差异、理解他者、欣赏他者。为告别杀戮与歧视、建构“多元共处、和而不同”新文化景观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创世纪”神话 人性 尊重和理解
下载PDF
“对话”理念下的现当代文学教学
12
作者 吴闽闽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1年第11期8-9,共2页
五年制高师文科班专业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有着独特的学科要求,它是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教学的综合,惯常的教学方法是罗列与介绍大量的文学知识,教师集文学史梳理者、文学作品介绍者、结论提供者于一身,学生往往没有读过作... 五年制高师文科班专业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有着独特的学科要求,它是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教学的综合,惯常的教学方法是罗列与介绍大量的文学知识,教师集文学史梳理者、文学作品介绍者、结论提供者于一身,学生往往没有读过作品,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课堂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处于沉默的学习状态中,思维训练几乎为零。这显然不适合师范教学。经过摸索和实践,笔者找到了以“对话”为基础理念,以“探讨性研究学习”为具体策略的教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教学 “对话” 《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作品教学 文学史教学 学习状态 文学知识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一个逐渐“成熟”的声音——论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的嬗变
13
作者 吴闽闽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5-37,共3页
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者常常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对情节的发展进行主观化的阐释和干预,使小说呈现出奇妙的文学景观。纵观其自新时期到新移民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个"叙事者"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显形并慢慢成熟的,而这个成熟的过... 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者常常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对情节的发展进行主观化的阐释和干预,使小说呈现出奇妙的文学景观。纵观其自新时期到新移民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个"叙事者"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显形并慢慢成熟的,而这个成熟的过程正是严歌苓对中西方叙事思想不断选择、吸纳、发展的过程,是对叙事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歌苓 “叙事者” 嬗变 隔离效果 元小说
下载PDF
滋味醇厚的花雕酒——论《倾城之恋》的多重意蕴
14
作者 吴闽闽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0-34,共5页
现代的消费文化语境、文本主题的含糊性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对张爱玲作品的"误读"和"浅读",《倾城之恋》便是这样一部饱受冤屈的小说。从表面上看,该作品只是记叙了一对精明男女在感情上的锱铢必较。细细品味却发现其... 现代的消费文化语境、文本主题的含糊性等诸多原因导致了对张爱玲作品的"误读"和"浅读",《倾城之恋》便是这样一部饱受冤屈的小说。从表面上看,该作品只是记叙了一对精明男女在感情上的锱铢必较。细细品味却发现其中另有千秋,蕴含着深厚的人性、文化和哲学层面的美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城之恋》 生存困境 文化碰撞 婚姻观 荒诞感
下载PDF
愁怨·苦闷·生命的叩问——冯至诗歌浅论
15
作者 吴闽闽 《阅读与鉴赏(下旬)》 2011年第2期3-5,共3页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 冯至作为一位在中国新诗上倍受鲁迅、朱自清等大家赞誉,较早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诗人,其诗作有着异乎寻常的深邃思想。试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和《十四行集》作为他三个时期诗作的代表来描述他诗作的变化轨迹.再现诗人丰富深刻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情感变化 思考历程《昨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