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启门图像性别含义释读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雪杉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1-120,共10页
汉代墓葬艺术中时常出现“启门图像”,启门者最早为男子,后来转为女性。这一图像主要出现在四川地区和山东、苏北地区,两地各有不同的图像程式,其内在含义也不尽相同。四川地区的启门图像与西王母信仰关系密切,启门者为仙境或西王母使者... 汉代墓葬艺术中时常出现“启门图像”,启门者最早为男子,后来转为女性。这一图像主要出现在四川地区和山东、苏北地区,两地各有不同的图像程式,其内在含义也不尽相同。四川地区的启门图像与西王母信仰关系密切,启门者为仙境或西王母使者;而山东、苏北地区的启门图像则更多地具有世俗色彩,呈现出某种理想的社会性别秩序。汉代启门图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演变过程,对这一图像性别含义的阐释,需要充分考虑图像自身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门图像 启门者 图像程式 西王母 理想秩序
下载PDF
“四僧”名目考 被引量:3
2
作者 吴雪杉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8-126,共9页
"四僧"或"清初四僧"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概念,特指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等四位清初僧人画家。这个概念在四位画家生前并未产生,而是出现于二百年之后。大约在19世纪时,这几位僧人开始被人们联系在一起,民国... "四僧"或"清初四僧"是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概念,特指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等四位清初僧人画家。这个概念在四位画家生前并未产生,而是出现于二百年之后。大约在19世纪时,这几位僧人开始被人们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才以"三大高僧"、"四大名僧"等名目书写于各种艺术史著作。因此,虽然"四僧"所对应的几位画家活跃于清代初期,但作为一个艺术史概念,却源自于民国时期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僧 名目 民国时期 中国美术史 八大山人 19世纪 清代初期 艺术史
下载PDF
从“九鼎”到“丹鼎”——四川汉代“取鼎”图像的嬗变 被引量:5
3
作者 吴雪杉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4-49,共6页
"泗水取鼎"是西汉中期至魏晋时(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流传甚广的画像题材,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画像石或画像砖都再现了秦始皇在泗水打捞周鼎却遭受失败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表明,... "泗水取鼎"是西汉中期至魏晋时(公元前1世纪—公元3世纪)流传甚广的画像题材,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画像石或画像砖都再现了秦始皇在泗水打捞周鼎却遭受失败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表明,"泗水取鼎"的故事到北魏时尚在山东民间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嬗变 图像 汉代 九鼎 《水经注》 画像题材 西汉中期
下载PDF
“新国画”:徐悲鸿与“新兴作家”的出场 被引量:2
4
作者 吴雪杉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46-51,共6页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关键人物,不仅在理论上多有建树,对中国画变革的推行和实践更是不遗余力,这一点在徐悲鸿1946年执掌北平艺专后围绕“三教授罢教”展开的“新国画”论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1947年以前,徐悲鸿以倡导“中国... 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关键人物,不仅在理论上多有建树,对中国画变革的推行和实践更是不遗余力,这一点在徐悲鸿1946年执掌北平艺专后围绕“三教授罢教”展开的“新国画”论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1947年以前,徐悲鸿以倡导“中国画改良论”著称,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徐悲鸿 出场 作家 关键人物 20世纪 变革
下载PDF
终嫌时尚:吴友如的“名家”理想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雪杉 《文学与文化》 2014年第4期52-61,共10页
吴友如因《点石斋画报》而知名。他早年在苏州学习具有洋画风格的民间绘画,掌握了表现透视空间的手法与描绘社会时事的能力。但这两方面并不符合传统中国绘画理想,他的"画工"身份不为当时上海书画界所认可,他晚年也感慨自己... 吴友如因《点石斋画报》而知名。他早年在苏州学习具有洋画风格的民间绘画,掌握了表现透视空间的手法与描绘社会时事的能力。但这两方面并不符合传统中国绘画理想,他的"画工"身份不为当时上海书画界所认可,他晚年也感慨自己在画报上发表的作品过于"时尚",即欠缺在时间中的长久流传。这也促使他最终放弃画报事业,开始创作、出版《飞影阁画册》,以实现成为"名家"的理想。题材趋古,用笔也有变化,但终未能跻身于排斥流俗、推崇古法的晚清海派名家之列。而他为后世所铭记的,还是他那些"时尚"而"现代"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友如 点石斋画报 画工 时尚名家
下载PDF
“新国画”——徐悲鸿与“新兴作家”的出场 被引量:2
6
作者 吴雪杉 《中国美术》 2016年第6期63-68,共6页
<正>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关键人物,不仅在理论上多有建树,对实践和推行上更是不遗余力。这一点在徐悲鸿1946年执掌北平艺专后围绕'三教授罢教'展开的'新国画'论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1947年以前,徐悲鸿以倡... <正>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关键人物,不仅在理论上多有建树,对实践和推行上更是不遗余力。这一点在徐悲鸿1946年执掌北平艺专后围绕'三教授罢教'展开的'新国画'论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1947年以前,徐悲鸿以倡导'中国画改良论'著称,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画法。~[1]到1947年,徐悲鸿用'新国画'替代此前的'改良'论,提出'建立新中国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悲鸿 新国画 北平 李桦 叶浅予 新兴 作家
下载PDF
人责我怪我何怪——《东渡》与石鲁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雪杉 《中国书画》 2020年第1期85-97,共13页
《东渡》是石鲁1964年创作的一幅大画[1],大约构思完作于1964年的3至9月。[2]作品主题取自毛泽东及中央机关1948年3月23日从陕西佳县与吴堡交界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3]此次"东渡"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地方走向全国,成... 《东渡》是石鲁1964年创作的一幅大画[1],大约构思完作于1964年的3至9月。[2]作品主题取自毛泽东及中央机关1948年3月23日从陕西佳县与吴堡交界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前往西柏坡。[3]此次"东渡"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从地方走向全国,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968年撰写的《个人自传》里,石鲁讲述了创作《东渡》的原因:"1964年(45岁)为纪念国庆15周年创作《东渡》,同年出版石鲁画选被停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革命历史 石鲁 艺术探索 西柏坡 东渡
下载PDF
不必古人——髡残与清初的“仿王蒙”山水
8
作者 吴雪杉 《中国书画》 2020年第3期34-41,共8页
"仿"是清初"四王"及其传派的主要特点,而"四僧"以艺术上的独创著称。不过"四僧"也有仿古之作,髡残就留下以"仿王蒙山水"命名的画作。通过髡残"仿王蒙"的山水实践,可以讨... "仿"是清初"四王"及其传派的主要特点,而"四僧"以艺术上的独创著称。不过"四僧"也有仿古之作,髡残就留下以"仿王蒙山水"命名的画作。通过髡残"仿王蒙"的山水实践,可以讨论四僧之"仿"与四王之"仿"的异同。髡残存世作品中最早一件明确注明为"仿"作的绘画,是1657年《仿大痴山水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四王 四僧 王蒙山 清初 画作 山水 绘画
下载PDF
降龙:中国1950年代的现实主义与奇幻想象
9
作者 吴雪杉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发起了生产“大跃进”运动。^([1])美术领域,“大跃进”的产物是“新壁画”(或“农民画”)运动。在专业画家的示范和引导下,只接受过少量美术训练的农民在不到3年时间内完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壁画。^([2])农民画主要... 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发起了生产“大跃进”运动。^([1])美术领域,“大跃进”的产物是“新壁画”(或“农民画”)运动。在专业画家的示范和引导下,只接受过少量美术训练的农民在不到3年时间内完成了数以百万计的壁画。^([2])农民画主要描绘农村生产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画风稚拙,形象夸张,甚至带有一定的“超现实”色彩。这种“超现实”因素又反过来影响到同时代职业画家的绘画创作,并应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图像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画 职业画家 绘画创作 超现实 专业画家 美术领域 大跃进 稚拙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中日铁路叙事与图像宣传:从胡一川“破路”出发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雪杉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5,共16页
1931年以后,日本在中国大规模建设铁路,铁路既是日本运输军队和物资的交通线,也被视为日本东亚“建设”成就的证明。在日本主导的宣传图像里,高速行驶的火车被塑造为时代进步的象征。相反,中国方面的战争目标之一是摧毁日本修建的铁路... 1931年以后,日本在中国大规模建设铁路,铁路既是日本运输军队和物资的交通线,也被视为日本东亚“建设”成就的证明。在日本主导的宣传图像里,高速行驶的火车被塑造为时代进步的象征。相反,中国方面的战争目标之一是摧毁日本修建的铁路。在木刻版画和摄影图像里,常常出现军民合作捣毁铁轨或狙击火车的画面,将铁路、火车视为侵略者暴力机器的一部分。交战双方都充分认知到铁路征服空间的能力,对铁路的争夺——无论是建设它还是摧毁它——都意味着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延伸。与日本宣传图像侧重展现铁路的现代性内涵不同,胡一川等中国艺术家创作的“破路”图像以“反现代”方式揭示出现代性的侵略性与阴暗面,从另一个层面丰富了铁路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图像 破路 现代性 反现代
原文传递
歌与画:《义勇军进行曲》的图像化方式
11
作者 吴雪杉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8,共13页
用图像再现歌曲(歌画)是抗战期间流行的一种宣传方式。其中最受画家青睐的歌曲当属《义勇军进行曲》,除部分歌词转变为绘画主题外,还出现了图解整首歌曲的连环图画。“歌画”的目标虽是抗战宣传,却大胆地探索了图像与声音的媒介间性问题... 用图像再现歌曲(歌画)是抗战期间流行的一种宣传方式。其中最受画家青睐的歌曲当属《义勇军进行曲》,除部分歌词转变为绘画主题外,还出现了图解整首歌曲的连环图画。“歌画”的目标虽是抗战宣传,却大胆地探索了图像与声音的媒介间性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极具实验性的艺术尝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勇军进行曲 图像 声音 媒介间性
原文传递
山人捉刀:晚明作伪者朱肖海的职业生涯与代际承传
12
作者 吴雪杉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8-143,155,共17页
透过对晚明嘉兴鉴藏家日记的细致检索,本文稽勾书画作伪者朱肖海的生卒年、字号和存世伪作,探究其如何自作赝物售人,并与冯权奇合作伪造假画。朱肖海在世时不仅收藏书画,营造斋室,借助山人形象结交李日华、徐弘泽、智舷等嘉兴名流,更将... 透过对晚明嘉兴鉴藏家日记的细致检索,本文稽勾书画作伪者朱肖海的生卒年、字号和存世伪作,探究其如何自作赝物售人,并与冯权奇合作伪造假画。朱肖海在世时不仅收藏书画,营造斋室,借助山人形象结交李日华、徐弘泽、智舷等嘉兴名流,更将儿子朱瑛成功转型为文人画家。由朱肖海父子之例,可以窥见晚明下层画家的谋生之道与家学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肖海 朱瑛 嘉兴 作伪 江山雪霁图卷
原文传递
血肉做成的“长城”:1933年的新图像与新观念 被引量:8
13
作者 吴雪杉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血肉长城"的观念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广泛流行而深入人心,但它的产生是在1933年。这一年4月号《时事月报》上刊登的梁中铭绘画作品《只有血和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就已经在观念和图像两个层面上建立起&q... "血肉长城"的观念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广泛流行而深入人心,但它的产生是在1933年。这一年4月号《时事月报》上刊登的梁中铭绘画作品《只有血和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就已经在观念和图像两个层面上建立起"血肉长城"的形象。这幅插画针对的是1933年初中日之间爆发的长城抗战,而"血肉"与"长城"的联系就是在当时报刊、新闻摄影等大众传媒对于长城抗战的报道和讨论中浮现出来的。本文主要讨论这一观念最初出现时的历史语境、相关图像的生成与演变,以及为什么长城在20世纪30年代获得了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里长城 图像 《义勇军进行曲》 长城抗战 绘画作品 大众传媒 新闻摄影
原文传递
祖国的防卫:黄新波与1930年代的义勇军图像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雪杉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4-157,共14页
黄新波1936年《祖国的防卫》(图1)是民国时期流传最广的木刻版画之一,画面具有高度的象征性,长城在山峦上延伸向远方,两个战士如巨人般伫立于天地之间,他们手持刺刀指向前方,仿佛正有看不见的敌人出现在那里。画题里的"祖国"由长城... 黄新波1936年《祖国的防卫》(图1)是民国时期流传最广的木刻版画之一,画面具有高度的象征性,长城在山峦上延伸向远方,两个战士如巨人般伫立于天地之间,他们手持刺刀指向前方,仿佛正有看不见的敌人出现在那里。画题里的"祖国"由长城来象征,谁在实现"祖国的防卫"却并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刻版画 天地之间 露西亚 《中央日报》 东北义勇军 版画创作 画中 唐英伟 胡风 小说叙事
原文传递
城市与山林:沈周《东庄图》及其图像传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雪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95,共16页
东庄(Eastern Estate)位于苏州城东,为吴宽之父吴融所建。吴宽不仅请李东阳作《东庄记》,文学友人做东庄诗,还托请沈周为他绘制了一套《东庄图》册页。这些记文、诗赋和绘画都具有某种纪念性,纪念吴宽的父亲吴融,同时又展现出吴融及吴... 东庄(Eastern Estate)位于苏州城东,为吴宽之父吴融所建。吴宽不仅请李东阳作《东庄记》,文学友人做东庄诗,还托请沈周为他绘制了一套《东庄图》册页。这些记文、诗赋和绘画都具有某种纪念性,纪念吴宽的父亲吴融,同时又展现出吴融及吴宽所拥有的财富、品行和修养。《东庄图》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成为现存明代最早的园林图像,直接影响到文徵明及其后的吴门画家,还建立起一种再现园林的图像模式。通过考察《东庄图》对城市空间、山川景物以及观看视角的处理方式,可以讨论明代以来"城市山林"的图像传统如何得以塑造成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庄图 空间 图像 城市山林 地图
原文传递
重写“黄河”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雪杉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8-86,共9页
20世纪,中华民族在观念上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民族形象的塑造——文本的和视觉的——也随之展开。继长城、"醒狮"之后,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有学者研究表明:"黄河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出现,是由现... 20世纪,中华民族在观念上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获得广泛认同,民族形象的塑造——文本的和视觉的——也随之展开。继长城、"醒狮"之后,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有学者研究表明:"黄河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出现,是由现代科学和爱国主义热情共同催发的。"[1]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黄河作为民族国家的象征,如何获得属于它自身的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热情 现代科学 文化象征符号 表达方式 黄河 民族 20世纪
原文传递
到“前线”去:胡一川对革命工人的视觉建构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雪杉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75,共10页
"工人"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成为现代木刻版画的主要题材,胡一川《到前线去》成功塑造出革命工人勇于抗争的视觉形象,是其中最具感召力的作品。作品含义看似一目了然,但这一"工人"形象何以能够出现,"到前线去"的图像学内涵究... "工人"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成为现代木刻版画的主要题材,胡一川《到前线去》成功塑造出革命工人勇于抗争的视觉形象,是其中最具感召力的作品。作品含义看似一目了然,但这一"工人"形象何以能够出现,"到前线去"的图像学内涵究竟指向哪里,都还有讨论的必要。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工人"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成为艺术创作的焦点,并激发出如此精彩的作品(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刻版画 一八艺社 图像学 创作时间 互济会 吴似鸿 蔡若虹 日本侵略者 春地美术研究所 飞行集会
原文传递
Grotesque:鲁迅的批评与李桦早期木刻风格的形成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雪杉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4-157,共14页
1935年9月9日,鲁迅在一封写给李桦的信里指出,李桦木刻版画里突然出现了一种"grotesque",他对此深感忧虑。1在西方,grotesque(怪诞、怪奇)是一个1950年代才被明确规范的美学概念,1930年代的中国对这个外来词甚至没有统一、规范的中... 1935年9月9日,鲁迅在一封写给李桦的信里指出,李桦木刻版画里突然出现了一种"grotesque",他对此深感忧虑。1在西方,grotesque(怪诞、怪奇)是一个1950年代才被明确规范的美学概念,1930年代的中国对这个外来词甚至没有统一、规范的中文译法。鲁迅对李桦的批评引出了很多问题:鲁迅如何理解grotesque?李桦哪些绘画中的哪些因素被鲁迅视为grotes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刻版画 鲁迅 批评 风格 早期 美学概念 50年代 30年代
原文传递
隐蔽的自我: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新解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雪杉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5,共9页
《田横五百士》历来被视为徐悲鸿最出色的历史画创作。早在1930年代,徐悲鸿的同时代人就为这件作品所打动,给予极高的评价。1935年,杨晋豪在《田横五百士》里看到了“徐悲鸿先生的素志和人生观:画中人“都是为民族奋斗的崇侠、高爽... 《田横五百士》历来被视为徐悲鸿最出色的历史画创作。早在1930年代,徐悲鸿的同时代人就为这件作品所打动,给予极高的评价。1935年,杨晋豪在《田横五百士》里看到了“徐悲鸿先生的素志和人生观:画中人“都是为民族奋斗的崇侠、高爽、挚直、真诚的勇士;他们都具有路见不平则仗义执吉的坚决的活力”。[1]宗生1939年的评价是:“图中田横拱手话别的慷慨激昂,五百壮士远送之悲愤凄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悲鸿 隐蔽 1939年 30年代 历史画 评价
原文传递
媒介意识形态:1950年代的“速写运动”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雪杉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2-70,共9页
1955年3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作品种类中,有一门是速写。996件参展作品里,速写和素描共计51件。能够明确为速写的,有艾中信《代表们眺望人民的首都》、伍必端《枪在这儿(朝鲜速写)》、邵字《首都速写》、武德祖《你家的、... 1955年3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作品种类中,有一门是速写。996件参展作品里,速写和素描共计51件。能够明确为速写的,有艾中信《代表们眺望人民的首都》、伍必端《枪在这儿(朝鲜速写)》、邵字《首都速写》、武德祖《你家的、我家的、都是咱们社的》、侯逸民《农村速写》、孙恩同《劳动后的休息》、黄胄《少年》和《吹唢呐》、叶浅予《来自草地》和《舞蹈速写》、罗工柳的《朝鲜速写》等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写 50年代 意识形态 运动 媒介 参展作品 美术展览会 《少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