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构主义: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被引量:2
1
作者 员俊雅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9,共6页
康德在哲学领域中发动了哥白尼革命,开创了建构主义传统,即主体所认识的是主体所建构的客体。但康德的建构主义是非历史的,因为他将主体仅仅还原为基于时间空间的先验直观形式和先验自我的范畴之上的认识结构。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非历史... 康德在哲学领域中发动了哥白尼革命,开创了建构主义传统,即主体所认识的是主体所建构的客体。但康德的建构主义是非历史的,因为他将主体仅仅还原为基于时间空间的先验直观形式和先验自我的范畴之上的认识结构。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非历史性,发展了其建构主义,将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历史运动的过程。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建构主义中的历史性,同时赋予了建构主义新的内涵,即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主体的建构其实就是主体的生产劳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黑格尔 马克思 建构主义
下载PDF
论马克思在主体性问题上对西方其它哲学流派的超越 被引量:1
2
作者 员俊雅 《理论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3,共3页
主体性思想在笛卡尔哲学中兴起,经历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发展,虽高扬了理性的力量,但也走入了穷途末路。现当代哲学家着力解决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困境,然而,终究因为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收效甚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 主体性思想在笛卡尔哲学中兴起,经历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发展,虽高扬了理性的力量,但也走入了穷途末路。现当代哲学家着力解决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困境,然而,终究因为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收效甚微。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以人的生产劳动为出发点和本体论基础,重构了丰富的主体性,克服了传统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种种困境,为主体性的重构带来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哲学流派 马克思 实践哲学 超越
下载PDF
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 被引量:1
3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7年第1期253-263,共11页
马克思哲学是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第一,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第二,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征;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 马克思哲学是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第一,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维度;第二,主体性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征;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具有差别,应当以马克思的文本为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主体性 恩格斯
下载PDF
科西克辩证法视野中的“现实”
4
作者 员俊雅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5,191,共8页
科西克辩证法把握社会历史现实的路径,至少奠基于两个要素:德国观念论的认知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一方面,科西克对“现实”概念的理解和康德所提出的“物自体”概念相关,但是他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改造... 科西克辩证法把握社会历史现实的路径,至少奠基于两个要素:德国观念论的认知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一方面,科西克对“现实”概念的理解和康德所提出的“物自体”概念相关,但是他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改造,认为“现实”是作为主体感性实践活动结果的社会历史现实。另一方面,受康德所开创的认知建构主义的影响,科西克认为社会历史现实是可以被认识的,认识工具就是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在此基础上,科西克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科西克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功利主义实践造就的日常思维所揭示的只是作为现实非本质结构的“伪具体”,而劳动群众只有在批判的、革命的实践中形成辩证思维,才能打破伪具体,最终实现对社会历史现实的科学把握,即揭示作为现实本质结构的“具体总体”。总之,在科西克看来,“伪具体”的世界和“具体总体”的世界都是人们对现实进行建构的结果,但只有后者才在科学的基础上把握了现实的本质结构,尽管如此,打破“伪具体”和树立“具体的总体”却是同一个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观念论 马克思 科西克 辩证法
下载PDF
浅议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员俊雅 《桂海论丛》 2011年第1期64-67,共4页
恩格斯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认为:辩证法的规律也存在于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正确的认识路线,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是有细微差异的,恩格斯的解释并非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恩格斯解... 恩格斯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认为:辩证法的规律也存在于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正确的认识路线,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是有细微差异的,恩格斯的解释并非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恩格斯解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扩大了辩证法的使用范围;二是在认识论问题上也不够彻底;三是在历史观方面有经济决定论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辩证法 反映论 历史观
下载PDF
“资本主义的替代”如何可能——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替代概念》
6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6年第2期187-195,共9页
本文概括评介了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彼得·尤迪斯的专著《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替代概念》一书的四个维度。第一,马克思资本主义替代概念的研究意义和文本依据。第二,"自由"概念之于资本主义替代理论的重要性。第三,"主客... 本文概括评介了当代美国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彼得·尤迪斯的专著《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替代概念》一书的四个维度。第一,马克思资本主义替代概念的研究意义和文本依据。第二,"自由"概念之于资本主义替代理论的重要性。第三,"主客体颠倒"在阐述马克思资本主义替代理论中的作用。第四,资本主义的价值生产对资本主义之后社会形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主义 自由 价值生产
下载PDF
斯维塔克文化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7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年第2期247-259,共13页
斯维塔克在反思欧洲精神的同时,诉诸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追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他对社会现实提出的一系列反思,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其文化批判理论之际,也应当考虑中国现代化... 斯维塔克在反思欧洲精神的同时,诉诸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追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他对社会现实提出的一系列反思,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其文化批判理论之际,也应当考虑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维塔克 文化批判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中国文化
下载PDF
斯维塔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读
8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4年第1期256-272,共17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斯大林体制在捷克陷入僵化,斯维塔克对社会现实展开了批判性反思。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欧洲人道主义精神是相割裂的,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意识形态化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要推动捷克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的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斯大林体制在捷克陷入僵化,斯维塔克对社会现实展开了批判性反思。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欧洲人道主义精神是相割裂的,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意识形态化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关。要推动捷克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他主张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费尔巴哈人学、马克思人道主义、科学人类学为基础,应当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他甚至在政治制度设计方面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工人自治等具体措施,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实现提供实践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维塔克 马克思 社会主义 人道主义
下载PDF
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观点评析
9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8年第2期286-297,共12页
本文评析了2017年度国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倾向。科兹虽然正确指出了新自由主义不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排斥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但他的观点没有贯彻到底,缺乏对"人是人的根本"... 本文评析了2017年度国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倾向。科兹虽然正确指出了新自由主义不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排斥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但他的观点没有贯彻到底,缺乏对"人是人的根本"这一人学维度的思考;卡尔霍恩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价基本上也比较肯定,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现实的、有理论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但对这些问题他没有给出更深刻的理论反思,而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其寄希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努力;洛克莫尔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思想与西方哲学传统的理论联系,揭示了马克思的批判的黑格尔主义特质,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但他的理论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和实践性,恰好从另一个维度证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确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实践密切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 新自由主义 黑格尔主义
下载PDF
史华兹论列宁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0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9年第1期244-258,共15页
史华兹认为,列宁的政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理论的否定,但是它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列宁的政党理论,并且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改造了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本... 史华兹认为,列宁的政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理论的否定,但是它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列宁的政党理论,并且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改造了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本文批判了史华兹对列宁政党理论的错误认识,认为列宁的政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和政党理论思想实质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本文肯定了史华兹对列宁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承关系的史学分析,也指出了他定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方式过于狭隘,是一种“断裂式”的原创性:从本本出发理解马克思主义,凡是和马克思主义文本一致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否则只能界定为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断裂式”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华兹 列宁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康德与认知建构主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汤姆·洛克莫尔 员俊雅 《哲学分析》 2014年第4期51-60,198,共10页
认知建构主义是植根于古希腊的一种现代认知方式。认知建构主义对于康德、对于整个德国观念论是重要的,而且对于当前认识论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就康德而言,康德的批判哲学应被理解为一种建构主义,因此是对所有形式的表象主义的反驳。
关键词 认知建构主义 德国观念论 批判哲学 康德 表象主义
下载PDF
社会主义思潮1900年前在中国的传播
12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4年第4期52-60,共9页
1900年之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表现在《普法战纪》对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的报道、《西国近事汇编》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报道、《万国公报》对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状况的报道、《富国策》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等方... 1900年之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表现在《普法战纪》对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的报道、《西国近事汇编》对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报道、《万国公报》对西方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状况的报道、《富国策》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介绍等方面。它具有七个方面的基本特征。第一,从翻译的语言使用角度讲,它体现着一种中国化特征。第二,1882年基本上可以视为1900年之前中国人认识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分水岭。第三,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没有做细致的区分,均将其视为新学的一部分引入。第四,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多地认为它是强调“均富”的学说。第五,对欧洲工人运动的报道,表明中国先进分子对欧洲无产阶级力量的逐渐重视。第六,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是歪曲而不准确的。第七,早期相关报道及文献背后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逻辑。1900年之前,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促成了康有为“大同思想”的萌芽。其次,为中国后来先进分子转向俄国奠定了思想基础。最后,中国人传统的理想社会模型开始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1900年前 中国 传播
原文传递
马尔库什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员俊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7,共8页
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全书围绕"人的本质"概念展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 20世纪60年代,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对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全书围绕"人的本质"概念展开,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对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普遍性的探讨,说明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三是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什 马克思 人道主义 人的本质
下载PDF
唯物史观的当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年第4期63-71,共9页
马克思的乡村理论,主要以西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乡对立关系为基础,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前提与此不同。它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城乡对立,而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和改革道路,以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 马克思的乡村理论,主要以西欧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乡对立关系为基础,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前提与此不同。它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城乡对立,而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和改革道路,以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为历史演进逻辑,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 历史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首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人论坛”综述
15
作者 员俊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5-126,共2页
2020年12月26—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山东日照举办了首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人论坛",来自国内十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本届论坛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为主题,学者们围绕中国... 2020年12月26—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山东日照举办了首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人论坛",来自国内十多个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本届论坛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为主题,学者们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四个分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日照 论坛 大变局 时代特征 理论内涵 何以可能
原文传递
科西克:辩证法何以可能把握社会历史?
16
作者 员俊雅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9-146,共8页
科西克的辩证法继承了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思路,即将辩证法视为一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他的创新在于,试图用辩证法把握当代工业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新的时代问题。他以"伪具体"这一重要概念分析批判了当... 科西克的辩证法继承了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的基本思路,即将辩证法视为一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他的创新在于,试图用辩证法把握当代工业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新的时代问题。他以"伪具体"这一重要概念分析批判了当代工业社会的异化性质,以辩证法为切入点,回答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究竟能否认识当代工业社会的实质?答案是肯定的。对他而言,具有辩证思维的历史主体、批判的革命的实践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是辩证法把握社会历史、实现"具体总体"的三件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西克 辩证法 实践 人道主义
原文传递
被操控的世界及其出路——斯维塔克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初探
17
作者 员俊雅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138,共8页
斯维塔克从哲学的批判性入手,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一方面通过对艺术和诗等文化问题的探讨,他揭示出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艺术彰显了人的丰富的潜能和本质,艺术的问题就... 斯维塔克从哲学的批判性入手,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提出哲学的任务在于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一方面通过对艺术和诗等文化问题的探讨,他揭示出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艺术彰显了人的丰富的潜能和本质,艺术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即人是创造性的、自由的存在。另一方面,他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存在着全面操控人、限制人的自由和创造性的现实。在反思本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他诉诸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联合,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克服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总体性操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控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现代工业社会
原文传递
科学地认识历史何以可能——《费尔巴哈论》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阐释及其当代意义
18
作者 员俊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35,共11页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从两个层面阐释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一是在具体哲学层面,恩格斯剖析了费尔巴哈哲学所具有的思想解放作用及其局限性,阐释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二是在一般哲学层面,恩格斯强调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日益迅猛的进步,自然科学和大工业的发展不仅终结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进程,同时也造就了历史领域由思辨哲学转向唯物史观的历史必然性。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何以能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的论证,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驳“马恩差异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尔巴哈论》 唯物史观 德国古典哲学 社会历史 历史科学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资本论》、阶级结构、世界体系和世界-国家 被引量:4
19
作者 雅克·比岱 员俊雅 吴猛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28,共13页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可能包含严重的缺陷这种观点。虽然在经济学和社会历史分析以及政治事业中,他们继续追随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悄悄地从列宁主义撤退了。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家...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可能包含严重的缺陷这种观点。虽然在经济学和社会历史分析以及政治事业中,他们继续追随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他们悄悄地从列宁主义撤退了。在这种背景下,哲学家们提出了从《资本论》中辨识出某些概念资源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具体任务。这正是当下他们以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环境的)批判的名义正在进行的工作。这项哲学工作当然在整个寻求解放的斗争中发挥着显著作用,但它有其错误的一面:将《资本论》等同于一种“批判”(正如它的副标题所表明的那样,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否认它是一种理论。实际上,如果说《资本论》提供了一种批判的话,那仅仅是就它表达了一种相关理论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或“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采取了一种半神学的立场。至少在方法论上,他们将马克思的理论认作真理,而其他的真理则是它的补充;他们认为解释这个真理是我们时代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列宁主义 《资本论》 世界体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 阶级结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 社会历史分析
原文传递
马克思的哲学贡献以及与恩格斯的思想差异--以卢卡奇的批判为视角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汤姆·洛克莫尔 夏莹 员俊雅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7-34,共8页
根据新近出版的卢卡奇的《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护: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一书中对于恩格斯的解读,卢卡奇作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政治立场从未离开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强调。马克思被纳入到德国古典哲学之内来加以讨论,而德国古典哲... 根据新近出版的卢卡奇的《关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辩护:尾巴主义与辩证法》一书中对于恩格斯的解读,卢卡奇作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政治立场从未离开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强调。马克思被纳入到德国古典哲学之内来加以讨论,而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物自体的问题。在卢卡奇看来,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发现了无产阶级,并用无产阶级替代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来解决或者消解了物自体的问题。恩格斯、列宁正是因为基于实践与工业的方式来回应物自体的问题,从而与马克思的思想本身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 恩格斯 卢卡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