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房早发育女童的临床转归及中枢性性早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陈瑾 林蕴 +1 位作者 周一凝 林爱琳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811-814,共4页
目的了解乳房早发育女童的临床现状及转归,探讨向中枢性性早熟(CPP)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断为乳房早发育的128例患儿进行纵向随访研究,根据发病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A组56例(<24个月),B组72例(24~96个月)。... 目的了解乳房早发育女童的临床现状及转归,探讨向中枢性性早熟(CPP)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断为乳房早发育的128例患儿进行纵向随访研究,根据发病年龄将患儿分为两组:A组56例(<24个月),B组72例(24~96个月)。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初诊时,两组病程、身高标准差评分(H-SDS)、体重标标准差评分(W-SDS)、乳房发育分期、骨龄与实际年龄的比值(BA/CA)、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基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随访结束,乳房发育消退84例(74.34%),持续不退或进展25例(22.12%),退而反复4例(3.54%),A组患儿乳房发育消退率明显高于B组(P<0.05)。随访中有18例患儿进展为CPP,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发病年龄、初诊时W-SDS、体重指数(BMI)、子宫长径纳入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分析,发病年龄、子宫长径是乳房早发育进展为CPP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乳房早发育并非都呈自限性,部分会转化为CPP,发病年龄和初诊子宫长径可能是转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早发育 中枢性性早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