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低剂量胸部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丹静 许建铭 +4 位作者 姜彦 钱伟亮 丰川 张继斌 王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8-772,共5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胸部CT双期增强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130例拟诊为肺部占位的患者接受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A组扫描采用管电压100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指数10;B组管电压80...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技术在胸部CT双期增强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 130例拟诊为肺部占位的患者接受胸部双期增强扫描,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65例。A组扫描采用管电压100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指数10;B组管电压80kV,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图像质量指数8。A组图像采用混合迭代重建技术(iDose^4)重建,B组图像采用迭代模型重建技术(IMR)重建。比较两组图像肺动脉(PA)期及支气管动脉(BA)期的客观图像质量、主观图像质量和血管显示优良率并计算辐射剂量。结果 A组有效辐射剂量为(3.30±0.89)mSv,B组为(1.27±0.19)mSv,B组较A组下降61.52%(P<0.001)。PA期和BA期,B组图像噪声显著低于A组,CNR显著高于A组(P均<0.001);两组肺窗和纵隔窗主观图像质量均达到较高评分,双期血管显示优良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迭代模型重建技术,低剂量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可在较常规剂量降低61.52%的条件下,保证图像质量并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剂量 迭代模型重建 胸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极低辐射剂量扫描结合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在下肢CTA中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丰川 钱伟亮 +4 位作者 周丹静 许建铭 王宏 姜彦 王利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极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下肢CTA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60例患者接受下肢CTA检查,随机分为常规剂量(RD)组和低剂量(LD)组,每组各30例。扫描方案RD组:管电压120k V,管电流采用自动管电流调控技术(Dose Right,Phi... 目的探讨极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下肢CTA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60例患者接受下肢CTA检查,随机分为常规剂量(RD)组和低剂量(LD)组,每组各30例。扫描方案RD组:管电压120k V,管电流采用自动管电流调控技术(Dose Right,Philips Healthcare),图像指数设为1 2;L D组:管电压8 0 k V,管电流20m As。RD组图像采用常规FBP重建,LD组图像采用IMR重建。比较下肢血管不同位置(主动脉分叉,髂动脉分叉,股动脉近端,股动脉中端以及腘动脉近端)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内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和不同分段(主-髂动脉段,股-腘动脉段及小腿段)主观评价指标(血管对比度,图像噪声,图像伪影及诊断信心)。结果辐射剂量LD组较RD组下降91.40%(0.16m Sv±0.01,1.8 6 m S v±0.5 1,t=-1 8.2 2 9,P<0.05)。相较RD组,LD组在不同位置的血管内CT值、SNR和CNR均显著增高,而图像噪声则显著降低(P<0.05)。主-髂动脉段噪声和伪影以及股-腘动脉段、小腿段的各项主观指标LD组均高于RD组(P<0.05),余无差异。结论结合模型迭代技术,极低剂量下肢CTA在降低高达91.40%的辐射剂量时,仍具有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
下载PDF
FBP、iDose^4和IMR重建算法对低剂量双下肢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钱伟亮 丰川 +5 位作者 周丹静 许建铭 王宏 张继斌 吴晓霞 钱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滤波反投影(FBP)、混合迭代重建(iDose^4)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IMR)技术对低剂量双下肢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6例成年患者行双下肢CTA扫描,分别用FBP、iDose^4和IMR方法重建,测量下肢各段血管(腹主动脉分叉处、髂总动脉... 目的探讨滤波反投影(FBP)、混合迭代重建(iDose^4)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IMR)技术对低剂量双下肢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6例成年患者行双下肢CTA扫描,分别用FBP、iDose^4和IMR方法重建,测量下肢各段血管(腹主动脉分叉处、髂总动脉分叉处、股动脉近端、股动脉中段和腘动脉近端)的CT值、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并采用4分法对3组图像质量分别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FBP、iDose^4和IMR重建图像的下肢各段血管平均CT值分别为(511.07±195.05)HU、(492.63±178.74)HU、(487.63±197.20)HU,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5,P>0.05)。图像噪声分别为(76.24±20.85)HU、(39.16±11.75)HU、(13.09±2.55)HU,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460.000,P<0.05)。CNR分别为6.35±3.14、12.97±5.10、33.83±15.85,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122,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IMR(3.75±0.46)、FBP(1.39±0.51)、iDose^4(2.61±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79,P<0.05),膝关节以上、下段动脉可诊断率IMR(98.66%)明显高于FBP(1.34%)、iDose^4(5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7.9,P<0.05)。结论行低辐射剂量双下肢CTA扫描时,相比FBP和iDose^4,IMR可以显著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且能满足诊断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 血管造影术 下肢 辐射剂量
下载PDF
人性化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在脑卒中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周丹静 郭清海 +1 位作者 郭荣霞 孙士磊 《临床研究》 2020年第5期193-194,共2页
目的人性化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在脑卒中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单位2017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取其中40例为观察组,施行人性化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另40例为对照组,施行人性化... 目的人性化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在脑卒中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单位2017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取其中40例为观察组,施行人性化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另40例为对照组,施行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患者满意度、D-二聚体、血小板值、凝血酶原时间。结果干预2周后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72.50%),P<0.05。观察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联合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气压治疗 偏瘫 高血脂 冠心病 高血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