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周介铭 杨存建 周其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6期645-649,共5页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等技术为其核心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它正逐渐成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重要部分 ,并将成为信息领域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等技术为其核心的综合性应用技术 ,它正逐渐成为当今信息技术的重要部分 ,并将成为信息领域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介绍了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以及其在自然灾害监测管理、资源调查和监测、精细农业等方面的综合应用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 应用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
下载PDF
影响四川省粮食生产因素的灰色分析与粮食产量预测 被引量:31
2
作者 周介铭 彭文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0-353,共4页
应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1994~2000年影响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得到四川省粮食生产影响关联度,结果表明: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劳动力、农业用电、农机总动力、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牧业... 应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1994~2000年影响四川省粮食生产的因素,得到四川省粮食生产影响关联度,结果表明:对四川省粮食生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劳动力、农业用电、农机总动力、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牧业税、耕地播种面积及受灾面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对四川省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较大,重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不利影响,对提高四川农业生产具有必要性.又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了四川省2005、2010、2015、2020、2025和2030年的粮食产量将有望分别达到3973×104、4264×104、4556×104、4848×104、5140×104和5432×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分析 经济因素 产量预测
下载PDF
四川省城市化发展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介铭 彭文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25-528,共4页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而,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方法,由于存在赋权的主观性等问题,缺乏评价的客观性.选择了由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为代...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而,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方法,由于存在赋权的主观性等问题,缺乏评价的客观性.选择了由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为代表的三大类、共17项具体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中提炼出5个主成分来对四川省内18个典型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给予综合评价,把四川省城市化发展状况划分为5类.找出了各类城市的优势和差距,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川省城市化发展对策在于各城市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城市发展方面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国家和四川省提供的各方面优惠政策,制定相应对策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主成分分析 综合分析
下载PDF
城市开发建设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的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周介铭 彭文甫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20-623,共4页
通过对长江上游生态脆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从城市开发建设角度探讨了城市开发建设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的地位和作用,简要阐明了二者之间关系.
关键词 城市开发建设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地位 作用
下载PDF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途径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60-65,共6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有事物.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问题、转换的途径一直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变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的角度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特有事物.其产生的原因、带来的问题、转换的途径一直是我国理论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人口增长、耕地面积变化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产生的问题、转换的途径以及地区差异等,试图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中国 农业劳动力
下载PDF
内陆地区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3期53-56,共4页
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评价的一种类型,也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复苏和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工作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陆地区城镇土地经济... 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评价的一种类型,也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复苏和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城镇土地经济评价工作开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陆地区城镇土地经济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为内陆地区开展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经济评价 土地评价 中国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关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机制的建议 被引量:1
7
作者 周介铭 《决策咨询通讯》 2009年第6期56-56,75,共2页
目前一些开发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存在。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建立定额标准化体系,构建新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机制。
关键词 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安顺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8
作者 周介铭 彭文甫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52-54,共3页
本文通过对安顺场旅游资源的分析,明确了安顺场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安顺场发展旅游的途径,并探讨了保护旅游资源的原则和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遗址、安顺场古风貌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四川 旅游资源 资源开发 资源保护 安顺场 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
下载PDF
自然资源优化开发模式研究
9
作者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2期40-49,共10页
嘉陵江上游地区(四川部分)(以下文中简称本区)是一个以由地为主的区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尤以非耕地资源、能源资源(主要是水力、煤炭)、生物资源更为突出,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开发... 嘉陵江上游地区(四川部分)(以下文中简称本区)是一个以由地为主的区域,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尤以非耕地资源、能源资源(主要是水力、煤炭)、生物资源更为突出,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开发利用方式不当。资源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平衡的失调,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为此,必须从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的有机联系着眼,探索一条既能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治穷致富;又能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优化开发模式.基于此,本文在全面分析、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当地优化开发的几个基本模式,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陵江上游 自然资源 优化开发 模式
下载PDF
川中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分布研究
10
作者 周介铭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5-50,共6页
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分布研究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川中地区是四川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均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原因,川中地区城镇体系存... 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分布研究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川中地区是四川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均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历史原因,川中地区城镇体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川中地区城镇体系现状着手,分析研究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建设与布局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川中地区城镇体系的合理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城镇建设 城镇布局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碳排放与碳足迹效应及时空格局 被引量:58
11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3 位作者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7244-7259,共16页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及其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20年来...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模型、碳足迹及其压力指数模型,对研究区20年来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及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碳的足迹呈显著增加趋势。碳排放增加5407.839×10~4t,增长率达143%;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增加1566.622×10~4hm^2,四川全省的生态赤字达1563.598×10~4hm^2。(2)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为四川省最大的碳源与碳汇。20年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5407.072×10~4t,增长率达126.27%,占碳排放总量的88%以上;林地的碳汇减少10.351×10~4t,但仍占四川省碳汇的96%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碳足迹和生态赤字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成都平原区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严重,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成都、德阳、资阳和内江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压力最大,生态赤字最严重,甘孜、阿坝等地的碳排放、碳足迹最小,未出现生态赤字。(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碳足迹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碳足迹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碳足迹 能源消费 碳足迹压力指数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Landsat5/8影像的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监测 被引量:78
12
作者 彭文甫 王广杰 +4 位作者 周介铭 徐新良 罗怀良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975-1988,共14页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Landsat5/8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对岷江汶川-都江堰段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植被受损与恢复的空间动态格局变化。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良好,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均在中、高度以上,空间格局上呈现由汶川县东部、都江堰市西北部的龙门山区向两侧减少的总体趋势;地震造成植被受损面积达63808.7 hm^2,且集中分布于海拔567—4331 m、坡度26—51°的范围以及东坡、北坡、南坡和西坡;震后5a,植被恢复面积17786.47 hm^2,主要分布在海拔576—2180 m与3256—3793 m、坡度小于9°和26—51°以及东坡、东南坡和和南坡;高程和坡度对植被损毁与恢复的影响明显高于坡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时空格局 岷江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与景观格局影响研究 被引量:86
13
作者 任平 洪步庭 +1 位作者 刘寅 周介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331-3340,共10页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空间人口聚居形态,是乡村聚落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受自然、社会、经济多重因素的影响。利用都江堰市2005年和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农村居民点、坡度、道路、河流等矢量数据,借助RS、GIS空间...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空间人口聚居形态,是乡村聚落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受自然、社会、经济多重因素的影响。利用都江堰市2005年和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农村居民点、坡度、道路、河流等矢量数据,借助RS、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研究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变化过程、格局和趋势,并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对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和2010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趋势,2010年农村居民点的聚集程度要比2005年高,但居民点集聚的空间态势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仍然集中在都江堰市的东南部;(2)坡度、道路和河流对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其中超过80%的居民点分布在0—10°坡度范围内,超过50%的居民点分布在道路500 m范围内,近60%居民点分布在河流1000 m范围内;(3)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除了受地形因素影响外,还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区等保护政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灾后重建等规划因素密切相关。该研究以期为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监测、农村土地整理效果评价、新农村规划等理论和实践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特征 景观格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估算——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35
14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2 位作者 罗怀良 杨存建 赵景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51,F0002,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进行定量估算,为生态资源利用的有效补偿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分析了16 a来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是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进行定量估算,为生态资源利用的有效补偿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基于遥感与GIS技术提取、分析了16 a来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参考谢高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并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表进行修正,制定了成都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估算。结果表明:1992-2008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呈加大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区域差异与流向变化显著,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由林地、水域与农业用地等生态系统支撑,系统结构较简单;1992-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35.429亿元增加到38.833亿元,增加了3.403亿元,变化率为9.605%;2000-200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到40.705亿元,增加了1.872亿元,增长率达4.82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差别很大,1992年、2000年、2008年林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占总价值的59.684%、70.929%和67.125%,其次为水域和耕地;1992-2008年间土地利用转化导致生态服务价值流向变化,耕地、林地、水域向建设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服务价值的负流向。这一研究结果,对加强对耕地、林地、水体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农地向建设用地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遥感 GIS 成都市
下载PDF
1996-2002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彭文甫 何政伟 +3 位作者 周介铭 周斌 赵银兵 陈刚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6-111,共6页
利用1996-2002年土地利用、社会和经济统计数据,以数理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导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 利用1996-2002年土地利用、社会和经济统计数据,以数理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相关分析表明,导致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文社会因素,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是成都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变化分析 因子分析 驱动力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彭文甫 樊淑云 +4 位作者 潘荟交 毛欢 周介铭 赵景峰 杨存建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8-33,共6页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放量最大,四川盆地、丘陵区碳排放量次之,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碳排放量最小;在州市中,成都市、南充市、绵阳市和达州市的碳排放量最大,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三州地区碳排放量最小。(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林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为碳汇,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碳源,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林地的碳汇作用显著,但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碳排放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为主。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碳循环的人类影响机制,并能够从土地利用规划、国土开发、产业结构调控等领域引导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四川省
下载PDF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被引量:29
17
作者 张果 任平 +1 位作者 周介铭 何景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36,42,共5页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正确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深化理论研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成都市作为城乡一...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成都市从200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正确认识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深化理论研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成都市作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实证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社会人口动力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力。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动力机制 因子分析 灰色关联度 成都市
下载PDF
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研究综述 被引量:37
18
作者 程武学 杨存建 +2 位作者 周介铭 周万村 刘悦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746-7750,共5页
论述森林蓄积量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介绍森林蓄积量定量估测的常规方法,以及近年出现的新蓄积量定量估测方法,如遥感方法、基于遥感技术的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并阐述了森林蓄积量遥感定量估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森林蓄积量 遥感技术 多元回归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GIS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的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特征分析——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 被引量:59
19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科学判定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促进耕地保护及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05年、2009年及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提取耕地数据,运用核密度计算、耕... 耕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科学判定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促进耕地保护及空间优化布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05年、2009年及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提取耕地数据,运用核密度计算、耕地集中度指数、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开展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空间分布密度呈现出集聚态势,耕地整体呈现出西北及北部密集、中部及南部稀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耕地分布密度高值区域呈现出由西北向西南扩张的趋势,低值区域则以城镇为中心有零星扩散的情况。2)从耕地面积分布情况来看,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在时间序列上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但耕地空间变化区域差异较为显著。3)耕地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但局部空间异质性有所增强,耕地面积比例较高的空间单元集中分布在北部、西北部一带,并呈现出向西缩减的趋势,耕地面积比例较低的空间单元分布在以城镇为中心的建成区及边缘地带,并经历扩张与收缩两个阶段;2005—2013年因城镇建设占用耕地和农村土地整治影响而出现局部异质性"热点"与"冷点"区域。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掌握区域耕地空间变化趋势、制定耕地保护与优化布局政策提供理论方法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空间分布 核密度 耕地集中度指数 空间自相关 地理信息技术
下载PDF
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 被引量:43
20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6-795,共10页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 【目的】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中最大的不足和缺陷,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损失。耕地资源流失、非农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对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理论认知的缺失,是对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构成、体系、方法等科学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入,这是必须认识到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通过构建耕地价值评价方法与模型,实现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定量评价与模拟,以期为耕地保护、耕地补偿决策等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以耕地资源价值分类为基础,运用收益还原法、等效替代法、市场价值法构建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价模型。耕地资源经济价值主要通过修正不同农作物的收益差异权重指数,运用收益还原法计算经济价值;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主要运用等效替代法计算,其中采用城镇养老保险金修正参数代替基本保障价值,用农民农业生产效益参数代替农民就业工资水平,用区域粮食供需差额参数代替社会稳定价值;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在修正单位耕地面积生态当量因子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服务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与平均粮食单产市场价值的相关关系,运用市场价值法进行计算。【结果】(1)评价模型客观地还原了耕地资源货币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可以实现不同区域耕地价值的评价与模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适用性。(2)实证研究表明,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122.85万元/hm2,其中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占5.74%、64.17%、30.09%。(3)以2010年为基准年,四川省耕地资源保护价值为82 555.20亿元,是四川省当年GDP的4.8倍,耕地非农化价值损失量为436.12亿元,为当年GDP的2.5%。【结论】(1)耕地(保护)非农化利益主体的微观响应表明,中央政府不能被排除在耕地资源(保护)非农化价值损失补偿之外,其应该承担耕地保护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稳定价值,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耕地保护基金提供给耕地保护者,地方政府和非农用地企业要承担耕地非农化损失全部价值补偿。(2)耕地资源价值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性,建立耕地价值评价和修正体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之一。(3)该评价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耕地资源非农化价值损失评价实践,研究结果为中央政府应承担耕地保护基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具体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耕地补偿机制建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改变传统耕地保护模式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非农化价值 评价模型 补偿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