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动脉高位起始及行程变异1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周俊峄 梁鸿寅 +2 位作者 李松 黄坤 陈卫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1-301,共1页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统计,起自腋动脉的高位桡动脉出现率仅为1.09%,作者在解剖一中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桡动脉不仅起点较高,且行程与分支也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高位桡动脉 行程 变异 右侧桡动脉 体质调查 尸体标本 中年女性 出现率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甲基化修饰与肿瘤研究进展
2
作者 周俊峄 杨劲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951-953,共3页
真核生物DNA修复的主要途径包括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 eexcision repair,NER)、直接修复及重组修复等,共同构成维持遗传信息稳定的保护机制。DNA修... 真核生物DNA修复的主要途径包括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 eexcision repair,NER)、直接修复及重组修复等,共同构成维持遗传信息稳定的保护机制。DNA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缺陷可能导致遗传物质损伤积累,在多种疾病,特别是肿瘤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DNA甲基化 肿瘤
下载PDF
从材料科学看常温核聚变:从钯中容解氢(重氢)看到的常温核聚变
3
作者 周俊峄 《日本的科学与技术》 1994年第5期26-29,共4页
关键词 钯溶解氢 过剩热 常温核聚变 材料科学 聚变
下载PDF
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俊峄 罗高兴 吴军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4-166,共3页
1生长因子(GF)的临床应用进展 GF是一类对靶细胞增殖和分化有调节作用的肽类,是体内重要信号分子,在调节生长发育、组织修复、肿瘤发生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F种类繁多,通常按照GF的受体(靶细胞)及特性将其分为EGF、Fb生长因... 1生长因子(GF)的临床应用进展 GF是一类对靶细胞增殖和分化有调节作用的肽类,是体内重要信号分子,在调节生长发育、组织修复、肿瘤发生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CF种类繁多,通常按照GF的受体(靶细胞)及特性将其分为EGF、Fb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TGF等。GF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对创伤修复的促进作用逐渐明确。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促进创面愈合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临床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 细胞增殖 信号分子 生长发育
原文传递
P311在小鼠浅Ⅱ度烧伤及体外细胞创伤模型中对表皮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孙薇 姚志慧 +8 位作者 詹日兴 张小容 崔艳艳 谭江琳 杨思思 胡晓红 周俊峄 吴军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观察P311在小鼠浅Ⅱ发烧伤技体外细胞创伤模型中对表皮干细胞(ESC)辽移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取18只C57BL/6小鼠,其中15只行背部浅Ⅱ度烧伤,于伤后6、12、24、48、72h取创面及创周皮肤组织,各时相点3只;余下3只小鼠... 目的观察P311在小鼠浅Ⅱ发烧伤技体外细胞创伤模型中对表皮干细胞(ESC)辽移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取18只C57BL/6小鼠,其中15只行背部浅Ⅱ度烧伤,于伤后6、12、24、48、72h取创面及创周皮肤组织,各时相点3只;余下3只小鼠作为正常对照,同法取止常皮肤标本。采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染色法观察P311在上述皮肤组织中的表达。(2)取6只新生的C57BL/6小鼠,连续3d腹腔注射50μg/g溴脱氧尿苷(BrdU,2次/(1)建立ESC示踪模型。7周后于其背部制作浅Ⅱ度烧伤创面。伤后72h取创面皮肤组织制作连续切片,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311阳性和BrdU阳性细胞空间共定位情况。(3)构建腺病毒空载体pAdEasy-增强型绿色荧光蛋h(EGFP)及P311腺病毒表达载体pAdEasy-EGFP-P311,并进行包装。应用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离培养人E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311高表达组和EGFP对照组,每组3孔,分别以pAdEasy-EGFP-P311及pAdEasy-EGFP腺病毒感染ESC。2组ESC经丝裂毒素C处理2h后行划痕实验。划痕后0(即刻)、24、48、72h测量地固定范围内划痕剩余面积,计算划痕愈合面积百分比。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浅Ⅱ度烧伤后不同时相点,P311在创面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各不相同。伤后创面毛囊、新生表皮巾P311表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创用表皮及毛囊的P311表达量于伤后12h达高峰,72h回落至正常。(2)应用BrdU标记的小鼠浅Ⅱ度烧伤创Ⅲ新生表皮层可见P311阳性细胞和BrdU阳性细胞共定位。(3)划痕后48、72h,P311高表达组ESC划痕愈合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31)%、(89±26)%,明显高于EGFP刘照组[(35±12)%、(46±31)%,t值分别为-2.336、-2,611,P值均小于0.05]。结论P311可明显促进小鼠浅Ⅱ度烧伤创面及体外细胞创伤模型中的ESC迁移,可能在创面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伤和损伤 细胞运动 P311 表皮干细胞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一氧化氮对体外培养人表皮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詹日兴 孙薇 +10 位作者 姚志慧 崔艳艳 杨思思 谭江琳 周俊峄 王颖 杨俊杰 张小容 胡晓红 吴军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观察外源性NO对人表皮干细胞(ESC)脱黏附、增殖以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离、培养人ESC,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观察ESC标志物整合素p,和细胞角蛋H 19( CK19)的... 目的观察外源性NO对人表皮干细胞(ESC)脱黏附、增殖以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Ⅳ型胶原快速黏附法分离、培养人ESC,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观察ESC标志物整合素p,和细胞角蛋H 19( CK19)的表达。对贴壁生长的ESC行划痕处理,用O(对照)、1、10、100、500 μmolL NO供体S-亚硝基-N-乙酰-DL-青霉胺(SNAP)作用细胞12、24 h,检测细胞迁移率;Transwe11实验检测SNAP(浓度同上)对ESC趋化能力的影响(计数转膜细胞)。采用0、10、100、500 μmolL SNAP作用细胞1 h,黏附实验检测SNAP对ESC黏附功能的影响,计算黏附抑制率;于上述4种浓度SNAP作用O(即刻)、12、24、48 h,采用酶标仪检测ESC增殖水平, 数据以吸光度值表示。对数据进行单凶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 z检验。 结果 (1)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培养5-9 d形成小克隆;培养10 -14 d,细胞增殖明显加快。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细胞均能表达CK19和整合素p.。由此鉴定该细胞为ESC。(2)与O μmolL SNAP怍用12、24 h后细胞迁移率[(35.7±0.3)%、(45.7 +5.0)%]比较,1-100 μmolLSNAP均能促进ESC迁移,其中100 μmolL SNAP作用后细胞迁移率达峰值[(48.8±2.7)%、(82.1±15.8)%,P值分别为8. 34、5.10,P值均小于0.01]。100 y,mo1/L SNAP作用后转膜细胞数显著多于O μmolL SNAP作用后(t=9. 24,P=0.00)。100、500 μmolL SNAP作用后,ESC黏附能力明显低于OμmolL SNAP作用后(t值分别为4.30、4.67,P值均为0.00)。100、500 μmolL SNAP作用24、48 h,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强于OμmolL SNAP作用后(t值为2.84-8.17,P值均小于0.05)。 结论适宜浓度的外源性NO对体外培养人ESC的迁移功能有促进作用。外源性NO对体外培养人ESC具有脱黏附、促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细胞运动 表皮干细胞 创面愈合
原文传递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
7
作者 黄华 燕荣帅 +8 位作者 刘美希 周俊峄 谭江琳 张晓容 胡晓红 黄勇 贺伟峰 吴军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天机制。方法(1)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情况及细胞表型。另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 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在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天机制。方法(1)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ETC表达情况及细胞表型。另取1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背部全层皮肤,分离表皮,免疫荧光技术观察DETC形态学特征。(2)分别取4只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7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野生型组)以及7只γδ8T淋巴细胞6基因敲除C57BL/6雌性小鼠(基因敲除组)。剪去野生型组与基因敲除组小鼠背部1.4cm×1.4cm大小全层皮肤,移植GFP标记C57BL/6雄悱小鼠背部1.2cm×1.2cm大小全层皮肤,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仪及肉眼观察,判定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3)取2只野生型C57BL/6雄性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加入48孔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活组和对照组,每组4孔。激活组加入2g/mL刀豆蛋白A10μL,对照组加入等量PBS,处理24h后用流式细胞仪枪测DETC表达γ干扰素情况。(4)取4只GFP标记C57BL/6雄性小鼠(供体);取14只野生型C57BL/6雌性小鼠(受体),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γ干扰素中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按(2)中方法构建皮肤移植模型,术前和术后72h,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腹腔注射1mg/mLγ干扰素中和抗体200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2)中方法观察并记录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并将γ干扰素中和组与(2)中基因敲除组移植皮片存活时间进行比较。对皮片生存曲线进行Log-rank(Mantel-Cox)检验。结果(1)小鼠皮肤表皮细胞内DETC阳性表达率为7.27%,且DETC均为CD3^+表型细胞。DETC呈树突状散在分布于小鼠皮肤表皮中。(2)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22~35d,较野生型组的12~16d明显延长(χ^2=14.10,P〈0.001),(3)激活组DETC的γ干扰素表达率为22.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1%。(4)γ干扰素中和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为19~24d,较对照组的12~16d明显延长(χ^2=13.60,P〈0.001),但与(2)中基因敲除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相近(χ^2=0.06,P=0.810)。结论DETC存C57BL/6小鼠皮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起促进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分泌γ干扰素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移植 干扰素Γ 移植免疫学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录调控Meox1的机制及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8
作者 卫志远 李海胜 +6 位作者 周俊峄 韩超 董惠 吴玉章 贺伟峰 田易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24-233,共10页
目的探讨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a)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Meox1的转录调控机制及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1)取HDF-a系细胞,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培养(下称常规培养),将细胞分为TGF-β1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TGF-β1刺激组细... 目的探讨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a)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Meox1的转录调控机制及细胞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1)取HDF-a系细胞,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培养(下称常规培养),将细胞分为TGF-β1刺激组和空白对照组。TGF-β1刺激组细胞加入10μL质量浓度为1 mg/μL的TGF-β1刺激,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培养72 h,取2组部分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2组差异表达比值≥2且P<0.01的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代谢途径分析,记录Meox1每百万转录本(TPM)表达值,样本数为3;取2组部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eox1 mRNA表达,样本数为3。(2)取对数生长期HDF-a系细胞(细胞生长期下同)常规培养,分为空质粒组和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Smad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2μg pcDNA3.1空质粒和各自搭载Smad2、Smad3、Smad4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48 h,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Meox1 mRNA的表达,样本数为3。(3)取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同实验(1)分组处理,常规培养72 h,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定量PCR(ChIP-qPCR)法检测2组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样本数为3。(4)取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分为阴性干扰组、小干扰RNA(siRNA)-Smad2组、siRNA-Smad3组、siRNA-Smad4组和空质粒组、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Smad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50μmol/L随机siRNA、siRNA-Smad2、siRNA-Smad3、siRNA-Smad4和2μg pcDNA3.1空质粒及各自搭载Smad2、Smad3、Smad4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48 h,ChIP-qPCR法检测相应组别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样本数为3。(5)取2个批次HDF-a系细胞常规培养,均分为阴性干扰组、siRNA-Meox1组、空质粒组、Meox1过表达组,分别转染50μmol/L随机siRNA、siRNA-Meox1和2μg pcDNA3.1空质粒、搭载Meox1的pcDNA3.1质粒,转染6 h后常规培养24 h,1个批次细胞进行划痕实验,划痕后24 h观察划痕宽度,与划痕后即刻对比划痕愈合宽度;1个批次细胞进行Transwell实验,常规培养24 h,计数迁移细胞,样本数为3。(6)2018年1月—2019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3例烧伤后8~12个月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35~56岁),取其术中切除的瘢痕组织和瘢痕边缘附带正常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eox1蛋白表达分布。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培养72 h,2组细胞差异表达明显的基因共843个,涉及组织修复、细胞迁移、炎性细胞趋化诱导过程等功能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7、细胞外基质受体等潜在的信号通路;空白对照组细胞测序结果的Meox1 TPM表达值为45.9±1.9,显著低于TGF-β1刺激组的163.1±29.5(t=6.88,P<0.01)。培养72 h,空白对照组细胞Meox1 mRNA表达量为1.00±0.21,显著低于TGF-β1刺激组的11.00±3.61(t=4.79,P<0.01)。(2)培养48 h,Smad2过表达组、Smad3过表达组和Smad4过表达组细胞中Meox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98.70±11.02、35.47±4.30、20.27±2.50,均显著高于空质粒组的1.03±0.19(t=31.07、13.80、13.12,P<0.01)。(3)培养72 h,TGF-β1刺激组细胞中Smad2、Smad3和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12.99、41.47、29.10,P<0.01)。(4)培养48 h,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2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200000±0.030000)%,显著高于siRNA-Smad2组的(0.000770±0.000013)%(t=11.67,P<0.01);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2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200000±0.040000)%,显著低于Smad2过表达组的(0.700000±0.090000)%(t=8.85,P<0.01)。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3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5000±0.0413)%,显著高于siRNA-Smad3组的(0.0060±0.0013)%(t=17.79,P<0.01);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3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为(0.4700±0.0800)%,显著低于Smad3过表达组的(1.1000±0.0700)%(t=9.93,P<0.01)。阴性干扰组细胞中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与siRNA-Smad4组相近(t=2.11,P>0.05),空质粒组细胞中Smad4蛋白在Meox1启动子上的富集度与Smad4过表达组相近(t=0.60,P>0.05)。(5)划痕后24 h,siRNA-Meox1组细胞划痕愈合宽度较阴性干扰组窄,Meox1过表达组细胞划痕愈合宽度较空质粒组宽。培养24 h,阴性干扰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多于siRNA-Meox1组(t=9.12,P<0.01),空质粒组迁移细胞数显著少于Meox1过表达组(t=8.99,P<0.01)。(6)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中Meox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结论在HDF-a系细胞中,TGF-β1通过Smad2/3转录调控Meox1表达,进而促进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2蛋白质 Smad3蛋白质 细胞迁移分析 Meox1 成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原文传递
回顾性分析和系统综述体外膜肺氧合在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海胜 袁志强 +8 位作者 宋华培 罗奇志 向飞 马思远 周俊峄 谭江琳 周灵 彭毅志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1-920,共10页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和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2014年3月—2020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5例接受ECMO治疗...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和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2014年3月—2020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5例接受ECMO治疗的烧伤合并ARDS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2岁,平均烧伤总面积为58.8%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4例存在重度吸入性损伤。记录患者ECMO开始使用时间、使用模式、持续时长,是否成功脱机及死亡原因等;统计并分析患者ECMO使用前、中、后的氧合和感染指标变化。以“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burn”“inhalation”为检索词,以“Title/Abstract”为检索范围,以建库至2021年8月为检索时间范围,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回顾性论著。提取文章的基本信息及患者样本量、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有无吸入性损伤、ECMO上机指征、ECMO开始时间、ECMO持续时间、ECMO使用模式、ECMO成功脱机率、死亡率、ECMO并发症、CRRT联用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于伤后平均10.2 d开始ECMO治疗,均采用静脉到静脉(VV)-ECMO模式,平均持续时间180.4 h。5例患者中3例成功脱机,其中1例患者存活。4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脓毒症休克。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均升高;吸入气氧浓度均下降至50%以下;氧合指数(PaO_(2)/吸入气氧浓度)均升高至2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乳酸、呼吸频率均基本下降。较ECMO使用前,使用中2例未成功脱机患者的PaO_(2)和SaO_(2)均下降,乳酸均升高;2例未成功脱机病例在ECMO使用前、使用中的氧合指数均<200 mmHg,PaCO_(2)均>40 mmHg。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患者的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均<38℃。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略去未成功脱机病例无此项的指标,下同)基本呈显著下降趋势,使用后有所回升。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略升高,且在使用后无明显变化。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ECMO使用中,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计数正常水平下限。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死亡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升高。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导管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时间最早为1990年,最晚截止到2019年;6项研究样本量小于10,4项研究介于10~20,仅2篇文献样本量大于50;共295例烧伤患者接受ECMO治疗,包括157例成年和138例儿童烧伤患者;总体死亡率为48.8%(144/295);烧伤人群使用ECMO最常见的指征是重度ARDS。157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95例、女62例;36例存在吸入性损伤;5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27%~37%TBSA,2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大于50%TBSA;最常用模式为VV-ECMO,平均于伤后26.5 h~7.4 d开始ECMO治疗,持续90 h~18 d,成功脱机率为50%~100%;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病死率为52.9%(83/157),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MODS和脓毒症。138例儿童烧伤患者中,77例为男童、61例为女童;29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17%~50.2%TBSA;ECMO持续165.2~324.4 h;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病死率为44.2%(61/138)。结论ECMO是挽救性治疗烧伤合并ARDS的有效手段,使用过程中应着重防治出血、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亟须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指南以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体外膜肺氧合 系统综述
原文传递
规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烧伤诊疗活动的建议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思远 袁志强 +8 位作者 彭毅志 罗奇志 宋华培 向飞 谭江琳 周俊峄 黎宁 胡高中 罗高兴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469,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是导致2019年严重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元凶。我国按照中国最高级别的传染病来管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作为急诊科室的烧伤科面临着严峻的风险。...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是导致2019年严重疫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元凶。我国按照中国最高级别的传染病来管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目前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作为急诊科室的烧伤科面临着严峻的风险。为提高患者救治率,避免或减少医务人员感染,笔者依据国家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文献资料,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特性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建议,并参考兄弟学科的诊疗管理经验,在门急诊、住院治疗、手术及病区管理等方面提出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烧伤科诊疗工作的建议,希望对烧伤救治同道们和相关医院管理者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诊疗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