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薇甘菊对内伶仃岛植被危害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先叶 王伯荪 +4 位作者 李鸣光 廖文波 周云龙 昝启杰 王勇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0-354,共5页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具有较大郁蔽度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轻微,而仅由2个优势种组成结构简单且郁蔽度很小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较严重.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表明,群落垂直高度越大、片层越丰富,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越小;群落物种越丰富,群落密度越大,个体受害比例越小;群落中其他藤本盖度越大,个体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危害 群落类型 聚类分析 相关分析 内伶仃岛 广东省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不同阶段土壤种子库的研究 被引量:58
2
作者 周先叶 李鸣光 +1 位作者 王伯荪 昝启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2-230,共9页
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表明:演替各阶段的种子库的种类组成以草本种、灌木种占优势,分别为20.35%~66.67%和16.09%~35.40%,乔木种的比例很小,为0.35%~11.76%;演替初期种子库的种类最多,为31... 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的研究表明:演替各阶段的种子库的种类组成以草本种、灌木种占优势,分别为20.35%~66.67%和16.09%~35.40%,乔木种的比例很小,为0.35%~11.76%;演替初期种子库的种类最多,为31种,针阔混交林阶段最少,为22种,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种类增加至30种,至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基本保持稳定为25~26种。种子库中各层出现的物种数由上而下逐渐减少,表层(0~2cm)有18~31种,中层(2~5cm)有10~15种,下层(5~10cm)有4~11种;各层种子密度在演替初期和针阔叶混交林阶段由上而下递减,在常绿阔叶林阶段由上而下递增。演替各阶段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系数都较大,在0.561~0.792之间,各群落种子库间的相似性形成一个由恢复初期群落种子库→针阔叶混交林种子库→阳生性常绿阔叶林种子库→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种子库的演替系列,反映了种子库所代表的群落间的演替关系。演替初期阶段种子库的组成与地上植被的种类组成较一致,达50%,而演替其它阶段的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种类组成差异较大,相似度仅为1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次生演替 土壤种子库 广东 黑石顶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种间协变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周先叶 王伯荪 +1 位作者 李鸣光 陈章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67-371,共5页
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在演替初期的裸地恢复阶段 ,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多 ,有 14对 (正协变 9对负协... 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协变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在演替初期的裸地恢复阶段 ,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多 ,有 14对 (正协变 9对负协变 5对 ) .在针阔混交林阶段 ,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较少 ,仅有 5种 ,全为正协变 ,表现为主要种间对群落环境的相同要求 ,并形成了主要种间的竞争格局 .在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 ,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少 ,只有 4对 ,其中 3对为负协变 ,这是主要种之间对群落环境相同要求的激烈竞争结果 .在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 ,显著种间协变的种对最多有 2 0对 ,19对为正协变 ,主要表现为群落上层种和中下层种间形成了大量的正协变 ,但群落上层主要种间无显著的种间协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次生演替 种间协变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分析 被引量:238
4
作者 周先叶 王伯荪 +1 位作者 李鸣光 昝启杰 《植物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32-339,共8页
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在演替恢复初期表现为无相关性 ,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总体的正关... 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在演替恢复初期表现为无相关性 ,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总体的正关联 ,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呈总体负关联 ,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在演替初期主要种对间尚未形成一定的种间关系 ,演替至混交林和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 ,种间关系开始形成 ,但大多表现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种间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次生演替 种间联结 关联分析
下载PDF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状况调查 被引量:29
5
作者 周先叶 昝启杰 +3 位作者 王勇军 李鸣光 廖文波 王伯荪 《生态科学》 CSCD 2003年第4期332-336,共5页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大量的种子和快速的营养繁殖使其由定居地向外扩散和蔓延。长途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薇甘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对灌木的危害最大,受人为干扰的次生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危害,果园的人工除草和施肥加速了薇甘菊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危害 广东 薇甘菊 害草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动态 被引量:28
6
作者 周先叶 王伯荪 +1 位作者 李鸣光 昝启杰 《Acta Botan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8期877-886,共10页
对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皆伐裸地恢复阶段最初的2~4 年,先锋种、阳生性种及中生性种的幼苗同时大量出现于次生裸地上;演替至10 年时,群落中先锋种的数量... 对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皆伐裸地恢复阶段最初的2~4 年,先锋种、阳生性种及中生性种的幼苗同时大量出现于次生裸地上;演替至10 年时,群落中先锋种的数量占绝对优势,阳生性种保持稳定,中生性种趋于减少;针阔叶混交林阶段,先锋种趋于减少,阳生性种趋于增加;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先锋种基本衰退,而阳生性种占绝对优势,同时中生性种趋于增加;演替至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阳生性种逐渐消退,中生性种的数量占优势。皆伐裸地恢复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形成期,仅有Ⅲ级以下立木,乔木层无明显分层,群落的个体密度无明显变化;由恢复阶段进入针阔叶混交林初期为群落垂直结构分化期,群落中出现大量Ⅲ、Ⅳ级立木,乔木层可分为3 个亚层,但群落的个体密度因自疏作用而显著下降;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相对稳定期,Ⅴ级立木多度和胸高断面积呈演替系列的第一个高峰,同时群落的个体密度显著增大;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变动期,群落中Ⅴ级立木多度和胸高断面积大幅度下降,个体密度无明显变化;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为群落垂直结构的稳定期,群落中各立木级趋于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次生演替 群落动态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 aconcinna)幼苗生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周先叶 李鸣光 王伯荪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50-54,共5页
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幼苗一年的生长与影响幼苗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与幼苗生长呈正相关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也间接影响幼苗生长 .在水分和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群落中 ,幼苗生长与土壤水分含... 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幼苗一年的生长与影响幼苗生长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与幼苗生长呈正相关 ,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也间接影响幼苗生长 .在水分和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群落中 ,幼苗生长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 ,与林内光照强度呈负相关 .群落中幼苗密度较大将促进 1年生幼苗的生长 .各影响因子主要与 1- 3年生幼苗的生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厚壳桂 幼苗生长 影响因子 相关分析 森林群落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 光照强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幼苗的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 被引量:13
8
作者 周先叶 李鸣光 王伯荪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9-44,共6页
黄果厚壳桂幼苗未有准确对应于年龄的外部特征,通过对相应样地中幼苗的解析,得出了以幼苗高度和基径对年龄的二元线性回归相对准确地划分幼苗年龄的方法,它优于单纯采用高度级或基径级划分年龄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为非毁坏性的研究... 黄果厚壳桂幼苗未有准确对应于年龄的外部特征,通过对相应样地中幼苗的解析,得出了以幼苗高度和基径对年龄的二元线性回归相对准确地划分幼苗年龄的方法,它优于单纯采用高度级或基径级划分年龄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为非毁坏性的研究现存幼苗的年龄结构提供了依据。1993年起开始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种群幼苗的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黑石顶黄果厚壳桂幼苗的年龄结构以2龄和3龄幼苗占优势,幼苗的年龄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年度波动性,其中由3龄到4龄幼苗多度大幅度地下降。将幼苗以每10cm为一级划分高度级发现黑石顶黄果厚壳桂幼苗中有一个以高度为10—30cm幼苗占明显优势的幼苗库,这个幼苗库主要由2—4龄幼苗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厚壳桂 幼苗 年龄结构 高度结构 群落
下载PDF
薇甘菊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危害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先叶 黄东光 +2 位作者 昝启杰 王勇军 廖文波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6期530-536,共7页
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不同类型群落的危害,群落中各植物种类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以及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等方面,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地所在的植被受薇甘菊的危害... 从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对不同类型群落的危害,群落中各植物种类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以及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等方面,对香港郊野公园植物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样地所在的植被受薇甘菊的危害严重,草灌丛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高达80%,灌木群落中薇甘菊的平均覆盖率为60%左右,常绿阔叶林中的薇甘菊覆盖率平均约为30%。对香港郊野公园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受薇甘菊危害最大的主要是乔木和灌木,草本和藤本的受害比例和受害程度相对较小。受薇甘菊危害的乔木有30种,占群落中乔木的62.50%;受薇甘菊危害的灌木有29种,占群落中灌木的70.73%;受薇甘菊危害的草本植物有10种,占群落中草本植物的33.33%。通过无样方法采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对薇甘菊与群落中主要乔木和灌木的种间联结性分析表明: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乔木有12种,占主要乔木(28种)的42.86%,这些种大多是阳生性乔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乔木有16种,占主要乔木的57.16%。与薇甘菊呈正联结的灌木有11种,占主要灌木(19种)的57.89%,多是阳生性灌木;与薇甘菊呈负联结的灌木有8种,占主要灌木的42.11%,这些种大多数也是阳生性灌木,仅九节是耐阴性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薇甘菊 危害 种间联结 香港郊野公园
下载PDF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次生演替中优势种群与生态因子的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先叶 王伯荪 +1 位作者 李鸣光 昝启杰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67-272,共6页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锋种马尾松、杉木和荷术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受群落透光度的影响最大,阳生性种鸭脚木、泡花树、罗浮柿和腺叶山矾与各环境因子的关...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先锋种马尾松、杉木和荷术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受群落透光度的影响最大,阳生性种鸭脚木、泡花树、罗浮柿和腺叶山矾与各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差别不大,中生性种小叶胭脂、硬叶稠、短花序桶、陈氏钓樟和黄果厚壳桂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受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密度的影响最大,而中生性种粘木和阿丁枫与群落透光度的关联度最大。环境因子对演替各阶段优势种群的影响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群落透光度>物种丰富度、群落密度>土壤条件,在各优势种群受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中,中生性种受影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群落 次生演替 优势种群 生态因子 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黄果厚壳桂幼苗出生和死亡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先叶 李鸣光 王伯荪 《生态科学》 CSCD 1996年第1期4-8,共5页
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种群幼苗的出生和死亡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果厚壳桂幼苗具有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特点,一年中以幼苗旺盛生长的季节死亡率最高,且死亡者主要是1年生和2年生的幼苗,3年以上幼苗很少死亡。幼苗出生... 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种群幼苗的出生和死亡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黄果厚壳桂幼苗具有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特点,一年中以幼苗旺盛生长的季节死亡率最高,且死亡者主要是1年生和2年生的幼苗,3年以上幼苗很少死亡。幼苗出生和死亡与种群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厚壳桂 幼苗 出生 死亡 森林树种 群落
下载PDF
广东黑石顶森林群落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幼苗生长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先叶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6年第2期1-6,共6页
通过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幼苗生长的一年定位观测与影响幼苗生长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营养元素氮、磷、钾含量与幼苗生长呈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也间接影响幼苗生长。在水分和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 通过对黑石顶森林群落中黄果厚壳桂幼苗生长的一年定位观测与影响幼苗生长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营养元素氮、磷、钾含量与幼苗生长呈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也间接影响幼苗生长。在水分和光照强度变化较大的群落中,幼苗生长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正相关,与林内光照强度呈负相关。群落中幼苗密度较大将促进1年生幼苗的生长。各影响因子主要与1—3年生幼苗的生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3龄以上的幼苗生长与各因子间无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石顶 黄果厚壳桂 幼苗生长 影响因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63
13
作者 王伯荪 廖文波 +3 位作者 昝启杰 李鸣光 周先叶 高三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50,54,共5页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 ,现广布于亚洲热带 ,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 ,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 .cordata(Burm .f.)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 ,现广布于亚洲热带 ,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 ,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 .cordata(Burm .f.)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 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 ,而非 190 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 19世纪末 ,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 ,并于 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 2 0世纪5 0 - 6 0年代 ,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 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 ,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 ,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 ,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 传播 恶性杂草 中国 旧大陆
下载PDF
采石场悬崖生态系统自然演替初期土壤和植被特征 被引量:59
14
作者 袁剑刚 周先叶 +2 位作者 陈彦 凡玲 杨中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7-1522,共6页
对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个已关闭3a、5a和6a的采石场(分别记为1、2、3号石场)悬崖上的土壤特征和自然植被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石悬崖是非常极端的生境,悬崖上绝大部分地方为裸露岩石,仅在某些凹陷和缝隙处聚集有少量土壤,土... 对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个已关闭3a、5a和6a的采石场(分别记为1、2、3号石场)悬崖上的土壤特征和自然植被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采石悬崖是非常极端的生境,悬崖上绝大部分地方为裸露岩石,仅在某些凹陷和缝隙处聚集有少量土壤,土层厚度一般小于1cm;3个悬崖上土壤的机械组成以石砾和沙粒为主,约占土壤总颗粒的94%;虽然土壤肥力指标多属中等偏低水平,但相对于南方荔枝园土壤,3悬崖土壤的肥力状况并不算差。经过3~6a的自然恢复,采石场悬崖上逐步形成有稀疏、丛状分布的草本植物群落,植被盖度和植物种类随恢复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加。1号石场悬崖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0.6%,植物种类有3科8属8种;2号石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18.6%,植物种类有6科11属11种;3号石场的植被平均盖度为23.4%,植物种类有7科12属12种。早期定居的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菊科的草本植物,其中红毛草和类芦在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恢复5a后开始出现马樱丹、野牡丹和岗松等耐旱的阳性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采石场 悬崖 土壤 植被
下载PDF
侵染薇甘菊的菟丝子属植物及其分类学鉴定 被引量:17
15
作者 廖文波 凡强 +2 位作者 王伯荪 王勇军 周先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4-56,共3页
20 0 0年在粤东调查时发现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Lam 侵染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2 0 0 1年又发现南方菟丝子CuscutaaustralisR Br 及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ker均侵染薇甘菊 ,尤以田野菟丝子能使薇甘菊大片死亡。讨论... 20 0 0年在粤东调查时发现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Lam 侵染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2 0 0 1年又发现南方菟丝子CuscutaaustralisR Br 及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ker均侵染薇甘菊 ,尤以田野菟丝子能使薇甘菊大片死亡。讨论了几种菟丝子侵染薇甘菊的发现及其分类鉴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菟丝子属 薇甘菊 田野菟丝子 南方菟丝子 分类鉴定 侵害效应 寄生植物 杂草防治
下载PDF
测定潜流人工湿地根系生物量的新方法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章和 陈芳 +3 位作者 刘諝诚 程秀云 王玉彬 周先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68-673,共6页
设计了一种新方法研究潜流人工湿地植物根系的分布和生物量。采用自制的圆柱形的不锈钢网柱,安放在潜流湿地的碎石基质中,定期分层取出网柱内的碎石,可观察根系的分布特点;收获网柱内的根,可测定根系的生物量和生长量。网柱的直径2... 设计了一种新方法研究潜流人工湿地植物根系的分布和生物量。采用自制的圆柱形的不锈钢网柱,安放在潜流湿地的碎石基质中,定期分层取出网柱内的碎石,可观察根系的分布特点;收获网柱内的根,可测定根系的生物量和生长量。网柱的直径20cm,高50cm,网孔直径1.80cm,不锈钢丝粗1.38mm。安装时,使网柱垂直,上端达碎石表面,下端靠近湿地床底。安装好后,装入碎石基质,观察测定时,把基质取出,观察完后,再把基质放回。用该方法,对碎石基质的潜流人工湿地中植物根系的分布和生物量进行了1a的实验测定,认为该方法是测定潜流人工湿地根系生长和分布的有效方法,它易于安装、测定方便、准确。7月和12月份两次测定的湿地根系生物量之和为331.8gm^-2,其中分布于0—5cm的根生物量为174.4gm^-2,5~15cm为142.1gm^-2,15cm以下为15.3gm^-2。种问根系生物量的差异很大,根系生物量最大的是美人蕉,为182.4gm^-2,最小的是水鬼蕉,为1.38gm^-2。根生物量似乎呈不同的季节格局,象草7月份根系生物量较大,而其他种12月份的较大。不同种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也有显著的差异,具根状茎的芦苇和较粗根的水鬼蕉以直径大于1mm的根为主,它们的根分布较深,而浅层根较少;象草、美人蕉和风车草,直径1mm以内的根占根生物量的80%以上甚至100%,它们的根分布较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方法 生物量 分布 网柱 潜流人工湿地
下载PDF
假臭草等12种植物对白花鬼针草幼苗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志云 梁水凤 +5 位作者 李东文 冯卓森 李伟华 彭长连 田兴山 周先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4-462,共9页
用具有化感作用或潜在抑草活性的12种植物的叶片水浸液对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幼苗进行处理,对其幼苗的生长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出对白花鬼针草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植物种类。结果表明,12种供体植物叶片水浸液(0.05 g DW mL-1)均能显... 用具有化感作用或潜在抑草活性的12种植物的叶片水浸液对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幼苗进行处理,对其幼苗的生长进行研究,以期筛选出对白花鬼针草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植物种类。结果表明,12种供体植物叶片水浸液(0.05 g DW mL-1)均能显著抑制白花鬼针草幼苗的生长(P<0.05),综合化感效应(SE)均为负值(≤-0.2),抑制强度依次为假臭草(Eupatoriumcatarium)>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水茄(Solanum torvum)>马缨丹(Lantana camara)>薇甘菊(M ikania micranth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三裂叶薯(Ipomoea triloba)>葛藤(Puerarialobat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其中假臭草叶水浸液浓度仅为0.04 g DW mL-1时就可以使白花鬼针草死亡。假臭草和胜红蓟的茎水浸液也可以显著抑制白花鬼针草的生长(P<0.05),抑制效果略低于叶水浸液。回归分析表明,假臭草叶水浸液浓度与白花鬼针草的生物量等指标之间有线性回归关系(R2>0.85,P<0.001),随着水浸液浓度的增加,白花鬼针草的生物量等指标下降。防除白花鬼针草时使用假臭草和胜红蓟的茎、叶水浸液,其有效浓度低且资源丰富,可作为白花鬼针草天然除草剂的主要资源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鬼针草 入侵杂草 化感作用 植物源除草剂
下载PDF
林窗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昝启杰 李鸣光 +1 位作者 张志权 周先叶 《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S1期19-25,共7页
林窗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昝启杰李鸣光张志权周先叶(中山大学生物系,广州510275)GAPSANDITSROLESINFORESTDYNAMICSZanQijieLiMingguangZhangZhiqua... 林窗及其在森林动态中的作用昝启杰李鸣光张志权周先叶(中山大学生物系,广州510275)GAPSANDITSROLESINFORESTDYNAMICSZanQijieLiMingguangZhangZhiquanZhouXianye(Zh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模型 森林动态 森林群落 物种多样性 森林更新 林窗形成 先锋种 森林生态学 种子萌发 幼苗定居
下载PDF
棕榈ISSR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被引量:21
19
作者 李文表 周先叶 +1 位作者 李勇 张寿洲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4-208,共5页
应用ISSR技术对棕榈(Trachycarpusfortunei)进行分析研究,对影响ISSR反应的各因子进行探讨,确定了该研究的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棕榈ISSR反应的最佳反应体系,为进行棕榈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棕榈 ISSR标记 条件优化
下载PDF
外来入侵杂草的分布及其土壤 NH4+/NO3-生境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伟华 冯莉 +2 位作者 周先叶 岳茂峰 田兴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11,共7页
调查了广东省21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对6类易入侵生境土壤氮素及14种入侵种根际土壤氮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入侵生境中分布的入侵植物优势种有所不同,在农田、果园和菜田中分布最多是菊科杂草,弃荒地分布以菊科和禾本科杂草为主,... 调查了广东省21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对6类易入侵生境土壤氮素及14种入侵种根际土壤氮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各入侵生境中分布的入侵植物优势种有所不同,在农田、果园和菜田中分布最多是菊科杂草,弃荒地分布以菊科和禾本科杂草为主,公路两侧及河道分布最多的是菊科、旋花科和豆科杂草.在6种生境中弃荒地入侵种丰富度最高,应当加强弃荒地的管理.在10种重要入侵植物中,白花鬼针草和三叶鬼针草的分布生境最广,要进行重点防范.各入侵生境土壤及入侵种根际土壤硝态氮水平均低于铵态氮,硝铵比小于1;与原生土壤相比,入侵种的根际土壤硝态氮显著降低,铵态氮显著升高,硝铵比发生了逆转.入侵种具有喜铵性,适宜在铵态氮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生存.表明入侵种对生境土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改变了原生土壤的氮素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生境 优势种 硝态氮 铵态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