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场游戏一场梦——解读《迷失东京》 被引量:5
1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0-153,共4页
关键词 《迷失东京》 索菲娅·科波拉 导演 梦境 叙事手法 人物塑造
下载PDF
论德勒兹的“潜在影像”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冬莹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22,共5页
"潜在"和"潜在影像"是德勒兹的《时间-影像》一书的基础所在。潜在的东西未曾变为现实,它是不可见、不可触的,对它的感知只能通过思维来实现。换句话说,潜在的东西创造精神的想象,引发我们的思考。电影影像不仅仅... "潜在"和"潜在影像"是德勒兹的《时间-影像》一书的基础所在。潜在的东西未曾变为现实,它是不可见、不可触的,对它的感知只能通过思维来实现。换句话说,潜在的东西创造精神的想象,引发我们的思考。电影影像不仅仅是运动的、现在的影像,更重要的是,影像是记忆的和思维的。要了解影像如何通达思维,创造精神的价值,就需要了解现实影像与潜在影像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 记忆 可读性 纯视听影像 潜在-影像
下载PDF
《老男孩》:镜像阅读和叙事的重复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3-156,共4页
关键词 男孩 叙事 阅读 镜像 电影审查制度 1998年 《春香传》 民族身份 叙述方式 韩国 西方人 东方 声色 自觉 风情 神韵
下载PDF
生命与死亡的碎片组接:《21克》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0-132,共3页
关键词 《21克》 故事梗概 导演 阿尔加多罗·冈萨雷兹·伊纳里多 美国 影片欣赏 导演艺术
下载PDF
中国当代类型电影的建构与发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宋家玲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20,共5页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全面推行市场化。有关商业类型电影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认为,一方面应借鉴和学习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生产和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应在考察和梳理本国已有的电影形态及其流变的基础上,建构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全面推行市场化。有关商业类型电影的话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认为,一方面应借鉴和学习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生产和运行模式;另一方面应在考察和梳理本国已有的电影形态及其流变的基础上,建构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类型电影,这样才能真正增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消费性和国际竞争力。从中国电影实际出发,武侠片、喜剧片、家庭伦理片、战争片、惊险片、爱情片等有可能最先形成中国的商业类型电影。当然,这些电影类型也如好莱坞电影一样,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电影 商业性 建构 大众文化消费
下载PDF
第五代导演四人谈
6
作者 倪震 龚艳 +1 位作者 周冬莹 余韬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6期1-7,共7页
龚艳(以下简称龚):首先非常感谢倪老师接受《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的采访,和我们一起对谈的学者还有浙江师大的余韬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周冬莹博士。我们今天的话题既旧亦新——第五代电影,我们特别希望倪震老师从历史的维度,... 龚艳(以下简称龚):首先非常感谢倪老师接受《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的采访,和我们一起对谈的学者还有浙江师大的余韬博士,浙江传媒学院周冬莹博士。我们今天的话题既旧亦新——第五代电影,我们特别希望倪震老师从历史的维度,结合当下带给我们一个审视第五代电影的新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导演 《贵州大学学报》 第五代电影 老师 博士 浙江 艺术
下载PDF
声亦有形——“电影与言说”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
7
作者 许涵之 周冬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8-112,共5页
2023年5月27日,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电影美学研究所举办了以“电影与言说”为主题的第三次电影美学研讨会,会议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兼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主任陈旭光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应雄教授,... 2023年5月27日,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电影美学研究所举办了以“电影与言说”为主题的第三次电影美学研讨会,会议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兼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主任陈旭光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应雄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徐枫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王旭锋教授,西安文理学院张晋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敦副教授等1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电影美学 浙江传媒学院 学部主任 西安文理学院 言说
下载PDF
微电影故事的三种形态分析
8
作者 高雨洁 周冬莹 《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1期101-102,共2页
微电影作为一种微型电影,现阶段其正以星火燎原之势不断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微电影短小精悍,却不简陋,其从实践形态和社会价值角度可将其分为公益广告、商业广告、以及艺术短片三种形态。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微电影故事的品质,促使... 微电影作为一种微型电影,现阶段其正以星火燎原之势不断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微电影短小精悍,却不简陋,其从实践形态和社会价值角度可将其分为公益广告、商业广告、以及艺术短片三种形态。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微电影故事的品质,促使其更加的有创意,文章在概述微电影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公益广告、商业广告、以及艺术短片三种微电影形态的共同点,以期为微电影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广告 商业广告 艺术短片
下载PDF
西方电影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现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影 周冬莹 陈犀禾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8,共5页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西方电影理论的发展与现状的概要。目的不在于评定任何一种特定理论观点的价值高低。相反,我想就相关电影理论所提出的问题、所关注的焦点、和各种理论观点所探讨的领域,来考察电影理论的历史转折和运动。
关键词 西方电影 电影理论 电影实践 发展现状 话语权 多样化 影像语言
下载PDF
《迷失东京》故事梗概
10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迷失东京》 故事梗概 导演 索菲娅·科波拉 美国 日本
下载PDF
《迷失东京》剧本精彩片段回放
11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关键词 《迷失东京》 美国 日本 电影剧本 精彩片段
下载PDF
趋向诗意电影的《长江图》与《路边野餐》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冬莹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6,共7页
诗意电影以诗的逻辑,打破预设的规则,创造出新的形式,去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观众在最大程度上体验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诗意电影不是给出"所是",而是对"可能"的创造。这种创造,是为了发现一种更强烈和紧密的方... 诗意电影以诗的逻辑,打破预设的规则,创造出新的形式,去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让观众在最大程度上体验到生命的深度和广度。诗意电影不是给出"所是",而是对"可能"的创造。这种创造,是为了发现一种更强烈和紧密的方式,以连接人与世界、有限与无限、自我与他者。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长江图》和《路边野餐》:空间与诗意影像、诗意电影中的非时序性时间布局,以及声音的创造性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电影 空间 时间 声音
原文传递
论德勒兹的回忆-影像及非时序性时间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64,共7页
回忆-影像是德勒兹提出的(第一种时间-影像符号),它是将过去再现在当下,是一种再现的、当下的、现实的影像。将过去带回到现在的回忆-影像,它和现实影像是一种线性意义上的时序性时间关系。回忆-影像在德勒兹的影像分类里,是处于纯粹的... 回忆-影像是德勒兹提出的(第一种时间-影像符号),它是将过去再现在当下,是一种再现的、当下的、现实的影像。将过去带回到现在的回忆-影像,它和现实影像是一种线性意义上的时序性时间关系。回忆-影像在德勒兹的影像分类里,是处于纯粹的晶体-影像之前的影像。它已经不以行动为中心,大量关涉记忆、幻觉,但最终还是没有摆脱掉感知-运动体制(现在)这个依托点。当然德勒兹作这番探讨,其方向是为了寻求生成的时间,即非时序性时间,它体现在晶体-影像和虚构叙事中,是一种生成的和创造的时间。电影不再仅仅是被观看的对象,影像真正成为了思维运作的舞台。这是德勒兹意义上的自由电影和创造性的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忆 - 影像 纯粹过去 潜在影像 表现 再现 非时序性时间
原文传递
论影像的“想象共同体”:感性、理性和神性——互联网时代下的影像文化思考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9-192,共4页
影像以及网络,正在构成另一种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想象共同体"——这是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一种基于虚构的、非地理学意义上的疆域重构,是在影像的感性、理性和神性(spirit)意义上重新组合而成的"共同体",承载着... 影像以及网络,正在构成另一种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想象共同体"——这是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一种基于虚构的、非地理学意义上的疆域重构,是在影像的感性、理性和神性(spirit)意义上重新组合而成的"共同体",承载着伦理、哲学和美学价值。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感性、理性审美经验,以及伦理、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观众成为不同的影像的"想象共同体"成员,即"想象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欲望 影像的“想象共同体” “想象的族群”
原文传递
图形、运动与光:抽象绘画、抽象实验电影与新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宇宙空间美学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10,共10页
现代科学颠覆了人们对于世界真实/现实的认知,也改变了艺术表达的方式。艺术不再以遵从和复制自然为最高任务,而是去创造一个高于自然的自然;对于人的理解也被提升到宇宙层面去看待。20世纪抽象艺术家的表达野心超越了地球,走向了宇宙,... 现代科学颠覆了人们对于世界真实/现实的认知,也改变了艺术表达的方式。艺术不再以遵从和复制自然为最高任务,而是去创造一个高于自然的自然;对于人的理解也被提升到宇宙层面去看待。20世纪抽象艺术家的表达野心超越了地球,走向了宇宙,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于宇宙天体及不可见的世界的表现,这意味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背离物质之具体而走向抽象图形表达和光的表现。以《2001:太空漫游》(2001:A Space Odyssey,1968)、《星球大战4:新希望》(Star Wars IV,1977)和《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为代表的新好莱坞科幻电影建构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宇宙空间美学:关于图形、运动和光的表现甚至发现,这些对其后乃至当下的科幻电影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20世纪的抽象绘画、抽象实验电影入手,追溯这种宇宙空间美学的基因来源,探讨人们对于图形、运动和光之本质的理解和新发现,分析科幻电影在美学上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电影 几何图形 视觉动力学
原文传递
法国新浪潮科幻电影:从宇宙到大脑的运动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冬莹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0-122,共13页
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克里斯·马克、让-吕克·戈达尔和阿伦·雷乃都曾创作科幻电影。这些电影聚焦人的“大脑”,探讨思维的本质和多样的思维运行方式,进而重新认知我们与自我、世界或宇宙的精神层面的具体关联。从故事主旨... 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克里斯·马克、让-吕克·戈达尔和阿伦·雷乃都曾创作科幻电影。这些电影聚焦人的“大脑”,探讨思维的本质和多样的思维运行方式,进而重新认知我们与自我、世界或宇宙的精神层面的具体关联。从故事主旨、情节内容到影像表现方式,这些电影都极大扩展了科幻电影的边界,并启示我们:科幻电影中的寻求未来即追溯我们精神的起源,认知大脑和思维运行方式的真相正是这种起源之所在。在这些电影中,宇宙并非大脑的外在,大脑与宇宙的界限消除了。宇宙之脑与个体大脑之间进行着无限交汇、冲撞、聚合的运动,寻求生命的自由力量与思想的蓬勃生机。科幻电影研究有必要探求和展现这种运动的机制与过程,以创造新的科幻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 雷乃 情节内容 科幻想象 戈达尔 影像表现 大脑
原文传递
感觉与纯粹形象/影像——论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与电影思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冬莹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培根用"感觉"创造了一种"纯粹形象",这是通过"无器官的身体"的感觉产生混沌和共振的力量造成身体的变形实现的。由此,绘画由古典主义阐释性的、叙事的、抽象的再现化形象跨越到了现代主义表现的形象。现... 培根用"感觉"创造了一种"纯粹形象",这是通过"无器官的身体"的感觉产生混沌和共振的力量造成身体的变形实现的。由此,绘画由古典主义阐释性的、叙事的、抽象的再现化形象跨越到了现代主义表现的形象。现代电影以感觉符号(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符号)取代了感知——运动影像符号。感觉不再与感知——反应——动作机制联系,而是与时间的各个层面建立联系。电影从叙事的、再现的影像跨越到了表现的影像。无论是培根的"纯粹形象"还是现代主义中的"纯粹影像",都是经由感觉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阐释性 表现主义 尤里斯·伊文思 叙事性 小津安二郎 几何形状 塞尚 爱森斯坦 委拉斯开兹
原文传递
沉寂的力量与事件的内在时间——努里·比格·锡兰影像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冬莹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7-122,共6页
沉寂,是为了感受每一个独特的生命瞬间的能量。生命的情感力量在这些瞬间中累积,并在某个沉默中引爆。沉默和停顿是引爆接下来的一个瞬间的引线,暗示着命运的突转。在沉寂的画面中,影像不是为了给出运动,而是为了给出时间。凝滞或者运... 沉寂,是为了感受每一个独特的生命瞬间的能量。生命的情感力量在这些瞬间中累积,并在某个沉默中引爆。沉默和停顿是引爆接下来的一个瞬间的引线,暗示着命运的突转。在沉寂的画面中,影像不是为了给出运动,而是为了给出时间。凝滞或者运动稀少的人和物,成为时间的承载器,他们仅有的运动,是为了呼唤深藏着的潜在记忆,让记忆降临当下,让情感和精神显现。但被显现了的情感和精神,在锡兰的电影中只是一种内在的崩溃和僵化,是"思维的无力"。每一个人都是与自身灵魂痛苦搏斗而又无力搏斗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与自身分裂而无法承担分裂的人——这种搏斗和分裂就是锡兰的悲剧所在。锡兰的影像,依循着宁静的永恒法则和命运气息的庄重节奏,需要观众拥有一种从容细致的阅读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灵魂 沉寂的力量 事件的内在时间
原文传递
安静与极简——赛米·卡普拉诺格鲁的“约瑟夫三部曲”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冬莹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26,共6页
土耳其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拍摄了《鸡蛋》《牛奶》和《蜂蜜》,这三部电影被称之为"约瑟夫三部曲",讲述了一个土耳其男孩约瑟夫从儿童到中年的人生经历。卡普拉诺格鲁的影像安静并极简:长镜头、少对话、运动(人物和摄... 土耳其导演赛米·卡普拉诺格鲁拍摄了《鸡蛋》《牛奶》和《蜂蜜》,这三部电影被称之为"约瑟夫三部曲",讲述了一个土耳其男孩约瑟夫从儿童到中年的人生经历。卡普拉诺格鲁的影像安静并极简:长镜头、少对话、运动(人物和摄影机运动)稀疏。大量的自然或者说物质元素参与叙事,"三部曲"中的人物是寡言的,沉默中蕴含着人与物质的交锋,所有事物正在自我"言说"和"表演"。他的"三部曲"可以说是铭刻在物质之中的影像。电影不仅仅是用眼睛和耳朵来看的,影像成了德勒兹意义上的"精神符号",多质的思想和情感,在物质与人齐平的世界中繁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静与极简 物质与影像 光与梦幻
原文传递
虚构与重复——论国外微电影的两种叙事策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5-107,共3页
本文根据一般电影叙事理论,对目前一些微电影创作中的"虚构"和"重复"的叙事技巧/策略做出探讨。
关键词 虚构 重复 影像的力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