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情有佛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叔迦 《佛教文化》 1999年第4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天台宗 化学成份 慈恩宗 形式上的问题 吉藏 华严经 无情有性 唯识无境 三界唯心 禅宗
下载PDF
法苑谈丛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3年第6期58-68,共11页
五、佛教文化艺术 (一) 佛画佛画从其目的而论,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的内容也各不同。佛教徒供养的佛画,一是尊像画,就是一尊或多... 五、佛教文化艺术 (一) 佛画佛画从其目的而论,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备佛教徒供养敬奉之用;第二是备寺院殿堂庄严之用;第三是供人欣赏的画家写意之作。由于佛画的目的不同,佛画的内容也各不同。佛教徒供养的佛画,一是尊像画,就是一尊或多尊的佛菩萨像,或坐或立,庄严妙好。二是经变画,根据佛经所叙佛国庄严,绘画成图,如极乐净土变、药师佛净土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苑 佛画 佛菩萨 净土变 佛教文化艺术 佛曲 经变画 尊像 巴利文三藏 瑞应本起经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6年第1期12-15,共4页
大品经游意一卷(《续藏经》本)唐释吉藏撰。《大品经》者,即《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也。自曹魏高贵乡公廿露五年,朱士行既从昙柯迦罗集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叹为大乘之要。以译理不尽,西求大本于于阗。得正本九十章,遣弟子... 大品经游意一卷(《续藏经》本)唐释吉藏撰。《大品经》者,即《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也。自曹魏高贵乡公廿露五年,朱士行既从昙柯迦罗集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叹为大乘之要。以译理不尽,西求大本于于阗。得正本九十章,遣弟子送归。至晋元康元年,竺叔兰、无罗叉译为晋文,名曰《放光般若》。于是义学之侣,莫不志归般若,宗申本无。支孝龙讲之,帛法祚注之,安惠则写之,康僧渊诵之。哀帝请竺道潜、于法开、支道林先后出京讲《放光经》。道安居襄阳十五年,每岁再讲《放光经》。罗什入秦,重译《道行》,名曰《小品般若》;重译《放光》,名曰《摩诃般若》。世称此二为“大、小品经”焉。又译龙树造《摩诃般若经释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般若 大品经 小品般若 朱士行 昙柯迦罗 无罗叉 僧羯磨 竺道潜 小品经 罗什
原文传递
法苑谈丛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3年第3期24-30,共7页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 二、佛教的制度 (一)四众弟子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义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破恶、净命等义。尼是梵语中女声。俗称比丘为“僧人”。僧是梵语“僧伽”之略,义为众,凡三比丘以上和合共处称为众(旧译说四比丘以上)。出家制度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印度古代各教派都有出家的规定。其出家者统称为“沙门”(旧称作“桑门”),义为止息一切恶行。印度其他教派既未传入中国,于是沙门也就成为出家佛教徒的专用名称了。世俗也称比丘为“和尚”。和尚是印度的俗语,若用梵文典语则是“邬波驮耶”,义为亲教师,与习俗所称师傅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苑 四众弟子 亲教师 僧伽 典语 优婆夷 阿兰若 僧录 沙弥戒 丘为
原文传递
汉文《大藏经》中大乘经分类法的商榷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2年第4期16-18,共3页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重要的佛教经论和资料都保存在中国的汉文、藏文、傣文佛教经籍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好形势,对于我国的佛教《大藏经》,实有重加整理、编纂、刊行之必要。一九六二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各方面的要求,召...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重要的佛教经论和资料都保存在中国的汉文、藏文、傣文佛教经籍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好形势,对于我国的佛教《大藏经》,实有重加整理、编纂、刊行之必要。一九六二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各方面的要求,召集了会议,决定重新编定《中华大藏经》。首先的工作是编定目录,然后再选定古刻本,加以校勘,影印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经 《大藏经》 中华大藏经 宝积部 经论 大宝积经 大集经 华严 《华严经》 古刻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6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6年第2期16-20,共5页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法颖集。颖姓索,敦煌人,今甘肃敦煌县也,为法香弟子。朱元嘉末南至江左,孝武时为都邑僧正,后辞任。齐高即位,复敕为僧主。建元四年卒,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所撰有《十诵戒... 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法颖集。颖姓索,敦煌人,今甘肃敦煌县也,为法香弟子。朱元嘉末南至江左,孝武时为都邑僧正,后辞任。齐高即位,复敕为僧主。建元四年卒,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所撰有《十诵戒本》并《羯磨》等。此卷元、明藏及大正新修《大藏经》皆作法显集。然法显初居道场寺,译出《僧祗律》,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法颖居京师多宝寺,每以信施造经像及药藏,镇于长干。是故此卷题云长干寺沙门,正与传合。盖以字近误为显耳。所集儿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一百七十八单堕,八向彼悔,一百零六众学,七灭诤,共三百五十四戒,与《四分律》相较,初三篇相同;舍堕篇以下条文互有增损。若仅以数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罗提木叉 四分律 向彼悔 法颖 单堕 《大藏经》 波罗夷 多宝寺 僧残 七灭诤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7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6年第6期10-13,共4页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止观法门 菩萨戒本 戒体 戒法 法华经安乐行义 受菩萨戒仪 戒相 北京刻经处 罗什 梵网经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8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6年第3期9-13,共5页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僧璩撰,璩姓朱,吴国人,今江苏吴县也。为僧业弟子,业从什公受学,专攻《十诵》。璩于宋孝武世尝为僧正悦众。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昔汉魏之时,戒律未传,出家者只剃发赤衣以殊俗耳。自曹魏... 十诵羯磨比丘要用(《大正新修大藏经》本)宋释僧璩撰,璩姓朱,吴国人,今江苏吴县也。为僧业弟子,业从什公受学,专攻《十诵》。璩于宋孝武世尝为僧正悦众。事迹具详《高僧传》本传。昔汉魏之时,戒律未传,出家者只剃发赤衣以殊俗耳。自曹魏末,康僧铠、昙谛东来,谛出《昙无德部羯磨》一卷,铠出《四分杂羯磨》一卷,集十梵僧羯磨受戒。二人既皆宗《四分》,故东夏相沿至今,皆依《四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无知论》 《物不迁论》 《续藏经》 《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不真空论》 《大乘义章》 七识 众生心 《出三藏记集》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9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6年第4期6-8,共3页
十地经论义记二十四卷(金陵刻经处本)隋释慧远撰。《十地经》者,即《华严经十地品》异译也,世亲造论释之。魏永平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及菩提留支译。当时习者称地论师。远公之言曰:“十地者,盖是集一切智一切种智功德法门。”记初以十... 十地经论义记二十四卷(金陵刻经处本)隋释慧远撰。《十地经》者,即《华严经十地品》异译也,世亲造论释之。魏永平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及菩提留支译。当时习者称地论师。远公之言曰:“十地者,盖是集一切智一切种智功德法门。”记初以十门階则慧光于此论最为精熟。其弟子法上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轮次相续,并著文疏。远公承三叶之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提留支 勒那摩提 一切种智 一切智 十地经论义记 慧远 二谛 华严经 世亲 摩诃止观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读书记
10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6年第5期29-32,37,共5页
三论玄义二卷(金陵刻经处本)唐释吉藏撰。此论题云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盖是开皇之末,晋王初延入都居慧日时,奉命之作也。总序宗要,开为二门,上卷通序大归,下卷别释众品。通序大归中有二:一曰破邪,谓摧外道,即天竺之四计,震旦之道... 三论玄义二卷(金陵刻经处本)唐释吉藏撰。此论题云隋慧日道场沙门吉藏奉命撰,盖是开皇之末,晋王初延入都居慧日时,奉命之作也。总序宗要,开为二门,上卷通序大归,下卷别释众品。通序大归中有二:一曰破邪,谓摧外道,即天竺之四计,震旦之道流也。次以十义折《毗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日 三论玄义 二谛 十二门论 大乘玄论 十义 中观论疏 百论 相宗八要 吉藏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讀书记
11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5年第2期6-10,共5页
华严经义记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北齐释惠光撰。是记原本四卷,今唯存卷第一之中段,释《光明觉品》初章耳。光姓杨氏,定州长芦人,今河北沧县也,为佛陀禅师弟子。会佛陀、勒那初译《十地经论》,光乃命章开释,独最其功。光每以正教... 华严经义记一卷(《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北齐释惠光撰。是记原本四卷,今唯存卷第一之中段,释《光明觉品》初章耳。光姓杨氏,定州长芦人,今河北沧县也,为佛陀禅师弟子。会佛陀、勒那初译《十地经论》,光乃命章开释,独最其功。光每以正教之本莫过《华严》,乃撰疏四卷,立渐、顿、圆三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严经 十地经论 佛陀禅师 玄义 不思议 大正新修大藏经 三教 三论宗 僧肇 四分律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讀书记
12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5年第4期17-20,共4页
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 (《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岂页)有《维摩》、《金刚》、《仁王》等经疏,已著录。(岂页)字德安,俗姓陈氏,初颖水人,晋世移荆州之华容。父起祖,仕梁元帝,拜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开国... 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 (《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岂页)有《维摩》、《金刚》、《仁王》等经疏,已著录。(岂页)字德安,俗姓陈氏,初颖水人,晋世移荆州之华容。父起祖,仕梁元帝,拜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开国侯。年十八,依法绪出家,北诣慧旷律师,复入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二旬而究竟。修方等忏,胜相现前。乃往大苏山。依慧思弹师,诵经至《药王品》,因入法华三味,发旋陀罗尼。自是慧观无碍,禅门不壅,说法人中,为第一矣。出金陵,停瓦官八载,太建元年,初开《法华经》题。后入天台,少主敦请,复出金陵。陈败,西次湓城,晋王邀奉为菩萨戒师,奉师号曰智者,事讫仍西至荆州。开皇十三年于玉泉说《法华玄义》。晚归台岭,开皇十七年示疾,弟子智朗请问所证,曰,是五品位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 妙法莲华经玄义 旋陀罗尼 大苏山 慧旷 法绪 大贤山 《法华经》 菩萨戒 仁王
原文传递
最上雲音室读书记
13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5年第5期10-15,共6页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二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岂页)有《观音义疏》,已著录。此玄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自普昙无谶游化北涼,值沮渠蒙逊有疾,以问于谶。谶云,观世音与此土有缘,乃令持诵,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二港(《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岂页)有《观音义疏》,已著录。此玄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义。自普昙无谶游化北涼,值沮渠蒙逊有疾,以问于谶。谶云,观世音与此土有缘,乃令持诵,所患即愈。于是此品久于部外别行,亦称《观世音经》,故此书亦简称《观世音别行玄义》,以别于《法华玄义》也。亦以五章明义:初以人法、慈悲、福慧、真应、药珠、冥显、权实、本迹、缘了、智断十义通释观世音及普门之义,有列名、次第、解释、料简四科。次以境智因缘别释观世音,境智有思议、不思议之分。思议复有理外、理内之别,一一各有天然、相待、因缘、绝待四种不同。观世音从不思议境智得名,世音是境,观即智也。观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之差,先历教释,后观心释。以十普别释普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义 一心三观 沮渠蒙逊 不思议 料简 法华经 无量寿经义疏 观世音经 北涼 本迹
原文传递
最上云音室讀书记
14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5年第3期16-20,共5页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一卷(《续藏经》本) 姚秦释僧肇撰。肇所著《维摩经注》已著录。此卷端有日本释敬雄序,作于宝历十二年,当清乾隆三十七年,云是慈觉大师释圆珍于承和中入唐赍来,当唐开成年中。按慈觉大师入唐求法目录中并不载此注,《高僧传》亦只称其作《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无知论 慈觉 维摩经注 不真空论 物不迁 僧肇 姚秦 圆珍 法华 仁王
原文传递
最上雲音室读书记
15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5年第6期9-13,共5页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此疏古作六卷,金陵刻经处会入经文,作十卷,与《玄义》合刻。历代疏释此经,三分科判,盈缩不同。智者之科,以《序品》及《寿量品》天龙集信相菩萨室为序分,自《寿量品》四佛告说及《忏悔》、《赞叹》、《空》... 隋释智(岂页)说,门人灌顶记。此疏古作六卷,金陵刻经处会入经文,作十卷,与《玄义》合刻。历代疏释此经,三分科判,盈缩不同。智者之科,以《序品》及《寿量品》天龙集信相菩萨室为序分,自《寿量品》四佛告说及《忏悔》、《赞叹》、《空》三品半为正宗,以下十三品为流通。正宗之中,《寿量》明常果为宗,《忏悔》灭恶,《赞叹》生善,《空品》导成为用,尤以《忏悔品》及《空品》为宏经之纲骨。《五悔法门经》即《金光明经·忏悔品》别译,为西土行人昼夜六时行道之通轨。是故受持此经者,应先谛了此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妙门 玄义 四念处 金光明 受持 安世高 摩诃止观 付法藏因缘传 弥勒上生经 无量寿经义疏
原文传递
法苑谈丛
16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3年第5期17-21,共5页
(一)名山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谂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 (一)名山自禅宗在唐代盛兴以后,禅徒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以求发明宗旨。如赵州从谂八十还行脚,汾阳善昭平生参八十一员善知识。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僧伽大圣圣地;三是终南山——三阶教圣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苑 汾阳善昭 文殊菩萨 从谂 僧伽 天台宗 四分律 临济 云门宗 六祖
原文传递
法苑谈丛
17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3年第4期16-22,共7页
三、佛教的仪式 (一)日常行事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外,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 三、佛教的仪式 (一)日常行事在原始佛教时期,僧众的日常行事,除了出外乞食外,每日各自进行修行。修行的方法有两项:一是学习教理;二是修习禅定。学习教理听佛说法,或互相讨论;修习禅定是趺坐,或者经行(经行是在林间来往徘徊)。到了后来寺院中有了佛像,经典纪录成文字,于是有礼拜供养和读诵经典的行仪。特别是大乘佛教徒往往以读诵《普贤行愿品》和修习五悔法门(礼敬、忏悔、劝请、随喜、回向)为每日的常课。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也只是弟子各自随师修行,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到东晋时,道安居住襄阳,有弟子数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苑 普贤行愿品 教理 禅定 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 忏法 佛教传入 道安 仪轨
原文传递
法苑谈丛
18
作者 周叔迦 《法音》 1983年第2期21-26,共6页
一、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一) 三门殿两大金刚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井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古来寺院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寮,自宋崇宁二年(1103)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 一、寺院殿堂佛像释名 (一) 三门殿两大金刚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井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古来寺院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寮,自宋崇宁二年(1103)以孔子庙为大成殿,于是佛寺建筑除称堂寮之外,其主体部分也称某某殿。佛寺三门殿内,在门的两旁塑两大金刚像。此即手持金刚杵(印度古代最坚固的兵器)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常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侍卫。其主要者名“密迹金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殿 法苑 密迹 执金 金光明最胜忏仪 大金刚 释迎牟尼 孔子庙 金刚杵 舍卫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