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研究概况与思考
1
作者 周圣博 陈国忠 《中医药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4,共4页
肺癌癌因性疲乏(CRF)是肺癌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远期预后有重要影响。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未明晰,非药物疗法临床疗效不佳,药物治疗毒副作用显著。中医药作为防治肺癌CRF的优势策略,具有靶点多、安... 肺癌癌因性疲乏(CRF)是肺癌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远期预后有重要影响。目前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尚未明晰,非药物疗法临床疗效不佳,药物治疗毒副作用显著。中医药作为防治肺癌CRF的优势策略,具有靶点多、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独特优势,临床应用前景广阔。肺癌CRF可归属中医“虚劳”范畴,是多种病因导致的以五脏六腑精气耗伤、气血阴阳虚损为主要病机的病证,主要表现为乏力、虚弱、焦虑、抑郁等症状。本文从中医古籍出发,系统梳理了肺癌CRF病因、病机、治则与遣方用药,总结了学界治疗肺癌CRF的研究概况,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肺癌CRF的最新研究,并对改善肺癌CRF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癌因性疲乏 中医药 遣方用药 研究概况
下载PDF
太行林蛙地理分布厘定
2
作者 邱显淳 周圣博 +11 位作者 齐硕 王锦泽 周瑜 陆宇燕 徐克阳 袁静 梁咏亮 朱亚超 李静尧 王兴哲 史静耸 李丕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6-335,共10页
太行林蛙Rana taihangensis目前已知分布在河南、河北、北京和辽宁等地。根据采自宁夏固原和山东青岛的标本,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太行林蛙新分布记录。根据采集自内蒙古通辽和辽宁阜新的太行林蛙标本对其进行形态学补充描述。基... 太行林蛙Rana taihangensis目前已知分布在河南、河北、北京和辽宁等地。根据采自宁夏固原和山东青岛的标本,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东省太行林蛙新分布记录。根据采集自内蒙古通辽和辽宁阜新的太行林蛙标本对其进行形态学补充描述。基于不同地区蛙属Rana标本线粒体cyt b基因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和陕西省为此前尚未记录的太行林蛙分布区。由此可将太行林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增加4个省(自治区),目前太行林蛙的分布范围则包括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回族自治区 山东省 无尾目 分布新记录种 中国林蛙
下载PDF
红斑高山蝮卵胎生繁殖报道
3
作者 周圣博 房以好 关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2-313,共2页
高原蝮类群隶属于亚洲蝮属Gloydius Hoge and Romano-Hoge,1981,分布海拔较高,数量较少,基础生物学资料较少。我国学者曾对高原蝮G.strauchii、雪山蝮G.monticola、若尔盖蝮G.angusticeps的卵胎生繁殖进行过报道(赵尔宓,2006;杨典成,黄... 高原蝮类群隶属于亚洲蝮属Gloydius Hoge and Romano-Hoge,1981,分布海拔较高,数量较少,基础生物学资料较少。我国学者曾对高原蝮G.strauchii、雪山蝮G.monticola、若尔盖蝮G.angusticeps的卵胎生繁殖进行过报道(赵尔宓,2006;杨典成,黄松,2014;张勇等,2020)。本文对高原蝮类群中的红斑高山蝮卵胎生繁殖进行报道,补充其基础生物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资料 高原蝮 赵尔宓 卵胎生 亚洲蝮属 若尔盖 红斑
下载PDF
宽甸地区中华蟾蜍色斑多样性探究
4
作者 张秋怡 刘宣岐 +2 位作者 邹若男 邢迦盈 周圣博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第10期34-35,共2页
2020年9~10月,采用随机捕捉方法,对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地区的中华蟾蜍体色多样性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中华蟾蜍具有两种不同的色斑类型,按照其背部是否有棕红黑色块状或条带状斑可分为常态型(Ⅰ型)和背部有色斑型... 2020年9~10月,采用随机捕捉方法,对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地区的中华蟾蜍体色多样性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中华蟾蜍具有两种不同的色斑类型,按照其背部是否有棕红黑色块状或条带状斑可分为常态型(Ⅰ型)和背部有色斑型(Ⅱ型),且Ⅱ型内可按照色斑分为三大类:Ⅱ-a型、Ⅱ-b型和Ⅱ-c型;Ⅱ型多数个体瘰粒不显,体侧黑线明显。Ⅰ、Ⅱ型比值为1: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甸 中华蟾蜍 色斑多样性
下载PDF
陕西镇坪发现光雾臭蛙
5
作者 周圣博 张勇 +5 位作者 徐哲超 宋要强 刘平 胡自强 曲波 关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3-479,共7页
2022年6月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32°00′01″N,109°17′05″E,海拔1641 m)采集到1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臭蛙属(Odor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分子片段对臭蛙属35个物种的系统发育进行分... 2022年6月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化龙山自然保护区(32°00′01″N,109°17′05″E,海拔1641 m)采集到1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臭蛙属(Odor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分子片段对臭蛙属35个物种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模式产地四川南江的光雾臭蛙(O.kuangwuensis)在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中聚为一支,支持率高达99%,且遗传分化较小,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特征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臭蛙属的光雾臭蛙,系陕西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此发现为光雾臭蛙在大巴山脉分布的连续性提供了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蛙属 分类学 系统学 陕西
原文传递
东秦岭地区齿突蟾属一新种记述(两栖纲:角蟾科)
6
作者 周圣博 关萍 史静耸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1-650,共10页
2020年5月在洛阳市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顶林场(33°38′37″N,111°50′01″E,海拔1882 m)采集到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9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联合构建的齿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 2020年5月在洛阳市嵩县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玉皇顶林场(33°38′37″N,111°50′01″E,海拔1882 m)采集到齿突蟾属(Scutiger)物种9号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及线粒体COI和Cyt b基因联合构建的齿突蟾属部分物种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齿突蟾标本系一新种,命名为华夏齿突蟾Scutiger feiliangi Zhou,Guan and Shi,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为:1)体型中等,雄性体长45.7~50.2 mm,雌性体长48.9~51.5 mm;2)头宽略大于头长,鼓膜不显;3)前臂及手长略超过体长之半,后肢较短;4)背面粗糙,布满疣粒;5)指间无蹼,趾间微蹼;6)具两对胸腺,外侧者略小于内侧;7)背部有4行断续排列的纵行肤褶;8)肛周有多个近圆形腺体。同时,对新种华夏齿突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齿突蟾 系统学 分类学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及地理区划更新 被引量:1
7
作者 邱显淳 周圣博 +5 位作者 齐硕 王小平 王昊天 王锦泽 史静耸 李丕鹏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3-539,共17页
基于此前辽宁省爬行动物调查资料和分类学研究,结合近年来野外调查进展,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区系进行修订,并报道辽宁省蛇类新记录二种——乌梢蛇(Ptyasdhumnades)和黑头剑蛇(Sibynophischinensis)。根据从辽宁省凌源市野外获得的影... 基于此前辽宁省爬行动物调查资料和分类学研究,结合近年来野外调查进展,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区系进行修订,并报道辽宁省蛇类新记录二种——乌梢蛇(Ptyasdhumnades)和黑头剑蛇(Sibynophischinensis)。根据从辽宁省凌源市野外获得的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在辽宁省的分布。另依据采集自葫芦岛市的1号王锦蛇(E.carinata)标本对该种在辽宁省的分布予以补充描述。截至2023年5月,辽宁省记录爬行动物2目11科21属37种,其中,龟鳖目3科4属5种,有鳞目蜥蜴亚目3科5属10种,蛇亚目5科12属22种。爬行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此外,有15个物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评估为受威胁物种。根据辽宁省爬行动物最新分布信息,将辽宁省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省,分别为辽东山地丘陵省、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努鲁儿虎山北麓丘陵台地及西辽河沙地省、辽西山地丘陵省和冀辽山地省,其中,冀辽山地省为本研究中新增动物地理省。扩大原辽东半岛丘陵省涵盖范围,并将其名称修订为“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分类厘定 编目 乌梢蛇 黑头剑蛇
原文传递
辽宁沈阳发现韩国林蛙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圣博 于梦竹 +3 位作者 苗青 翟强 徐树军 关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4-950,共7页
2021年11月在沈阳市辽中区蒲河湿地公园(41°30′55″N,122°78′30″E,海拔30 m)采集到2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蛙属19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 2021年11月在沈阳市辽中区蒲河湿地公园(41°30′55″N,122°78′30″E,海拔30 m)采集到2号无尾两栖类标本,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物种,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蛙属19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及系统发育进行分析,其与韩国及中国山东文登昆嵛山分布的韩国林蛙(R.coreana)遗传距离最近,并在最大似然树中聚为一支,应属种内关系。综合形态分析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韩国林蛙,系辽宁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次发现将辽宁省分布的蛙属物种增至5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林蛙 辽宁省 蛙属 两栖动物 分布新记录种
原文传递
中国无尾两栖类新记录种——朝鲜侧褶蛙
9
作者 周圣博 张芷赫 +4 位作者 王惠 苗青 徐树军 关萍 史静耸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0-446,共7页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侧褶蛙 中国 无尾两栖类 侧褶蛙属 新记录种
原文传递
辽宁地区扁舌蛭在林蛙体外的寄生情况及仲丁威对其急性毒性效应探究
10
作者 周圣博 张芷赫 +1 位作者 关萍 王惠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2-135,155,共5页
为了解辽宁地区扁舌蛭在林蛙体外的寄生情况并探究仲丁威对扁舌蛭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选取辽宁省3个林蛙养殖场作为采样站,通过镜检观察养殖林蛙体外寄生蛭的特征进行物种鉴定,并统计其寄生情况;采用仲丁威对扁舌蛭进行急性毒性效应试验... 为了解辽宁地区扁舌蛭在林蛙体外的寄生情况并探究仲丁威对扁舌蛭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选取辽宁省3个林蛙养殖场作为采样站,通过镜检观察养殖林蛙体外寄生蛭的特征进行物种鉴定,并统计其寄生情况;采用仲丁威对扁舌蛭进行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绘制扁舌蛭在仲丁威处理下的生存曲线,采用SPSS 21.0软件中的Logit模型计算不同时间处理下仲丁威对扁舌蛭的半数致死浓度。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扁舌蛭体色多为浅黄色或浅褐色,体长普遍较短;3个采样站的林蛙平均被寄生率高达3.6%,且多为单寄生,黑龙江林蛙和东北林蛙体外扁舌蛭的寄生率分别为4.2%和2.6%;在仲丁威对扁舌蛭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中,在相同处理时间下,扁舌蛭存活率随着仲丁威浓度增加而降低,在处理时间为24,48,72,96 h时仲丁威对扁舌蛭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34,1.38,1.08,0.63 mg/L。说明扁舌蛭对仲丁威较为敏感,可采用仲丁威作为林蛙养殖时扁舌蛭的有效消杀试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扁舌蛭 林蛙 仲丁威 急性毒性效应
原文传递
广西华珊瑚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11
作者 周圣博 孟佳瑶 +4 位作者 智歆然 周滋航 彭杰 覃再林 关萍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1-492,共12页
本研究对眼镜蛇科广西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peinani)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探究其与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广西华珊瑚蛇线粒体基因组是一条全长19477 bp的环状DNA,基因组碱基构成为A(33.4%)、T(28.1%)、C(26.6%... 本研究对眼镜蛇科广西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peinani)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并探究其与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广西华珊瑚蛇线粒体基因组是一条全长19477 bp的环状DNA,基因组碱基构成为A(33.4%)、T(28.1%)、C(26.6%)和G(11.9%)。共编码38个基因,包含2个核糖体RNA(rRNA)基因、22个转移RNA(tRNA)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及1个线粒体基因控制区(D-loop)。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均采用AUG作为起始密码子,UAA和UGA作为终止密码子;蛋白质编码基因编码频率较高的氨基酸分别为亮氨酸(Leu)、异亮氨酸(Ile)、苏氨酸(Thr)和丝氨酸(Ser);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频率最高的4个密码子依次是CGA、UGA、CUA和CCA。22个tRNA,除tRNASer(一臂两环)外其他均可形成典型三叶草结构。基于眼镜蛇科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与广西华珊瑚蛇关系最密切的是中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其次是孟加拉眼镜蛇(Naja kaouthia)与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华珊瑚蛇 线粒体基因组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