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大规模评估职业能力——以德国商科职业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奕珺 郑建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3-79,共7页
为提升职业资格的国际可比性、加强教育治理、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融入、提高职业能力的评估效率,21世纪以来,德国基于长期行会考试实践和职业科学研究成果,就职业能力的大规模评估方案展开探索。职业能力作为规范性概念,包含认... 为提升职业资格的国际可比性、加强教育治理、促进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融入、提高职业能力的评估效率,21世纪以来,德国基于长期行会考试实践和职业科学研究成果,就职业能力的大规模评估方案展开探索。职业能力作为规范性概念,包含认知和非认知性质要素,内容域复杂,根植于职业情境。基于循证思路,德国相关评估方案聚焦于能力的认知维度,澄清(中职阶段)商科职业能力与经济素养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分为商科领域相关与商科领域特定两大领域能力;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典型工作任务情境,由低到高区分了四个能力层级:基础业务处理能力、领域知识应用能力、领域问题解决能力和基于信息的统筹决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能力 能力评估 能力模型 德国
下载PDF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的重塑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奕珺 《职教通讯》 2016年第5期1-2,共2页
以我国职业教育动力系统为切入点,分析建国以来发展至今的职业教育历程演变所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指出重塑现阶段职业教育动力系统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学校、行会、企业、公众四方的参与,构建有序的发展空间、校企合作的机制以及纵横贯... 以我国职业教育动力系统为切入点,分析建国以来发展至今的职业教育历程演变所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指出重塑现阶段职业教育动力系统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学校、行会、企业、公众四方的参与,构建有序的发展空间、校企合作的机制以及纵横贯通的职业教育上升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发展阶段特征 动力系统 重塑
下载PDF
中高职贯通模式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被引量:9
3
作者 周奕珺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5年第5期11-15,20,共6页
中高职贯通是中高职衔接工程中创新的办学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现实问题不断显示出来,其根源在于中高职贯通办学缺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准确定位。为了完善中高职贯通工作,科学构建现... 中高职贯通是中高职衔接工程中创新的办学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现实问题不断显示出来,其根源在于中高职贯通办学缺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准确定位。为了完善中高职贯通工作,科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厘清其模式的内涵、特征、意义,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合作机制上进行定位,以放缓增速,统筹区域布局;理实结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性;合作共赢,以跨域构建合作机制作为中高职贯通办学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下载PDF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念的中职出纳课程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奕珺 《高教学刊》 2015年第21期160-161,共2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模式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之一,本文以中职出纳课程为例,基于出纳岗位工作内容和过程的分析,以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入手,提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以项目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模式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之一,本文以中职出纳课程为例,基于出纳岗位工作内容和过程的分析,以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和评价入手,提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设计、进行任务驱动模式的课程实施、构建形成性的课程评价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中职出纳 职业能力培养
下载PDF
情倾中国 执着汉学——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访谈录
5
作者 周奕珺 包向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1-324,356,共5页
受访人:沃尔夫冈·顾彬(1945-),男,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教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德语系系主任 采访地点: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顾彬教授办公室采访时间:2014年1月9日下午周奕珺:顾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关键词 中国海洋大学 汉学家 沃尔夫 顾彬 德国 访谈录 执着 大学教授
下载PDF
职业院校新进教师从教动机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郑建萍 周奕珺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3-91,共9页
基于FIT量表对S市职业院校新进教师(N=130)的从教动机、对教师任务的感知、从教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FIT量表对测量中国职教教师在方法层面表现出较好的适切性;新进教师表现出较强的内部动机,并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这一外部动机。... 基于FIT量表对S市职业院校新进教师(N=130)的从教动机、对教师任务的感知、从教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FIT量表对测量中国职教教师在方法层面表现出较好的适切性;新进教师表现出较强的内部动机,并看重工作的稳定性这一外部动机。教师普遍认为职教教师任务能力要求高,工作强度大,但社会地位和报酬偏低;从教满意度普遍较低。积极的内部动机为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但遇到了高要求和低认可的现实挑战。强化积极的内部动机是当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中需要直面的现实困难。后续研究可考虑量化和质化的混合研究方式,深入分析职教教师专业实践特点与从教动机之间的可能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新进教师 从教动机 FIT量表 专业发展
下载PDF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反思型教师培养——基于ALACT反思模型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文彪 周奕珺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3期65-69,共5页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结合社会对职教师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和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培养职业教育的反思型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外,ALACT反思模型被证明能有效培养... 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过程。结合社会对职教师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和职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培养职业教育的反思型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外,ALACT反思模型被证明能有效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职教师范生通过"行动、回顾行动、意识到关键问题所在、建立替代性行动方案、试验"五个阶段持续循环的教学反思过程,能够逐步建立起教学反思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反思型教师 ALACT反思模型 教师专业化
下载PDF
德语译家顾彬的翻译阐释观
8
作者 周奕珺 贺爱军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4,共8页
顾彬汉学家、翻译家兼作家的多重身份,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翻译思想,而翻译阐释观则构成其翻译思想的核心蕴涵。他的翻译阐释观,既蕴含对整个翻译理解和阐释过程的哲学思考,又富于与翻译实践密切关联的阐释策略。本文围绕顾彬探讨翻译的... 顾彬汉学家、翻译家兼作家的多重身份,促使其形成了独特的翻译思想,而翻译阐释观则构成其翻译思想的核心蕴涵。他的翻译阐释观,既蕴含对整个翻译理解和阐释过程的哲学思考,又富于与翻译实践密切关联的阐释策略。本文围绕顾彬探讨翻译的公开著述,从翻译的本质、时空距离与视域融合、阐释的开放性与“误解”、译者主体性及其规约四个方面阐明顾彬对于翻译阐释的理解及其提出的创见。顾彬的翻译阐释观体现出深切的时代关怀,充满着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翻译的深度思考,对于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中西文明互鉴、世界翻译文学共同体的构建和全人类集体文化记忆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彬 翻译阐释观 双向阐释 “误解” 译者主体性
原文传递
中国对德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实证研究——基于贸易总额、科技进步、产业结构的视角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卓 周奕珺 《金融》 2019年第6期603-610,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放宽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限制,积极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德建交40多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德国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本文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放宽对外直接投资的审批限制,积极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德建交40多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德国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本文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为宏观背景,在中国对德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基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中国在德国直接投资现状;并从贸易规模、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对中国在德直接投资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德投资对中德贸易规模、中国科技进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德直接投资 贸易规模 科技进步 产业结构
下载PDF
“外语性”的再现:中国现代诗歌顾彬德译本隐喻翻译探析
10
作者 周奕珺 《德语人文研究》 2022年第2期24-31,共8页
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中,原作在文体和语言上的独特性,即“外语性”,通常为了适应目标国的文化语境和译文流畅的要求被轻易消解。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下,顾彬看重翻译对各国语言和文学的丰富和拓展,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译作中再现原文的“外... 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中,原作在文体和语言上的独特性,即“外语性”,通常为了适应目标国的文化语境和译文流畅的要求被轻易消解。在世界文学的格局下,顾彬看重翻译对各国语言和文学的丰富和拓展,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译作中再现原文的“外语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在中国现代诗歌的翻译实践中,顾彬在篇章隐喻意象的传达方面充分呈现出原诗的整体意象,而在词句隐喻的翻译转换中,则在再现“外语性”和规避“翻译腔”之间进行了平衡,尽力重现原诗词语隐喻意义的同时,努力使译文符合德文诗歌的语言和文体规范,在语言凝练、诗行押韵和诗句的节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性” “翻译腔” 篇章隐喻意象 词句隐喻 顾彬德译本
原文传递
与人体相关的隐喻
11
作者 周奕珺 《德语学习》 2009年第2期32-32,33,34,共3页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后,隐喻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获得重新认识。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后,隐喻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获得重新认识。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同时也是人类语言系统扩充的重要方式。当人们在认知一种陌生或抽象的事务及为其命名时,往往会借助熟悉的事物来对其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20世纪80年代 认知语言学 人体 语言系统 传统修辞学 重新认识 维和行动
原文传递
与人体相关的隐喻
12
作者 周奕珺 《德语学习》 2008年第4期19-22,共4页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后,隐喻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获得重新认识。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仅仅被当作一种修辞格来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认知语言学兴起后,隐喻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获得重新认识。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隐喻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同时也是人类语言系统扩充的重要方式。当人们在认知一种陌生或抽象的事务及为其命名时,往往会借助熟悉的事物来对其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20世纪80年代 认知语言学 人体 语言系统 传统修辞学 重新认识 维和行动
原文传递
中德熟语视听说——有关视听说器官的中德熟语
13
作者 周奕珺 《德语学习》 2007年第5期55-59,共5页
眼睛、耳朵、嘴巴是人们的视听说器官,与每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两个方面总结了眼睛,耳朵和嘴巴的中德相关熟语:对应熟语(汉语和德语中表达和意义相同或相似的熟语),差异熟语(汉语与德语中表达和意义不同,无法找到对应... 眼睛、耳朵、嘴巴是人们的视听说器官,与每天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两个方面总结了眼睛,耳朵和嘴巴的中德相关熟语:对应熟语(汉语和德语中表达和意义相同或相似的熟语),差异熟语(汉语与德语中表达和意义不同,无法找到对应的熟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听说 熟语 中德 器官 日常生活 眼睛 耳朵 德语
原文传递
德语国家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模式及启示
14
作者 周奕珺 李俊 郑建萍 《职教通讯》 2024年第5期5-15,共11页
德语国家中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职业教育久负盛名,协同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是三个国家进入20世纪后应对内部优化与外部挑战作出的创新变革。在分析了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奥地利高等职业学校以及瑞士应用科学大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德语国家中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职业教育久负盛名,协同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是三个国家进入20世纪后应对内部优化与外部挑战作出的创新变革。在分析了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奥地利高等职业学校以及瑞士应用科学大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参与主体与协同路径基础上,厘清了三者分别代表“混合”“衔接”“升级”的协同形式,并总结了三种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即区域自发合作模式、历史演变模式以及顶层设计模式。借鉴德奥瑞三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同的协同模式,建议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注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兼顾市场发展与劳动者个体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协同治理上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协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协同治理 德语国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