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窥好莱坞阴影下的台湾电影 被引量:7
1
作者 周学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1-115,共5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台湾电影的“黄金时期”。那时台湾每年出产200多部影片,年产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属高产。台湾电影尤其是武侠电影和浪漫爱情片不但在台湾本土受到热烈欢迎,还出口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台湾电影的“黄金时期”。那时台湾每年出产200多部影片,年产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属高产。台湾电影尤其是武侠电影和浪漫爱情片不但在台湾本土受到热烈欢迎,还出口到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和香港,在那些地方台湾电影也受到观众的广泛青睐。1966年,香港导演胡金铨在台湾执导了《龙门客栈》,给武侠类电影带来了生机。这部1967年发行的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电影 中国 台湾省 好莱坞 阴影 六七十年代 浪漫爱情片 黄金时期 世界范围
下载PDF
英国60年代的“文化革命” 被引量:5
2
作者 周学麟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25,30+73,共6页
英国60年代的“文化革命”周学麟本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一场“史无前例”的“反文化”风暴席卷了英伦三岛,给英国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强烈的震荡和巨大的变动,打破了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一直主宰英国的社会结构、... 英国60年代的“文化革命”周学麟本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一场“史无前例”的“反文化”风暴席卷了英伦三岛,给英国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强烈的震荡和巨大的变动,打破了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一直主宰英国的社会结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革命” 英国社会 60年代 通俗文化 青年文化 “荒诞戏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超现实主义 历史背景 传统价值
下载PDF
“高概念”电影与国产大片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学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21,共10页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量逐年增长,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已逐步成为世界电影大国;在此过程中,本土生产的商业大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些大片真是拯救中国电影免被好莱坞完全吞并的"救命符"吗?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好莱坞"...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产量逐年增长,电影票房持续走高,已逐步成为世界电影大国;在此过程中,本土生产的商业大片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些大片真是拯救中国电影免被好莱坞完全吞并的"救命符"吗?通过文本分析,比较好莱坞"高概念"电影《拯救大兵雷恩》(1998)和国产大片《金陵十三钗》(2011)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手段,借此期冀对这个问题提供某些思考与启示:中国电影要在好莱坞"狼逼门前"的威胁声中真正"走出去",需认真思考如何平衡本土与世界(故事题材、主题意义方面)、繁复与简洁(叙事结构、美学风格方面)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概念”电影 大片 经典好莱坞 意境 《金陵十三钗》 《拯救大兵雷恩》
下载PDF
电影类型与叙事冲突——《追捕》和《千里走单骑》跨类型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学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5-63,共9页
类型电影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离不开叙事矛盾冲突的建立、发展和消解。日本电影《追捕》(1976)和中国电影《千里走单骑》(2006)摄制间隔30年,风格、类型各异,推动叙事发展冲突性质及消弭冲突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前者叙事直面社会矛盾,构... 类型电影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离不开叙事矛盾冲突的建立、发展和消解。日本电影《追捕》(1976)和中国电影《千里走单骑》(2006)摄制间隔30年,风格、类型各异,推动叙事发展冲突性质及消弭冲突的方式也大相径庭。前者叙事直面社会矛盾,构建个人与社会间二元对立;影片以悬疑惊悚类型为载体,批判物质主义泛滥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健康肌肤的侵蚀。后者引发主要叙事冲突的是个体间由于缺乏沟通而产生的疏离关系;影片以文艺类型片为载体,将叙事冲突的建构和消解置于跨国文化视域中,聚焦反思21世纪初商品大潮冲击下中国社会传统人际关系的尴尬处境。通过对两部影片的跨类型分析,它们表述了相同的主题,都呼唤用宽容和信任重塑因之而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冲突 类型元素 惊悚片 文艺片 主题表述
下载PDF
“遥远的距离凝望着我们”——新西兰故事片电影工业百年发展掠影
5
作者 周学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8-131,共4页
新西兰早期电影史有与世界许多其他国家相似的发展轨迹:1896年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第一部故事片摄制于1914年(Hinemoa,已失传);1928年首次放映有声电影;1929年拍摄第一部有声纪录片;1935年摄制首部有声电影。但是与许多其他国... 新西兰早期电影史有与世界许多其他国家相似的发展轨迹:1896年第一次公开放映电影;第一部故事片摄制于1914年(Hinemoa,已失传);1928年首次放映有声电影;1929年拍摄第一部有声纪录片;1935年摄制首部有声电影。但是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尽相同的是,新西兰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有一个持续发展的故事片电影工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 故事片 新西兰 百年发展 距离 有声电影 持续发展 70年代
下载PDF
社会文化视域下青春电影的历史缺席与身份自证
6
作者 周学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2,共4页
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春期"作为一个概念,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一种"缺席"状态;同样,自电影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后,青春片作为一种类型或次类型引起业界和学界重视也只是近十年才发生的事。中国电影对"青春&qu... 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春期"作为一个概念,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一种"缺席"状态;同样,自电影20世纪初被引进中国后,青春片作为一种类型或次类型引起业界和学界重视也只是近十年才发生的事。中国电影对"青春"和"青春电影"的忽视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休戚相关。中国历史上,一个人的一生往往由儿童和成人两个阶段组成;而儒家思想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了无论在集体或个人领域,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主要是学习与被学习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电影 历史进程 文化视域 缺席 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电影 社会 个人领域
下载PDF
关于类型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对话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学麟 陈旭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5,共8页
陈旭光:关于类型电影或电影类型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这几年的"显学",电影导演们在全面实践,评论家们在理论解析和大力呼吁。而从类型的视野、角度探讨中国电影或者说当下中国电影中的类型批评,我认为意义是很大的。这种批评切近... 陈旭光:关于类型电影或电影类型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国电影这几年的"显学",电影导演们在全面实践,评论家们在理论解析和大力呼吁。而从类型的视野、角度探讨中国电影或者说当下中国电影中的类型批评,我认为意义是很大的。这种批评切近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等的品性,以及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折中结合问题,涉及到中国电影从创意、叙事、形态到生产、宣发、市场接受的全过程、全方位的众多问题,是一个相当务实有效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电影 类型电影 中国电影 对话 电影类型 电影导演 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
原文传递
表现青年:青年电影研究和新中国青年电影发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周学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1-96,共6页
当今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其青少年化。这个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电影表现形式和技术运用愈来愈迎合青少年口味;第二,越来越多的电影以青少年为题材,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第三,电影核心观众大多为... 当今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其青少年化。这个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电影表现形式和技术运用愈来愈迎合青少年口味;第二,越来越多的电影以青少年为题材,表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第三,电影核心观众大多为青少年组成。尽管青少年已经成为在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主力军,尽管制作生产与青少年有关的题材影片在中国电影界已经成为一个现象,一种潮流,但是对这些青年题材电影从青年(亚)文化角度进行研究(包括这些电影对青少年观众的影响)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开拓。本文试图对西方青年电影研究领域里的一些传统和方法以及好莱坞生产的青年电影类型做一个粗略的介绍,并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青年电影发展轨迹进行浅显的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青年电影 类型电影 中国青年电影
原文传递
在亚洲拍摄类型电影:“韩流”中的《汉江怪物》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学麟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5,共7页
本文认为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新电影在平衡"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的探索。本文在试图梳理类型电影性质和特征的同时,通过对《汉江怪物》的分析,探讨借用好莱坞类型电... 本文认为崛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韩国新电影在平衡"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方面做了许多建设性的探索。本文在试图梳理类型电影性质和特征的同时,通过对《汉江怪物》的分析,探讨借用好莱坞类型电影语言讲述本土故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电影 全球在地化 《汉江怪物》
原文传递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青年爱情题材电影初探
10
作者 周学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1,共7页
本文从青年文化研究角度,对1979--1981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爱情题材故事片进行初步梳理,探讨影片展示青年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认为,这批以“青年”和“爱情”为题材的影片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 本文从青年文化研究角度,对1979--1981年间具有代表性的青年爱情题材故事片进行初步梳理,探讨影片展示青年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以及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认为,这批以“青年”和“爱情”为题材的影片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特别是“娱乐片”的空前繁荣具有启示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80年代中后期爆发的“文化热”中淬炼出来的“80年代文化精神”,为回望那个年代巨变中的中国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青年文化 爱情电影 社会变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