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武夷山市水文调节服务评估 被引量:5
1
作者 夏瑞 张远 +4 位作者 杨辰 周宇建 杨中文 彭菲 马淑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33-1042,共10页
武夷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开展水文调节功能服务价值评估是福建省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需求.采用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在充分考虑流域气象、水文、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的基础上,精细化模拟了武夷山流域的水文过... 武夷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示范区,开展水文调节功能服务价值评估是福建省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需求.采用流域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在充分考虑流域气象、水文、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的基础上,精细化模拟了武夷山流域的水文过程,定量评估了2010年和2015年有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两种条件下武夷山市及下属各行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径流调节量及其价值量.结果表明:(1)武夷山市2010年和2015年径流调节量分别为5.73×10^8和5.21×10^8m^3,折合人民币分别为35.93×10^8和37.46×10^8元.(2)2010年枯水期日均径流调节量相比丰水期下降了0.013×10^8m^3;2015年枯水期日均径流调节量相比丰水期下降了0.009×10^8m^3.(3)星镇村和洋庄乡径流调节价值量明显多于其他行政区,均超过10.48×10^8元;崇安街道和新丰街道相对较低,均低于1.59×10^8元;其他几个行政区基本持平,在3.26×10^8-6.70×10^8元之间.研究显示,武夷山市区由于植被丰富,林地覆盖面积较大且密度较高,总体水文调节能力较强,但同时也受区域气候条件影响较大,有植被覆盖条件下在应对非极端气候时可以维持较好的径流调节能力,然而在极端特大暴雨事件中,现有植被种类的截留能力还不足以应对短时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调节 分布式水文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水源涵养功能 武夷山市
下载PDF
基于手机终端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2
2
作者 彭小红 莫思捷 +2 位作者 彭嘉杰 叶秋东 周宇建 《现代计算机》 2015年第21期44-48,共5页
针对目前家居照明开关的控制方式及其控制需求,提出一个以单片机为辅,手机终端为主的智能控制方案,并设计开发了基于手机终端的智能家居照明系统,系统可通过手机终端对家居照明电器进行定时开关、时间校准和多模式控制,并可通过对周围... 针对目前家居照明开关的控制方式及其控制需求,提出一个以单片机为辅,手机终端为主的智能控制方案,并设计开发了基于手机终端的智能家居照明系统,系统可通过手机终端对家居照明电器进行定时开关、时间校准和多模式控制,并可通过对周围环境亮度的检测,自动调整照明设备的亮度,使家居环境保持适宜的照度,以达到有效利用自然光,节约电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终端 家居照明 定时调压 智能控制
下载PDF
中国生态水文学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 被引量:27
3
作者 夏军 张永勇 +3 位作者 穆兴民 左其亭 周宇建 赵广举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5-457,共13页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等对促进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水文学发展历程和挑战性问题;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提...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等对促进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水文学发展历程和挑战性问题;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提出了生态水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生态水文综合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生态水文学机理和基础理论、以陆地和水生生态水文过程为核心的多尺度多要素综合模拟与集成、以及生态水文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等;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中国生态水文学具体发展方向,如多源信息融合与综合观测网络、关键要素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综合模型与不确定性、多学科交融研究等;最后提出了中国生态水文学在山水林田湖草及城市等共同体修复和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学 理论和方法 综合观测 数值模拟 尺度问题
原文传递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径流效应 被引量:49
4
作者 徐苏 张永勇 +2 位作者 窦明 花瑞祥 周宇建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6-436,共11页
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分析是研究该流域径流演变、水旱灾害的基础。本文利用1980、1990、1995、2000、2005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 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分析是研究该流域径流演变、水旱灾害的基础。本文利用1980、1990、1995、2000、2005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交换变量等指标,评价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关键变化区域及其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SCS模型的降水—径流方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时期,长江流域土地转移活跃程度在第一(1980-1990年)和第四(2001-2005年)时期内明显高于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上游四川及其北部地区的活跃程度最大。1980-2005年期间水田、旱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变化幅度都在8%以内。但受不同时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草地呈现相反的变化,而水域、未利用地和城镇用地相对变化较大;其中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城镇用地增幅最高,可达196.58%。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导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变大,变幅从-0.67%到0.80%,平均增幅0.05%,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长三角一带。径流系数的增加导致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交换变量 径流系数 SCS模型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淮河中上游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宇建 张永勇 +2 位作者 花瑞祥 左其亭 陈豪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26-1636,共11页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直接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基于2012-2014年淮河流域沙颍河—淮干中游浮游植物和水质4次汛期和非汛期采集数据,利用物种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进行表征,并利用冗... 浮游植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直接影响着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基于2012-2014年淮河流域沙颍河—淮干中游浮游植物和水质4次汛期和非汛期采集数据,利用物种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进行表征,并利用冗余度分析、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索了淮河中上游流域的多种水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上看,2012-2014年浮游植物密度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从空间变化上看,物种丰度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趋势。从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上看,非汛期总磷和电导率影响最大,其解释度分别为:10.96%和8.36%;汛期总磷、总氮和氨氮影响最大,其解释度分别为9.47%、8.08%和6.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偏相关性分析 冗余度分析 淮河流域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水文学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 被引量:2
6
作者 夏军 张永勇 +3 位作者 穆兴民 左其亭 周宇建 赵广举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8期1085-1101,共17页
In recent decades, the ecohydrology discipline was develop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omplex ecological systems(e.g.,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armland... In recent decades, the ecohydrology discipline was develop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omplex ecological systems(e.g., mountains, rivers, forests, farmlands, and lakes), and to furth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of the ecohydrology discipline are elaborat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frontiers and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emands. Overall, the main discipline directions are to develop new ecohydrological monitoring method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ecohydrological mechanisms and their basic theories, to promote integration of multi-scale and multi-variable models by considering both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ecosystems, and to encourage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articularly with the social sciences. Furthermore, the future research interests in China include: combining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ng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systems, study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key ecohydrological variables and their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developing integrated models of ec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economic processes, estimating their uncertainty;and conducting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that include the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China are further explored for a variety of ecosystems, including forests, grasslands, rivers, lakes, wetlands, farmlands, and cities.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hydrology discipline in China, and will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hydrology discipline theory and method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modelling scale issu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