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课堂教学理念及语言学课程实施要点
1
作者 周建姣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4-40,共7页
以往关于教学理念的论述都着眼教与学的矛盾,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看成博弈关系,或“聚焦教师知识传递”,或“聚焦学生知识建构”,一时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平衡。这些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一种立足点,一种视角,一种教学策略。我们主张... 以往关于教学理念的论述都着眼教与学的矛盾,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看成博弈关系,或“聚焦教师知识传递”,或“聚焦学生知识建构”,一时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平衡。这些所谓的“理念”实际上是一种立足点,一种视角,一种教学策略。我们主张放弃在“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上打转,解放思想,放眼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探讨教学的本质,因而结合语言学课程的学科特点,提出“教学就是服务”的理念。我们认为,教学就是一种服务,教是服务,管理是服务;为学服务,为成才服务。就实施要点而言,以学为中心,这是教学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驱动教学过程,这是教学的方法;突出高阶性,这体现课程的专业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观 交际观 理念创新 教学创新
下载PDF
方言叙事与乡土审美:从语言功能看贾平凹小说方言书写的价值
2
作者 周建姣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8-126,共9页
贾平凹的小说以乡土书写为特色,既写故乡物事,也喜用方言词语,而他在叙事中不限于使用已有的方言,还常常“自创”方言。对关中方言有独特感受的贾平凹式的语言是其小说“方言书写”的真正内涵。作家通过方言元素所负载的文化物事来揭示... 贾平凹的小说以乡土书写为特色,既写故乡物事,也喜用方言词语,而他在叙事中不限于使用已有的方言,还常常“自创”方言。对关中方言有独特感受的贾平凹式的语言是其小说“方言书写”的真正内涵。作家通过方言元素所负载的文化物事来揭示秦地的人情事理,构建富含秦地气氛的世界,书写充满艺术感的乡土。可以说,民间叙事、文本交互体系的建构、乡土世界摹写三个方面共同搭建了其乡土叙事体系。而方言书写除体现了作家的审美趣味外,还展现出作品语言的情感价值、认同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等多重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小说 方言叙事 乡土审美 语言功能
下载PDF
试说《太平经》中的“何以”与“以何”——兼论先秦至东汉疑问代词宾语的位置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周建姣 徐莉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5-188,共4页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是上古汉语的一般规则,但历史地看,先秦时期这一规则受到严格遵守,两汉则有所变化,东汉中后期的口语文献《太平经》中出现前置和后置并存的局面,并且有时前置与后置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关键词 《太平经》 何以 以何
下载PDF
台湾地区“国语”与汉语普通话词汇差异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建姣 周姝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89-93,共5页
台湾"国语"词汇与汉语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形、意义相同,读音不同;意义相同,词形不同;词形相同,意义不同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区别。而造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日语对台湾"国语"的影响、闽南语对台湾&... 台湾"国语"词汇与汉语普通话词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形、意义相同,读音不同;意义相同,词形不同;词形相同,意义不同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区别。而造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日语对台湾"国语"的影响、闽南语对台湾"国语"的影响、两岸长期隔绝不相往来对台湾"国语"的影响、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外来词语的翻译不同以及构词方式的一些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普通话 词汇
下载PDF
东汉砖文与《太平经》引进处所介词“在”的使用情况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建姣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7-89,共3页
引进处所是介词"在"的重要用法,但是从先秦开始,引进处所的介词有很大变化。根据学者调查,先秦时期引进处所的介词主要是"於"。西汉时期"在"的用例仍然很少,到了东汉,介词"在"引进处所的频率... 引进处所是介词"在"的重要用法,但是从先秦开始,引进处所的介词有很大变化。根据学者调查,先秦时期引进处所的介词主要是"於"。西汉时期"在"的用例仍然很少,到了东汉,介词"在"引进处所的频率有了提高。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在"的用例继续增加。至宋代,"在"的使用频率进一步提高,成为除"於"之外最常用的介词。到元明时期,在引进处所的介词中,"在"成为使用最多的介词。可见,引进处所的介词,总体上呈现"在"替代"於"的趋势。但是六朝之前的两种语料里引进处所介词"在"的使用情况,似乎还没有学者涉及,即出土实物语料东汉砖文及传世的道教典籍《太平经》。鉴于此,笔者对这两种材料中引进处所介词"在"的使用情况作出调查,最终发现,《太平经》里"在"与"於"的比例符合上述规律。而东汉砖文里,"在"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於",甚至比元明时期"在"的使用比例还高,这可能是特定语料习惯说法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砖文 《太平经》 处所介词"在"
下载PDF
试说“莫不皆在”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建姣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22-123,共2页
“莫不皆在”是东汉的一篇镇墓文中的文句 ,是同义连用现象。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的修辞表达现象 ,从《诗经》、先秦诸子的著述 ,一直到《史记》都可见到。与该篇镇墓文同时代的典籍《太平经》中亦有丰富用例证明。东汉文献中这... “莫不皆在”是东汉的一篇镇墓文中的文句 ,是同义连用现象。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的修辞表达现象 ,从《诗经》、先秦诸子的著述 ,一直到《史记》都可见到。与该篇镇墓文同时代的典籍《太平经》中亦有丰富用例证明。东汉文献中这种修辞形式同样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故而虽然在所选材料中只有一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义连用 范围副词 《太平经》
下载PDF
东汉砖文中的同义连用
7
作者 周建姣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51,共3页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修辞现象。是指出于强调、渲染、调剂音节等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临时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同义连用在先秦彝铭和典籍中就有使用,周秦两汉文献中已经大量存在。经过大...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修辞现象。是指出于强调、渲染、调剂音节等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临时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同义连用在先秦彝铭和典籍中就有使用,周秦两汉文献中已经大量存在。经过大量调查发现东汉砖文里也有这种用法。不过东汉砖文由于语料较少,只发现两例,一是双音节词"物故"与单音节动词"死"连用,一是表示总括的短语"莫不"和表总括的副词"皆"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砖文 同义连用
下载PDF
关于《诗经·国风》性质的两种看法的比较
8
作者 周建姣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17-118,共2页
关于《诗经》中《风》诗的性质 ,学术界的流行观点是将其视为流行于当时各国的民歌。反对“民歌说”的学者代表主要有日本学者冈村繁先生和国内的袁宝泉、陈智贤。两家的观点既大体一致 ,又各辟蹊径思考。
关键词 诗经 国风 性质 民歌 贵族作品
下载PDF
楚简、帛书、今本三种《老子》校读札记
9
作者 周建姣 《现代中文学刊》 2002年第1期28-31,9,共5页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除了历代繁多的传本外,近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展现了《老子》古本的面貌。笔者在对三种《老子》进行对照阅读的过程中偶有所得,略陈于下... 《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除了历代繁多的传本外,近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和《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展现了《老子》古本的面貌。笔者在对三种《老子》进行对照阅读的过程中偶有所得,略陈于下。古本的发现使传本中的许多讹误得到纠正。(1)《老子》王弼注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书老子 今本 意谓 郭店楚墓竹简 马王堆汉墓帛书 帛书本 楚简 传本 古本 王弼
下载PDF
学会笔顺就能把汉字写好吗?
10
作者 周建姣 《中国文字学报》 2018年第1期246-252,共7页
讲究笔顺的首要目的是让字写得快、写得好,但从实际看,很难严格按笔顺规范写。一是因为笔顺规律太复杂,不易记忆。二是不同的人对笔顺有不同的认识。三是日常写行书多,楷书笔顺即渐渐淡忘。但是,即使记住笔顺也不能保证把字写好。中国... 讲究笔顺的首要目的是让字写得快、写得好,但从实际看,很难严格按笔顺规范写。一是因为笔顺规律太复杂,不易记忆。二是不同的人对笔顺有不同的认识。三是日常写行书多,楷书笔顺即渐渐淡忘。但是,即使记住笔顺也不能保证把字写好。中国学生的字写得不好看,最核心的原因是笔顺教学的方向错了,教师不应把笔顺当成僵化的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在书法指导和练习中讲笔顺、练笔顺。让学生加强书法练习,这才是把汉字写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笔顺 书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