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理设计钻井布局
1
作者 刘玉江 周德思 刘荣光 《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2期64-67,共4页
针对所给数值例子,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运算,用迭代、逼近等数学方法,求出了网格在平移及旋转平移两种情形下旧井最大可利用数,并给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数值解法。
关键词 数学模型 钻井布局 计算机模拟 穷举法
下载PDF
理在意境内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作者 周德思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1-46,共6页
意境,作为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历来深受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们的重视。但由于古人对意境内涵的表述比较模糊,使得我们至今还很难把握它。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深入到意境的内部结构进行探讨,这对于弄清意境的内涵是很有意义的。... 意境,作为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历来深受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们的重视。但由于古人对意境内涵的表述比较模糊,使得我们至今还很难把握它。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深入到意境的内部结构进行探讨,这对于弄清意境的内涵是很有意义的。但就笔者所见,一般都比较注重对形与神、情与景这两个层次的研究,很少涉及情和景以外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理趣 形神 内部结构 地位和作用 客观景物 境界 意境的构成 象外之境 “妙悟”
下载PDF
葡萄酒在中国
3
作者 周德思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22-22,共1页
早年,有一华商在香港酿售葡萄酒,因其质量颇佳,生意极好,使法围葡萄酒在港销量大减。法国酒商大为忌恨,想搞垮华商。于是便控告华商窃取了他们的酿酒技术。理由是葡萄酒原产于法国,中国人不会酿葡萄酒,因此中国人酿造葡萄酒肯定是窃取... 早年,有一华商在香港酿售葡萄酒,因其质量颇佳,生意极好,使法围葡萄酒在港销量大减。法国酒商大为忌恨,想搞垮华商。于是便控告华商窃取了他们的酿酒技术。理由是葡萄酒原产于法国,中国人不会酿葡萄酒,因此中国人酿造葡萄酒肯定是窃取法国人的技术。当时的英国人的法庭偏袒法国人,竟要华商自己拿出证据证明中国人早就会酿葡萄酒,否则败诉。该华商遍访各酒厂、酒店,却找不出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酿造葡萄 《本草纲目》 葡萄酒生产 华商 中国人 酒的历史 中文教师 酿酒技术 《史记》
下载PDF
中国历代酒禁之争
4
作者 周德思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28-29,共2页
中国人造酒与饮酒起于何时不可考,虽有仪狄或杜康造酒之说,也不过是传说而已。我们在古书中看到的第一篇关于酒的文章却是一道十分严厉的禁酒令,这就是《尚书·酒诰》。这篇诰词是周公给刚被封于殷地的康叔的训令,主要讲禁酒的问题... 中国人造酒与饮酒起于何时不可考,虽有仪狄或杜康造酒之说,也不过是传说而已。我们在古书中看到的第一篇关于酒的文章却是一道十分严厉的禁酒令,这就是《尚书·酒诰》。这篇诰词是周公给刚被封于殷地的康叔的训令,主要讲禁酒的问题。其内容可归纳为三点: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代 酒禁 禁酒令 贤良文学 魏晋南北朝 曹操 桑弘羊 秦穆公 少数民族政权 功用认识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与通俗文学
5
作者 周德思 《阿坝师专学报》 1990年第12期18-23,共6页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通识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勰 文论 小说 诗歌 文学评论
全文增补中
德国冰酒与中国蒲桃干冻酒
6
作者 周德思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1期15-15,共1页
1794年,德国北部葡萄酒产区遭到罕见的冰冻灾害,而且冰冻的时间也比往年来得早,葡萄还没来得及采收就都被冻在野外了。人们对这次天灾束手无策,只好将被冻过的葡萄收回来榨汁酿酒。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被冻过的葡萄酿出来的酒却... 1794年,德国北部葡萄酒产区遭到罕见的冰冻灾害,而且冰冻的时间也比往年来得早,葡萄还没来得及采收就都被冻在野外了。人们对这次天灾束手无策,只好将被冻过的葡萄收回来榨汁酿酒。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被冻过的葡萄酿出来的酒却异常甜美。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种超级葡萄酒——冰酒终于诞生了。至今,国际上仍公认冰酒是葡萄酒的最高品级,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口感,独步世界。 真是无独育偶,德国“天灾出美酒”,中国也有“人祸出佳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德国 冰酒 中国 蒲桃干冻酒
下载PDF
如何理解恩格斯讲的典型环境
7
作者 周德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30-36,共7页
理论研究不能从概念出发,但概念不清又常常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写了近一百年,从首次发表到现在也有五十年了,但信中提出的典型环境这个概念却仍然没有得到准确的解释。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恩格斯的现实主义... 理论研究不能从概念出发,但概念不清又常常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写了近一百年,从首次发表到现在也有五十年了,但信中提出的典型环境这个概念却仍然没有得到准确的解释。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恩格斯的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解。这是一个难题,就连哈克奈斯本人几乎也没有理解恩格斯的本意,她在回信中说:“理解信中在这方面(按:即‘关于其中的现实主义的不足之处’)的一切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环境 典型人物 恩格斯 巴尔扎克 现实主义理论 资产阶级 社会历史环境 哈克 工人阶级 作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