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浩文“忠实”原则下的“直译”和“意译”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怡珂 周领顺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7-91,共5页
论文以翻译家葛浩文"忠实"原则下的"直译"和"意译"两大翻译方法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证明葛式的"忠实"与译学界的传统概念有所不同:他的"忠实"不仅面向原文,也面向... 论文以翻译家葛浩文"忠实"原则下的"直译"和"意译"两大翻译方法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证明葛式的"忠实"与译学界的传统概念有所不同:他的"忠实"不仅面向原文,也面向读者;他的"直译"主要指的是"硬译"和"死译",而把可读性较好的"直译"归为"意译"的范围内。将翻译者的思想和实践进行相互印证,可使翻译批评更加全面、客观和公正,使有关的理论探讨有的放矢,利于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实” “直译” “意译” 葛浩文 翻译批评
下载PDF
商标品牌的翻译和评价
2
作者 周怡珂 周领顺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14年第1期88-91,共4页
品牌的翻译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而对于翻译质量,也有不同的评价维度。在影响翻译质量的众多因素中,作为社会人的译者无疑占据首要的位置,译者的社会性无处不在。正因为译者所拥有的社会性,才使翻译变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创造。
关键词 商标品牌 翻译 创造 评价
下载PDF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机器翻译本质问题反思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怡珂 周领顺 《外语电化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2,39,共6页
文章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对机器翻译涉及的翻译主体、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进行了译学理论反思,讨论了人译者与机译者的区别性语义特征,阐明了机译者的非意志性行为表现和意志性译者的角色化。这是首次将机器翻译与译者行为批评相结... 文章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出发,对机器翻译涉及的翻译主体、翻译过程和翻译产品进行了译学理论反思,讨论了人译者与机译者的区别性语义特征,阐明了机译者的非意志性行为表现和意志性译者的角色化。这是首次将机器翻译与译者行为批评相结合所作的系统性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翻译本质 译者属性 译者行为批评
原文传递
“滥用成语导致中国小说无法进步”?——葛浩文广义成语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怡珂 周领顺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4-111,共8页
“滥用成语导致中国小说无法进步”是葛浩文之见,在我国译学界广被接受。但葛浩文翻译语料库显示,他的所谓“成语”,是广义上的熟语类套话,和词典上定义的、有形式标记的成语是有出入的。对翻译来讲,只有当这些成了套话的熟语正巧与目... “滥用成语导致中国小说无法进步”是葛浩文之见,在我国译学界广被接受。但葛浩文翻译语料库显示,他的所谓“成语”,是广义上的熟语类套话,和词典上定义的、有形式标记的成语是有出入的。对翻译来讲,只有当这些成了套话的熟语正巧与目标语中成了套话的熟语相吻合并且不被目标语读者所欣赏时,才是真正的陈词滥调,也才是葛氏批评的“成语”滥用。其翻译实践证明,葛浩文尽可能靠近包含“成语”的原文,除了与他执行的“忠实”原则有关外,也和他坚持通过熟语字面直译而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观念有关,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把中国文学作为文化传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语 广义 陈词滥调 文化传播 译者行为批评
原文传递
葛浩文翻译标准思想述评
5
作者 周怡珂 高圣兵 《翻译论坛》 2018年第2期49-54,共6页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讲述的翻译体验,对于未来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现实意义,于理论的反思、丰富和完善,又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的观点'矛盾'之处颇多,我们有责任从理论上...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讲述的翻译体验,对于未来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现实意义,于理论的反思、丰富和完善,又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他的观点'矛盾'之处颇多,我们有责任从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依此明晰理论和实践、'忠实'和'忠诚'、原文/作者和读者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就葛浩文有关翻译标准的思想进行了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 辨析
原文传递
翻译批评需要怎样的标准?——译者行为批评模型构建尝试 被引量:36
6
作者 周领顺 周怡珂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117,138,150,151,共14页
译学界一直在为寻求翻译方面的"标准"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翻译标准到翻译批评标准莫不如此。翻译批评追求的目标是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为此,本文从"标准"、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谈起,讨论了传统上翻译标准... 译学界一直在为寻求翻译方面的"标准"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翻译标准到翻译批评标准莫不如此。翻译批评追求的目标是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为此,本文从"标准"、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谈起,讨论了传统上翻译标准争论的主观性,梳理了翻译批评建设的客观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译者行为批评模型构建的尝试。为检验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从范畴化后的"文化-文学"连续统入手,给予了充分证明。翻译批评所需要的标准,是与"标准"定义的科学内涵相一致的,且要具有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标准 译者行为批评模型 “文化-文学”连续统
原文传递
西方编辑之于译作形成的影响性——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西方编辑观述评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领顺 周怡珂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5,共6页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因译莫言的小说而名声大噪,其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功不可没,但同时因其译作部分偏离原作而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质疑。他认为偏离原作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西方编辑之于译作形成的影响性尤其突出,与中国编辑相比,...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因译莫言的小说而名声大噪,其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功不可没,但同时因其译作部分偏离原作而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质疑。他认为偏离原作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西方编辑之于译作形成的影响性尤其突出,与中国编辑相比,西方编辑的主体性更加凸显。从发展的观点看,译者主体性和编辑主体性的相互作用,最终维持的是翻译活动和编辑活动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译者主体性 编辑主体性
原文传递
葛浩文译“狗”——基于葛浩文翻译语料库的考察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领顺 周怡珂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79,共6页
在我国译学界,一提起"狗",一般认为在西方多作褒义,在中国多作贬义,据信在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中也不例外。但偏见是潜在的,有关研究毕竟不是建立在穷尽考察事实的基础之上。为此,本文借助葛译莫言10本小说"乡土语言"... 在我国译学界,一提起"狗",一般认为在西方多作褒义,在中国多作贬义,据信在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中也不例外。但偏见是潜在的,有关研究毕竟不是建立在穷尽考察事实的基础之上。为此,本文借助葛译莫言10本小说"乡土语言"翻译语料库,穷尽性地统计了莫言作品中的涉"狗"原文和葛浩文译文,分类考察了偏见产生的根源和传统分析出现偏颇的事实,借以探讨文化传播的深层机理,增强翻译批评的公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狗” 葛浩文 语料库
原文传递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求真”与“务实”——基于葛浩文翻译实践的讨论 被引量:8
9
作者 周领顺 周怡珂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03-109,共7页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是目前译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葛浩文是一位成功的翻译家,其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表明,"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是译者的一般性行为规律,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正... 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研究,是目前译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葛浩文是一位成功的翻译家,其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表明,"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是译者的一般性行为规律,而"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正是指导译者行为分析的一个有效工具。意义有浅层和深层之分,挖掘深层意义,有利于中华乡土文化的有效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乡土语言” 葛浩文 译者行为 “求真” “务实”
原文传递
乡土文学、乡土语言及其翻译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领顺 高晨 +2 位作者 丁雯 杜玉 周怡珂 《翻译论坛》 2016年第1期23-27,共5页
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一直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乡土文学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乡土语言来呈现的,因此研究乡土文学的翻译,就必须研究乡土语言的翻译。本文以乡土文学的流变及其主要特征为切入点,对乡土语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 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一直是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乡土文学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乡土语言来呈现的,因此研究乡土文学的翻译,就必须研究乡土语言的翻译。本文以乡土文学的流变及其主要特征为切入点,对乡土语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乡土语言的范围。同时,本文在对乡土语言翻译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开展乡土语言翻译研究需要进行同一汉学家不同时期译作的纵向考察、不同汉学家译作对比的横向考察以及评价模式升华后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条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乡土语言 翻译研究
原文传递
葛浩文论编辑之于译文形成的作用——葛浩文翻译思想简评之一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领顺 王沙沙 +5 位作者 赵圆圆 陈建辉 孙晓星 杨芬芬 蒋小红 周怡珂 《翻译论坛》 2015年第3期54-61,共8页
翻译家葛浩文讨论了编辑对于译文进入市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葛浩文的有关言论,按照'删改译文的主要执行者和译者作为‘译者’的伦理底线'、'编辑删改的理由和效果'和'译者与编辑、作者的‘共谋’'几个... 翻译家葛浩文讨论了编辑对于译文进入市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将葛浩文的有关言论,按照'删改译文的主要执行者和译者作为‘译者’的伦理底线'、'编辑删改的理由和效果'和'译者与编辑、作者的‘共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并从译者和编辑、作者的关系入手进行了评价,指出貌似矛盾的言论背后所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翻译思想和实践 评价
原文传递
华裔获得语作家的身份建构焦虑与感情色彩词汇的翻译——以李翊云作品汉译为例
12
作者 唐蕾 周怡珂 《翻译论坛》 2017年第2期76-79,共4页
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的获得语作家在西方用英语讲述着中国的故事,在身份建构过程中跨文化英译着中国元素。将这样的特殊文本译回汉语时,译者应将获得语作品放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考虑,在翻译时应尤其注意感情色彩词汇的偏向,以... 在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的获得语作家在西方用英语讲述着中国的故事,在身份建构过程中跨文化英译着中国元素。将这样的特殊文本译回汉语时,译者应将获得语作品放在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考虑,在翻译时应尤其注意感情色彩词汇的偏向,以准备表达作者在文本背后的心理诉求。在译者行为视阈中对作者身份构建焦虑的理解及对感情色彩词汇翻译偏向的选择是'文化转向'的典型体现。通过对华裔获得语作家李翊云《逃避之道》汉译的分析发现,译者能够意识到作者的获得语作家的文化身份,通过回译、增译等翻译策略保留和增强了褒义词和贬义词的感情色彩,并适当地处理了中性词汇中源语与译语文化的感情色彩不对称关系,成功地兼顾了作品的社会性和语言性,捕捉并展示了作者透过小说主人公所表达的身份建构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获得语作家 身份建构 感情色彩词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